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科普学习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微生物生活趣闻

书籍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作者:未知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微生物生活趣闻,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酵母菌的怪脾气

  
  酵母菌的“怪脾气”就是它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环境条件下均能生长,而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它“吃糖”之后能生成不同的产物。在无氧气的情况下,它将98%~99%的糖发酵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剩余1%~2%的糖被自身细胞所利用。在有氧的情况下则进行有氧呼吸,将糖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且在此过程,比发酵产的能量多。因此,利用等量能源物质,酵母菌在有氧环境中得到的细胞产量,比缺氧时高得多,也就是说,在向发酵的酵母菌悬液通气的情况下,酵母繁殖迅速;而发酵减慢,乙醇的生产停止,这就是氧对发酵的抑制作用。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巴斯德观察到的,所以也称为巴斯德效应。

  
  我们了解酵母菌的“脾气”之后,应当在满足我们需要的同时,也要使它们“满意”。也就是说,当人们要想得到大量的酵母菌菌体,就应当进行通气培养,若利用它们产生酒精、啤酒时,就要采取隔绝或排除氧气的措施。

  
  奇妙的噬菌体

  
  世间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即所谓一物降一物。大象这个庞然大物,偏偏最怕小老鼠;人,也被微乎其微的细菌折磨得痛苦不堪。但你是否知道,细菌也害怕比它还小得多的另一种微生物,这是什么呢?它就是噬菌体。

  
  顾名思义,噬菌体专门对付细菌。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它个子很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噬菌体有许多特性。它营寄生生活。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噬菌体对细菌的“兴趣”具有特异性。也就是说一种噬菌体只对一种特定的细菌感“兴趣”。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只寄生并“吞食”大肠杆菌,对别的细菌则不闻不问。

  
  那么,噬菌体是如何噬菌的呢?这首先要从噬菌体的结构说起。噬菌体是由它的蛋白质外壳和被外壳包着的核酸(遗传物质)组成。它的尾部有几根尾丝,可以牢牢地吸附在细菌身上。当它吸附在细菌身上之后,就会分泌出一种溶菌酶,在细菌的细胞壁上溶解出小孔,把自身的遗传物质(核酸)注入到细菌体内,而它的蛋白质外壳却始终留在细菌体外。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核酸)利用细菌的原料,以自己为样板,开始了复制工作。等到复制工作完成之后,噬菌体重新给自己和同伴们穿上蛋白质外衣。这时细菌已面貌全非,于是噬菌体就冲破了名存实亡的细菌细胞壁,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新生噬菌体。噬菌体繁殖复制速度惊人,在15分钟至几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它们也正是利用如此迅速和大量的繁殖才能够得以生存。

  
  噬菌体能吃细菌,是不是就有益无害了呢?其实不然。在我们利用一些有益菌类生产抗生素、酒精、醋酸、味精等产品时如果不幸感染了噬菌体,它们就会不问青红皂白一通胡砍乱杀,有益菌体也被消灭干净,这样,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噬菌体的这一特性,对我们有利也有弊,我们只有透彻研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兴利除弊。

  
  细菌的生活

  
  细菌处处为家,无所不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在任何地方都能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呢?并非如此。不同的细菌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例如,对温度的要求,有的细菌在较低的温度下  (15~18℃)能生长,甚至在-70℃下也能生存。有的细菌则适于在45~50℃的温度中生活,某种温泉细菌在90℃的高温下也能够生长。但是,绝大多数细菌的生长适宜温度是20~40℃,也就是适合在室温或人的体温环境下生活。

  
  如同动物和植物一样,水分也是细菌细胞的主要成分。在一般情况下,细菌中水分的含量为75%~85%。如果缺少水分,细菌就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因此,干燥的环境是不利于细菌生存的。

  
  细菌的身体中除了水分,还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等多种成分。细菌也必须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来满足它们生长和繁殖的需要。

  
  有少数细菌像绿色植物一样,不直接从外界获取有机物质,而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等无机物作为原料,自己制造有机物。这类细菌叫做自养细菌。

