第51章 表观遗传
《如何独立思考》章节:第51章 表观遗传,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随着我们对基因组的研究——正如我们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树的研究一样——我们发现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遗传学事实,遗传物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即便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克雷格·文特尔
表观遗传学是最近才走红的科学词汇。不过,任何关于该领域的科普新闻报道,你最好都不要盲目认同。越是新鲜出炉的科学概念,就越容易被媒体夸大其词。如果不结合一定的背景看问题,也不反复确认自己理解是否有误,哪怕再有敬业精神的新闻记者也会掉入圈套之中。
布拉德·克劳奇曾经在澳大利亚报刊《广告人》(Advertiser)上撰文。他的文章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科技报道可能会糟糕成什么样子。克劳奇在文后署名时,自称为“医学记者”。既然如此,他应该比常人懂得更多才对。
2014年,克劳奇针对不久前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表观遗传学的文献综述进行了报道。他在撰写新闻稿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考了这篇文章,恐怕已无人知晓。新闻的开头是这样说的:
最近阿德莱德的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发现精子和卵子在受孕前就已经携带了各自的记忆遗传。科学界认为,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的正确性。
倘若新的科学发现即将彻底推翻原有的理论,媒体总是会对此津津乐道,尤其在能够牵扯到某些名人(比如达尔文)时更是如此。克劳奇更是借题发挥,认为该研究成果证实了拉马克的进化观才是对的,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则不是事实。不过,首先我们要知道,这篇文章并非真正的论文,更不是什么“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它不过是一篇科研文献综述。文章内容甚至算不上非常系统,也不能称之为综合分析(meta-analysis)——这篇文章仅仅是针对表观遗传学进行了一番探讨而已,可是记者可能会不明就里地称其为“研究”。这便是媒体的头号错误:混淆了报道所引用文章的类别——你提到的究竟是最新的科研论文,还是文献综述,或者是个人观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像“进化论”“达尔文”“拉马克”之类的词汇,在综述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虽然它们都是克劳奇那篇报道中的重点词汇。该文献综述是这样说的:
跨代表观遗传效应(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effect)与受孕时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它们决定了胚胎和胎儿的发育轨迹,最终影响儿童的终生健康。这些认识迫使我们对现在普遍持有的观念进行修改,即生物学意义上的养育早在出生之前,甚至早在受孕之前就开始了。
实际上,表观遗传只是基因表达在应对环境影响时的另一种改头换面的说法罢了。打个比方,假如某个母体生活的环境有充足的食物供应,表观遗传因子会使它的后代也“习惯”于这种养尊处优的状态。假如它生活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那么它的后代忍饥挨饿的能力会更强。
作为DNA的基本单位,碱基对甲基化(methylation of base pairs)被科学家认为是表观遗传的生化机制之一。它不会打乱基因序列,但是足以影响基因的表达。
尽管表观遗传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还有许多具体细节有待研究,但目前所做的实验表明,为了迅速适应周围环境,它能够让生物体在“短期”(一代或几代)内做出适当改变,这种改变不会对达尔文的进化论造成任何实质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能说明后天性状的遗传方式足以取代进化论。尽管前者实际上并非由拉马克本人所提出,也并非只得到拉马克一人认可,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拉马克学说”。事实上,它也只是拉马克进化思想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罢了。
该报道同时提到了一个更有局限性的结论,即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被遗传给下一代。我对此不敢苟同。这种提法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对有限的研究妄加揣测。该结论貌似不无道理,而且也恰好符合人们的研究结果——怀孕期间超重或过度饮食可能会产生某种“丰衣足食”的表观遗传信号,从而让下一代更容易出现肥胖。人们尚未搞清楚的地方在于:对人类而言,这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况且我也不会把它简单概括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文章的后半段,克劳奇不但将表观遗传理论抛诸脑后,甚至完全唱起了反调:
