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
《聂荣臻传》章节:第四十七章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1946年1月5日,国共两党达成了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初步协议,1月10日正式签署协议,毛泽东、蒋介石同时分别向各自部队下达了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命令,规定停战令1月13日午夜生效。聂荣臻坐镇张家口,指挥各部队击退国民党军队力图多占地盘的进攻。
2月1日,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经激烈争论之后,已获得重大结果??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一次伟大的胜利。从此中国即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2月14日,中共中央指示各地进行整编军队的准备工作。3月6日,聂荣臻接到中央指示:“无论将来情况如何,我们均需精兵简政??如何实行精简,应速决定方针。我们意见,第一期精简三分之一,并于三个月内完成??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①3月15日中央又指示:“除东北及热河外,各地第一期复员整军(即精兵简政包括党政军民学所有脱离生产人员在内),不论时局变化如何,均应力争完成,以裁减老弱及无职务、无武器人员,合并机关,减少单位,充实部队,减少财政支出,利于作长期打算为目标。中央希望第一期复员三分之一左右,时间三个月左右完成,由各地自己做成计划(此计划须能适应和平、战争两种环境),电告中央批准即可执行。”①2月,晋察冀中央局发布《关于编制人数的规定》:全区共编22.5万人,其中野战军15万人,地方军7.5万人。3月1日,晋察冀中央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又发布《关于复员工作的决定》。据此,聂荣臻组织精简整编,野战军由9个纵队减为4个,地方军增加约5万余人,编为6个军区, 21个军分区, 13个独立旅,总计复员约10万人。
聂荣臻在主持这项工作中,由于受和平思想影响较大,因此晋察冀复员人数较多,时间也较快,比起其他各区要突出一些。精简整编是中央的精神,本身并没有错,精简了机关,充实了战斗部队。问题是复员人数多了些,影响到晋察冀部队的战斗力和尔后的作战。
当年的张家口卫戍司令员郑维山在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一书里写道:我认为,第一期复员三分之一,步子似乎大了些(第二期还要精简三分之一),而且光靠“裁减老弱”等项又不可能达到三分之一,势必要大伤军队的筋骨方能完成。
在复员问题上,晋察冀却是一个例外。它不仅如数复员了三分之一,伤了部队的元气??夏员整军后,野战军缩编为四个纵队、除第一纵队外,每纵队两个旅。②当年的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也回忆说:和平民主新阶段,对内战的危险估计不够。为此我给聂司令写了封信:减这么多人不行,国民党没有诚意。这影响了以后的战争进程。那一段有点失误。对解放战争初期作战不利,拳头不硬。
对于这个问题,聂荣臻思想上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看到了紧迫的战争趋势,号召全区指战员“坚决打击挑起内战的祸首”。另一方面,在谈到精简整编时,他又说和平是大势所趋,要把人员减下来,并把亲手组建起来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第86页,中央档案馆编樱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第92页,中央档案馆编樱的野战纵队砍去5个。
作战处长唐永健回忆说:是大打,还是和平?当时甘英等人由北平回到张家口,聂老总同他们谈话。他们提出意见,说北平国民党到处抓兵,补充军队,但在路上看到我军成批复员,这样合算吗?聂老总当时回答:大势所趋,非要和平。后来我也问过他,他说:“我也有矛盾,一面担心内战再起,一面又看到中央的决心很大??国民党军无法打下去。美国也不支持他打下去。那就按中央的决心办吧。”
停战令下达以后,国民党军队在晋察冀各地大肆进行“蚕食”解放区的活动。聂荣臻领导边区军民积极进行反“蚕食”斗争,取得了许多胜利。1月13日停战令生效后,傅作义部4000多人违约抢占集宁,晋绥军区一个团、晋察冀军区一个旅零一个团配合作战,于18日夺回集宁,俘2000多人。当晋绥和晋察冀两军区部队攻城时, 17日傅作义向北平军调部告急。军调部国民党中校林光军、美军上校莱克于当天来到张家口,要求去集宁视察。聂荣臻以集宁属晋绥军区管辖,须经联系才能去为理由,拖延时间,同时通报攻集宁部队尽快攻城。军调部人员只得约定18日再去。待他们18日到达集宁时,晋绥和晋察冀军区攻城部队已于当天收复集宁,并于两小时前将战场打扫完毕。傅作义侵占集宁的图谋落了空。2月,国民党军一个师进犯平泉以南地区,被冀热辽军区4个旅包围,歼1300多人。要不是军调部的干预,本可全歼这个师。冀中解放区是国民党军“蚕食”的重点。冀中军民5月初在泊镇歼敌1100多人。5月下旬,又在胜芳保卫战中歼敌1500多人。聂荣臻为此专门写了《胜芳保卫战的经验总结》。
在这期间,聂荣臻还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织边区军民进行练兵、减租、土地改革和生产活动。2至4月的政治练兵,提高了广大指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决心。在进行了射击、投弹、刺杀技术训练和班、排战术战斗教练后,部队军事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土改和生产活动的开展,改善了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了阶级觉悟,激发了支援革命战争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