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城市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古代中国城市,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最完好的古城遗址
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遗址是新疆的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县西北约5公里,坐落在两条小河交叉环抱的一个柳叶形的小岛上。交河故城的历史非常悠久、据 《汉书・西域传》记载,吐鲁番盆地内的最早居民是车师人,称“车师前国”,都城就在交河城,这是我国文献中有关交河城的最早记载,因此,交河建城最迟是在西汉初年。6世纪初,交河成为高昌国的一个郡。唐代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被唐朝所灭,这里曾为县治及安西都护府治所。其后,曾属吐藩、回鹘。至元末明初,由于政治中心外移,而且交通不便,居民纷纷迁徙,交河城遂成为一座故城。
交河城位于小岛的南端,小岛周围都是悬崖峭壁,最高处距河底达30米。城市的建筑范围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00米,与小岛的宽度大致相同,平面呈弯角形,东、西、南3面临崖,天险自成,因此城市未设城墙,只是在西南部临崖的一面有断断续续的土墙,可能是为防御风沙和防止人畜跌落而建的。城址有东、南两座门,南门已毁,东门保存较好,门道劈崖而建,至河底高约20米,循崖修筑,陡狭曲折,两壁有安置门额的方洞。
城内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寺院、民居、衙署及官部和军队驻地3个区,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城中有一条随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大道,北口正对全城一座最大的寺庙。南端分为东西两道,绕过一群建筑物通往南城门。大道中部有一条街道通往东城门。
大道以北和西侧是庙宇区,分布多座方形庙宇,主室有神坛或塔柱。最大的一座大庙建筑面积5100多平方米,大道东部南侧及南面,房址、院落较高大,是衙署、官邸所在。大道东部北侧,建筑密集,门庭较小,是居民住宅区。
街道两旁是高厚的土墙,临街不开门窗,纵横交织的街巷把土墙包围的庭院分隔为若干坊、典,穿过街巷及坊墙才能进入居民区,表现了唐代城市建筑的特征。另外,城内房屋的建筑形式为“挖地为院,构洞为室”,与西北黄土高原的地下式窑洞相类似。街巷之间的通道也是挖地而成的路沟。墙垣往往是两边下挖,中间留隔墙而成,更高的土墙才夹板夯筑。房顶直接架在墙上,极少覆瓦,基本不用木料。有一些重楼建筑,但除门窗、楼板和顶椽外,一般不用木料。
由于吐鲁番地区干燥少雨,交河故城得以较完整地保留至今,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研究,凭吊和游览。
最完整的古城
山西有一座名为平遥的古城,不久前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晋中盆地、汾河之滨,同蒲铁路由此经过。相传最初它是帝尧的封地,后称为中都。平遥开始筑城是在27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代。如今保留下来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 (1370年)重筑,也已有600余年。
我国目前仅存的带城墙的四座古城,除平遥外,一是西安,一是荆州,一是辽宁的兴城,但有的已很不完整,有的规模较小,独有平遥古城仍然保存了它原来的完整风貌。
这座古城周长6公里,墙身高10米,外部都是用特制的城砖所修成,墙顶开阔舒展,可以六马并行。最具特色的,是外墙每隔一段距离筑有堞楼一座,称之马面。楼之上部设有箭孔和了望孔,既可防身作战,又可了望远方;下部堆积军械、粮草或供士兵休息。环周共有堞楼71座,另有垛口 3000个,距离匀称,高度整齐,显示了古代城池建筑艺术和军事设施的高超。
传说这3000个垛口象征着孔子的3000个弟子;71个堞楼象征着71位贤人。本应72位贤人,据说因子贡凶残,孔子厌恶他,因此,平遥城顶没有他的位置。这些民间传说,为平遥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
平遥不仅保留了这独具一格的古城墙,而且它的街道和民间建筑基本上也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形式。走进平遥城给人的感觉是,古色古香,十分规整。几条主要街道仍铺着当年整齐的青色条石。城内布局十分严谨,“主”字形的街道,分作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互相交错,贯通全城。城中心跨街矗立着高25米的3层重檐歇山“市楼”,琉璃瓦顶,秀挺玲珑。登楼远眺,古城繁华景象尽收眼底。
平遥在清代中叶以后,是我国金融业(当时称作“钱庄”或“票号”)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当时一些经营金融业的富商在平遥城内建造了不少十分讲究的深宅大院,商号店铺。建于咸丰年间的日升昌票号,当时专营钱钞汇兑业务,曾有汇通天下之称,在全国10几个省都设有分庄,以至与美国纽约、旧金山等地都有业务往来。这个在山西金融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商家,在城内建造的铺面房占地1000余平方米,3进院落,十分排场,如今虽已百年以上,仍坚固如初。平遥城内的民间宅院,大部分是砖木结构,饰以木雕装饰,油漆彩画,院落开阔,并有古树花坛,很能代表北方庭院建筑的特色。如今这些宅院大部分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汉代古城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强盛的时代,生产比较发达,曾有过许多名城大郡,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首推四川省的白帝城。
白帝城以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在此托孤于诸葛亮而闻名,是一处旅游的名胜去处。城市位于奉节县城东面约6公里的三峡之口,在瞿塘关的上面,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北缘马岭,东傍?*溪,西、南临大江,外形类似马鞍。
白帝建城始于西汉末年,当时公孙述占据蜀地,在此建城,因城内有一口井出现如龙的白气,公孙述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就在公元25年自称“白帝”,城也就被称为白帝城。因公孙述字紫阳,白帝城也被称为紫阳城。明清时期,西南总税关分为上、中、下三关,白帝城位于下关,因此又称“下关城”。又因为是汉代修建的,也叫做汉城。