  
  大多数细菌以类似于动物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直接从外界吸收有机物,供应身体的需要。这类细菌叫做异养细菌。因此,有机物丰富的地方,如肥沃的土壤,人们的各种食物,人和动植物体内外,都是这些细菌生活的好地方。

  
  有些细菌在动物的尸体、粪便和植物的枯枝落叶体上生活,从那里吸取有机物,同时使这些动植物遗体腐败。这样的生活方式叫腐生。

  
  有些细菌在活的动植物上生活,从它们身上吸取有机物。有的能使动植物生病。这样的生活方式叫寄生。

  
  动物和人离开了氧气就要死亡,细菌可不都是这样。有的细菌只能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生活,叫做专性厌氧菌。平时,在家庭中制作泡菜所利用的是一种乳酸杆菌,它就是专性厌氧菌。制做泡菜时,必须避免空气进入,这是为了防止氧气阻碍乳酸菌的活动。

  
  还有一些细菌,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能活动,在有氧气的情况下也能活动,这样的细菌叫兼性厌氧菌。生活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就是这样的细菌。

  
  许多细菌的生活是离不开氧气的,没有了氧气,它们就会死亡,这样的细菌叫需氧菌。土壤中的许多细菌就是需氧菌,它们能把土壤中的动物尸体、植物的残根落叶转变成肥料。对农田、菜地和花园的土壤,要经常松土,使它通气良好,有利于需氧菌的活动,才能提高土壤肥力,供给植物更多的营养。

  
  细菌也能传宗接代

  
  把一块馒头泡在水里,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了1~2天,馒头有了馊味,有一小部分变粘了,这说明上面有了细菌;再过2~3天,变粘的部分扩大了,也许整块馒头都粘了,这说明细菌增多了。细菌是如何增多的?原来,细菌和动植物一样,也能繁殖后代。但是,它们繁殖的方式非常简单:一个细菌长大成熟了,就从中间裂开,变成两个。以后,以同样的方式,两个可以变成4个。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分裂生殖。大多数细菌2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照这样的速度推算,一小时后,就变成8个,两小时后,变成64个,24小时内可以繁殖72代,也就是变成了4722000000万亿个细菌。如果按10亿个细菌重1毫克计算,多么,24小时内形成的细菌重量可达到4722吨!这是多么惊人的繁殖速度啊!若真是如此,地球将被细菌吞没。但是人们不必为此担忧,因为上面推算的结果,只是在完全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所有条件时,才会出现。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人工提供的最好条件下,也难维持几小时。因为随着细菌的迅速活动,养分也会迅速地被消耗掉。在自然情况下,更不可能满足细菌群体无休止的繁殖的需要,会出现许多抑制它们生长繁殖的因素。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动植物的亲代能够把它们的性状传给后代,这就叫遗传。细菌也是如此:球菌分裂生殖后,产生的后代还是球菌;杆菌的后代仍是杆菌;专性厌氧菌分裂生殖产生的后代,在有氧的条件,仍不能生存;而需氧菌的后代,必须有氧才能生活。

  
  动植物下一代的性状与它们的亲代不完全相同,它们相互之间也有差别,这就叫变异。细菌的后代也同样会发生变异。人们在医疗中,如果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就会使致病的细菌产生抗药性。在现代生物技术中,人们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改变细菌的性状。这些都是细菌变异的例子。

  
  小小生命大胃口

  
  在庞大的生物界里,要数微生物的个体最小,测量它们,必须用测微尺,以微米或纳米作单位。就细菌来说,细菌中最普遍的是杆菌,它们的平均长度为2微米,宽度只有0.5微米,所以有人推算1500个杆菌头尾衔接起来,仅有一粒芝麻长;60~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横队,只相当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别看微生物形体微不足道,但它们吃的东西却千差万别,有的微生物依赖于植物,先把各种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碳源之后才吸收利用,它们当中口味各异,例如放线菌对淀粉、纤维素、麦芽糖、葡萄糖、有机酸以及蛋白质“感兴趣”。酵母菌最喜欢吃的则是葡萄糖和麦芽糖,而对淀粉从来就不屑一顾,也有一些酵母菌对石油吃的津津有味。

