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禽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飞禽,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善变的火鸡
在美洲的特种鸟类中,有一种世界闻名的野生禽类,叫吐绶鸡,在动物学上属吐绶鸡科,吐绶鸡又叫火鸡和七面鸟。如今它已被驯化为一种普通家禽,遍布世界各地,欧、美最多,亚洲较少,在美洲一些地方,可能还有少数野生的吐绶鸡残存着。这种鸡形似家鸡,嘴大,稍有弯曲,头部裸露,喉下垂有珊瑚状红色皮瘤。
吐绶鸡惹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脸,从它的面部颜色,能看出它的情绪变化。当它安静时,它的头顶和下颏的肉质垂就呈肉白色,而且收缩为正常状态,头上出现枣核般大小的肉冠;当它激怒时,脸部马上由红色变白,渐变为青蓝色,蓝紫色,而且肉质垂下垂,两只翅膀展开拖地,像孔雀开屏那样,扩展开的尾羽呈扇状,嘴里发出:卟卟,卟卟的叫声,并不断地向前冲。人们根据它这一神秘的特点,送给它两个雅号,“七面鸟”或“火鸡”。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神秘的“表演”?这种“表演”与环境的变化、异性交尾、繁殖后代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动物学家的注意,但至今仍是个谜。没有科学的解释。
野生的吐绶鸡相貌威猛,羽毛青铜色,尾羽、翼羽浓紫,并镶有黑色或绿色条纹。远望金光熠熠,十分美丽。吐绶鸡体形高大,公鸡高1米多,平均体重12~18千克;母鸡高80厘米左右,重约8~9千克。胸饱突,背宽长,腿长大,趾挺直,并有发达的胸肌和腿肌。
吐绶鸡的尾可分展成扇状,一般为18枚。羽毛颜色随品种而变化,有青铜色、黑色、白色、赤黄色、暗黑等。家养的吐绶鸡目前有尼古拉火鸡、贝蒂纳火鸡、青铜火鸡等。
吐绶鸡的生殖期,每年有两次,一次在三月,一次在八月,每次产卵15~20枚,最多年产60~70枚,每枚卵重75~80克。卵壳一般呈浅褐色,上面布有深色斑点,产卵后,吐绶鸡就巢孵卵,经27~28天孵育,雏鸡就出世了。刚出生的小鸡,十分怕冷、怕湿,照料不周,极容易死亡。吐绶鸡除少数野生品种在其故乡南美洲尚有生存外,大部分已变为人工饲养。殖民主义者入侵美洲后,吐绶鸡开始传遍世界各地。最先传入西班牙,接着传至英、法等国家。现在世界各处都有养殖,它已被驯化为重要的大型肉鸡。
琴鸟的音乐天赋
在澳洲东南沿海的山地丛林中,分布着一种能歌善舞的小鸟,因为它的尾部形状酷似希腊七弦竖琴,因此人称它琴鸟和琴尾鸟,它是澳洲大陆的特产鸟,是澳洲鸟类家族中最漂亮、最讨人喜欢的珍禽。
琴鸟羽毛鲜艳,全身像穿了一套花衣裳,上身羽毛暗褐色,喉部和两翅、尾巴为暗棕色,尾羽19枚,大部分栗色并镶有黑缘。雄鸟的尾部外侧有一对长达70厘米的尾羽,外翎很窄,内翎很宽,端部向左右弯曲如弓似竖琴,中央有六对细黑稀疏的尾羽披拂着,像是一把扇子。它体长80厘米,喙强而且很直,两脚善走,喜欢栖息在危崖峭壁人迹不到的地方,以昆虫、蚁类、草籽为主要食物。
琴鸟不仅外形奇特,美丽非凡,而且歌喉清脆、鸣声悦耳、响似铜铃。没有听过琴鸟啼鸣的人,都以为是人在丛林中奏乐。琴鸟善于模仿,它既能模仿别的鸟叫,也会学人说话,以及马的嘶鸣、狗的吠声、羊的咩叫,就是锯木头的声响,车辆的喇叭响,它也能逼真地学出来。动物学家的统计表明,琴鸟模仿的声音不下数十种,几乎鸟类、哺乳类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声音它都能学,人们宠爱的巧嘴八哥怕也自叹不如。因此,琴鸟被誉为鸟中的“音乐家”是当之无愧的。