白帝城虽然距今近2000年,但仍然存有不少汉代城市建筑遗迹。汉代的古城墙原有7000多米,从东、南、西三面江岸直上北面的马岭,蜿蜒盘旋,气势万千,现仍可寻到清晰的踪迹。循此遗迹,还可以亲眼见到“洗马池”、
“皇殿台”。“消假台”等遗迹。城内的汉砖、汉瓦比比皆是,有的堆积厚度达到2米多。
据专家考证,现在遗存的古城墙尚存5000多米,北山段的城墙保存得尤其完整,城套城的城墙历历可见,城墙高度从一米到六七米不等,保存得如此完好的汉代城后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汉代的都城长安(现西安),也仅剩下一座城门是汉代遗迹了。
最近,有关部门正在规划恢复汉代城墙,并建造一个汉代城墙博物馆,以实物为展览内容,还要在旧址上修建汉代宫殿,城内设施一律仿照汉代民风市俗,使白帝城成为名副其实的“汉代城池”。
七大古都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本,着意修建。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我国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最著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都,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阳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说,并没有把安阳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为此,不少人从安阳的历史地位出发,认为这种定论应有所改变。1988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把安阳市列为中国古都之一,并被确认为七大古都之首,安阳古都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安阳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被定为都城。当时,商代的第20代国王盘庚把国都迁于殷 (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直延续到商代末年,历时273年。在这段时间里,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刻意经营,使殷成为一座古代大都,当时称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后,一直到公元6世纪的2000年间,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于安阳,但在城市建设上没有什么成就。由于战乱,这座古城早已成为废墟。宋代以后,这里不断发现殷代文化和建筑遗存,特别是解放后,经几次大的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人们把这些城市建筑遗迹称为殷墟。
殷墟位于洹水之滨,距现在的安阳1公里,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宽处5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在这片地域中,共发现宫室建筑遗址50余处,大致可以划分出3个区域。
北区有15处遗址,分布较散,为王室居住区。中区有21处,布局比较整齐,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排列有3道大门,以及几处较大的夯土遗迹,是商代宗庙和商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南区有10几处遗址,规模较小,布局零乱,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场所。
在宫室遗址西南方大约300米处,有一段梯形壕沟,长750米,深5米,宽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宫室防御设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着不少民居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与宫室区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处,是商王、贵族的墓葬区.有10几处大墓。
从殷墟现存的遗迹来看,这座古都已经表现了城市建筑方面较成熟的水平。宫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规划已经比较完善了。宫室建筑高大、豪华,最大的房屋达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达2米,有不少整齐、讲究的石柱础和铜柱础。陵区内大墓,穴深一般达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积达到400平方米,道长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长方形断面,互相重叠成为井干形墓室。这些都说明,殷墟在当时已是一座规划完整,布局清晰,建筑物形制完善,建筑水平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阳已经成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专家、学者前去考察,并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往游览。
西安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近百个帝王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做为古都,历时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历史之久,不仅是中国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见。