  
  很多微生物从来不吃现成的有机物,而是靠吃些二氧化碳气体,再经过一番自食其力的劳动、加工,变成它们的可口食物。这一切都说明微生物有着千差万别的习性。

  
  微生物不仅口味各异,食谱广泛,而且“胃口”也最大。生物界里有个普遍的规律,即某一生物的个体越小,其单位体重所消耗的食物越多。这在恒温动物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有一种体重仅3克的地鼠,每天要吃掉与其体重相等重量的粮食;一种体重还不满1克的蜂鸟,每天要消耗比其体重大两倍的食物。一个微生物细胞,比起地鼠和蜂鸟来,不知要小多少。你可不要小看这些形体很小的“小个子”,我们知道,任何物体当它被分割得越小,其单位体积所占的表面积就越大。微生物就具有小体积大面积的特点,整个体表都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因而它们的“胃口”变得分外庞大。有人计算,在合适的环境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消耗相当其自身重量  2000倍的糖。如果换算成人,以每年平均消耗相当于200千克糖的粮食计,则一个细菌在1小时内消耗的糖约相当于一个人在500年时间内所消耗的粮食。微生物这么大的“胃口”!真可谓生物界之最。

  
  细菌无口却能“吃”

  
  细菌不仅无口,而且也不具备任何消化食物的器官,但它却具有生物体都有的新陈代谢作用。它和其他生物一样,不停地从外界吸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己的身体,同时,将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并将产生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

  
  那么,微生物都是如何摄取营养物质的呢?可以说,绝大多数微生物是以其整个身体或细胞直接接触营养物质,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是细胞壁和细胞质膜在起作用。细胞壁的结构有孔隙,在其孔隙大小允许的范围内一切物质可以自由出入,如水和无机盐等,说明细胞壁对物质没有选择性。真正控制物质进出的“关卡”是它的细胞质膜。细胞质膜只允许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拒绝不利于自身生长的物质进入细胞。同时它对不同的营养物质采取不同的吸收方式,如对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小分子物质是靠扩散,这种扩散的动力是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异,经细胞质膜而进入细胞。另外一些物质是靠酶起作用的,这种酶叫透性酶。它在膜的外表面时可以与环境中的物质结合,当把物质转运到膜内时,又将这些物质解离下来,这个过程并不消耗生物能,称为辅助性扩散。如细菌吸收甘油等都是靠这种方式。另外,微生物还可以积极主动的吸收营养,也就是说,当它身体需要某些营养物质时,虽然这种物质在细胞内的浓度已经远远高于环境中的浓度,但细胞仍然能够从环境中吸取,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微生物的这种“本领”不仅要靠酶的帮助,而且还要消耗能量。例如大肠杆菌在以乳糖作碳源时,细胞内比环境的乳糖高500倍,仍有乳糖进入细胞。乳糖在体内高度累积,是依赖于β―半乳糖苷渗透酶,同时消耗代谢能量完成的。能量主要用来降低乳糖在细胞膜内与渗透酶的亲合力,使乳糖在细胞内释放,供微生物利用。

  
  此外,还有很多微生物利用吞噬作用来摄取营养物质。

  
  可见,微生物所以能够摄取营养物质,以及各种微生物为什么“口味”不同,产物不同,其奥妙就在于不同微生物细胞内含有不同酶系,因而具有不同吸收食物的方式和新陈代谢的类型。

  
  细菌喜欢“浓妆艳抹”

  
  大家知道,化妆品是人们用来滋润皮肤和保护机体的日用品。化妆品更为女性所喜爱,然而,当你以幽雅芬芳的化妆品进行浓汝艳抹时,怎会想到这些膏霜实际上也是许多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呢?

