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建设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文体建设,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最现代化的彩电中心
沿北京长安街西行,出复兴门不远的玉渊潭湖畔,新近建筑了1座豆青色的大厦,她高136.5米,是我国目前最现代化的电视制作大楼――中央彩色电视中心大楼。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我国,当时,总统专机一降落,美国完全现代化的5台电视转播车和1座卫星地面站,就把一切活动及时转播到世界各地。但是,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却做不到这一点。当时正在病中的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后,马上指示有关部门,“一定要建设好我国自
己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彩电中心。”15年以后的1987年,这幢大楼终于落成了,而且仅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
彩电中心共有2幢大厦,豆青色大厦是主楼,总的建筑面积达 800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共设计了19个演播室,另外还有导演室、审看室、化妆室等,最大的演播室达 1000平方米,是国内目前最大的。
彩电中心在建筑设计上,参考国外的技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尽量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安装了许多先进设备,最能体现彩电中心现代化气派的,是大演播室和101录音室,这也是彩电中心的主体设施。
进入大演播室要经过2道厚重的隔音声闸,抬头四望,演播室的屋顶布满了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聚光灯、柔雾灯、烟雾灯、背景灯等各种灯具,令人眼花缭乱。所有灯具共有400多盏,完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人员只需要在控制台前按动键盘,就可以随心所欲进行调整。导演在制作大型节目时,也是端坐在8米高的导演室内,透过几台52厘米彩电屏幕,按动控制台上的按键选择最佳镜头。演播室的墙壁为圆形,用新研制出的特殊陶粒吸音砖建成,吸音效果极好,在室中奋力击掌也听不到一点回声,录音室共有480平方米,安装了许多现代化的录音设备,如有的录音室的墙壁,是用龙骨、岩棉、吸音体等多达11种材料构成的,其设计和施工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的第一运动员村
90年代第一春,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上,安慧立交桥畔,昂然崛起一座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新城。这就是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运动员村。
亚运村占地31.5公顷。村内,国际会议中心、五洲大酒店、汇宾大厦、汇园公寓、康乐宫、购物中心等高大建筑环列在中心花园周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座集会议、展览、办公、居住、购物、美食和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
“城中之城”,吸引了无数宾客。
1984年9月28日,在汉城亚奥理事会上,北京争得了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主办权。按国际惯例,举办大型运动会,必须要有能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运动员村。对于建设北京亚运村的构想,党和国家是积极慎重的。1985年5月,成立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第二年2月,成立了亚运工程指挥部。
亚运村总体规划既立足亚运会的实际需要,又着眼亚运会后的经营发展。在总体布局上,既有时代感,又有中国特色。国外的规划设计常常是花园围着房子,亚运村的构思则是房子围着花园,造成向心的应力,形成一个富于动态的整体。整体建筑中,精美的曲线被一用再用,神奇至极:五洲大酒店东楼、汇宾大厦呈扇状,康乐宫的嬉水乐园和多功能厅为并列双环形;五栋高级公寓排列成一条弧线,中心花园周边是环形路……流畅、飘逸、柔美的布局曲线,构成了一个个绚烂的光环。
征地拆迁,亚运村建设的前哨战打响。仅半年时间,1437亩土地就纳入了亚运村施工范围。
1987年3月31日,亚运村的第一个工程项目――热力厂正式破土动工。
随着万余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工地,亚运村建设拉开了蔚为壮观的一幕。
1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数百个建设项目,需开挖土方80万立方米,浇灌混凝土70万立方米,工期只有3年。这就是担负主要承建任务的北京住宅建设总公司和建筑工程总公司面临的艰巨任务。