奠定西安城宏大规模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从隋朝开始的。隋代开国皇帝杨坚上台以后,命令一个叫宇文恺的著名建筑家重新规划、设计西安城,并负责监督修建。宇文恺为了搞好设计,巡游了好几个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筑特点,又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形特点。他认为:长安城“凋残日久”,“旧经丧乱”,水量又不足,而城东南的龙首原地势极好,适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长安城,奠定了长安城的规模和总体布局,当时叫大兴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缮和扩建,改称长安城,做为唐朝的国都。这座都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一共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城墙全部由夯土筑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墙环绕,城墙厚约12米,每面各开3座城门,城外有很宽的护城河。皇城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北部,宫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宫城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处理朝政。皇城是朝廷办事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间有一道宽阔的横街,就像一个广场,可供兵士操练,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国使臣朝贺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规划十分严整,体现了很高的建筑设计水平,它继承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传统,中轴对称,方正规则。南北中轴线为朱雀大街,从外廓城南面正门明德门到皇城正门朱雀门,正对宫城的承天门。官城和皇城与民居严格分开,改变了汉代长安城民居与宫室相参的情况。城内地形东北较高,东南较低,市内有6条东西向的高岗地,规划时利用高岗布置宫室、官府及大型庙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筑和控制全城的制高点。商业区分别在城东西两边居中的地方,叫东市和西市,两市都设计成“井”字街,各分成9个小区,每区经营一个行业的商品。西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900多米,四周筑有围墙。居民区由各个街巷分割成110个里坊,每个里坊都是相对独立的封闭整体。筑有夯土的坊墙,设有坊门,大坊有4个坊门,小坊有2个,夜间及遇有禁令或事变,即关闭坊门。各坊内有道路相通,宽约15米,其间有许多小路通到每家门前,称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东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条,其中东西向14条,南北向11条,街面非常宽阔。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纵横整个长安城,街面宽达150米,是长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边的小道也有25米宽。这样宽阔的街道,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帝出行时的仪式、排场的需要。
长安城的宫殿规模很大,据考证,其主殿含元殿和内德殿的规模远远超过故宫的3大殿,城中还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观、6座女观、2座清真寺、4座胡袄祠。城中还有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统,反映了当时规划的细致。
洛阳
洛阳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称谓。
最早的洛阳城在现今洛阳的西边,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国内叛乱后,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遗民迁到这里严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周天子统治中原地区的重要据点。
洛阳城最兴盛的时期是隋、唐时期。隋朝最初建都于长安,后来隋炀帝杨广杀了他的父亲文帝杨坚,当上了皇帝,据说一次巡视到洛阳,站在邱山下视,感叹说,这么雄伟的地势,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有一个臣子奉承说,这是前代人留着等你呢。杨广非常高兴,就命令在曹魏洛阳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并迁都于此,称为东都,这才使洛阳城日益兴盛起来。
洛阳城的设计和监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恺主持。新城根据洛阳的地理位置,没有采取和长安城一样的设计,如并不是南北轴线,左右对称,皇城和宫城的位置不是居于中间,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长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宽。
东都城北面遥望邙山,南面对着龙门双阙,形势非常险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长的位置是7312米,东西最长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区,把洛阳城一分为二,河上有四座桥梁连接洛阳南北两部分。同时,把伊水、?e水引人城内,并开了几道漕渠,使洛阳城的水上交通非常发达。
隋朝营建洛阳,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达到百万以上。修筑宫殿需从豫章(今江西境内)运来大木,3000人运一根柱,一天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运力就是10万工。
唐朝把洛阳做为东都。武则天当政时又改为神都,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建筑,如上阳宫、明堂(万象神宫)等。但安史之乱后,洛阳大部分被毁。之后几个朝代,虽以洛阳为京城,但国力所限,城市建设方面的建树很少。
今天的洛阳旧城是宋代修筑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筑了洛阳城,当时城墙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为砖墙,并挖了城壕。当时的城城周围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阔10米,有4座城门。明代末年,墙及城内建筑毁于战乱。清代初年,洛阳又得到重建,其规模和建筑基本上沿续到解放前夕。
开封
