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科普学习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探险史略

书籍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作者:未知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探险史略,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18世纪以来,人类为了寻找这块大陆,探索它的奥秘,不畏艰险,络绎不绝,涉足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他们发现,南极大陆的独特环境,为许多学科研究提供了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南极大陆还有异常丰富的资源,等待着人类去开发利用。

  
  大约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提出,地球是一个圆球。出于对称美的爱好,他们认为南半球肯定有大块陆地。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绘制第一张假想的南半球大陆时,称这个大陆为“未发现地”。公元  16世纪,荷兰制图学家麦卡托绘制了世界地图,对“未发现地”作了修改,并命名为“南方大陆”,可是,一直到18世纪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人去探索那块陆地。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一些殖民主义国家,对“南方大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梦见南方有一个“幸福之岛”,会给它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1772~1775年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组织了一个探险队,决心去寻找这个神秘的“南方大陆”。他率领两艘帆船,进入南太平洋探险,曾三次冲破风暴的阻挠和浮冰的封锁,越过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进入南极圈,直至南纬70°10′的海域,但在离南极大陆还有250公里的地方,由于流水的阻碍,两艘帆船只能在南大洋上绕着南极大陆迂回曲折地航行,使库克失去了发现南极大陆的机会,可是库克毕竟是第一个寻找南极大陆的人。他是南极探险的先驱。

  
  人们知道,去南极探险的任何船只,驶入南纬45°,将会受到第一次严重的风险考验。因为在南纬45°~50°之间有一个南极辐合带,这里终年盛行强劲的西风,风力经常达到8级以上。在风暴的驱使下,海浪有时高达20多米,波涛冲击着船只,能把桅杆打断,将甲板上的东西洗劫一空,甚至能把船只倾覆,即使是巨大的海轮,也被它搅得颠簸不止,使船身倾斜到20°~30°,令人胆战心惊。所以,人们把这个纬度叫做“咆哮的50°”,“发疯的50°”或第一道“鬼门关”。现代化的巨轮尚且如此,库克率领的设备简陋的帆船,哪能经得住如此风险?另一个危险地带是穿越浮冰区。在南极62°以南的海面上,满布着浮冰和冰山,它们顺着海流和风,在海面上漂浮不定,有时汇集成团,把船只围封其中,进退两难,要是遇到冰山合拢,连人带船就被挤得粉碎。1981年12月,联邦德国的一艘巨轮,就是被浮冰挤破后沉没的。

  
  1819年7月,沙俄派出两艘航海帆船,在海军中校别林斯高晋的率领下,从彼得堡出发,登上南极大陆探险的征途。当年,他们驶入南极辐合带,遇上了汹涛恶浪的袭击,经受了第一次严峻的考验。12月,正是南半球的盛夏,可是,天空下着鹅毛大雪,海上漂流着一座座冰山,又遇上了极其恶劣的浓雾天气,海面上到处都是云山雾海,一片灰暗,他们时刻担心碰上冰山,将会船毁人亡。到1820年1月中旬,他们终于进入南极圈。不久,看到海水的颜色有了变化,头上盘旋着飞鸟,这里离陆地不会很远了。两艘帆船继续航行,来到了距南极大陆只有20公里的海域,新大陆就在眼前。可是,天不作美,突然暴风雪来临,巨大的冰山又封住了他们的去路,帆船在南极附近徘徊了好久,冬季也快要来临,他们只得返回,在澳大利亚的悉尼过冬。1821年1月,别林斯高晋率领两艘帆船又越过了南极圈,发现了“彼得一世岛”和南极第一大岛――“亚历山大一世岛”。据说,这些岛屿的发现,还多亏了船上的一位厨师。在探险途中,水手们捉到一只企鹅,就把它宰了,不料,烹调它的厨师在企鹅的嗉囊里见到了一颗石子,这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这颗石子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的潜水本领不大,不可能从很深的海底衔上来,唯一的可能是附近就有陆地。这一偶然的发现,给屡遭挫折的别林斯高晋以极大的鼓舞。“亚历山大一世岛”实际上是一个由冰架与南极半岛相连的岛,可是,当时俄国探险队不敢断定自己“发现了南极大陆”。