除此之外,琴鸟还善舞,尤其是雄琴鸟,它外形比雌琴鸟漂亮,羽色也艳丽得多,表演能力也高明得多。特别是到了繁殖求偶季节,雄鸟更是施展才华,运用它那娓娓动听的鸣叫和琴尾的频频开屏,向雌鸟求爱。求爱之前,它要为自己选择好献艺的舞台,清理出约1平方米的地方,然后便开始多姿多彩的美妙表演,它一会儿站在树枝或岩石上引颈高歌,一会儿跳到地上载歌载舞,接着卖弄它那长长的古竖琴,琴尾向前倒向脊背,盖住它的头,好似高超的杂技演员表演倒踢紫金冠一般。除了在雌鸟面前表演外,它还乐意给不会歌唱的园丁鸟当婚宴上的“乐队”,为园丁鸟的新婚唱歌助兴。
孔雀开屏
雌雄孔雀在外貌上是极不相称的。雌孔雀全身羽毛大都呈灰褐色,点缀着不规则的暗色斑纹。而雄孔雀却长得很美;它头上长着6~7厘米的冠羽,面部露出了金黄色和天蓝色的色泽。头、颈和胸部丰满的绿色羽毛上,镶嵌着黄褐色的横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裙带般排列整齐的尾羽,每枚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排列,两边分披着华丽的小羽枝,闪耀着夺目的光泽。在西双版纳的鸟类中,要数绿孔雀最美丽了。那绿色的羽毛上,闪烁着五彩缤纷的星星点点,长长的尾巴上装饰着艳丽的翠绿、紫蓝等颜色。绿孔雀性情温和,喜欢成群活动,当它们一起从树梢上飞过时,像一片绿色的云彩,格外好看。
孔雀的老家在亚洲南部,它有两种,一种叫中国孔雀,一种叫印度孔雀。孔雀喜欢在溪河沿岸和林中空旷的地方活动,附近大都有农田。
孔雀为什么要开屏呢?
原来每年4~5月间,是雄孔雀争艳比美,寻找伴侣的时候。这时候,它的羽毛焕然一新,在山脚下开阔的草丛和溪河两边或田野附近活动,不时用力摇晃身体,竖起美丽的尾羽,展开得像一把精致的宫扇,紧紧地跟随在雌孔雀的身边,得意扬扬地踱步,不时翩翩起舞,以博得雌孔雀的青睐。所以,在春天繁殖的季节,为了吸引雌孔雀,雄孔雀经常开屏。有一位科学家发现,孔雀开屏也是有力的威吓武器,有一次,他看见一只狼正在逼近孔雀,情况危险万分,孔雀突然开屏,开屏时好像突然出现无数绿色闪亮的“大眼睛”,使大灰狼吓了一跳。等狼反应过来,孔雀已乘机逃走。
鸟的羽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生活在荒漠地带的鸟,颜色大多比较暗淡,色泽单一,与沙土的颜色接近;而生活在南方的鸟类,羽毛则五彩缤纷。这是由于南方一年四季都有各种颜色的美丽的花草。看来,鸟的羽毛的颜色是与四周的生活环境相协调的。这样便于鸟类隐蔽自己。不至于轻易暴露目标,而被猛兽吞食。这也就是生物学上说的保护色。
相反,那些羽毛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鸟类因为容易暴露目标,早就被猛兽吃掉了。
另外,还有些美丽的鸟类,并不单纯起着保护色的作用。有些鸟类雄的非常美丽,而雌的却不漂亮。据科学家研究:雌雄羽色不同,是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所控制的结果。
小动物总是跟着妈妈
小鸡、小鸭,刚出生的小牛犊、马驹总是跟随着自己的妈妈。它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妈妈的呢?