它为重新审视法国生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拉马克认为,生物体能够将其存活期间形成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可惜达尔文在19世纪中叶发表《物种起源》后,拉马克的理论便基本上无人问津了。在达尔文眼里,进化是一个世代间充满随机性、偶然性的基因突变过程。
他说错了——这根本不是拉马克的理论。更糟糕的是,表观遗传学其实压根就和生物演化机制没有任何关系。克劳奇随后又把目光瞄准了文章的真正主题,即父母的生活习惯对下一代的影响。克劳奇引用了作者之一萨拉·罗伯逊的说法:
她(萨拉·罗伯逊)说道:“以前人们总是认为这无所谓,因为小孩子意味着全新的开始。”
“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在可以相当肯定地说,小孩子并非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从父母的生活经历中继承了某些特质。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这些特质会影响发育。”
“有生物学上的证据可以证明,成年人的生命经历是可以通过孕育下一代生命的精子和卵子进行传承的。”
“假如这确实是进化的结果,那么它可以增加下一代的生存优势。它将彻底改变人们旧有的观念,即上一辈的经历真的可以遗传给年青一代。”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罗伯逊其实并不认为表观遗传学意味着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质疑,也并未夸张地说成年人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传给下一代。她的发言不过是对表观遗传学保守的解释。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媒体的第二类错误:依赖“常识”去分析非常复杂的科学话题。在克劳奇的案例中,他对拉马克的理论并不十分清楚,却把它作为探讨该文献综述的基础。他并未对自己的前提假设详加验证。
媒体的第三类错误是,作为司空见惯的报道手法,喜欢用夸张的语气讲述新观点或新发现如何向旧理论体系发起挑战。记者们总是喜欢问“爱因斯坦错了吗”或者“我们是不是该重新考虑一下达尔文的理论”。
第四类错误是,对报道涉及的科学概念不甚了解。这就要求科技新闻工作者学会去采访有关专家。注意,采访的目的不是单纯引述他们说过的话而已,而是要确认他们对该话题的个人立场。另外,采访对象不能局限于撰写该论文的那几位科学家,这样我们才能判断,作者到底是个特立独行的疯子,还是真正属于主流科学界的人物。
克劳奇的夸张讲述还没完。他继续写道:
罗伯逊教授强调,基因仍然是新生儿的生命模板。不过她也认为,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达尔文和拉马克的思想。
“基因是生命模板,基因不会改变。”罗伯逊教授说道,“但从另一个层面说,这(表观遗传)就像是基因的装饰品,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比喻成蛋糕上的糖霜,这是给后代的礼物,丰富了他们的生存信息库。”
和那份文献综述一样,她也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达尔文和拉马克。克劳奇引用她的这番话,原本是打算证明他对表观遗传学的看法,实际上却起到相反的效果。表观遗传学是另一个层次的信息传递,但基本事实是不会变的:基因决定未来。
顺便说一句,我本人并不赞同将基因比喻为我们的“生命模板”。这么说有点误导的意思。基因不等于模板,基因并不能代表生命的最终形态。相反,基因更像是一种配方,一组指令,如果遵循这些配方或指令,会形成最终的生命体。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吹毛求疵,但是在宣传科学时,任何比喻都要求能够尽量表达准确的概念。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算不上太新鲜,任何人读了克劳奇的文章后都能明白这一点。不过,从整个科学发展的层面上说,它的历史相对来说不算长,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它。这篇文献综述的报道本来有机会让读者明白什么是表观遗传学,并学会站在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待它,但是作者错失了良机。
如果你对进化论和表观遗传学不甚了解,读了克劳奇的报道后,恐怕也提不出自己的意见,反而会被彻底误导。在判断科技报道质量方面,它倒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标杆——普通读者在读完报道后,究竟是对有关话题更加清楚了呢,还是反而更加糊涂,被误导了呢?除了详细报道的职责外,真正的新闻工作者甚至能够举出存在哪些错误主张、词不达意或者理解有误的地方,并将其一一纠正。
克劳奇对他的新闻冠之以下标题:“ 《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阿德莱德大学基因记忆研究小组对进化论提出质疑”。
但是按道理,标题应该这么起才对:“澳洲当地科学家发表文献综述,阐释了什么是刚刚诞生数十年的表观遗传学”。看上去平淡无奇对吧?至于差距在哪儿,你懂的。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研究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简单来说,它表达的是基因的多种变化,但不涉及DNA本身的改变,即意味着即使环境因素会导致生物基因的表象不一样,但基因本身是稳定的,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译者注