  
  1838年至1842年间,英、法、美各国都派探险队前往南极探险。有由迪蒙・迪尔尔带领的法国探险队;查尔斯・威尔克斯率领的美国探险队。他们都声称发现了南极大陆。英国探险队由极地探险家詹姆斯・罗斯带领他们穿过南极圈,进入南极沿岸的一个海湾,这个海湾就是著名的罗斯海。船队继续南航,又发现了巨大的海上冰障,这个冰樟长500公里,厚二三百米,后来称为罗斯冰障。这样,罗斯海和罗斯冰障形成的扇形地区,就成了探险家们向南极推进的中继站。

  
  20世纪初,许多探险队踏上南极大陆探险考察,其中最令人敬佩的是由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斯科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极地探险家,为了到达南极点探险,1902年,他率领“发现”号进入罗斯海,在罗斯岛南端建立了越冬营地,后来又率领探险队深入大陆内地探险考察,经受了三年的磨炼。1911年,他率领65人的探险队,带上爱斯基摩狗、西伯利亚矮种马和雪橇等,再次来到罗斯岛,从他们建立的营地出发,向南极点进军。未料,在行进途中,遇到了暴风雪。这时,他发现狗和马不能同时作运输工具,便采用矮种马拖拉雪橇。不久,又遇上了暴风雪的袭击,西伯利亚的矮种马毕竟抵不住南极的严寒,都病倒了,他们不得不自己拉着雪橇,缓慢地前进。在越过南极大陆横断山脉,爬上南极高原以后,斯科特便组织一个突击组,向极点挺进。这时,离南极点已不到250公里了。可是,在1912年初,遇到一次特大的暴风雪,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辛劳和体力消耗,即使这样,斯科特一行五人仍然不肯停下来,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饥寒和冻伤的折磨,在暴风雪中挣扎着前进。1月18日,他们终于到达南极极点,实现了斯科特准备了整整10年的攀登南极极点的计划。可是,他们在到达南极极点后,却看到了一面挪威的国旗,一块木板,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原来阿蒙森已在5个星期之前就捷足先登了。