著名的动物学家洛伦茨在 1935年发现刚孵出的小鹅,一旦绒毛干松后就会跟着鹅妈妈。有谁能代替它的妈妈呢?洛伦茨做了一些试验。
把鹅蛋分成两组,一组由母鹅孵卵,另一组由孵卵器孵化。洛伦茨守在孵卵器旁,刚出壳的小鹅第一眼看到的是洛伦茨,而且科学家亲自照顾和喂养它们。母鹅孵出的小鹅由母鹅带着。
二、洛伦茨把这两窝小鹅混放在一个箱子里盖着。洛伦茨和母鹅都在箱外,然后把小鹅同时放出,结果小鹅分成两组,由孵化器孵化的小鹅跟着洛伦茨,他走到哪儿,小鹅就跟到哪儿。母鹅孵出的小鹅跟着母鹅走。
此外还用其他物体做试验,如:可动的鸟模型、可动的有色方块、圆球等,雏鸟刚孵出就看见这些活动的物体,以后就跟着他们活动把它们当作“妈妈”。
科学家把动物在生命的早期阶段,能迅速学会而且具有长期效果 (对妈妈的长期依恋)的跟随行为叫做印随或印记。这种学习能成功的关键期,在雏鸟是在出壳后的几小时内。但关键期时间的长短和印随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因种而异。
印随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有重要意义,在幼年通过印随可以得到母亲的喂养和保护,成年后可以找到与母亲相像的配偶,而不至于找个不同种的对象。有个很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在由机器“妈妈”养大的猴子,就不会和同类交往以至不能交配。
小鸟能在树上睡觉
栖息在树枝上的小鸟,都有在树枝上睡觉的本领而不会摔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原来,树栖鸟类的趾的构造,生长得非常适宜于抓住树枝。当小鸟的爪抓住树枝时,它的腿骨会弯曲起来,把身体重量都集中在爪的后半部的骨骼上。这样就会牢牢抓紧树枝。
另外,小鸟的脑比较发达,善于调节运动和视角,在睡觉时,也能够很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小鸟能在树上睡觉而不会掉下来。
小鸡看见老鹰
小鸡、小火鸡、小鸭,看到头顶上有物体移动,都会做出惊恐反应,即使它们没有受过什么训练,也同样都会蹲下来或做出其他惊恐的动作,这是防卫食肉动物袭击的一种自卫行为。
它们这种自卫的蹲伏动作是天生的,只要头上有东西飞过,不管有害无害的鸟,哪怕是一片叶子落下,它们都会蹲下来。但随着它们渐渐长大,对常见之物不再害怕了,如一群麻雀飞过,树叶飘落,它们再三的看到,对它无害,习以为常,就不再蹲下了。动物行为学家把动物的这种逐渐放弃对生活没有意义的行为,叫做习惯化。习惯化行为对小鸡们是很重要的,如果只要看到物体飞过不管有害无害都要下蹲,那么就要在不必要的惊恐行为上付出过多的浪费。习惯化的结果是小鸡们只对新奇陌生的物体飞过发生惊恐警觉。由于鹰比其他无害物体的出现少得多,因此小鸡很少有机会对鹰习惯化。所以小鸡看到鹰飞过就蹲下,躲避起来。
响蜜?引路
响蜜婴是蜂巢的指示鸟,共有17种,其中15种分布在非洲,2种分布在印度和印度支那半岛。
响蜜型比麻雀略大,背部浅灭色,尾羽有白色斑点。它每天在森林里搜寻野蜂的地下巢穴。在非洲有许多野生蜂在地上筑巢,当响蜜?找到蜂巢后,就飞到附近村子,在接近人群的地方,边叫边跳,吸引人们的注意。整个非洲地区的居民都很欢迎它,也早就知道它的用意,都很乐意接受它的邀请,赶紧披上衣裳,以免遭蜂螫,跟着小鸟到林子里去,小鸟在前面发出噼啪响声,等着跟上的人,当人走近时,它再向前飞5、6米,不住地发出响声,同时尾巴散开成扇形,它以响声引路和人保持5~15米的距离,当人落后了,它就停下,尖声大叫,催人快走。临近蜂巢时,发出更大的响声,到达目的地后,它就在蜂巢上空盘旋一会儿,指示蜂巢所在地,然后就隐藏在近旁的树枝上,一声不响地注视着人们的行动。它能等待5分钟至半小时。通常取了蜂蜜的人都给小鸟留点蜂蜜和它最爱吃的蜂蛹。若没给它留食,它就叫个不停,表示不满,或者把人再带到第二、第三个蜂巢去,直到让它吃饱为止。响蜜?为人作响导的原因就很清楚了,原来它是找个帮手替它捣毁蜂巢。它习惯吃蜂蜜、蛹以及蜂蜡,它的消化系统中有共生菌和酵母菌可以消化蜂蜡。。
