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科普学习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飞毛腿”B导弹

书籍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作者:未知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飞毛腿”B导弹,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飞毛腿”B是苏联1965年装备部队的陆基机动发射单级液体地地战术型弹道导弹,属第二代地地战术导弹。导弹长11.16米,弹径0.88米,翼展1.81米,起飞重量6300公斤,弹头常规装药时重1000公斤,核装药时为1万~100万吨TNT梯恩梯当量时,装有触发式电引信,射程50~300公里,命中精度300米,从预测阵地到发射时间为45分钟,从瞄准到发射为7分钟,采用惯性制导,发动机工作时间62秒,发射方式为车载地面发射。“飞毛腿”B导弹为弹道式导弹,它的飞行轨道主要根据发射点的位置与目标的位置预先确定,飞行程序预先在弹上装定,导弹发射后,将按预编程序飞行。飞行中由弹上的惯导系统和燃气舵控制导弹按预定轨道飞行,直至击中目标。采用惯导的最大特点就是和目标与地面之间没有任何信息交换,所以很难用电子干扰和软杀伤的方法去防御它。这种制导方式的最大缺点有两个:一是导弹飞行轨道是射前确定并装入弹上控制系统的,惯导系统只能按照惯性弹道袭击固定目标,它无法进行空中机动,更无制导系统,所以比较容易拦截;二是惯导系统的累积误差大,它自身没有先进的雷达区域相关等制导方式,无法自动纠正已偏离的弹道,所以圆概率误差最大达1000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飞毛腿”B导弹性能并不先进,在苏联已经淘汰,由更为先进的SS-23导弹取代。“飞毛腿”B是第二代地地战术导弹,现在这种导弹已发展到第五代,命中精度最好的已达25米(射程1800公里),而“飞毛腿”  B射程仅300公里误差就达1公里,可见性能是很差的。海湾战争中,由于怕遭空袭,射击诸元计算不准确,加之人员训练有问题,有许多导弹误差竟达几公里、甚至数公里以上,目标原想攻击利雅得和海法,结果导弹一个劲地往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和茫茫大海里落,令人哭笑不得。有的导弹因经伊拉克改装过,质量很差,结果在进入大气层之前就粉身碎骨了。

  
  苏制“飞毛腿”B地地战术导弹自  1973年以来,先后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三次大出风头,声名显赫,身价百倍,每次战后,都有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争相抢购,似乎“飞毛腿  B成了这些国家的“杀手锏”和“护身符”。“飞毛腿”B导弹真有那么大魅力吗?它的战术技术性能真像人们所吹嘘的那么好吧?其实不然,“飞毛腿”  B性能欠佳,为何名声大振而又争相抢购呢?这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是有胜于无的思想在作怪。像伊拉克、利比亚这样的国家手里并不是没钱,也不是不想买好的,像美国“潘兴”Ⅱ号那样的导弹射程又远(1800公里),精度又高(25米),它为什么不买呢?关键是武器控购问题,好的人家不卖,要买只有“飞毛腿”,只好引进这种装备。其他国家购买是因为看到它虽然性能不好,但打狗也要有个打狗棒啊,谁手里不想捏上一两张王牌呢?没有两个杀手锏,到真出事的时候一点表示也没有怎么能行?原因大约如此。

  
  其次,是虚虚实实,发挥了威慑效能。“飞毛腿”  B在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海湾战争萨达姆旧戏重唱,让人们为之一振。再加上伊拉克拥有大量化学武器和弹头,人们害怕他打化学战。照说150~250公斤左右的战斗部如果是常规装药的话造不成多大破坏,但它打的是平民居住的城市,不是军事目标,所以给沙特、以色列及海湾沿岸国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心理压力。由于害怕发射化学弹头,所以人人身着防护服,警笛声响彻云霄,一个个惶惶不可终日。虽然“飞毛腿”B碰上了克星“爱国者”,但进攻型武器所发挥的作用仍是相当大的。

  
  首次应用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的战役

  
  1991年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兰、达兰和巴林二国六市发射了近  80枚前苏制的“飞毛腿”  B改进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此举使世界大为震惊。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B导弹是战术弹道导弹的第一个战例吗?不是,确切地说,这是它的第三个战例。

  
  早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交战双方准备展开一场数千辆坦克的沙漠大决战。为了有效地摧毁以色列坦克部队,埃、叙第一次使用了前苏制