  
  当时,斯科特宣布去南极点探险时,挪威探险队在罗尔德・阿蒙森的领导下,已经抢先出发了。阿蒙森曾多次到北极地区探险,身强体壮,能适应极地的恶劣气候和环境。他还从北极爱斯基摩人那里学到了一手指挥狗的好本领。在出发之前,阿蒙森以他的丰富经验作了周密的准备。他用52只狗来拉四架有装备的雪橇,向南极点轻装前进。一路上,阿蒙森驾驭狗的才能和难得的好天气也帮了忙。在向南极挺进中,他把衰弱的狗杀掉,既可以减少饲料的消耗,又可用它们补充食物,使队员们不致面临绝粮的危险。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经过50多天长途跋涉,在1911年12月14日到达目的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征服南极点的人。阿蒙森一行5人于1912年1月21日安全返回基地时,还剩了几只狗和许多食物。可是,斯科特和队员们在归途中已精疲力尽,但他们不能休息,否则食物将会耗尽。虽然他们离下一个食物贮藏所还只有20公里了,但被一场持续9天的暴风雪困住,在饥寒和病痛的折磨下,最后全部冻死在冰天雪地里。8个月后,人们发现了他们的遗体和日记本,在遗体的旁边还有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采集的18千克矿物的化石标本,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勇于实践的意志,永远值得人们赞颂。为了纪念阿蒙森和斯科特率领的两支探险队最先登上南极极点的功绩。美国现在南极点兴建的科学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与斯科特同时代到南极探险考察的,还有另一位探险家欧涅斯特・沙克尔顿。沙克尔顿是爱尔兰人,有名的航海家。1908年,他乘船驶进罗斯海,10月底坐上矮种马拉着的雪橇登陆,向南极冲刺,然而,在途中因缺乏干草,矮种马全部死亡。他们只能自己拉着雪橇行进,攀登3000余米高的高原,穿过一片冰原,到达离南极点160多公里的地方。但是,由于干粮匮乏和体力不支,加上暴风雪的袭击,使他们再也无法前进,只得返回基地。当沙克尔顿得知阿蒙森和斯科特已先后登上南极极点之后,他又制订了一个计划,准备走另一条路线,从威德尔海的一个绝无人知的海岸登陆,然后穿越南极极点,抵达罗斯岛。这是一条更加艰险的路线。1914年12月,沙克尔顿的探险队乘坐“持久”号来到了威德尔海。不料,几天以后,“持久”号被冰山团团围住,进退两难,只好随冰山漂流。他们被困在船上整整10个月,“持久”号也被冰块撞得千疮百孔,最后沉没。船员们登上一座漂浮的冰山,住冰洞,食海豹,顽强地生活着。1916年4月15日,冰山浮流到一个小岛上,队员们踏上小岛,结束了历时500天的漂流生活。后来他们划着救生艇,经过半个月的拼搏,行程1200多公里,终于找到了南乔治亚岛上的挪威捕鲸基地。探险队员全部生还回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极考察中断。战后,考察活动再次兴起,一次国家派出飞机、飞艇到南极去考察,使考察工作进入了“航空时代”或“机械化时代”。美国人查理・伯德是揭开南极“航空时代”的代表。他在1929年11月29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到达南极的飞行。在当时,使用飞机考察,常常会遇到不少困难。南极气候极端恶劣,天气变化无常,突然狂风大作,可以把飞机吹翻,低温使飞机机翼上冰霜加厚,导致飞机超重,不能正常飞行。其次,在极地上空飞行,飞机的磁罗盘由于磁爆而失去作用,只能根据太阳和地形来识别方向。所以在南极飞行经常会发生事故。伯德先后五次率美国考察队到南极大陆飞行考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带领的探险队规模更大,拥有20艘航船,其中还有一艘破冰船和一艘航空母舰,全队共有4000多人,这些人员中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工程师和军事专家。他们摄制了大面积的航空像片,探测了大陆冰盖的厚度,考察了南极大陆大部份海岸线。伯德不愧为南极航空考察的先驱,他为南极考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南极考察进入“航空时代”之际,居然还有不少探险队是划船去南极的。有人统计,80年代以来,先后有40多支手划船南极的探险队,因途中受到险恶环境的威胁,都未能如愿。1988年,以奈德・迪雷特为首的四位探险者,却冲破了重重“禁区”,来到了南极探险。为了对付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可能出现的种种险情,他们作了充分准备:船只异常坚固结实,船身粗短,用铝合金制造,船舱分隔成9个防水舱,顶棚填有泡沫塑料,即使船翻了身,也能平安地翻过来。船身外表漆上红色,犹如漂浮在海上的一个大西红柿,取名为“海上西红柿”号。1988年2月22日,“海上西红柿”号从智利的普拉特海峡出发,疾驶南下,不断遇上德雷克海峡强劲的西北风,遭受了一次严重的风险。小船在艰难中行驶了3天,到达南纬57°12′的海面,便开始靠手划桨前进,每人划6小时,到了第12天,他们看到了大陆的踪影,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骤起,漂浮不定的冰山随时都有挤压小船的可能。他们只得竭尽全力猛划,在险恶的环境里挣扎。经过一昼夜的拼搏,小船胜利地驶入了平静的哈莫尼海湾。这样,他们经历了13天的艰难历程,手划9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手划船到达南极探险的奇迹。

  
  最近2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南极的考察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数以百计的考察站,进行着气象、生物、地质、地理、地球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川和人类医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同时,为了保护南极地区,南极条约组织制定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我国的南极考察,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80年1月,我国最早的南极探险家张青松等赴南极考察。1983年5月,我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1984年11月,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郭琨队长率队员54人,从上海出发,横渡太平洋,到达南美洲火地岛的乌斯怀亚港,穿过德雷克海峡,驶抵乔治王岛,考察了南极大陆和南大洋,获得了丰富的资料。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地区乔治王岛上,胜利地建起了第一个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长城站,填补了我国科学领域中的一项空白。1986年10月31日,中国南极考察队从青岛启航,横渡太平洋,穿越德雷克海峡,抵中国长城站,完成南极洲和南大洋科学考察后,又取道德雷克海峡,穿越大西洋,经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通过莫桑比克海峡,横渡印度洋,到达南中国海,于  1987年5月17日返回青岛,总航程为57300公里。这次南极考察完成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任务。1988年11月20日,我国又派出另一支南极考察队,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令人赞叹的是南极女探险家金庆民,在1986年进入南极地区考察后,1988年又涉足南极,作为中美联合登山科学考察队的唯一女性,参加了南极之颠文森峰探险。