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历史上,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等7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其中最兴盛的时期是北宋年间,当时的开封叫做东京。宋东京在我国的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的地位。
东京城的设计和建筑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样,它也是由外城、内城和宫城3重城组成的。
外城周长19公里,建有坚固的城墙,城墙上每隔155米远,就建有一处防御建筑。南面开有3个城门,另外还有2个水门,东面和西面各有两座门,也各有两个水门。北面开有四个城门。所有的城门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墙。为了守城的需要,整个外城环绕着一条十多丈宽的护城河。河两旁遍植杨柳。外城遗址明代还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遂被淤没。
外城内的中央部分是内城,它周长9公里,南、北面各开3个城门,东、西2面各开2个城门和2个水门,内城的主要建筑有宫殿、衙门、寺庙、商店、作坊和住宅。
宫城又位于内城的中央,南面开3个城门,北、东、西3面每面只开1座门。城墙上的4个角建有角楼。宫城里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非常整齐。
城市的街道设计很完善,全城有4条大的干道,其余街道基本上以这四条干道为中心纵横展开,形成了许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来代的东京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在设计上改变了早期都城严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设立市场的布局,除了宫城以外,到处都可以看到商店,夜里还有通宵的夜市,驰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就是这座城市的一个角落。
随着北宋的灭亡,开封也逐渐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之后,河道总在开封附近,使开封饱受水灾之苦,小灾几乎年年有,大灾几年一次。据记载。黄河侵人开封共达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内城,在附近泛滥达40余次。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根本的改变。
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东边和南边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环抱在一个盆地里。东边是秦淮河的谷地,北边是玄武湖,西边是石头山、马鞍山,东北部是钟山,形势非常险要,素有“龙盘虎踞”之称。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国时候的东吴和它以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都在这里建过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称谓。三国时,南京叫建业,东晋以后叫建康,五代十国的南唐国也曾在这里建都,名叫江宁。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这里建都时才称为南京。太平天国时,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规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确定的。
南京的城墙十分高大、雄伟、坚固。1356年,朱元璋占领了南京城,他采纳了徽州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着意建筑城墙。墙用石灰、糯米浆、桐油作拌合料,墙顶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筑城墙的时侯,朱元璋还亲自到现场检查质量。城墙底部用花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宽10~18米之间,上部砌大砖,顶部宽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顶面铺上石板,可供将士策马飞奔。城墙外面筑有外廓城,周长66.8公里,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墙还要长8公里,城墙四周还筑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个。全城面积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围在里面了。外城共有18个城门。内城共有13个城门,其中一个门叫聚宝门(即现在的中华门),非常雄伟、宏大,是我国最大的古城楼。砌城的大砖是动员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5省125个州县烧制,然后由水路运到南京。城砖的侧面都打印着府县名、监制人和造砖人名。整个城域平面并不是方形的,而是随地势起伏而建,南北长达10公里,东西较窄,最宽处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东扩充的一块土地上。平面为正方形,内有宫城。皇城的布局体现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为骨干,中部建皇宫。午门左为太庙,右建社稷坛,前面延伸为一条大道。两旁设政府机构。这种设计思想被之后作为都城的北京全盘采用。
外廓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为土质,险要部分用砖砌城门和城墙,共开了18个城门,现已无存。
