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现代城市,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现代城市
深圳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与香港新界接壤,是中国重要外贸进出口岸。1979年3月建市。现辖深圳经济特区和宝安县。经济特区行政区划为罗湖、上■、南头、沙头角管理区和蛇口工业区,市政府设在上■区。特区面积328平方公里,特区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特区人口21.6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热带与亚热带植被交错地带。全市植物、建筑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目前最大的仙湖植物园。
1980年以前,深圳经济特区只是一个破旧落后的边防小镇,现已初步建成千幢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城市。工业以发展出口加工业为主,拥有电子、石油、化工、机械、轻纺、建材等工业门类,以及一批具有现代化设施的酒楼、宾馆和商场。
旅游中心有小梅沙海滨度假营、西丽湖度假村、香蜜湖度假村、石岩湖乡村俱乐部、“海上世界”明华轮等。其中西丽湖长廊,被誉为“天下第一廊”,香蜜湖的“中国迪斯尼乐园”在东南亚堪称第一。
中国石油城
大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基地,坐落在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上,位于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市之间,市区非农业人口 55.95万。辖5个行政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冷燥少雪,夏短湿热多雨,春秋季风交替。
大庆市只有25年的发展历史。60年代前,这里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草原。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揭开了这个地区工业化生产的帷幕。石油化工生产建设的高速发展,给各项事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城市。
大庆市具有发展地方工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石油化工生产的飞速发展,给地方工业带来了活力。目前,大庆已有化学、纺织、建筑材料、造纸印刷,食品酿造15个行业。
大庆市有草原20多万公顷,适宜发展畜牧业。大庆市牧工商公司是以经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联合企业,所培育的黑白花奶公牛、东北细毛羊、黑龙江马为优良种畜,行销全国10多个省市,黑白花奶公牛肉质细嫩,享誉香港市场。
水上园林城
中国江南水乡城市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桥梁极多,有“东方威尼斯”之美名。苏州园林驰名国内外,又有“水上园林”的美称。
苏州的水城风光是迷人的。水城内外,街道与河道并行。许多人家,门前街道车来人往,屋后舟船穿行如梭。石桥布满全城。唐朝诗人白居易描写苏州的著名诗句:“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元朝时来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誉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其实,苏州桥梁分布的密度远远超过了威尼斯。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每平方公里只有0.7座桥梁,而苏州的桥梁,据清末县志记载:全城有桥梁31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梁一座半,是威尼斯桥梁密度的一倍有余。
苏州令人神往的景色,还是隐藏于大街小巷之中的200多处园林。这么多园林,小的只有几亩地大,最大的拙政园也不过62亩。但是中国杰出的园林建筑师居然能在这么有限的空间里,运用中国国画的传统手法,把山、水、亭台楼阁、花木四者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自然山水风景画,达到
“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乐”的园艺效果。苏州网师园中一个名叫“殿春*m的院落,以优雅无比的特色博得了美国建筑学家的喜爱,他们要求仿造。现在这座园林已被仿造送往美国,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
树挂江城
中国东北吉林省中部的吉林市,在冰封3尺的严冬,松花江边的树挂,是举世罕见的独特景观。
所谓“树挂”,是指沿江岸边树干和树枝上裹得严严实实的一簇簇银白色的霜花。这种树挂的形状多采多姿,有的像蒲草的蒲棒,有的像傲霜的腊梅,有的在修长柳条上的霜花象一条条银色的挂链,是美的是结在松树针叶上的霜花,那银白色的针状叶子又细又长,略微弯曲,宛如一朵朵怒放的银菊,好看极了。
树挂是吉林市的“土特产”。在严寒的冬季,北国江城吉林市的气温常在零下20℃下,地面冰冻3尺,到处一片银白,松花江上下游都封冻结了很厚的冰层。但是,唯独吉林市这一段松花江水不但不结冰,而且还冒着一团团水蒸汽,使得沿江岸上的大片树木受水蒸汽的熏染而速冻成厚厚的霜花。因此,树挂在吉林江城,是由特殊条件形成的。
吉林市的松花江水为什么不冻呢?原因是它上游的松花湖水比较暖和。这里有个丰满水电站靠松花湖水发电。从丰满水电站排出的水,来自松花湖底层,水温较高,又经过水轮机叶片的冲击,使水温生得更高。这就是流到吉林市区的松花江水为什么不冻,为什么还有水蒸汽的秘密。