  
  南极的冰

  
  200多年来,人们在南极的探险和考察中,付出了无数的代价,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可喜的研究成果,初步揭开了这块神秘大陆的面纱。

  
  南极大陆上的积雪,终年不化,积雪逐年增厚,便逐步压缩为冰体,覆盖着南极大陆,叫南极冰盖。南极冰盖是世界上最大的冰盖,冰盖表面呈盾形或饼状,中间高,四周低,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平均高度约海拔2000米,最高点海拔为4200米,最大厚度为4645米,体积约2400万立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和淡水库。近年,南极冰盖正在缩小,据卫星探测显示,70年代以来,南极冰盖已经缩小了2.848平方公里。如果这些冰体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可能上升60米,地球的陆地面积将有2000万平方公里被沧海淹没。南极冰盖的冰温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冰层10米深处的冰温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一致,10米以下冰温受地热的影响,随着深度而升高。在冰温接近0℃和冰盖本身的巨大压力下,冰体自冰盖中心向四周缓慢流动(每年流动1~10米,最多不过几十米至百余米)。当冰体流到冰盖边缘进入低谷时,便分散成一条条的山谷冰川。山谷冰川中有一条叫兰姆伯特的冰川,长5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冰川。南极大陆是由东、西南极洲组成,如果把冰盖全部揭开,东南极洲是一个较完整的平原,而西南极洲是由许多大小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在东、西南极洲之间,有一条南极大陆最大的山脉,叫南极横断山脉,全长3000多公里,只有3000米至4500米高的山峰,突兀在冰盖之上,称之为冰原石山,气势十分宏伟。

  
  南极大陆冰盖的表面,终年积雪不化,景色十分单调,但在冰盖的前缘,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这里有秀丽壮观的冰瀑布和奇异多姿的冰洞。冰瀑布从冰川陡崖上悬挂而下,犹如洁白的玉带。冰洞内滴水凝成的各种冰体。琳琅满目,婀娜多姿,有在洞顶倒挂着的,如冰笋、冰柱等。在斜阳照射下,银光耀眼,真像一个水晶宫。

  
  冰盖的外围是冰架,冰架是浮在海上的陆缘冰,表面非常平坦。南极冰架是最大的冰架,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其中著名的罗斯海冰架,面积为5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法国。

  
  冰架前缘的冰体分离出去,成为海洋上漂流的冰山。

  
  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大约有22万座,多数冰山长几百米至30~40公里,厚100~200米,其中已知最大的冰山长333公里,宽16公里。冰山外貌各殊,有的像平台,有的似金字塔,有的像巨轮……。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最近,瑞典海洋学家查尔・柏德逊,还有国际航运公司的不少船员,在南极洲一带的海面上,发现了许多“雕刻”成各种动物形态,如海豚、鱼、狮子、天鹅等的巨型冰山,在海上四处漂浮。这些动物造型的“冰雕”,栩栩如生,

  
  “雕刻”得也十分精致,就连眼睫毛、小狮子的爪也清晰可见。“冰雕”有数十米高,有些足有千万吨重。柏德逊说,有些“冰雕”绝非人手能雕凿出来的。更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些“冰雕”的上空,还同时出现彩虹似的光芒,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些“冰雕”的来历和神奇的光彩,目前正在探查中。

  
  在长期漂流过程中,冰山不断受到风吹、水淋和海水的融蚀,体积逐步变小,直至消失。冰山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13年。据说,每年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冰山体积大约有1200立方公里。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淡水资源,如果把这些冰山的10%加以利用,也足以浇灌1000万公顷的农田,或供应5亿人口城市的用水。

  
  据美国科学工作者研究,在相当于1908年6月的浮冰冰层里,发现了铱、镍、钴含量极其丰富的金属球粒,直径为1毫米左右。据分析,这些金属物质,是同年同月在西伯利亚中部通古斯卡大爆炸的残粒,随着高空气流,从西伯利亚飘落到南极地区,被冻结在浮冰之中。对这些金属颗粒进行鉴定之后,推测当时在通古斯卡地面上大爆炸的是一个直径至少为160米的外星物体,从而揭示了这次大爆炸之谜。