南京的商业区主要设在秦淮河两岸,手工业散布于城内,至今还留有不少织绵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市与湖相互包容,成为一个整体。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间的布局和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内一座别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华在其《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曾描述当时杭州市“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家”,非常繁华。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H以杭州做国都,这是杭州设都的开始。公元910年,钱*H开始在他于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长35公里的基础上修筑规模浩大的城垣建筑,并同时把城垣内的宫室、街道、河渠、市场、房舍等进行了规划和修建。此时,西湖也逐渐成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钱*H大规模疏浚了西湖,并在市内挖了3个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决城市用水,同时整修新建了灵隐寺、净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着除雷锋塔外的三座。为了发展海运交通,当时还对钱塘江进行了整治,沟通了与外省及日本、朝鲜的海上来往。
北宋时期,杭州降为一个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济、郑戬、沈遘和陈襄都对城市和湖区进行过治理。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仅次于知州),3年后离任。元*v元年(1066年),54岁的苏轼又任苏州知州。这两次任期内,苏轼对整治城市和湖区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大规模疏浚了西湖,还疏浚了运河,保证了漕运畅通。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权正式定都杭州(当时叫临安),这是杭州正式成为一个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杭州人口由10余万户,20余万人发展到26万户,55万余人,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统治者在凤凰山候建大内,王城周围达9里,北起凤山门,西到万松岭,东到修潮门,南到江干。从朝天门向北,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长达4300多米的衙街。城内还有数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当时的吴自牧在 《梦梁录》中描写杭州的景观时说:“居民室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为适应当时频繁的对外交往,朝廷专门设置了四方省馆和市舶务等机构,负责接待外宾,在今武林门外建造郭驿,在候潮门外建造都亭驿,作为接待外国使节的宾馆。当时的娱乐设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样。最大的有五处,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头的大瓦 (上瓦),众安桥南的北瓦和庆春街的蒲桥瓦(东瓦)。其中北瓦最大。一个瓦市内又分成若干
“色栏”,每个勾栏内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种类的曲艺或戏剧。例如北瓦内就有13座勾栏,分别演出史书、小说、戏剧、相扑、傀儡骊 (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水傀儡等)、说唱、浑话、学乡谈、影戏、棍棒、教飞禽等。城内还设有规模宏大的太学、府学、县学,另外还有众多的乡校、家舍馆等建筑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较发达的文化建筑布局。
元朝占领杭州后,对城市建筑破坏很大,但劫后的杭州仍然显示出她与当时其他城市的不同风格,以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情不自禁地称其为“世界上最名贵富丽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这里是蓟城;唐代叫幽州;辽代时期,这里建为南京城,也叫燕京,这是作为都城的开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时期称北京。
辽代有5个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最大的一个。在城市建筑上,辽代只是把唐幽州城墙重新修筑,另在城内西南建了一个很小的宫城,叫大内,城内宫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筑。金朝占领燕京后,于天德三年(1151年)由张浩、孔彦舟设计,在旧城基础上建中都,并于贞元元年 (1153年)正式迁都。当时修建的规模很大,宫室、城墙、民居、苑囿都很完备,仅征用民工即有80万,还有兵工40万。但元朝攻破中都后,旧有建筑几乎破坏殆尽。
北京现在的规模和布局大体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军队打败了金国军队,占领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决定在中都城的东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规模的新城,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区的刘秉忠负责规划设计,另外还请了一个名叫黑迭儿的阿拉伯人帮助他设计。当时任都水监的郭守敬也参加了建筑工作。
元大都城的总体规划是在对北京地区进行了多方面调查才确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倾斜铺设地下水道,装设排水设备,然后才在地面上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进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长7400米,东面宽6650米。北面有两个城门,东、西和南面各开了3个城门,城外修有宽阔的护城河。皇城在城内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内的主要干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东排列,主要有9条,都通向各城门,只有沿积水潭的东北岸,为了漕运的便利,开了一条斜街。干道两旁是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筑是宫城,基本上是围绕太液池建筑,主要有两组宫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阁。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建筑,如太后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兴圣宫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将北边城墙向南缩进2.