外国现代城市
世纪第一大港
西欧荷兰国的主要港口城市鹿特丹,从本世纪60年代起,港口吞吐量居然超过了世界最大的纽约港和日本神户港,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作为世界第一大港,既不在超级大国美国,又不在海洋大国英国、日本,却在西欧小国荷兰的鹿特丹。这一事实举世公认。
鹿特丹戴上“世界第一大港”的贵冠,是名不虚传的。请看:鹿特丹港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比市区面积还大。海轮码头总长56公里,河船码头总长33.6公里,共有泊位651个,可同时供600多艘千吨级、万吨级轮船停泊作业,最大的可泊54.5万吨级超级油轮,超过纽约。它每年接待远洋轮船3.5万多艘,平均每16分钟就有一艘远洋船只进出港口。它每年还接待内河船舶30多万艘。全年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相当于美国新奥尔良和日本神户两大海港的总吞吐量,比世界第二大港日本横滨港多一倍以上,为中国第一大港上海港吞吐量的3.5倍多。
鹿特丹是中国出口商品在欧洲的主要转口港,10年前就有400多艘中国货轮进港装卸。闻名世界的“欧亚大陆桥”铁路运输,也是以鹿特丹为起(终)点站,以中国江苏省东海岸连云港为终 (起)点站的。它将成为世界最长的铁路运输大动脉。
为什么鹿特丹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据分析,原因有三:
一是天然条件好。港口水域有近28平方公里,水深6.7米至21米。不但港宽水深,而且地处海运要塞,是欧洲共同体国家通向世界各地的咽喉要道,又是通过多国的莱茵河与马斯河的下游出海口。这个地理位置,使它担负起吐纳欧共体30%货运量和两河沿岸多国外贸商品的75%的转运量,成了世界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世界有色金属储运中心和欧洲粮食贸易中心。这在客观上促成鹿特丹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二是有第一流的建港技术和港口设备。鹿特丹港历史久远,早在16世纪这里就建立了港运指挥中心。最初是用信号指挥,后来改用无线电指挥,现在设在20层高楼上的现代化指挥中心全部使用雷达指挥了。港口备有完全自动化的集装箱船,有大型的子母船,有装卸方便的滚装船,有25万吨级的大油轮,还有大量的散装货轮。在码头上,有多种多样用于储存粮食、钢材、石油、鱼肉、水果、木材、以及储存各种杂货的专用仓库和冷藏库。港口专用铁路线达400多公里。在船只之间,布满着各种吊装机械、桥式起重机、水面浮动升降机、以及专门用于装卸原油的管道。矿石,码头大铲斗一次能铲30吨矿石由传运带直送储存场,全部操作程序由电脑控制。30万吨石油在20小时之内就能运储完毕。港口与货场、仓库、车站、飞机场、加工厂、银行、保险公司,成龙配套效率高。
三是鹿特丹比自由港更自由。港口的“保税仓库”寄存待售和转口货物只收仓储费,免纳关税。外商可以在港区内销售商品,或者根据市场信息临时寄存,或待机转口过境,或存仓寄售,或重新加工和包装,都不受限制,只收港口作业劳务费。港区设有大型炼油厂、金属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等企业,进港货物的一半就地加工为成品半成品,再转口出去,大大减轻了运量。因此,德、法、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厂商,都愿意充分利用“比自由港更自由”的鹿特丹港做生意。
微型城市
西欧荷兰王国海牙市用近,有座“一小时可以游遍全国”的马都拉丹城,它是一座微型城市,确切地说是一座玩具城市。
马拉都丹城是荷兰的缩影。它把3.3万平方公里荷兰国土上有着几个世纪历史的120个著名建筑群体与名胜古迹,以及工厂农场、陆海空交通等,汇集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小块土地上,按 1/25的比例加以缩小,使之微型化。建筑物一般都在1米以上、2米以下。各类人物都像是有灵感的木偶人。马都拉丹的建筑造型非常逼真,最奇妙的是,它的人物、音响和各类社会活动,如同真人真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真实生活的现,只不过给人一种小巧的感觉。当游客信步来到马都拉丹城的时侯,仿佛是进人了童话中的“小人国”。面前的“大街”对于参观的“巨人国”游客来说显得实在太窄小了,走路时得小心翼翼,如不小心踩坏了“小人国”的房屋,就得受罚,赔偿损失。
下面举几个逼真的实例。
在“太阳日”王宫前,游客们可以看到国会的开会仪式。宫殿上空国旗飘扬,威严的仪仗队簇拥着荷兰女王的金马车来到“太阳日”王宫,军乐队奏着雄壮的乐曲,路边的人群争看女王,盛况空前。
当游客来到有尖塔钟楼的圣约翰大教堂面前时,向投币箱投人硬币,顿时传出教堂里赞美的歌声,教堂大门徐徐敞开,六七厘米高的僧侣们排队出门,正在向游客致意。
荷兰是风车之国。游客们可以看到一片“原野”,在那里陈列着荷兰历代的老式与新式的风车,那些风车不是不动的,而是被凤吹着不停地转动的。其中有一座最古老的风车是1723年制造的,车身象座宝塔,4个车翼像4条伸展的手臂,转动在塔尖的轴心上。
在荷兰最大的鹿特丹港的码头旁边,停泊着超级油轮、远洋货轮、救生船、豪华的邮船等各种船只。游客们只要向投币箱投一枚硬币,港湾海面上顿时波浪起伏,船只起锚出航,大小船舰穿梭来往。
国际机场的客机正在起飞和降落。
火车穿过原始森林,又钻入隧洞,又奔驰在风车旋转的原野上。
游客还能看到一些惊险场面。在那边,一座正冒着浓烟的大型石油化工厂的港口油轮的甲板上突然喷出火焰,熊熊大火越烧越猛,使游客深感惊恐不安,刹那间,一艘消防艇全速驶过来了,几根水柱射向起火的油轮,火势立即减弱,冒出了白烟,火灾扑灭了,游客消除了一场虚惊。
公路一边,游客们还能看到大货车与小轿车相撞酿成大祸的悲惨情景。
这座微型的马都拉丹城,是以在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荷兰民族英雄马都拉丹命名的。为了纪念马都拉丹,烈士父母于1952年发起创建了这座微型城,每年吸引上百万外国游客,门票收人相当可观。这笔收人,除用于马都拉丹城的维护保养和70多名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外,其余收人全部捐献给社会慈善事业。