  
  南极大陆有95%的地区被终年不化的冰雪所覆盖,只有5%的地方有岩石出露,叫做无冰盖区,南极考察人员通常把这些无冰盖区称为南极的“绿洲”或“绿岛”。其实,这只是一种爱称而已。南极的“绿洲”位于大陆的边缘地带,总面积约有10400平方公里,其中以麦克默多“绿洲”为最大。

  
  “绿洲”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地方,暖季里有1~4个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寒季的月平均气温都在0℃~15℃之间。尤其在南极半岛,降水较多,气温较高,光照时间较长,植物生长较好,是南极大陆最好的“绿洲”,人们称它为“绿岛”。不过这里天气变化很大,常常是早晨浓雾迷漫,随后云消雾散,晴空万里;中午低云压境,午后雪花纷飞;一到傍晚便狂风大作,暴风雪顷刻来临。但是,这种风云莫测、瞬息万变的地方,在每年暖季,居然还接待不少勇敢的旅游者!

  
  这里的植物种类十分单调,除了三种像茅草一样的禾本科和一种石竹科的开花植物外,其他就只有地衣、苔藓和藻类植物了。南极大陆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植物生长非常缓慢,如果遭受破坏,长期不得恢复。地衣是南极大陆分布最广最重要的植物,生长速度极慢,但它的生命力极强,存放了  15年的地衣,遇水以后还能复活,所以它的年龄可以很大。据说,南极地区直径才十几厘米的地衣,年龄已超过  5000年,成为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植物。此外,南极还有40多种昆虫,其中最多的是无翼蚊。

  
  风暴的故乡

  
  素有“风极”之称的南极大陆,是世界上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地方。据我国科学工作者统计,这里一年内风速大于12.5米/秒的天气有305天,最大的风速可达40米/秒,比12级风还大得多。又据1951年法国科学站的记录,最大风速达到92.5米/秒,这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据说风暴来临时,房舍被吹得左右摇晃,200千克重的油桶和沉重的器材被吹走,地上磨盘大的乱石和冰块被吹得满地乱滚。这时,人员出外就被飓风卷走,或者被石块、冰块击伤。不过南极大陆的风暴多发生在沿海地带,在大陆内部风力并不很大,如在极点测得的年平均风速就小于5米/秒,很少出现风暴天气。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最常见最强的风是“下降风”。在南极高原内部,气温比周围要低,空气经冷缩后,密度变大,重量增加,就像流水一样顺着冰面从高原内部向周围流动,当到达离海岸一二百公里的陡坡地带时,冰面高度骤降一二千米,冷空气便迅速向下滑降,而且流速越来越快,这样就形成大陆沿海地带特有的大风“下降风”。

  
  在南极地区,狂风总是和暴雪结伴而来,因为刮风时即使不下雪,巨大的风力也能把积雪和碎冰吹得满天飞舞,成为可怕的雪暴。这时能见度极差,几乎什么都看不见,积雪也可能越积越厚,对考察队造成极大的威胁。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暴雪中不幸丧身的考察队员,就有十几人。例如,70年代,一次暴风雪中,澳大利亚一辆牵引车的窗门突然被暴风吹开,情况危急。为了抢救这一辆车,一名机械师从另一辆车上跳出来,飞奔过去,两辆车之间只相距不过10米,可是风速太大,他刚跑出几步,就被狂风卷到50公里以外的凹坑里,冻僵致死。另一起事故是英国考察小组在野外遇到一场特大的暴风雪,持续5天之久,积雪6米多高,把帐篷和考察队员深深地埋在雪下。暴风雪过后,派飞机去营救,可是找不到任何踪影,后来虽然找到了营地,但队员们早已窒息而死。气候变化无常的暴风雪,对飞机的危害更大,有人统计,从1935年到1959年,仅美国就有50架飞机在南极地区上空失事。