会战前夕,颇具战略眼光的住宅建设总公司制订出一份详尽的作战计划,提出
“交钥匙工程”和“一揽子工程”的总承包制,并适时推出了项目经理制,使亚运村工地迸发出神奇的生机和活力。
1989年8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亚运村工地,发出了“亚运工程要按期竣工”的总动员令。
国际会议中心施工最紧张时,40多个施工单位纵横交错,齐头并进;运动员餐厅是亚运村最后一个上马项目,厨房面积600多平方米,十几个大火眼。排风设施安装后检测不合格,工程师找出症结,据理力争,使设备安装返工,保证了工程质量。通讯工程人员在短时间里开通近5000门电话,开设了顺畅的国内国际直拨、传真及无线寻呼系统,建立了收转美、日等国6套电视节目的卫星地面接收站。数不清的水、电、气管线迅速延伸、连网……
1990年8月,亚运村全部建成。中国第一个运动员村如一条巨龙在3000年文明古都崛起。
1990年9月8日到10月10日的33天中,亚运村共接待了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116名运动员及体育官员,并以完备的设施、优美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园满完成接待服务工作。同时,接待了我国和一些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等一批贵宾的视察和访问。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视察后热情的称赞“亚运村是一流的”。
人民大会堂
1959年9月,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耸立起了一组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位于广场右侧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微红的台基、淡桔黄的墙面、深黄的檐瓦、高大挺拔的围柱廓……无论你从广场的哪个角度看,它都是那么宏伟,那么庄严。它,就是举世闻名的人民大会堂,我国人民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议国家大事的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
人民大会堂占地15公项,总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总体积156万立方米。它的平面是山字形,东面临广场,面宽336米,中部高40米,两翼高31.20米。北面临长安街,面宽174米,中部高38.70米。西面临新辟干道,门头高31.20米,后部会堂中心部分高46.50米。南面也临新辟干道面宽与门头高度与北面相仿。全部四面入口,根据使用要求不同分别采用大车道、大花台、大台阶的处理手法,加上 5米高的台基和四周墙面的圆柱柱廓,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生动活泼、形态多样,有着一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力量。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也结合得较为完美,而且又吸收他人之长。例如,5米高的台基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作法,上部设3米高的顺弥座、下部设2米高的台明。远远看去,稳如磐石。又如,四周墙面柱廊的柱高与柱径比,既考虑到西方古典柱式所规定的数学关系,又考虑到中国木结构柱式的常规比例,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柱式比, (即所有柱高均为柱径的12.5倍)。远远看去,坚挺壮伟,比例十分恰当。
人民大会堂有3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大会堂,(2)宴会厅,(3)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大会堂由东面入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阶宽83米的3组台阶及 12根座在红色花岗石柱础上的淡灰色大理石门柱。然后是五樘金黄色的黄铜大门。穿过大门和风门厅,衣帽厅及宽75米、深48米、供代表们休息、交谈、踱步的中央大厅便是大会堂本身。
这是个略呈扁圆卵形的大型会场,场宽76米,深60米,共有固定座席9770个。其中底层有3674个;一层挑台上有3468个;二层挑台上有2628个。每个座位占地均在 0.5米×0.85米之上,在底层还设有长条书桌,因此,这比一般剧场宽畅舒适。会场主席台上可容纳300人以上的大会主席团就坐。台口宽32米,高18米,台前70人的大乐池,大会期间还可以覆盖使用。会场内除有声、光电、空调等装置外,还设有各种现代化设备,如每个座席上都装有扩音的小喇叭,底层代表座席上还设有即席发言的扩音设备,12种语言译意风,立体声音响,电视转播设备等。
大会堂最使人赞叹不已的是它的吊顶布置,也是人民大会堂中最完美的装饰之一,它几乎达到了“浑然一体,天水一色”的境界。吊顶与墙壁之间并无明显分界,全部圆角相交。吊顶中部的穹窿象征广阔无际的宇宙空间,中心悬挂的五角红星灯象征党的领导,四周用镏金制成的光芒和向日葵花象征着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这种吊顶布局,打破了往常倾斜吊顶的布局和直角平顶的布局,使整个会场形成了一种向心奋发的气势。而且还解决了平均供风,平均照明及日常维修的种种技术要求,达到了功能和艺术的统一。