国防地下城
北欧国家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国防地下城。
世界建有地下铁道、防空洞等设施的城市不算少。不少城市还建有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餐厅。有些城市还建有地下一条街。日本东京有方便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庞大的地下城。但像斯德哥尔摩那样,建有国防地下城,在地下城内设整套国防军事防御、服务体系的,世界上实属罕见。
斯德哥尔摩地下城的国防基地规模庞大。它有地下兵工厂,在地下海军基地辟有干船坞、军火库、野战医院、军事指挥部,还可以将大型军舰和潜艇开进地下基地掩护。空军也建立了可容纳几百架战斗机的地下飞机库。
瑞典是个主张世界和平的中立国家,在和平环境中并没有放松反对侵略战争的高度警惕性。国家很重视国防建设和地下城防建设。法律规定,凡新建楼房,都必须有地下室。地下室平时做商店、仓库、停车场等,战时就成了防空洞。瑞典全国地下建筑空间达人均4立方米。
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国会大厦前的赛格尔广场底下,有个很大的地下商场,还开设了几十家自动售货的超级市场。市南城医院的地下医院设备齐全,据说是全欧洲最大的地下医院。地下城有汽车道和人行道,有电梯和步行楼梯。不少地下停车场是多层构造,可容纳数百辆、甚至上千辆小汽车。因此,在市区街道和广场上很少见到车辆拥塞现象。
斯德哥尔摩的地下发电站,是地下城的基础设施。据说,它的地下军事防御设施,全部具有防备核攻击的能力。
斯德哥尔摩城下和四周海底都是坚硬的岩石,筑地下城坚固耐用。由于城市是由14个小岛和一个半岛组成的,故无论是市区地面和地下城,都要建设交通大动脉。市区一方面加强水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用地下铁道将各岛连成一个地下交通网。市区的深层地铁要从海底穿过,下车后要乘好几道很高的自动扶梯才能回到地面。全市地铁总长达76.1公里。地铁到了郊区就爬上地面,变成通往各个卫星城的郊区列车。
奥斯陆
北欧国家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冬天很长,有半年大雪纷飞,地面积起厚厚的雪,是个天然的滑雪城。
有人说,这里的小孩是先学滑雪,再学走路。小孩在学会走路之前,就被大人在脚踝上紧绑滑雪板,开始学做滑雪动作了。到两三岁开始学会走路时,小孩们已能习惯地使用滑雪板,先是在雪地上跌跌滚滚,跌倒再爬起往前滑,慢慢就能自由地滑行了。学滑雪并不难,特别是小孩们把滑雪当游戏,在游戏之中学会了滑雪本领。奥斯陆人几乎都会滑雪,这样出门就有了行动自由,比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要快得多也轻松得多。
世界滑雪运动,最早起源于挪威。早在4千多年前,挪威人就会滑雪了。早在2000多年前,挪威人还发明了滑雪展。现代滑雪展的束脚器,就是奥斯陆的松雷・诺尔海姆发明的。松雷・诺尔海姆穿着这种滑雪履束脚器,能作高空跳跃、全速下滑、大难度回旋等惊险动作。可以说,奥斯陆的松雷・诺尔海姆,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创始人。
最早把滑雪运动普及到全世界的是挪威,而挪威第一流的滑雪能手集中在奥斯陆。早在1767年,在挪威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军事滑雪比赛,1843年在挪威举行了第一次国际滑雪比赛,1861年挪威成立了世界第一个滑雪俱乐部,1881年挪威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滑雪学校。从1924~1976年的50余年间,世界大赛颁发的141枚滑雪金牌中,挪威运动员荣获52枚。
从小孩到大人都会滑雪的挪威,滑雪体育运动很普及。人口只有四百多万的挪威,有滑雪俱乐部2000多个,开辟人工滑雪道2000多条。奥斯陆不但有众多的溜冰场、滑雪道、跳雪台,而且还设有专门培养运动员的滑雪学校,建有滑雪史博物馆。
在奥斯陆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滑雪节,从 1892年起被立为法定节日,其盛况仅次于国庆节。奥斯陆北郊的奥尔门科伦山,从山坡到平原在积雪季节是一大片天然的滑雪运动场。这里有世界上最理想的滑雪跳台和滑雪道。多次举行的国际快速降下滑雪比赛的运动场就在奥斯陆。世界最宏伟的滑雪跳台矗立在高山之巅,跳台下有1946年开辟的世界第一条用汛光照明的人工滑雪道,长5公里。在比赛时,运动员乘电梯上到山巅跳台,悬空跳下,在半空中进行特技表演,然后落地滑向远方,奥斯陆为世界速滑比赛创造了优越条件。
飞机型城市
拉丁美洲国家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是一座年轻的按照喷气式客机图形建造的现代化大城市。
论首都的年龄,巴西利亚可以说是世界各国首都中最年轻的首都。因为30年前,地图上还没有巴西利亚这个地名。过去巴西的首都是在大西洋岸边的里约热内卢。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内陆资源丰富。为了开发内地,巴西政府决定将首都内迁,在距海边1000公里、海拔1100米、气候宜人、土地辽阔、水资源充足的戈亚斯州原野上兴建新首都,定名为巴西利亚。
巴西政府在全国举行征求首都设计新蓝图的比赛,从26幅个人和集体创作的蓝图中,选中了著名巴西建筑师卢西奥・科斯塔的飞机型城市总体规划图。因为飞机具有代表巴西发展速度和力量的象征性意义。
经过3年动工兴建,1960年4月举行新首都迁都典礼。如果从天上向下鸟瞰,整个巴西利亚城区结构,好像一架巨型喷气式客机在起飞。
城区“飞机头部”是三权广场,巴西国家的神经中枢――总统府、议会大厦、最高法院的所在地。围绕三权广场的是三大首脑机关的楼群。