  
  根据化妆品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膏霜类、头发用品类和修饰用品类等。属于膏霜类的如雪花膏、奶液等;属于头发用品类的如发乳、洗头膏、染发剂等;修饰用品类的如唇膏、胭脂等。作为这些化妆品的原料,有动物、植物性的有机物,也有各种无机物。这些原料中含有很多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氮源、水分和微量元素。难怪微生物藏身于化妆品之中,进行“浓妆艳抹”呢!

  
  另外,如果制造工艺不卫生,机械设备和包装容器被污染以及生产环境不清洁,或者原料本身就带菌,这种情况,只要温度适宜,污染的细菌就会迅速生长繁殖,致使膏霜变质,乳化性被破坏,透明液状制品变浑浊,同时产生异味,发生变色。

  
  近年来,许多高级营养性护肤膏等化妆品纷纷出现,如人们在化妆品的膏霜中添加了珍珠粉、人参汁、蜂皇浆等物质,无疑,它对滋润皮肤和增生细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正因为它们的营养丰富,微生物了就更加“喜爱”了,污染它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就更多了,因此,人们使用时更应特别注意才是。

  
  无氧也能生存的微生物

  
  人和高等动物、植物一样,不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只要还活着,就在不停地呼吸。人能屏住呼吸最多不过几分钟,时间稍长,就会窒息而死亡。在呼吸过程中,又不能离开氧气。这同微生物相比,逊色太多了。

  
  微生物具有高等动植物不具备的独特的呼吸作用。按照呼吸作用方式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3大类:好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好氧型就同高等动植物一样,只能在氧气环境中生存,缺氧时则会导致死亡。而厌氧型就恰恰相反,它们只能在缺乏氧气或无氧环境中生存,氧气浓度稍高就无法生活。为什么同属微生物,却具有截然相反的呼吸作用呢?这要从呼吸作用的本质说起。

  
  呼吸作用实质上就是生物氧化作用。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而获得能量。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离不开能量,因此人和一切生物一样,生命不息,呼吸不止。好氧型生物的氧化过程必须有氧气参与,而厌氧型生物遇到氧气就会在细胞内产生过氧化氢,破坏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酶。厌氧型生物不是靠氧化有机物来获得能量,而是依靠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不断脱氧来完成呼吸作用,通过生物氧化获得能量。

  
  更为神奇的要算兼性厌氧型微生物了。它们在有氧无氧环境中都能生存,但是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氧化方式获得能量。例如酵母菌。在有氧环境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环境中就进行著名的发酵。发酵实质上就是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用酵母菌酿酒的原理。另外还有一种硝酸盐还原细菌,在有氧时可进行有氧呼吸,

  
  -在缺氧可利用NO进行无氧呼吸。

  
  3

  
  此外还有一个小分支,叫做微量好氧型微生物。例如拟杆菌属中个别种。它们适于在低氧浓度的环境中生存。可以把它划在厌氧和好氧之间,是一种过渡类型。

  
  微生物具有十分独特的呼吸作用,这是高等动植物望尘莫及的。这些独特的呼吸作用,拓宽了微生物生存的空间环境,为微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得以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

  
  菌根

  
  所谓菌根就是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特殊共生体。根据形态和解剖学的特征,又把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大类。

  
  外生菌根的特征是真菌菌丝体紧密地包围植物幼嫩的根,形成菌套,有的向周围土壤伸出菌丝,代替根毛的作用。外生菌根的菌丝蔓延于根的外皮层细胞间,大部分生长于根外部。外生菌根常可以在许多森林的树木根部发现,如松柏类、栎树等。这些外生菌根可以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供给植物利用,同时又能从植物根的分泌物中得到营养,这种共生关系使得植物更加茂盛,有些树种在没有菌根共生的情况下表现出生长不良。