大会堂3层座席两侧设有休息、饮水、小卖、邮电、医务、存衣等服务设施,在各层次间还设有大小会议室20余间。3层楼东端,面临厂场的一面,还独辟了一个可容纳 600个沙发座席的小礼堂。可见,大会堂是多功能的。
宴会厅由北面入内,它是一个接待世界各国贵宾和友人的场所。入口的布局与东面相仿,不同的是在北大门外先作了 1条宽14.50米、可容纳4辆轿车并行的花岗石大车道,然后再引入宽72米的2组大石阶。此外为形成浓烈的欢庆气氛,北立面在第5层还特地做了重檐,过厅到交谊厅直到大楼上部还铺设了1条长达90余米、引导宾客进入的长条红色大地毯。
宴会厅设置在2楼,有1条十分壮观的大楼梯与它相通。大楼梯共分5组,总高8.5米,梯宽8米,全部用汉白玉镶砌。大楼梯尽端是一个宽24米、深10.50米的小过厅。穿过小过厅和两旁过道的高大门洞,就进入了宴会厅内部,宴会厅平面为十字形,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宾客就餐。宴会厅中央的上部是分别用水晶灯、石膏花、吸音钻孔板、沥粉贴金等组成的新型藻井平顶,色调以淡黄、湖绿、纯白为主。两旁廓柱则缠满了传统的沥粉花纹,金光闪耀,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气息。在宴会厅北端可远眺天安门广场,南端则安排了1个不大的主席台,可供讲话和席间表演之用。在2层交谊厅两端和4层走廊廓两端还设有4个中小型餐厅与宴会厅匹配,可供举行各种小型宴会。
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则由南面入口,它高4层,高31.2米,局部5层,高38.7米。内设常委会会议厅、大会议厅、宴会厅、外国使节和代表团接持厅及常委首长办公室、专门委员会办公室等。南部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椭圆形的外国使节和代表团接待厅装饰得精美和凝重,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建筑家们用中国古建筑的传统艺术手法,将藻井的尺度放大,并施以鲜明的色彩和纹样。四周的墙面还饰以金黄色的锦缎,5只具有民族特色的吊灯、高挂在吊顶之下,使客人一到大厅,自然地产生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仰慕之情。这种深思熟虑的装饰效果,正是艺术家和劳动群众的共同结晶。
当然在这座规模庞大的建筑中还有其他许多的辅助用房和庭园,它在机电方面、采暖通风方面、电讯方面和市政管线安排方面的高严要求也是前所未有的。人民大会堂的建立,标志着新中国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亚洲第一图书馆
1988年4月,北京市举办了北京80年代10大建筑评选,一座图书馆以173064张中选票而名列榜首,这就是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新馆。
北京图书馆是一座以历史悠久、典藏丰富而著称于世界的综合性研究图书馆,1909年初建时是清政府的京师图书馆,1928年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位于北海公园西侧的文津图书馆舍落成,此时藏书140万册。之后,尤其是解放以后,馆藏越来越多,到 80年代中期已经达到1400万册,而且每年仍要增加60万册以上,馆舍几次扩建仍不敷需要,因此不得不修建新馆。
新馆设立在 70年代初就已经着手。1973年,周恩来总理看了新馆在原地扩建的计划和模型后说,要“到城外另找地方盖,可以一劳永逸”,组织和设计人员重新规划,最后确定了新馆建筑方案。
新馆坐落在北京西郊紫竹院公园北畔,北面紧邻海淀文化区和中关村科学城。1983年11月18日动工,1987年7月1日完工,历时2年8个月,由建设部设计院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设计,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全馆占地7.42公顷,建筑面积 14万平方米,设计藏书2000万册 (现藏书1400万册),如加上老馆30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馆舍面积居世界第2,藏书量居世界第5,2项在
北京图书馆新馆是一座规模宏大,富有东方气派的建筑群,主体建筑为2座双塔型的基本书库楼。高64米,地下3层,地上19层,总面积60000平方米。其余建筑,办公楼、阅览楼、报库、展览厅、报告厅、视听资料楼等环绕周围,楼群由环绕书库的走廊相连接。整座建筑布局对称严谨又富于变化,高低错落的建筑组成为几座中国式庭院,楼内还设计了玻璃瓦中庭花园,使建筑群带有浓郁的书院特色。
建筑物的屋顶为中国传统玻璃大屋顶,主楼的瓦顶和挑檐为孔雀蓝色,墙面采用淡乳灰色的瓷砖贴面,配上古铜色铝合金门窗及茶色玻璃,使整座建筑显得庄严、巍峨,与周围环境和书城的气氛非常和谐一致。
东楼区设有社会科学阅览室、研究室、综合阅览室等。目录厅内设有完备的
目录体系,以及咨询工作台和计算机检索终端装置。出纳厅和书库之间用借阅单气力输送系统和自走台车运输系统,借阅非常便捷。开架借、阅库内设有电子监测系统。北楼内有各种资料库。在视听资料阅览室内,读者可以借助录音设备和电视屏幕,查阅所需资料。西楼设有两个 4000平方米的阅览单元,分别是自然科学阅览室和编微资料、外文资料阅览室。