  
  “蛙”7和“飞毛腿”B导弹,发射28枚便成功地摧毁以一个拥有上百辆坦克的装甲旅。于是,“飞毛腿”B第一次大出风头,顿时成了军贸市场上的抢手货。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问,伊拉克于1982年10月27日向伊朗边境城市迪斯孚尔城发射了第一枚“飞毛腿”B导弹,死21人,伤100人12月29日,又向该城发射了两枚,造成更大的伤亡。1985年3月12~14日,伊朗向巴格达发射导弹,从而使袭城战升级。为了回敬伊朗,萨达姆也准备以导弹袭击德黑兰,但“飞毛腿”B射程只有300公里,而距伊首都至少500公里以上,怎么办?萨达姆・侯赛因下令缩小战斗部,宁肯从1000公斤装药减少到135公斤也要提高射程,打到德黑兰,以报那一箭之仇。在西方导弹专家的指导下,1987年改装完成,试飞后称最大射程达650公里,外界哗然。为了表示重视,萨达姆还用自己的姓将其命名为“侯赛因”导弹。1988年2月29日“侯赛因”导弹初露锋芒,7枚导弹全部落入德黑兰市区,人们惊恐万状。继而,“侯赛因”再展雄风,到4月20日,在52天中就发射了189枚,其中135枚落入市区,成功率71%。“侯赛因”导弹虽报了伊朗的一箭之仇,但萨达姆并没有忘记他的宿敌以色列,这650公里射程要覆盖以色列各大中城市还显不够,因此再行改进。这次改装还是用“飞毛腿”  B做母型,把1000公斤战斗部减为250公斤,让出空隙来加长发动机  (增长1.3米),让它多装燃料,使助推段推得更高,弹道越高,射程自然越远。于是,射程达900公里的“阿巴斯”导弹又研制成功。海湾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是“侯赛因”和“阿巴斯”两种导弹。

  
  巡航导弹的发展

  
  巡航导弹是在和弹道导弹竞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0年代,美国和苏联都非常重视发展巡航导弹,但由于这种有翼导弹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为了满足核战争准备及核威慑的需要,美国和苏联从60年代起就转向发展弹道导弹,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巡航导弹才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巡航导弹已成为美国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的一根支柱,已作为核反击力量和常规攻击力量广泛布置于欧洲前沿防线、海军水面舰艇、潜艇和空军的轰炸机。40多年的竞争性发展表明:巡航导弹是一种用途广泛,成本低廉,通用性好,作战效能高的先进武器,海湾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的战果就充分证明这一点。巡航导弹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它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各种平台携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可垂直携载12枚,并可抵近敌沿海发射,因而可打击其纵深1300~2500公里的重要军政目标。水面舰艇一般每舰可携8~32枚,采用MK-41垂直发射装置后,一艘舰可携100余枚,由于它能在水面机动发射,所以不易被探测。轰炸机的携载量越来越大,B-52G经改进后可由12枚提高到20枚,B-1B可携30枚,改装后的DC-10能携50~60枚,改装后的“波音-747”则能推70~90枚。地面发射的“战斧”导弹装在机动的运输-起竖-发射式车上,每辆车载4枚,4台车为一个导弹连,即可发射165枚导弹。导弹发射连的重装备可由C-130或C-5等运输机空运至前沿阵地或发射场。

  
  其次,它射程远,飞行高度低,攻击突然性大。“战斧”巡航导弹射程最远达2500公里,最近为450公里,均在敌火力网外发射,因此发射平台很难被对方发现。导弹在海面飞行高度7~15米,平坦陆地为50米以下,山区和丘陵地带为100米以下,基本是随地形的起伏而不断改变飞行高度,而这一高度又都在对方雷达盲区之内,所以也很难为对方的发现,极易造成攻击的突然性。另外,导弹采取有效隐身措施后,其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02~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小海鸥的反射能力。新一代巡航导弹在雷达荧光屏上只有针尖大小的一个目标光点,可见很难探测。

  
  第三,它的命中精度高,摧毁能力强。射程2500~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命中误差不大于60米,精度好的可达10~30米,基本具有打点状硬目标的能力。携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可摧毁坚固的地面目标,也能用子母弹杀伤和摧毁面状目标。携20万梯恩梯当量核弹头的巡航导弹由于命中精度高,一般比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高3~4倍。

  
  巡航导弹由于飞行时间长,速度低,飞行高度又恰好在轻武器火力网之内,所以很易遭枪弹等非制导常规兵器的拦击,海湾战争中有3枚“战斧”导弹就是这样被伊拉克击毁的。

  
  巡航导弹如何导向目标

  
  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以及“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从红海和波斯湾,连续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其他城市、桥梁、发电厂等重要军政目标发射了52枚  BGM-109C“战斧”巡航导弹。导弹离舰后在距海面7~15米的高度巡航,进入伊境内后,又在距沙漠50米以下的高度飞行,都像长了眼睛一样各自寻找自己既定的攻击目标,因而取得了命中概率98%,命中误差不大于9米的良好战绩。从电视上看到,后一枚导弹准确地穿入前一枚导弹炸开的缺口内爆炸,可见其命中精度是相当高的。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研制的V-  1导弹,射程仅240公里,命中误差就高达4800米。“战斧”导弹飞行1300公里,沿途有海、有山、有沙漠、有丘陵,即在城市上空飞行,楼房和建筑物又大都相似,如何挑选既定攻击目标、而且又精确地命中的确是相当困难的。它到底采用了哪些绝招呢?