城区“机舱”是宽阔的大街,长达8公里,街两边林立着许多新式的高层建筑。“机舱”前部是“各部大厦广场”,政府各部的办公楼都集中在这里。“机舱”后部到“机尾”是文化区、体育城,还有高达218米的电视塔。从“机头”到“机尾”的这条长街宽达250米,比布宜诺斯艾丽丝的7月9日大街(130米宽)、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120米宽)还宽一倍,是世界上最宽的大街。
城区“机翼”两侧,沿着人工湖呈“八”字形展伸,在两翼与“机舱”连结处是商店、银行、旅馆等集中的商业区,“机翼”人工湖两岸都是住宅区,这里遍布公园、草坪、花坛和喷泉,使这个飞机型新城更加绚丽多姿。
为保护环境,方便生活,巴西利亚城内像华盛顿和德国波恩一样,只允许食品、印刷、家俱、修理等小工业存在。住宅区是按“超级方块”建造的。每个方块有商店、学校、影剧院等.便利居民生活。空地都养花、植树、种草,不让风沙飞扬,保持空气清新、干净。
纽约
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70层以上的高楼密布,堪称“摩天大楼城”。
纽约城市人口据1978年统计为1620万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曼哈顿,全岛常住人口150万,白天另有100万人来此地上班,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近4万人。由于人多地少、地皮价格昂贵,这个国际金融、商业中心的建筑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向高空发展,形成高楼林立之势。
摩天是极高的意思。纽约的高楼,有不少是摩天大楼。
克莱斯勒大厦是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建成的摩天大楼。它有318.8米高,赛过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成为当时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
帝国大厦是1931年建成使用的。它高381米,比克莱斯勒大厦又高出62米,以102层的记录保持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称号达42年之久。帝国大厦86层设有露天了望台,举目可以远眺130公里之内的景物。据说,50多年来、有6000多万游客到此游览,或举行婚礼,或抛撒骨灰,也有纵身跳楼自杀的。从1978年起,帝国大厦举行一年一度的爬楼梯赛跑,从1层爬到86层,要爬1575级楼梯,最高纪录为10分59秒,奖品是一只铜质镀金的帝国大厦模型。
世界贸易中心更高。它有110层,高411.4米,比帝国大厦又高出30余米,增高8层。这是1973年建成的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像火柴盒直立似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由5幢建筑物组成的综合体,它的机能设备全部由电脑控制。内设800家公司,还有银行、海关和贸易学院,还有30家餐厅、商店、游乐场等。每天有10多万人登楼办公、洽谈业务和游览,有102部电梯不停地运转。107层和顶层都有了望台,还有屋顶花园,四周围着电网,严防跳楼自杀。
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1974年建成),高442.48米,比世界贸易中心又高出31米,比帝国大厦高出61米,比克莱斯勒大厦高出123.68米,成为当今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
纽约、特别是曼哈顿区的摩天大楼群,一座更比一座高,象森林那样密布。全世界70层以上的高楼基本上在美国,其中相当多集中在纽约的曼哈顿区,形成一片钢筋混凝土的灰色“森林”,在大街上一眼望去都是灰色,很难见到绿色。要说纽约的绿化,人均绿地19.2平方米,绿化程度并不算低。但在纽约曼哈顿区,绿色被灰色盖住了。幸好还能看到一点绿色,那就是曼哈顿区中心一座长4公里、宽800米的中央公园。园中有湖泊、石山、树林和大片翠绿的草地。这是在灰色“森林”中所能找见的唯一的一块绿洲。
华尔街的大老板在尽情地吸吮着超额利润,享受着曼哈顿区这个“极乐世界”。可是在“极乐世界”的另一端,是贫苦人群聚居的哈莱姆区――美国最大的贫民窟和“人间地狱”。几十万黑人、少数最穷的白人,因为工资低或失业在等待救济。他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里住房破烂、垃圾满地,有的无家可归者只能流浪街头。这两个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最生动写照。
城中之城
在美国纽约市内的东河之滨,建有一座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国际城市”,这就是城中之城的联合国城。
联合国是个权威性的国际组织。为什么要建立联合国?这有一个国际背景,就是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希特勒等在本世纪30年代末期发动了一场给全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反对侵略的二次大战期间,(1943年)中国、苏联、英国、美国联合发表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声明有必要建立一个由一切爱好和平国家参加的、以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等原则为基础的普遍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反对侵略战争,促进平等的国际合作。这个宣言发表后,受到各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普遍欢迎。经过广泛的磋商,1945年4~6月在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51国代表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并签订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参加制宪会议的51国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中国不但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而且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拥有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美国国会便敦请将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长岛成功湖畔,这就是现在的联合国城。到现在,参加联合国的成员国已增加到 179个。