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第五大城市,南澳大利亚州首府。——译者注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学说之一,即生物的情感、记忆和想法能够通过DNA遗传至下一代。该学说在21世纪仍有市场,但已经被主流科学界所摈弃。——译者注
拉马克,19世纪的法国生物学家,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第一个大胆地提出了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生物进化论。他的理论与达尔文有部分相似之处,但是在遗传领域却有所不同。拉马克最著名的思想就是“获得性遗传”,即上一代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性状变化,能够通过遗传传给下一代。这一观点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显然是不一样的。——译者注
综合分析指用统计的概念与方法,去搜集、整理与分析之前所做的众多实证研究,目的是找出该问题或所关切的变量之间的明确关系模式。这一方法可以弥补传统的文献综述的不足。——译者注
基因表达是指在基因引导下的蛋白质合成过程。因为生命活动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同时表达,例如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酶和蛋白质的基因,以及构成细胞化学成分的各种编码基因,正常情况下就经常能够合成蛋白质(即“表达”)。其他一些基因则需要在特定形式下才可以表达。——译者注
第四部分
血淋淋的伪科学
在众多的节目听众来信中,最让人头疼的当属那些“求助”的电子邮件。经常有人给我们写信,诉苦说某个他们所爱的人身患疾症,却偏偏遇上个三脚猫医生,简直令人无法忍受。我们也接到过听众来信,说他们的配偶拒绝给孩子注射疫苗,问我们该怎么办。还有听众来信说,他们的家人沉迷于伪科学,荒废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只是为了追逐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我们常听人说起毫无科学根据的信仰所导致的种种害处。因此,当我们被一再问及“信奉神灵究竟有什么害处”时,我们的态度一直非常慎重。这么问的潜台词(有时听众干脆就直言不讳)就是:如果有人就是相信鬼魂或者外星人,你能拿他怎么样?如果此举令他们乐在其中,或者心情舒畅,那就让他们去相信好了。你们就喜欢到处给人泼冷水。你会跟你的孩子们说,圣诞老人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吗?
呃,不会。
各位读者,《如何独立思考》这本书是为了让你们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谣言干扰,杜绝轻率言论,防止偏听偏信。但是假如你坚持相信神迹和传说,那也由得你。我个人认为,异想天开和现实生活理应区别对待,这并无不妥。
作为科学怀疑论者,我们不太干涉人们的信仰。说真的,你所相信的东西是发生在你大脑里的一件私事。只有当人们发表观点,不懂装懂,或者把某件事作为事实陈述,或者把它当作逻辑推理或科学论证的结论时,科学怀疑论者才会发声。如果你做出这样的声明,你就进入了科学的领域,所以你必须遵守该领域的明确规定,不要抱怨。(好吧,也许这些规则对某些人并不那么明显,但它们就在那里,我们会很高兴地为你指出。)
当有人打算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或者要求整个社会应当按照他们的意愿来运行时,我们就会及时出手。假如你坚信自己的观点也适用于他人,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质疑你这么认为的基础何在。除此之外,保护消费者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周围处处是陷阱,随时可能会产生受害者,因此如果你想免受其害,我们会提供对那些理论的批判性分析以及避免上当受骗的一些建议。
建议之一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有可能害人害己,这一点请务必牢记。身处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各种复杂的决策——小到作为家庭或小组成员,大到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所有的决策都能够以事实为依据,情况就会好很多。
“究竟有什么害处?”这种问题本身就有害处,因为它实际上让人们不自觉地看轻他们所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这会影响一些重要的决策。另外,面对江湖骗子的诸多恶劣行径,这么问也有替他们掩饰或开脱之嫌。
把臆想当作现实会产生各种危害,有些甚至是血淋淋的教训,这方面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正因为如此,本书将第四部分定名为“血淋淋的伪科学”,用来曝光其中的几个代表案例。如果只是头脑中迷信神灵倒还不要紧,但是一旦你付诸行动了,那就另当别论。随着我们不断敲响“警钟”,或许受害者的求助信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