  
  巡航导弹能不能精确命中目标,关键取决于它的制导系统。“战斧”导弹使用的是“惯性导航+地形匹配+数字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器”制导,可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制导系统。什么是惯性导航呢?惯性导航是各类导弹广泛运用的一种制导方式,它是利用惯性运动这一原理,通过装在弹上的各种敏感装置,自动测算导弹飞行中每一瞬间的位置,再与程序装置中预先确定好的飞行轨迹进行对照和比较,发现有偏差时立即计算出偏差量,然后控制自动驾驶仪将导弹移向预定飞行轨迹。惯性导航不依赖外界条件,载机、导弹和目标三者之间也不进行任何信息交换,所以一般很难干扰它。但这种制导有一大缺陷,就是积累误差问题,每小时能漂移750米,飞行距离越远,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还要配备较高的导航系统,如地形匹配等。

  
  什么叫地形匹配制导呢?我们知道,在一座大城市里要寻找某一个胡同、某一幢楼房或某一个人是相当难的,犹如大海捞针一样。但是,把每个区、每条街道、每幢楼房都给它编上号,就像邮政编码那样,再找起来可就方便多了。所谓地形匹配制导也是利用这样一个原理。首先,必须用侦察飞机、侦察卫星等对预定攻击目标进行照像,获取导弹预攻目标及沿途航线上的地形地貌情报,并据此制作专用的标准地貌图。例如,在一块  10公里×2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可以划成数千个小方格,在每个小方格内都标上该处地面的平均标高,如此计算,一幅数字地图便出现了。这幅预先测定的数字地图先存入弹体计算机。导弹飞行过程中,利用雷达高度计和气压高度计连续测量所飞经地区的实际地面海拔高度,并把这一数据输入计算机与预定弹道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如发现已偏离预定飞行轨迹,计算机将需纠正的偏差修正量以指令形式传送给自动驾驶仪  (类似于飞行员),便可及时回到预定轨道上来。一枚导弹射程1300公里以上,要把沿途地形全部做成数字地图输入计算机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沿其飞行弹道确定三四个定位区予以修正,其余由惯性制导系统进行制导。在接近目标区之后,还要用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器进行更为精确的末制导。

  
  什么是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制导呢?它实际上和地形匹配的原理一样,地形匹配是通过测定飞行时的实际标高来修正航向的,区域相关制导则是通过测定各飞行区域内地面对反射电磁波的能力强弱及大小来修正航向的。至于区域景像比较相关制导,则是利用光学照像(含红外波段)的方式,把目标景象与弹体计算机存储的原摄图像进行比较,验明正身并确认目标无疑时再行攻击,因而是一种高精度末端制导方式。

  
  80年代末以后,由于GPS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巡航导弹开始装定位接收机,即利用18颗定位卫星来修正其飞行弹道,所以命中误差会进一步减小。

  
  美苏两国的巡航导弹发展

  
  我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巡航导弹是二次大战中法西斯德国研制的V-l

  
  (Fi-103)导弹。战争结束后,美苏两国竞相抢运德国的导弹研究资料、实验设备和样弹,同时都争取了相当数量的导弹专家,从而为战后两国巡航导弹的发展奠定了重要人才和技术基础。

  
  战后至50年代末期,是美国发展巡航导弹的重要时期,当时曾先后研制了水面舰艇发射的射程为960公里的“天狮星”、地面发射的射程为1040公里的“斗牛士”和射程为1012公里的“马斯”,空中发射的射程为965公里的“大猎犬”和洲际攻击的射程为8000公里的“鲨蛇怪”等巡航导弹。此外,还研制了超音速飞行的“天狮星”Ⅱ(射程1600公里)和“小海神”

  
  (射程2400公里)巡航导弹,但均未装备。这一时期所研制的巡航导弹因存在飞行速度慢,体积大,命中精度低(有的圆概率误差达9000米)等缺点而停止发展,同时将发展重点移向弹道导弹。

  
  70年代初期,美国又重新开始研制第二代巡航导弹,其主要型号为AGM-86B战略空射巡航导弹和BGM-109“战斧”系列巡航导弹。AGM-86B全长6.32米,总重1360公斤,战斗部为20万吨TNT当量核弹头,射程2500公里,巡航高度15~100米,圆概率误差30~100米,飞行马赫数0.9。1982年12月,第一次装备美国空军的B-52战略轰炸机中队,该中队有16架飞机,每机挂弹12枚,共计192枚。12枚AGM-86巡航导弹分别挂于两个机翼下面。最近,经过改进之后,弹舱内可增挂8枚,这样,每架B-52G轰炸机便可挂20枚巡航导弹。