联合国城的占地面积有109.26亩。这块地皮是由美国大资本家洛克菲勒花850万美元买下,捐赠给联合国总部的。因此,这块领土的所有权已经不属于美国,而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国际领土”。
联合国城由一支联合国警察部队负责警卫。城中建有一座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厦,设有各国驻联合国大使的办事处,38层是联合国秘书长的办公室,悬挂着瑞士赠送的“世界钟”,陈列着“阿波罗”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月岩。
联合国总部门前旗杆上飘扬着179个成员国的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迎风招展。正门内院主旗杆上悬挂着一面天蓝色的以一对橄榄枝环绕着地球为图案的联合国旗帜。
秘书处大厦北边是联合国大会和3个理事会的会议楼。大会会议厅每年举行多次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国大会,并对重要议题进行表决。大会主席台上悬挂着巨大的表决器,在各国名下各有表示赞成、反对、弃权的绿、红、黄三色显示牌。在进行议题表决时,台下各国代表团只要在自己席位桌上按动电钮,台上三色灯一亮,就能显示出是赞成,还是的反对,还是弃权。
联大会议楼内和两侧大厅里还陈列着各国赠送的纪念品。中国赠送的是绣着万里长城的巨幅壁毯。
会议楼南侧是拥有10万册图书的联大图书馆。整个建筑群四周环绕着花圃和草坪,地下室有餐厅、咖啡馆、书店、邮局、商场等,为这座城市的上万名工作人员、市民服务。
每年有近百万游客买门票进入联合国城参观游览。
立体化城市
日本是个岛国,地少人多,首都东京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城市建设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成为向空中和地下发展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城市。
在100个世界特大城市中,过去位居第一的是墨西哥城(共有1590万居民),现在世界第一大城市不再是墨西哥城,而是东京了。东京共有2460万居民,而城区面积只有墨酉哥城的一半。比美国纽约和它周围几个城市的总人口2390万居民还多70万。平均每5个日本人就有一个在东京。
过去说东京地壳不稳,法律规定东京的地面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1米,只能盖二三层楼房。这是被1923年9月的关东大地震(7.9级)震怕了。后来建筑科技发展了,防震抗震问题解决了,日本政府于1963年解除了建高层大楼的禁令,东京被批准建筑的摩天大楼越盖越高,在有限的地皮上向高空发展。由于高层建筑结构科学合理,有特殊的抗震性能,不用说一般地震,就是比关东大地震强两倍的地震也能经受得住。
东京先是建成36层的霞关大厦,以后又陆续建起40层的北大谷饭店新馆和贸易中心大鹰,47层的京王王子饭店,50层的新宿野村大厦,52层的新宿住友大厦,55层的新宿三井大厦和中心大厦,1978年竣工的“阳光城”,是4幢建筑群,主搂高达60层,高248米,为目前亚洲的最高摩天大楼。
为什么叫阳光城?因全“城”主楼有3000千多扇大窗户,每扇窗户3.7平方米,整个主楼像是用玻璃罩住,光线充足,楼内阳光普照,故取名“阳光城”。主楼电梯从底层到60层只需35秒钟,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电梯。全“城”自来水、电力、空调、防火、废水和垃圾自动处理等,全部由地下电脑中心遥控。这体现了日本城市的高度现代化。
东京市内交通也立体化。空中立体交叉公路层层叠叠,多层高架公路好像飞天而过。地面不但有高速公路干线,而且有高速铁路于线。地下铁路网四通八达。东京原有11条地铁于线,全长218.6公里,日客运量500多万人次,在1985年后又建成13条地铁干线。这就使空中、地面与地下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
东京地下城不亚于斯德哥尔摩。全市有13处庞大的地下中心区,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庞大的地下城与摩天大楼群,形成天上、地面与地下相配套的立体化城市体系。最大的地下城是东京火车站附近5米深处的八重洲地下街,建筑总面积达7.4万平方米,分上中下3层,上层是250多家商店的商业街,有食品、服装、电器商店,还有餐馆、酒吧间、咖啡座等。中层是可以存放520辆汽车的停车场。下层是为供电、通风用的机械设备室。商业街通道11872平方米,最长的街全长340米,日平均接待顾客44000人次。地下城还有3个“广场”,其中“花的广场”装饰着各种花卉,芳香扑鼻。新宿区的地下街还有六七层的。地下街的人口处多与地铁合在一起。现在东京地铁已将地下城的全部街道都沟通了。地下街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处“御手洗” (即卫生间)。每到下午5点下班时刻,地下商业街人山人海,生意十分兴隆,大大疏散了地面人口。
地球中心城市