  
  内生菌根是真菌的菌丝体,主要存在于根的皮层薄壁细胞之间,并且进入细胞内部,不形成菌套。因此,具有内生菌根的植物,一般都保留着根毛。内生菌根较普遍存在于各种栽培作物中,如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等。这类真菌多属于藻状菌。它们侵入植物根后向细胞中伸出球形或分枝状的吸器,从根外表看不出有菌丝存在。具有内生菌根对植物体有什么好处呢?实验已经证明,含有内生菌根的植物生长良好,而且菌根还可以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

  
  菌捕虫和虫捕菌

  
  土壤中微生物之间或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常常表现为颉顽,这种颉顽关系人们认为可能是由相克、竞争或捕食造成的。相克是指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微生物的产物所抑制,这种产物有抗生素、毒素、有机酸、硫化氢等。竞争是指在某一环境中两个种为某一有限的因素而争夺。被竞争的环境因素包括营养、氧气和空间。捕食现象,在原生动物、细菌、真菌中都有发现,如粘菌捕食细菌,原生动物捕食酵母,真菌捕食线虫等等。

  
  捕食现象中了解得比较详细的是半知菌中某些真菌捕食线虫。有人发现梗虫霉属的菌种可以分泌一种粘液,当任何接近它的线虫经过时,就被粘附于菌丝体上,于是菌丝就伸入线虫的皮层内组织,菌丝在线虫体内膨大吸取营养,直至线虫死亡。

  
  另外,原生动物捕食酵母菌常常通过草履虫可以观察到。将酵母菌染上红色后和草履虫放在一起,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草履虫食物泡中的红色酵母细胞。这便是虫捕食菌的现象。

  
  微生物的斗争

  
  大家知道,在泡制酸菜时,不论蔬菜上或水中都含有许多种微生物。最初它们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繁殖,这是因为不仅具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水分和温度,同时还有适合它们生长的一定的酸碱度环境。随着乳酸的增多,乳酸杆菌却把其他细菌统统杀死,而自己独霸一方。

  
  在栖所内,微生物所需要的共同营养越缺乏,竞争就越激烈。例如,两种硅藻混合培养,它们的混合培养率与分别单独培养相同。但每种藻所达到的最高密度都会因为另一种藻的存在而降低,这是因为它们对共需的、有限营养进行竞争吸收的结果。两种微生物相互竞争中,若一个种的生长速率较快,则经若干世代后它将取代另一个种而取得优势。例如在啤酒的酿造中,野生酵母的生长速率就比培养酵母的快,所以酵母的回用代数是很有限度的,否则野生酵母数就会大大超过培养酵母,使啤酒酿造无法正常运行。

  
  我们可以看出,当两种微生物对某种环境因子有相同的要求时,就难免不发生竞争,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物的群体密度大,生活世代短,代谢强度大,所以竞争激烈。另外,微生物学家还发现一个规律,即在一个小环境内,不同时间将会出现不同的优势种,这种优势微生物在某种环境下,能最有效地适应当时的环境,而当环境一旦变化,就可能被另一个种代替并发育成新的优势种,这就是微生物间相互竞争,也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

  
  微生物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微生物与动物以及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互惠互利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在白蚁、蟑螂的肠道里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分解昆虫吃进肚子里的木材,把木材变成糖类供给昆虫利用。昆虫不仅为肠道微生物提供了生活的场所,而且在昆虫脱皮时能产生一种脱皮激素,这种激素可以促使微生物产生配子,进行有性繁殖。微生物与植物的互惠互利也很多,例如豆类和根瘤菌的共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发酵工业的核心就是培养微生物,使之产生人们所需要的产物,并且要高产、优质。为此,了解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微生物这个大家族的成员中,它们之间不仅有颉顽、竞争,同时还存在着互惠互利,相依为命的关系。例如,阿拉伯糖乳杆菌不能自身合成苯丙氨酸,因此,不能在缺少这种氨基酸的培养基中生产;粪链球菌自身不能合成叶酸,因而不能在缺少这种维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但把这两种菌混合培养在既无苯丙氨酸又无叶酸的培养液中,它们都能生长,因为它们能相互提供各自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一种菌将产生的物质扩散到培养液中,供另一种菌利用。