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墙分别向南移动,并加筑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个布局反映了明朝强调恢复汉族传统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体制修建,规模很大。整个城市以皇城为中心,按照《周礼・考工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城传统,在皇城东西(左)建太庙,西面(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南、北、东、西4个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坛庙。明北京城的规划,突出了南北中轴线的地位,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到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轴线,通过9道门阙,直达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宫的威势。紫禁城的北面堆筑了43米高的景山,丰富了城市的主体轮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只是在内城建立了许多占地较大的王亲贵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许多离宫园林。这些园林大部分毁于外国侵略者之手。
古代关城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的嘉峪山麓,有一座古老巍峨的关楼,墙垣雄伟,楼阁高耸,飞檐凌空,这便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嘉峪关北面、合黎山、马鬃山岗峦起伏,南面是富饶美丽的祁连山,中间夹着一条狭长的间有水草的戈壁滩,古“丝绸之路”就由这里通过,地势险要。嘉峪关就建立于咽喉之地,人称“天下雄关”,是我国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关城。
嘉峪关关城是一座东面窄、西面宽,略呈梯形的宏伟建筑。城墙的基础勒角,是大石条砌成的,内外两面用砖衬砌。周长733. 3米,高11. 7米,面积33500多平方米。关城有东西2门,东门叫“光化门”,西门叫“柔远门”,城内北侧建有砖铺面的宽阔斜坡马道,直达城顶。东西门外,有瓮城回护,城门南开,不与正门径通,使关城更为幽深肃穆。东瓮门叫“朝宗”,西瓮门叫“会极”。出西门瓮城10余米,有道长方形重关,巍然耸立与关城并肩。关门西开,是古代出人关必经之门,上题“嘉峪关”3个雄劲大字。
城墙上有东、中、西三座城楼,巍然对峙,气势壮观。各楼都为3层3间式,高约17米。每层楼周围有廊,红漆明柱,雕梁画栋;单檐歇山顶式,飞阁凌空。城墙四角都建筑了两层式的角楼,楼顶周围有砖砌垛口,形如碉堡。南北城墙中段各建有3间式带前通廊的敌楼。城墙的上外侧有垛口,设有许多了望孔,内侧设宇墙。内城的西墙上还砌有方形灯台,下设斜坡形射箭孔。
城西有石条筑底内外包砖的罗城,城的东、南、北3面也有黄土筑起的围墙。它南北连接万里长城,南有明墙,北有暗壁,沿着起伏的山岗伸延出去。罗城东西建有“闸门”,上有 1层 3间式闸楼,北边筑有烽火烟墩一座。罗城东面沿坡边围成一个广场,筑有敌墙一堵,环围罗城相接为拥城,城外有城,重关并守。广场内原来建有不少驿站,街道、商店、住宅等关城的附属建筑,现在遗迹尚存,还有明清建筑的关帝庙、文昌阁、戏楼。进人关城内,还可见到清代游击衙门府、夷厂、仓库、井亭等建筑。
现在的嘉峪关城楼,最初兴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3年)。征虏大将军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山下为咽喉之地,选“九眼泉”西北坡上,置关首筑土城。嘉峪山下的九眼泉,古称“峪泉活水”,冬夏澄清,碧波不竭,列为“肃州八景”之一。《清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敦煌杂钞》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兵备道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明正德元年(1506年)8月,兵备副宪李端澄监修东西2楼,次年2月落成。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西北,以嘉峪关为“河西第一隘口”,上书皇帝加固关城及其边墙,由兵备道李涵监筑了一道百余里长的城墙,南起文殊山下的卯来泉,穿过关城到达野麻湾东北两只铁翅南连悬崖,北接峭壁,与长城成犄角之势,更加壁垒森严。
嘉峪关的建筑是十分精工的。传说,当时筑城用的黄土,要筛选后放在青石板上烤干,再掺入丝麻和灰浆混拌,有的甚至要掺人糯米浆夯筑,以增强粘结力。工程完成后,在一定的距离,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人了夯土墙,就要返工重筑;直到箭头碰壁落地,才证明坚固合格。
过去,人们登上嘉峪关,可见一块石安砖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传说,明朝正德元年,有一位工匠师傅叫易开占,接受工程任务后拟定了一个设计安案,并准确地计算出用料数。按此施工结束后,只剩下一块砖,据说还是主管承修的官员为了加害能工巧匠而故意多加的。易师傅和工匠们只好商定,说那是一块不可缺少的“定城砖”。这表达了人们对古代能工巧匠的景仰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嘉峪关经过1950年、1957年和1973年3次较大的修缮和装饰,使这座古老的关城更加雄伟壮丽。
举世闻名的城楼
北京的天安门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楼。
天安门坐落在北京的市中心,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时叫承天门,仅是一个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5座木牌坊,沿用了唐代皇城正门的旧称,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被火烧毁,宪宗成化元年 (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成为9开间的城门楼。明朝末年,城楼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世祖福临重新修建了这座城楼,并改名为天安门。形成了与现在的城楼相似的样式。古时,这里是禁地,除了皇亲贵族来往出人,老百姓不准过往。封建帝王出人天安门有特定的日子,冬至祭天、夏至祀地、孟春祈谷等才走天安门。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五星红旗,使这座古老的城楼成为世人瞩目的建筑物。