响蜜?也为狒狒和非洲的一种特殊的獾类――条蜜獾指示蜂巢。这多半是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区,蜜?一旦发现蜂巢,立即向蜜獾洞口飞去,在洞口上空盘旋并叫个不停,蜜獾闻声即刻出洞,随着小鸟带引匆忙地跑着。还有人说蜜獾能以柔声吹哨,和小鸟联络。这种行为专属非洲蜜獾独有,由于别的地区没有响蜜?,相应的蜜獾也就没有这种习惯。
响蜜?水筑巢不育雏,和杜鹃一样把卵产在别种鸟的巢里,它的雏鸟下颌有卵齿,合喙时像钳子,能把养父母的亲生子女钳死或咬碎鸟蛋。虽说响蜜?不育雏,但也有人观察列,当其雏鸟稍大时,响蜜?也会给以喂食和照顾。
夜猫子鸣叫的原因
猫头鹰的种类很多,因其面形似猫,俗称猫头鹰,红角又名夜猫子。它白天隐匿在多叶的树枝上,不鸣叫,一到夜里出来觅食,叫声洪亮,特别是在繁殖期间彻夜不停地鸣叫。它们吃蝗虫、蛾类、甲虫和啮齿动物。因为它夜间鸣叫,叫得又很难听,古时迷信的人称它为“恶鸣”,说听见夜猫子叫不吉利,至今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迷信传说。鸟类的鸣叫主要作用之一是加强同种个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能更好地觅食和繁殖后代。据调查,从热带到寒带夜猫子的分布,并比较它们的鸣声录音,越是接近热带的鸣声越小,越是接近寒带的鸣声越响亮而拖长音。据研究这是因为热带地区夜猫子食物种类多 (如昆虫、鼠类等),数量大,它们只要占领较小的地盘就可以获得赖以生存的食物,同时夜猫子的数量在热带地区也较多,所以它们只要发出较小的鸣叫声同种个体就可以听到。在寒冷地带,夜猫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夜猫子的数量也比热带地区少,所以它们必须占领较大的地盘才能赖以生存,同种个体之间联系必须高声鸣叫且拖长音才能听到。
夜猫子鸣叫与它们个体之间的联系、觅食、繁殖有很大关系,并没有什么不吉利的含义,所以古人称它是“恶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夜猫子还是消灭害虫、鼠类的能手,它是对人类有益的鸟类。
鹦鹉要养在金属架上
观赏鸟一般都养在鸟笼里,为什么鹦鹉要养在金属架上呢?
这是因为鹦鹉的喙比较大,上喙弯曲强大,并能转动,上喙钩内有锉状构造。因此能啃坏木制的或竹制的鸟笼,所以一般都把它养在架上。架用铜或其他金属制成,高60厘米,宽50厘米左右,尺寸要以鹦鹉的身体大小而定。架的左右各有一个放水和食物的“小碗”,供鹦鹉饮水和取食,架上有一条细铜链锁在鹦鹉的一条腿上。架养还有一个好处,不至于把鹦鹉较长的尾羽弄坏。
我国的大绯胸鹦鹉,又名四川鹦鹉,比较容易训练它学人说话。训练时要把它安放在安静的屋子里,教它说一些“您来啦!”“早晨好!”“再见!”等短语。让它学话时,轻轻摇晃金属架,这样可以一方面引它的注意力集中学习人言,另一方面让摇晃金属架与学说话渐渐形成条件反射。经过一段耐心的训练,鹦鹉就会“说话”了。
我国的鹦鹉常在秋收前群集啄食快要收获的谷物,在树林中又喜欢啄食嫩芽和果实,所以它们是农林的害鸟,特别在数量多时为害相当严害。在为害期间,捕捉鹦鹉,既可以除害,又可以作为观赏鸟来饲养和运销国内外。
杜鹃偷懒鸟
杜鹃有个坏名声,人们称它是懒鸟,这话有点不公平,打击面大。人们骂它们懒,是指雌杜鹃从来不孵卵,雄杜鹃也受了株连。
鸟类当中,各种杜鹃鸟有143种。其中也有少数品种的雌鸟是孵卵的,大多数杜鹃生卵不孵卵。有了这种天性,它们怎么延续后代呢?人们不用担心,它们自有巧妙的法子,不然杜鹃早就绝了种。
绝大多数的杜鹃是靠“寄生”的绝技生儿育女繁衍“家族”的。杜鹃的卵,主要产于莺科鸟的窝里,借巢生蛋,求母莺代孵其卵,代哺其子。这是因为莺科鸟与杜鹃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一是二者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相差不多;二是孵化的条件相同,大约两周即可育出;三是雏鸟相似,巢内哺育期为半个月;四是莺科雏鸟食量大,杜鹃的雏儿吃得也不少。由于这些相同之处,雌杜鹃一代代、一来二去便形成了这“寄生”的绝技,从而偷了懒。让人怀疑的是,两种鸟的卵放在一个窝里同时孵,莺科的鸟巢又不大,能盛得下吗?另外莺能让杜鹃安然地跑到它的巢里下蛋吗?杜鹃自有它的妙法子,它将卵分别先产在地上,然后用嘴衔到两三个莺科的鸟巢里,有时一个巢里放一个。破壳而出的小杜鹃,总比它“义母”的儿女早几天来到世上,它出世时,干姐妹还睡在卵壳里。小杜鹃有好动的习性,出壳就乱蹬踏,两爪抓住巢底,用头将尚在孵化的卵拱出巢外,自己独占了鸟巢,这样一来,莺科的雌鸟就误认它是自己的儿女,将它喂养大。到了小杜鹃快要会飞离巢时,它的亲生娘会不误时机地赶来,落在附近的树枝上,一声声地叫起来。小杜鹃听到这种叫声,本能地知道亲生的母亲在召唤它,便纷纷闻声飞过去,而后随着雌杜鹃一起飞走。