拉丁美洲国家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是世界上距赤道最近的首都,城北24公里处就是划分南半球和北半球的0℃(零度)纬度,建有赤道纪念碑,碑上写明“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因此基多称得上是“地球中心城市”。
基多的气候很特别,是全世界温差最小的城市,年平均温度13℃,最热的6月和最冷的12月温差只差0.6℃。但昼夜温差25℃。地处赤道而不热,原因在于海拔高达2819米。
说“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并不是凭空想象,是科学考察的结论。古代印第安人将基多称之为“太阳之路”,却不能科学地说明这叫赤道。后当地居民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圆形无顶的太阳观察台,又在旁边建造了一座太阳神庙。这说明古代人还不能摆脱“太阳是神”的迷信。
1736年,法国和西班牙组成地理测量考察团来到这里,经过3年的科学仪器测量,证明这里正是纬度0°和西经78°(度) 27′(分) 8″(秒)的交叉点;这交叉点正是地球赤道上通过地心的垂直地轴所在地。这就是地球自转的轴心,也就是地球的中心。
当年就在这个地球中心处兴建了赤道纪念碑。碑高10米,用褐色花岗石砌成,呈四塔形,顶端竖立一颗石刻地球仪,地球腰围一道标志赤道的白线,碑身东西两侧画一道红白线,向上连接地球仪的白线,以此作为南北两半球的分界线,碑的四方刻有表示东南西北方向的字,碑上写着“这里是地球的中心”,还记载着历代对测量赤道线有贡献的杰出的地理学家的名字,以示纪念。
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200年前测出的这条赤道线作了多次更加精确的复测,发现过去的测量基本准确,略有误差,精确的赤道线地球中心点应该是在旧纪念碑以南2公里处。
在新址建立新的赤道纪念碑,比旧碑更宏伟。两座碑碑型相似,但新碑高30米,座落在一个直径100米的大圆盘上,碑顶放置直径达4.5米、重4吨的铝质地球仪。碑体内有电梯直通碑顶了望台,可以了望四周风光。碑周围广场占地225市亩,建有博物馆、展览厅、商店、饭馆、邮局、游艺场等,成为基多最招引游客的旅游胜地。
游客来到碑前地球仪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前,一般都要背碑而立,两脚分别站在分界线两侧,以示自己站在两半球上,摄影留念。每年3月21日(春分)和9月23日(秋分),正是太阳直射点通过赤道线的日子,当地居民聚集碑前欢乐歌舞,感谢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
明星城市新加坡
新加坡市是新加坡共和国行政中枢和商业中心,东南亚及世界性大港埠和金融中心之一。位于新加坡主岛南岸中段,扼新加坡海峡咽喉,海洋航线辐辏于此。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264.1万(1988)。英国殖民者于上世纪在新加坡河口地带建立港埠,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经营与扩展,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形成当代国际性的都市。20世纪50年代,城市范围北抵麦里芝水库,南至岌巴港,西到花柏山与巴西班让山岗。受地形限制,逐渐向东伸展。市区东界大致到达实乞纳路与巴耶利巴路。其中新加坡河下游两岸,面积8.11平方公里的市中央区是新加坡城市岛国的发祥地,长时期以来也是新加坡的商业、金融和行政中心所在地。60年代起,进行都市重建,调整各区功能,改善居住条件。市中央区自南而北有新加坡河、史坦福沟和梧槽河贯穿。新加坡河以南俗称大坡,滨临海港,商业兴盛,是银行大公司的集中区,摩天大楼接踵而起,最高52层(华侨银行大厦),珊顿道为世界知名的银行街。新加坡河与史坦福沟、乌节路之间俗称水仙门,其中近海地带仍为政府及文化机构所在,有议会大厦、最高法院与市政厅、国家图书馆、博物院等,乌节路则为商业大街。史坦福沟与梧槽河之间俗称小坡,现为整齐美观的新式住宅区,梧槽河以北为中型商场、酒楼和旅馆分布区。
新加坡河河口外沿海地带填土造陆,形成海滨湖畔新市区,为中央区的延伸和扩大。在史坦福沟东北岸兴建的莱佛士镇,由4幢圆柱式塔形高楼组成,最高72层,是东南亚最高的摩天大楼,从顶层可以眺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市中央区努力向商业、金融和旅游综合区发展,为新加坡市的橱窗。市区其余部分经过重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住宅区,组屋群中建立商店、学校、医疗和文娱体育设施;一部分组屋区发展为新镇,如女皇镇、直落布兰雅、大芭窑等;污染少的轻型工厂,分布在组屋群中。市区南缘有直落亚逸、东礁湖、发巴港和巴西班让4个港区,拥有东南亚最长的码头岸壁线。港口内侧,丹戎巴葛路与发巴路交叉点,是亚州2号公路的南端,由此北上通过新柔长堤,经吉隆坡、曼谷直抵泰缅边界的夜柿。这条公路是纵贯中南半岛最长的陆上干线,加强了新加坡市在东南亚海空交通枢纽的地位。
从小镇到首都
哈博罗内是博茨瓦纳首都。又名加贝罗内斯。在东南边境林波波河上游高地上。面积71平方公里,人口 9.5万 (1986年)。原是开普敦――布拉瓦约国际铁路线上的小镇,当地部族酋长驻地。1965年扩建新城,行政机关从南非境内的马弗京迁入该城。1966年博茨瓦纳独立后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牲畜、羊毛、皮革的重要集散地。有较大的屠宰场、肉类加工厂、热电站以及织布、服装、化工日用品等小型工业。南郊70公里处的奥茨有锰矿开采。铁路、公路通连国内主要城镇和南非、津巴布韦。有国际航空港。设有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联合大学分部和国立博物馆、艺术馆等。
废墟上崛起的汉堡
汉堡是联邦德国最大城市和港口,与不来梅同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城市州,位于北部易北河下游,阿尔斯特河和比勒河汇入处,距北海121公里。面积753平方公里,人口157.1万 (1987年)。