天安门是一座红色宫墙中间耸峙的一座雄伟城楼。基部是一座汉白玉石砌成的须弥座,上有10余米高的长方形砖台,由每块24公斤的大砖砌成。砖台底大上小,有明显的收分。中间洞开五座城门,门洞为拱券式,中间一门最大。砖台上是大殿式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总高33. 7米,上覆黄瓦,城楼东西宽9间,南北进深5间,表示了封建时期“九五”的至尊地位。门楼南向的窗门共有36扇,构图单纯整齐。窗门的下部是木雕裙板。砖台上部有矮墙,墙内有汉白玉栏杆环绕城楼。城楼的每条垂脊上有9个琉璃走兽,分别是龙、凤、狮子、麒麟、海马、天马、獬、■,另外还有一个琉璃仙人,为城楼增色不少。
天安门前有五座石桥,叫做金水桥,正中的一座桥身最宽,过去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称为“御路桥”。城楼门洞的前后,各有一对华表,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每一个重10000多公斤。造型端庄古朴。上部有云板、承露盘等装饰,盘上都有一石兽名叫“■,均背向城楼,俗称“望君出”和“望君归”城门前面有四座雕刻石狮,增添了天安门的庄严气氛。
明清时期,天安门城楼主要用作国家有重大庆典如新皇登极、册立皇后等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叫做“金凤颁诏”。可见天安门在封建时期也是一座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建筑物。1952年8月,国家对天安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并增添了大量现代设备,安装了电梯、暖气等,这是自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来260多年的一次彻底修缮,使天安门更加壮丽、雄伟,成为我国最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
古代城市平面图
古城苏州市博物馆内保存着一块宋代的石碑,上面刻着一幅精美的城市平面图,图上精细地勾画出宋代苏州城。图的四边有山有水,四周有高耸的城墙,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规划整齐的街道、坊市,河道四通八达,小桥河港密布,城内寺、衙、宅、园等建筑刻画清晰,各种建筑物等都标列着名称,完整地再现了800年前苏州城建设的基本格局,这是我国现在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平面图,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古城建设的珍贵资料。
苏州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称平江,因此,这幅碑刻图也叫做《平江图》。据前人考证,《平江图》刊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从图中的形象、名称等记载来看,苏州城在许多方面保留了古平江城的原貌。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水网密布。河汊众多,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平江图》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网地区城市内外河流纵横的特点。图上清晰地表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它通过水城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西面一段护城河是唐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城内的主要街道,东西向有3条,南北向4条。还有一些小河,一般与城市街道平行,形成一条街道一条河的景象,在城的北部尤其明显。《平江图》记载的这种河道和街道并行排列的苏州特有的城市布局直到今天仍是苏州城的一大特色。
《平江图》中对古苏州城的商业布局及园林、寺观、民居的配置记载的非常详细。北宋时,手工业非常繁盛,出现了“行”的组织。《平江图》中有许多以鱼行、果子行、丝行、鹅行、鸭舍等命名的街道、小巷、里坊、桥渡,图中还有以西市、利市、谷市等命名的坊桥,说明当时苏州已经有了固定的集市。
当时,平江府城是宋代江南官僚、地主、高利贷者集中的地方,平江府有不少建筑体观了这种喧闹、富足的景象。《平江图》上标有供达官贵人、豪绅、雅士寻欢作乐的“跨街楼”和私家园林。如建于五代时期的名园“沧浪亭”,曾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私宅,当时又称韩国。城西部还标有“南园”,东面有“杨园”,胥门内有“百花洲”等,说明当时的城内已经有不少私家园林了。
《平江图》上记有139个寺观,较大的寺还建有高塔,如城北报恩寺的北寺塔,子城东面定慧寺的双塔,城南端光寺的端光塔等。寺观均占据着府城的显要位置,用地也大,高耸的宝塔,巍峨的殿宇,构成了府城的主体轮廓。
《平江图》上有关民居的记载,还反映了宋代里坊制度与唐代的不同,图上刻有65个坊表,作为坊里划分的标志。图上的坊表都是跨街建造,但又无门扇,说明此时的坊仅是某一街巷的标志或装饰。
从 《平江图》中可以看出,府城的中央建有衙城,称为子城,是府衙门的所在地。子城内有府院、厅司、兵营、教场、库房、庙宇、住宅和园林。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子城四周有城墙,墙有城壕,是南宋一般州府城常用的布置形式。
《平江图》对府城的防御设施有详尽的记载。平江城有内土外砖的城墙,墙上建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射击用的堞墙等。马面共有50余座,与排列整齐的雉堞相配合,防御设施很完善。城门有5座,即盘门、葑门、娄门、齐门、阊门,每座城门旁边有1座水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门外又加设瓮城瓮城门开在另一侧,进门须经2个转折,2二道关口,对城市防御非常有效。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传统的地图画法,在平面位置上把府城各类构筑物的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作了简练生动的描绘,能清晰地看出城市面貌。图上各种图示有一定的比例尺度,测绘水平较高,表现了当时较高的筑城和制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