展览厅和报告厅设在楼群的东北角,是一组相对独立的建筑。展览厅是玻璃屋顶的口字型大空间,展线500米长。报告厅有1200个座位,讲台上设有宽银幕,备有同声翻译用的译员室及录音、录像设备。
新馆建成后,美国大学东亚图书馆代表团曾来这里访问,参观后,他们赞不绝口,认为北京图书馆新馆“有东方泱泱大国的气度,在世界上站得住”。
我国最大的体育馆
我国目前最大的现代化体育馆是北京的首都体育馆。
首都体育馆坐落在西郊白石桥东侧,1968年建成,东邻动物园,西望紫竹院公园,绿荫环抱,空间广阔,环境优美。馆址占地面积7公顷。虽属城区边缘,但交通方便。
首都体育馆平面呈矩形。建筑物东西长122.2米,南北长107米,东西宽128.5米,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比赛大厅长112.2米。宽99米。屋盖结构为平板型双向空间钢网架。馆内有空调、冷冻系统设施,还有照明、扩音、转播(包括电视)、传真、计时计分、通讯等现代设施。
比赛场地最大尺寸为88米长,40米宽,场地有活动木地板,下设冰球场,四周有运动员练习房等相应建筑。
体育馆的首层为工作人员和运动员用房,有单双出入口;观众则从室外大台阶经休息厅进入比赛大厅。
体育馆的核心是比赛场,有冰球场地那样大的面积,同时能容纳18台乒乓球比赛。冰场采用的制冷系统,是低温氨液通过排管直接蒸发。除冰上运动外,其他运动不需要在冰场进行,需要在地面铺设活动木地板,由机械传动,不用时,可全部存入地板仓内。
比赛场地的照明也经过精心设计,在场地上空的顶棚上,布置264盏1000瓦的卤素灯,外加侧光灯24盏,可按不同活动的需要,使用不同的照明。
比赛场的扩声系统,采用平面分散的布置方式。在大厅顶棚上均匀配置39组双通道组合式声柱,每组声柱由8个低音低频扬声器和一个高音扬声器组成,额定功率为20瓦。比赛场的屋盖结构形式,是平板型双向空间钢网架,生产工艺简单,整体刚度却很好。用侧面喷口送风设施调节空气,对于在厅内进行体操表演、球类比赛或群众集会都非常适宜。而进行乒乓球
比赛,则改用顶棚条缝送风设施代替侧面喷口送风,这种根据不同运动种类的需要调节空气的设计思想,深受人们的好评。
比赛场两侧各布置观众席3排,而端则各布置18排,上前面各有5排活动看台,观众座位共有18000个,观众席椅为悬挂式。安全疏散口的设计也很精细,18000观众,在比赛结束后,5分种内可以全体离开。
我国最大的博物馆
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兵马俑,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人称“世界第八奇迹”。为了妥善保护这些无价之宝,并便于人们参观,在俑坑上面就地盖起了一座博物馆,这是迄今我国建立的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兵马俑博物馆实际上是一座具有民族形式的落地式拱形展厅。大厅根据兵马俑一号俑坑的实际大小,横跨度达70米,净进深204米,加上门厅,进深达230米,总面积16000平方米,比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大一倍。博物馆的屋顶为钢架结构,以薄木板和油毡做屋面,上面再铺铁皮。屋顶距地面22米。为了保持室内的自然采光,在宽大的屋顶上设有长180米,宽4米的采光带,南北两面的拱坡开设28个天窗,均采用钢化玻璃,四周围墙的上部也全部安装玻璃钢窗。屋顶上还安装有8盏小太阳灯,用做夜间照明。门厅作完檐式的大五开间,南北跨带2座接待室,由走廊相接通。
为了抗御秋天“骊山风”的风压,整个大厅屋面由三铰部分做成。南北向的变形摆动。吹南风时,风力推向屋顶的南侧面,整个屋架向北倾斜,风停后即复原位;吹北风时,屋顶的倾斜方向正相反。同时,考虑到秦俑坑正处于骊山地震带上,设计时加强了建筑的强度,能抗御8级地震9级烈度。
现在已经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的布局非常严整,结构比较奇特,在深约5~7米的坑底,每隔3米跨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墙间空当处为“过洞”。坑底铺墁青砖。兵马俑就陈列在过洞中。墙西侧约1.5米的地方栽以稠密的壁柱,柱头连接木梁。隔墙和顺梁上横铺密桁,上面覆以芦度、细泥和填土。
目前,已发现的兵马俑坑有3个,成
“品”字形排列,坐西向东,现在开放的是一号俑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21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已经清理出来的陶人陶马约6000余件,均与真人真马一样高。这些陶俑,面向东方形成一个长方形军阵。东端有 210个武土俑,手执弓弩一类的远射兵器,成3列横排,好像是前锋部队。武士俑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均手执戈、矛、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徘手执弓弩的武士俑,好像是侧翼卫队。“强弓劲弩”的战袍俑是秦陵部队的外围,蹲姿射俑是后备军。这些陶人每个体重300多公斤,身高1.86米左右,容貌不一,神态各异。兵俑的手里都拿着实战兵器如刀、枪、剑、矛、弓箭等,最长的矛长达6.7米。这些兵马俑经过整理,都依原样陈列在兵马俑博物馆中。该馆1979年国庆节正式开放,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人到此领略兵马俑的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