市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仅6米。河道纵横,水域约占全市面积7.7%。易北河自城东南流人,分成南、北两汊,至城西重新会合,向西北注入北海。阿尔斯特河在市内形成两个相连的湖泊,称内、外阿尔斯特湖。通过一系列天然水道和运河,与波罗的海和西欧其他水系相连,兼有海港和河港之利。气候温湿多雾,年降水量740毫米。
17世纪汉堡已是德国仅次于科隆的第二大城市。1815年成为德意志联邦成员。1860年兴建潮汐港,开始向现代化港口发展。1871年德国统一,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19世纪末城市人口70万。20世纪30年代阿尔托纳等邻近城镇并入,城区范围扩大到目前规模,人口增至113万(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城区成废墟,战后几乎全部重建,并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
港口在城市职能中占突出地位,素有“通向世界的门户”之称。海港通过300多条航线与世界1100多个港口相联系。易北河河口附近的库克斯港为汉堡的外港,相距90公里,有铁路相连,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20个内河港区,为全国第3大河港。北部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郊区建有欧洲最大的火车调车场。有650公里港区专用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接,水陆联运便捷。市内有桥梁2000多座,为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之一。由隧道和地铁构成的地下交通网四通八达。建有两个机场,其中北部的福尔斯比特尔机场为繁忙的国际机场。
全国主要经济中心,人均产值居各州首位。港口带动了城市对外贸易、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制造业部门多样,多中、小型企业。造船、炼油、有色冶金 (铜)等工业居全国首要地位。银行、保险业兴旺,设有150多家银行,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市,包括不少外国银行。
文教事业发达,为全国新闻出版业中心。德新社总部所在地。汉堡大学是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富有音乐传统,是著名音乐大师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的诞生地。
天然港口洛比托
洛比托是安哥拉大西洋沿岸中部城市,濒洛比托湾。位于本格拉港以北,横贯国境的本格拉铁路起始点,为全国重要商港。人口 6.8万 (1980年)。是大西洋沿岸最好的天然良港之一。港阔水深,外有沙嘴屏障,港内水深9~10米,码头总长1900米,有6~7个泊位,包括矿石专用泊位和油轮装卸管道。码头有现代化装卸设备和相当大的仓储能力。1903年港口启用。1928年本格拉铁路建成后,开始迅速发展。输出本国农产品、糖、剑麻、皮张、鱼品、植物油等,并转运扎伊尔沙巴区的矿砂和赞比亚的铜、锌矿等过境物资;进口建筑材料、铁路材料、煤、机器等。港口运输繁忙,年吞吐量260万吨。市内有食品、麻袋、水泥等中小企业。市南面的本格拉为其辅助港和渔港。
洛杉矶
洛杉矶是美国第3大城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太平洋东侧的圣佩德罗湾和圣莫尼卡湾沿岸。市区面积1204.4平方公里,人口 334.1万(1987年),黑人和墨西哥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7%和15%,约1/3居民讲西班牙语。大市区包括洛杉矶县和奥兰治、文图拉两县的一部分,以及贝弗利希尔斯、帕萨迪纳、长滩等80余个大小城镇,总面积10567平方公里,人口747.8万 (1980年),仅次于纽约大市区。
城市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除局部为丘陵外,地面平坦,平均海拔84米;东北和东南面是圣加布列尔山和圣安娜山,森林茂密。20世纪初,通过长距离管道引水,解决了城市严重的供水问题,城郊农业兴旺;人工港的建成,巴拿马运河的通航和好莱坞电影业的兴起,加速了城市发展。1940年人口达15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军火需求刺激现代工业崛起,商业、金融业和旅游业随之繁荣,移民激增,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美国新兴的特大城市。
美国西部最大的工业中心,制造业产值居全国第3位。重化工业发达。飞机制造业居突出地位。美国3大飞机制造公司中的洛克希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分设在市区北面和西面。其次是石油开采、石油加工以及电子仪表、钢铁等工业部门。轻工业以服装、食品、印刷等为主,罐头食品、女式服装和运动服生产驰名于世。工业分布比较分散。市区西北的好莱坞集中600多家电影和电视制片厂。城郊农业发达,盛产蔬菜、水果以及乳、蛋、肉类等畜产品。商业和金融、保险业集中大市区从业人员的29%,批发、零售额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银行、储蓄和信贷机构、保险公司等遍及全市。