  
  “战斧”系列巡航导弹共有多种改型:BGM-109A是由潜艇从水下发射的对地攻击型巡航导弹,射程2500公里,主要携20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头;BGM-109B是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的反舰型战术导弹,射程450公里,战斗部重450公斤;BGM-109C是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的对地攻击型战术导弹,可携450公斤常规弹头,也可携载BLU-97B型多用途子母弹,内装166个能全方向、多目标定时攻击起爆的子弹头,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发射的280枚导弹都是BGM-109C型;BGM-109H型和L型分别为空地或空舰导弹,后于1984年被取消;BGM-109G为地面机动发射的巡航导弹,1983年12月首批96枚部署在英国,1984年5月又将122枚部署于意大利,还准备向其他欧洲国家部署。“战斧”导弹已部署在140余艘潜艇和水面舰艇上。

  
  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研制“先进巡航导弹”和第三代巡航导弹,要求新型巡航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要有质的飞跃,在射程方面要能达4800~8000公里;在飞行速度方面,虽可以马赫数0.6~1的速度巡航,但在特殊阶段必须能以马赫数1~4的超音速和  4~10的高超音速实施攻击;在飞行高度方面,一方面把巡航高度降低到30米以下,一方面升高飞行弹道,最高可达20公里。此外,还要求进行隐形设计,以进一步减小雷达反射面积,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在发展巡航导弹方面,应该说前苏联和美国起点基本相同,在发展中又是并驾齐驱、互为对手,所不同的是前苏联巡航导弹型号繁多而杂乱,导弹体积庞大而笨重,命中精度低,命中误差大,比美国巡航导弹差不多落后10年以上。

  
  前苏联也是通过掠取V-1导弹的有关人才和技术资料而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三代正在研制和装备之中。第一代巡航导弹是战后至60年代中期所发展的  SS-N-1,  SS-N-2A/B,  SS-N-3“沙道克”等舰载型,以及  AS-1、AS-2、 AS-3和AS-4机载型。舰载型巡航导弹主要装备“肯达”级和“克列斯塔”级巡洋舰、“基尔丁”和“卡辛”级驱逐舰,以及护卫舰和导弹快艇。另外,还装备J级、E-Ⅰ级、E-Ⅱ级和W级潜艇。这一代舰载导弹总长最大为10.8米、总重最大为4500公斤,射程一般40~50公里,最大为30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1.3。水面舰艇发射时,需调到15°仰角发射,以赋予导弹爬升弹道。潜艇发射时,则需浮出水面进行发射。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用前苏制SS-N-2“冥河”导弹从“蚊子”级导弹艇上首次发射,便击沉以色列一艘2500吨级驱逐舰,创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用巡航导弹击沉舰艇的战例。总重最大为11.3吨,全长15米,核弹头梯恩梯当量达50万吨,射程最大65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一般由远程轰炸机携载。

  
  第二代巡航导弹有SS-N-2C,SS-N-7,SS-N-9,SS-N-12,SS-N-19)和SS-N-22舰载型,以及AS-4、5、6、7、8等机载型。舰载型一般由“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基辅”级航空母舰、“光荣”级巡洋舰等携载,护卫舰、驱逐舰和导弹艇也可携载。潜射型一般由“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和E-Ⅱ级、P级潜艇携载。每艘“基洛夫”级巡洋舰可携20枚射程为550公里的SS-N-19反舰巡航导弹,“奥斯卡”级潜艇则可携24枚SS-N-19导弹。第二代舰载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为550公里,总重7000公斤,弹长11米,飞行马赫数可达2.5左右。机载型巡航导弹一般由国-95B“熊”式远程轰炸机、图-16“獾”式中程轰炸机、图-22M“逆火”式轰炸机和图-126“眼罩”式中程轰炸机携载,由于导弹重量太大,每架一般只能装1~2枚。空射巡航导弹的射程为200~700公里,核弹头梯恩梯当量为20万吨,总重4800公斤左右。

  
  第三代巡航导弹是80年代中期以后装备和发展的导弹,主要型号是SS-N-21和AS-15型。SS-N-21是1985年服役的一种新型巡航导弹,它和美国的“战斧”导弹极为相似,射程可达3000公里以上,主要装备“阿库拉”、

  
  “萨拉”、“麦克”和  V-Ⅲ级新型攻击型潜艇。AS-15机载型空射巡航导弹也是80年代中期以后服役的,它主要由“熊”和新型“海盗旗”战略轰炸机携载,最大射程也在3000公里以上。另外,苏联还在研制新型舰载、机载和地面发射的巡航导弹,型号有SS-NX-24、SSC-X-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