杜鹃鸟是消灭松毛虫的“高手”。松毛虫是松林中的大敌,它会使大片松林死亡,特别是人工栽植的松林,更架不住松毛虫的侵袭。杜鹃鸟能消灭这种害虫,是松树的福音,是松林的福音。因此,就杜鹃这份功劳而论,也不该骂它懒鸟。雌杜鹃不孵卵,只不过是它的一种特殊习性,杜鹃在我国松林集中的黑龙江省有四种,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
鸟类鸣叫之谜
鸟类的啼鸣给自然界添了生机,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鸟类为什么会到处啼鸣歌唱呢?
鸣叫,是鸟类在外界环境条件刺激下的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反应。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鸟类的鸣叫可分为叙鸣和啭鸣两种。
叙鸣、是日常生活中不分雌雄鸟都能发生的鸣叫。这种鸣叫是鸟类作为对环境刺激的一种保护性或防御性反应。如家禽中的鹅每当生人登门入户时,就狂叫不止并且伸出脖子去攻击;大雁每当夜宿在地上时,只要稍有一点动静,它就会大声鸣叫来报警。在鸟类的群集生活中,通过叙鸣可以保持个体间的关系,母鸡领着自己的雏鸡外出找食时,常以“咯咯”的鸣叫,招呼自己的儿女,幼雏听到母亲的叫声,就会追随在母鸡的身边。大雁南飞北转时离群的孤雁也常以鸣叫进行联络。此外,叙鸣还是一种求食的反应,留巢性的雏鸟饥饿时常在巢内直起脖子鸣叫,直到亲鸟投食饱餐后才停上。这种鸣叫是很普遍的,音调很单纯。
啭鸣,是雄鸟在繁殖季节所特有的一种鸣叫,是鸟类的一种婚期行为。当春夏鸟类繁殖季节,许多种类的雄鸟,如画眉、百灵、芙蓉鸟等,鸣声婉转动听而有一定的韵律,并且叫的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频繁。这种鸣叫声是叫给雌鸟听,用以传送信息的,是在刺激雌鸟,也有利于互相识别,因而容易进行交配。鸟类的啭鸣具有周期性;在交配产卵后育雏期间,雄鸟的啭鸣就逐渐减弱,以至于完全停止。有人认为啭鸣和鸟的性腺的活动有关,并受到内分泌物的支配。
鸟类的发声器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界处,叫做鸣管。从鸣管的管壁伸展出弹性的皮褶,称为鸣膜。当比较强大的气流从肺部呼出时,引起呜膜的振动,就发出声音来。善于啼鸣的鸟类,在鸣管处有5~6对鸣肌,调节着鸣膜的松紧度,因而发出变化多端的鸣叫声。鸣声的高低除和鸣膜的松紧度有关外,还决定于从肺部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因此和呼吸肌的运动有关,这些都受着神经的支配。
织布鸟筑巢
织布鸟的巢是鸟巢中的“精品”。它们的巢挂在树枝上,像一个葫芦,相传雌雄鸟通力合作建成这个别致的巢,它们用柔韧的植物柔韧的纤维作为材料,而筑巢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雌鸟在内,雄鸟在外,用嘴叼住一根根纤维材料互相传递,像织布穿梭般地“织”成它们的巢。所以就留下了“织布鸟”的名称。
织布鸟分布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岛上,在亚洲的织布鸟身体只有麻雀般大小,我国的织布鸟只发现于云南西双版纳,据我国鸟类工作者的实地调查,织布鸟筑巢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雌鸟在内,雄鸟在外,传递材料“织”成一个巢,鸟巢几乎全部被雄鸟筑成。新巢落成后,雄鸟在巢底轻声鸣叫,并表演翻滚的“技巧”,雌鸟选择雄鸟中“技巧”水平高、动作灵活强健的雄鸟,作为伴侣。观察证明,过去记载的雌雄共同“织巢”不过是一种传说而已。