  
  奇妙的极光

  
  南极地区晴朗的夜空,最美妙的景色就是极光。这种缤纷多彩的光带,高悬在晴空,像节日火焰一样,绚丽夺目,把昏暗的冰雪大地普照得通明透亮。南极光有强有弱。强南极光是一种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宽可达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一次出现常常在天空持续一二小时,先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有时一夜可出现几次,不过夏天白昼时间长,多云,不容易见到,而冬天黑夜时间长,看到的机会就多。南极极光奇妙多姿,变幻莫测,时而呈现红色、紫色、蓝色,时而变为黄色、绿色;时而像探照灯光,汇聚成彩色的光柱或艳丽的绸带,时而散开成巨大的光弧或像一幅拉开的光幕。而光幕又好像随风飘动着的一条条彩带,此起彼伏,时隐时现,使人眼花缭乱。

  
  为什么南极地区上空会出现奇妙的极光呢?原来,地球像一个巨大的磁铁,在南北极磁场强度最大,对太空中带电微粒的吸引力也最强,所以带电的微粒流就大量集中到极地上空,它们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上部的电离层,便横冲直撞,碰到氦、氖、氩、氙、氮、氢、氧等不带电的气体分子,使它们电离、发出不同的光彩,如氖发红光,氩发蓝光,氦发黄光,氧发黄绿色光,氮发紫光……合起来,就成为七色俱全的灿烂艳丽的极光。

  
  南极的动物

  
  南极大陆内部气候严寒干燥,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不长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也很少。不能为动物提供饲料,所以只有极少数以真菌为食的微小动物,而没有高等动物,但是在南极大陆的周围,南大洋之下,却是一片彩色世界。这里有大量的企鹅、海豹、鲸、磷虾、鱼和飞鸟。还有淡红色、桔红色的海葵,绿色、米色的海绵和苔类,以及无数的无脊椎动物,美不胜举。企鹅是南极地区有代表性的动物。

  
  世界上企鹅的种类有18种,其中在南极地区繁衍生息的有7种,估计总数有几十亿只,可算是南极地区鸟类中最大的宗族。数量最多的一种是阿德雷企鹅,它身高70厘米,宽17厘米,体重5千克左右,黄嘴、白眼圈、白围脖、黑大衣,一派绅士风度。不过小企鹅不像其父母那样的模样,而是全身都披着灰色的长绒毛,风一吹动,长毛乱舞,幼稚之气十分可爱。南极动物的真正代表不是阿德雷企鹅,而是帝企鹅。因为帝企鹅在冬季也能勇敢地面对风雪严寒,生活在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海冰上,而阿德雷企鹅和其他5种企鹅,都要到南极地区稍暖和一些的浮冰区北缘越冬,10月中旬,从远离南极大陆数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返回它们原来的世袭领地,繁衍生息。帝企鹅身高1.2米,宽33厘米,体重30千克左右,是企鹅中最大的一种,不愧为企鹅之王。它的腹部呈白色,嘴、头、尾和背部全是黑色,可是,在嘴的两边、颈部和胸部都是黄色,好像在绅士礼服上增饰了一条漂亮的黄色彩带。

  
  阿德雷企鹅最喜欢群居,而且“家庭观念”很重,一旦选中配偶,便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即使丧偶,也不再嫁娶,一对情侣,总是守着自己的巢穴,常常胸贴着胸,嘴对着嘴,紧紧地偎依着,真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帝企鹅从来不筑巢,所以没有洞房,只是一对一对地在海冰上站着或趴着,它们的夫妻生活,把小企鹅喂养长大后就终止了,因此,在夏季帝企鹅是散居的。

  
  南极地区的海豹有6种,体重一般达数百千克,其中个体最大的是象海豹,雄性的体长可达6.5~8米,体重3000~5000千克。威德尔海豹是科学家最感兴趣的一种海豹,它性情比较温和,体形优美,前肢已变成一对鳍,后肢在尾部已变成两片扇形的蹼,所以在冰面上行动很不方便,可是一到海里,就成了游泳健将,每小时可游30~40公里。威德尔海豹潜水本领特别大,能在12分钟内,下潜到500米深的水下捕食,然后又浮到水面换气。那么它为什么在潜入这样大的深度下,能承受这样大的压力而不死亡呢?据科学家研究,原来在水深几百米的高压状况下,它的血管被压扁了,也不会破裂出血;肺的收缩力又很强,能把肺里的空气排入血管,以阻止氮气进入血液;同时,心跳速度可以变慢,使氧气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所以它的潜水本领特别大。