  
  在土壤中,单一的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解能力不及混合多种菌有效。这些不同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仅是营养上的互惠关系,还是由于混合菌的共同生活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纤维素分解的物理或化学条件。例如,用三种分解纤维素的高湿厌氧菌,其中仅有一种可以单独分解纤维素,而另两种只能明显地改变纤维素的分解速度。由于这三种菌都是厌氧菌,其中两种不分解纤维素的菌种,可以利用分解纤维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物质,如乙醇或乳酸等,这样就有利于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继续生长和对纤维素的分解。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微生物之间之所以谁也离不开谁,是因为它们能够互惠互利,谁都“不忘恩负义”。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使我们知道,在发酵工业中不仅可以采用单一菌种的纯培养,而且还能利用两种或更多菌种的混合培养来创高产、优质的代谢产物。

  
  昏睡2000年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不良条件下很容易进入休眠状态,产生特殊的休眠结构。尤其在人们给予干燥、低温、缺氧、避光、缺乏营养并加入适当的保护剂等条件时都有利于微生物的休眠。微生物休眠对菌种的保藏是十分有利的。

  
  在自然条件下,炭疽杆菌的芽孢可存活10~24年。在实验室条件下,有人用土壤保存了1234株杆菌,经15年后仍有95.5%存活。有些细菌的芽孢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存活40年或更长。有人把米曲霉的分生孢子风干,存放30年后尚能存活。利用冷冻干燥法,一般细菌可藏5~15年。

  
  据报道,有的芽孢经500~1000年仍有活力。1981年有人报道,前苏联乌拉尔山西麓彼尔姆州“五一”农庄的奶牛,在接触过一个考古遗址后都患了奇怪的炭疽病。经证实,这些奶牛是感染了该地1000年前曾流行的炭疽病病菌的芽孢之故。

  
  1983年,埃及考古部门在开罗南部的一个墓穴里,发现了一些干酪片,经研究,这种距今2200年前的食物中竟含有活的发酵菌。在埃及甚至还报道过在三四千年前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上至今仍有活的病菌。

  
  微生物的生存绝招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它们的个体非常微小,生存的环境经常变化,这将导致微生物个体的大量死亡。但是,亿万年来,微生物世界逐步发展壮大,丝毫见不到衰败的迹象。微生物是如何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呢?

  
  微生物有其生存的特殊本领。首先,它们的繁殖能力实在惊人。许多微生物只需15~20分钟即可繁殖出下一代,按照这样的速度繁殖,难怪微生物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虽然由于环境影响和自身的作用,大批新生菌都死亡了,但还是有大量微生物能生存下来,使它们能“香火”不断。

  
  其次,微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人类能够生存的温度范围就在±40℃之内,而有些耐寒病毒可以在―190℃依旧生活自如,而耐热微生物可以在  60~70℃温度范围内生存。微生物对空气的要求有需氧型,也有厌氧型,因此即使在缺氧的恶劣环境中也有大量厌氧微生物生存,做为整个微生物世界来说,又增加了生存的机会。微生物能在8万米的高空中,4000米的深海中出没,这更令人赞叹不已。

  
  微生物还有独特的有利于生存的休眠本领,即有些微生物在一定阶段,它们的原生质会浓缩,外面生成厚厚的外壁,叫做芽孢。芽孢可以抗干燥、抗高温、抗化学药剂。一个芽孢甚至可以独立生存十年至几十年,一旦环境条件适合,它又会重新恢复原来的“面貌”,这种“本领”在生物界是独一无二的。

  
  微生物的食性非常繁杂,它们有的吃动植物的尸体,有的吃人类的残渣剩饭,有的吃纸,有的吃塑料,甚至有些微生物只吃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够了。这样广泛的食谱,在自然界实属罕见。微生物寻找食物可谓易如反掌,难怪它们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