巨嘴鸟的大嘴巴
从墨西哥至南美阿根廷一带的森林中有一种奇特的鸟类,它的嘴大得出奇,鸟名巨嘴鸟,在巴西的亚马孙河口一带,分布更为集中,最大的体长60~70厘米,而它的嘴长却有17~24厘米,宽5~9厘米,这样大的嘴形状像把镰刀会不会重得使鸟抬不起头来呢?这里面有个什么秘密呢?原来它的巨嘴不是一个致密的实体,外层是一层薄的硬壳,中间填充着纤细孔隙海绵状的骨质组织,重只有30克,所以巨嘴鸟不但不觉得它的嘴重,使用起来还很轻便。当它啄到一只野果或一只昆虫时,就仰起脖子把食物往上抛起,然后张开大嘴,接住食物,吞入口中。它的动作真像一个杂技演员,熟练而准确,非常灵巧。
巨嘴鸟羽色美丽,胸脯羽毛橙黄,背部羽毛漆黑,加上巨嘴的色彩上半部黄色略带淡绿,下半部天蓝色,喙尖则有一点猩红,再配上眼圈四周有一圈天蓝色的羽毛,组成了多彩绝美的图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留下了这美丽珍奇的鸟不是偶然的,它们生活在百花盛开的树丛中,因为它们有特殊的保护色,使人很难发现花叶丛中的鸟,巨嘴鸟就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繁衍了后代。
公鸡报晓的秘密
“雄鸡一唱天下白”。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要啼鸣呢?
科学家在探索生物的秘密中,发现不少动物的习性和生理功能,都受到大自然节律的支配。比如,蝙蝠总是在黄昏以后飞来飞去捕捉昆虫;鹦嘴鱼总是在白天到离海滩洞穴一公里的地方去觅食;雀鲷鹭每天飞向海边总是比前一天推迟约50分钟;牡蛎总是在涨潮时张开贝壳捕捉食物;招潮蟹总是在潮退时才从沙里爬出来觅食;沙蚕群集海面,常常在满月后三天,日落后的54分钟,不迟也不早;灰熊总是在特大暴风雪来临的时候才进洞冬眠。
这是怎么回事呢?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证明生物体内有一座奇妙的“生物钟”,指挥着生物的行为。生物的节律周期是这种生物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自然的光照、气温、湿度、气压、潮汐等各种因素不断影响下,生理上个断调节,逐渐形成了生物的昼夜和季节性的节律。
鸡的“生物种”藏在哪里呢?最近,日本科学家对鸡进行研究和试验,第一次发现和证实了:鸡的“生物钟”长在鸡的松果体细胞里。松果体在大脑和小脑之间,是一个松果形状的小内分泌器官。一到黑夜,它就分泌出一种叫黑色紧张素的激素,来抑制鸡的活动。如果给鸡埋上装有黑色紧张素的胶囊,鸡就入睡了。
美国科学家在试验中也发现,如果把麻雀的松果体摘除,它活动的周期节律就会消失;如果从另一只麻雀为它移植了松果体,周期节律又恢复啦。这证明鸡 (包括鸟类)的“生物钟”就在松果体细胞里。
光线能使松果体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从而发生化学反应,使
“生物钟”“摆动”。正是这种奇妙的“生物钟”记忆着明暗的规律,才指挥着公鸡的日常活动:天快亮了,公鸡就放声啼唱;天快黑了,就赶快去宿窝。
科学家还从蟑螂的咽下找到了一种神经节,它调节蟑螂的活动和休息。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就更复杂了,在延髓和下丘脑的神经细胞里有个“主钟”,在共他组织的细胞里还有另一个独立运转的“子钟”,同时在“摆动”。
人们发现,用改变光照的节律,即用人造的白天和黑夜,可以调拨“生物钟”,改变动物原有的生活节律。如果人为地缩短黑夜的时间,能使鸡鹅鸭产蛋增多,使牛羊的发情期延长,繁殖的数量就增多,牛奶的产量也提高了。而人为地缩短白天的时间,就能使鸡长肥,猪长膘,使羊和银狐等长毛快。人们正在对蚊子等有害昆虫进行试验,调拨“生物钟”,让蚊子在缺乏食物和温湿度不适宜的季节里成熟,使它没法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