  
  南极鲸是生活在海洋里特殊的哺乳动物,靠肺呼吸,分娩生产幼鲸。蓝鲸是南大洋鲸类中最大的一种,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身长  33米,体重150吨,相当于200头公牛的重量。鲸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身上全是宝,鲸肉可以吃,鲸皮可以制革,脂肪可以制造各种油脂和人造奶油,鲸肝可制作鱼肝油,鲸骨可提取骨胶和肥料,甚至鲸鳍、鲸须和鲸齿也可以制作医疗器材和手工艺品。

  
  南极磷虾和普通的虾一样,因为在夜间它的眼睛能闪烁出像磷火一样的蓝绿色光,故名磷虾。磷虾晶莹透亮,蓝青色中微带红色。磷虾性喜群集,白天潜入水下,深度不超过200米,夜间浮出水面,磷光闪闪,十分美丽。大磷虾群直径可达800多米,虾群密度大约是1立方米水中含有12千克磷虾。南极磷虾的蕴藏量可达10~50亿吨。磷虾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其他养分,脂肪含量低,被誉为人类未来动物蛋白质的仓库。除数量极大的小磷虾外,目前还发现南大洋的鱼类有100种左右,数量也极为可观。

  
  南极地区的飞鸟,从来没有遭受过人类的侵害,所以,这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据统计,飞鸟的种类有100多种。不过到南极大陆沿海生蛋孵鸟、繁衍后代的却很少,它们都是海鸟,又是春来冬去的候鸟。

  
  在南极大陆岩石出露的无冰盖区面积很小,这就使找矿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据地质工作者勘察,南极地区已经发现的地下矿产资源和能源有220多种,主要有煤、铁、铜、铅、锌、锰、金、银、石油和天然气等。首先是铁矿的储藏量就足够全世界用200年,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磁铁矿,周围200公里,矿体厚约100米,含铁率达30%~38%。煤的储量达5000亿吨,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了。那里的石油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据调查,仅罗斯海和威德尔大陆架的两个区域,石油储量就超过500亿桶。据推测,这里还可能有铀、钍等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资源十分丰富,是科学研究理想而重要的基地,它是地球的南方,无人定居,没有污染,散射粒子稀少,为观测天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南极冰盖里,埋藏着无数不受氧化,不受污染的陨石,是窥探外层空间奥秘的珍贵标本。南极地区是地球上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它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面升降,有重要的影响。南极地区的生物进化缓慢,为研究地球原始生物提供了线索,地球上其他地区600万年前就已经绝灭了的生物,在这里却可能见到。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揭开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之谜……。南极洲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圣地”,是人类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它将为人类作出巨大的奉献。

  
  “巴达维亚”号遇险

  
  多少年来,由于澳大利亚这个“睡美人”蒙着神秘的面纱,使诸多探险家们虽与之有缘,却不能相见。

  
  时间转眼到了1629年,欧洲人终于第一次登上了澳大利亚大陆,从而真正揭开了在“迟醒的南方大陆”上探究无穷奥妙的新篇章。

  
  欧洲人首次踏上澳大利亚大陆的故事,得从“巴达维亚”号在向东印度群岛前进途中遇到大浪而搁浅这件事说起。

  
  一个漆黑的夜晚,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巴达维亚”号在佩思附近的洋面上遇到了罕见的强风。

  
  “快落下主帆!”船长法兰索瓦・贝尔沙特不顾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生疼,把身子探出驾驶舱,大声命令道。他深知责任重大,全船290余人的生命都维系在自己的身上。

  
  司职水手听到号令,便朝主桅杆奔去。但风雨实在太大了,船被刮得摇摇晃晃,水手根本无法从甲板上走过去。

  
  “快趴下!”贝尔沙特船长见状,又喊着,“爬过去!”

  
  水手小心翼翼地在甲板上爬行着。这时,只要稍不留意,就会被晃动的船只甩进那深不可测、汹涌咆哮的大海。如果不把高悬着、被狂风暴雨几乎要撕裂的风帆放下来,“巴达维亚”号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贝尔沙特船长把全体船员召集起来,告诉他们面临的困境:“‘巴达维亚’号不仅触礁碰坏了船体,还搁在浅滩上了。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只有减轻船体的重量。现在,我以船长的身份命令鲁格水手长带  30人去舱里排水,其余的人跟我去把左右舷的12门大炮御掉,统统扔到海里去。”船员们都明白,这是唯一的办法,他们已别无选择。

  
  “得想办法把船上的人撤到岛上去。”法兰索瓦・贝尔沙特船长想。

  
  “去叫水手们把船上的小艇放下来,所有的人员都撤到前面的岛上。”贝尔沙特船长吩咐他的助手耶洛美・戈尔涅里斯道。

  
  水手们已忙碌起来了。

  
  “船长,人太多了,艇又小,根本坐不下。怎么办?”戈尔涅里斯跑回来报告说。

  
  贝尔沙特船长沉思了片刻,回答说:“让妇女和随船的一些乘客先上去。水手们慢一步走,去把船上的粮食抢出来,逃到岛上也要吃饭的。”

  
  妇女上船了。

  
  其他的乘客也都上船了。

  
  “船员们等一下,”贝尔沙特果断地把手一挥,说道,“先装粮食。”

  
  小艇划走了。

  
  “巴达维亚”号的情形越来越危险。船体倾斜得越来越厉害。贝尔沙特船长算了一下,估计等不到救生小艇回来了,于是做出了弃船的决定。无疑,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就在贝尔沙特船长和船员们跳入海中不久,“巴达维亚”号沉没了。“巴达维亚”号沉没时掀起的巨大波浪和带起的漩流,吞噬了好些船员。贝尔沙特船长和其他一些船员幸免于难。这一切,都发生在瞬间。

  
  贝尔沙特船长等人爬到前来接应的小艇上。他们在岛上逗留了两天,没有找到淡水。于是,贝尔沙特船长又号召船员们拆掉了一只小艇,把拆下来的木板钉在其他小艇上做甲板,然后,带着几个船员乘上改装后的小艇去寻找淡水和援助。他认为,只要横渡到约40公里外的被人们普遍认为存在的南方大陆上,就能找到淡水。

  
  贝尔沙特船长和水手继续在海上飘流,朝着南方大陆的方向。

  
  大陆的海岸就在眼前了。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块大陆的海岸大都由岩石构成,而且十分荒凉。这些由岩石构成的陡峭悬崖,和撞击在岩石上又炸开的汹涌海浪使小艇无法靠岸。

  
  “船长,我们环绕海岸走吧,也许在别的地方会有比较安全的登陆点。”有位船员请求道。

  
  于是,小艇继续向北航行,他们的运气真是坏透了,无论小艇开到哪里,海岸附近都是断崖和汹涌的海浪。最后,贝尔沙特船长放弃了在这块大陆寻找淡水的企图,改道爪哇,希望从那里得到援助。船员们又开始了艰苦的航行。

  
  第二天,贝尔沙特船长指挥着一艘增援船“萨尔达姆”号向岛屿这边驶来。他从望远镜里看见了岛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他知道,岛上还有他的部下生存着。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舵手说:“全速前进,尽快靠岸。”

  
  贝尔沙特船长一踏上岸,立刻被欢迎的人们团团围住,感到有些惊讶。

  
  “戈尔涅里斯呢?”船长问道。

  
  “他来不了了。”威贝赫斯回答道。他把几天来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船长。原来戈里涅里斯带头叛变,被威贝赫斯抓住了。

  
  10天后,临时组成的审判委员会对戈里涅里斯等叛乱分子进行了审判,大都被处以死刑,其中两名胁从者罪行较轻,免除死刑,判为流放。

  
  “把他们流放到哪里去呢?”贝尔沙特船长问道。

  
  “船长,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这个大陆的西海岸实在是太荒凉了。我看不如把他们流放到那里,我们把船开到东边去看看,你说如何?”威贝赫斯向船长建议。

  
  就这样,这两名叛乱分子被遗弃在澳大利亚的海岸上,他们也因此成为最早留在澳大利亚大陆的欧洲人。当然,后来并没有人再看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