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主要港区在圣佩德罗湾,拥有各种专业化码头、仓库和现代化装卸、冷藏等设施。主要输出棉花、石油产品、飞机、橡胶和其他工业品,输入钢铁、木材、咖啡及其他原料。美国3条横贯大陆铁路干线的起点,并由南北向铁路与太平洋沿岸各大城市相连。洛杉矶城区的扩展伴随公路交通的发展,以高速公路稠密和汽车多著称于世,但缺乏公共交通系统。拥有各种汽车480多万辆(1982年),其中小汽车372万辆,人均拥有量居各大城市之首。大市区内有大、小机场10个,其中位于城西的洛杉矶国际机场,辟有57条航线,为美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洛杉矶为一城镇群体组合体,大而分散。50年代以前城市以向平面发展为主,低平的建筑向四周伸延,规定建筑高度不超过46米、15层,以防地震。高层建筑逐渐兴起。现全市40层以上高楼已有8幢。市区由8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松散地组成。分别是中心区、中区、西区、中南区、东区、南湾区、洛杉矶港区。
美国西部的文化教育和旅游中心,有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居全国第三位。美国最大的城市公园格里菲里斯公园、名闻世界的迪斯尼游乐中心。阳光明媚的海滩和滨海动物自然保护区等,每年吸引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
坡地上新建的新德里
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位于恒河支流亚穆纳河,德里中央直辖区内。海拔216米,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27.3万 (1981年)。1912年“英属印度”决定把首府从加尔各答迁返德里时,即开始在德里门南面排水良好的坡地上建新德里,1931年建成并迁都于此。新德里是一座规划有致的花园城市。市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形广场,布以花坛、草坪和绿树;林荫大道和环形大道由广场成放射状或环状格局。穿越中央街心公园的东西向大道,东起国家体育场,经纪念拱门、中央秘书处,西止于总统府,绵延数公里,大道两旁,排列着外交部、国防部等主要政府机关和科研机关。以此干道为分界,北部为现代商业中心区,各商店围绕康诺特国广场布置,颇为繁华;南部为住宅区,绿林掩映,环境宜人,其间原土邦宫室雄伟瑰丽,西方式的高级邸宅也极豪华,外国使馆均坐落在此。总统府是英国建筑流派和印度传统式样结合起来的建筑。近年来,居民不断增加,市区迅速发展。立体交叉公路、新的住宅区、旅馆、商场相继建立,多高层建筑群。亚运会运动场和运动村也平地兴起。现代化的国会大厦是中亚式建筑,呈圆盘形,四周绕以白色圆柱,柱头和屋檐雕饰则全部呈印度艺术特色。
新兴都市伊斯兰堡
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首都。位于北部博德瓦尔高原,拉瓦尔品第东北14公里。市区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20.4万 (1981年)。北依马尔加拉山,东临拉瓦尔湖,坐落于海拔450~600米的波状坡地上。环境幽雅,气候宜人。1959年决定在此建立首都,1961年开始兴建,1970年基本建成。城市布局以方格形干道为骨架、建筑新颖并具伊斯兰传统风格。市内各区功能分明。城东为行政、使馆区,傍山临湖,有国民议会大厦、总统府、各部机关大楼以及各国使馆,围绕拉瓦尔湖是植物园、水族馆、茉莉花和玫瑰园以及政府宾馆和伊斯兰堡俱乐部。城西为大片住宅区,街区东西排列有序,服务设施完备,每个街区均有清真寺及商店、学校、旅馆、银行和公园等。市内有伊斯兰保真纳大学、伊克巴尔函授大学、核子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一些中小型轻工业和汽车车厢工厂等。国际机场与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有高速公路连接。联邦首都特区面积906平方公里,除城市建设控制区外,还包括占地220平方公里的伊斯兰堡公园。随着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将逐渐与拉瓦尔品第联成一体,构成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大城市区。
地跨两大洲的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有着濒临欧洲的特殊地理位置,表明了这是一座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
从地图上看,地处欧亚两洲的黑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通道是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海峡正是亚洲西亚或中东地区与欧洲的自然分界线。海峡西岸属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岸属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正好分布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的东岸和西岸。也就是说,这座城市的东部在亚洲,西部在欧洲,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西岸的欧洲部分有两个城区:一是旧城区,它是土耳其历代建都的地区,文物古迹众多,现作为文化区和住宅区;二是新城区,高楼大厦林立,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东岸的亚洲部分只有一个城区,为伊斯坦布尔的港口、交通和工业中心区。
过去,海峡两岸欧亚城区的交通来往靠轮渡,往返很不方便。1969年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兴建横跨海峡两岸的博斯普鲁斯公路大桥,于1973年建成通车。它是连结欧亚两大洲的第一大桥,也是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象征。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座大桥已适应不了交通需要。由于这座公路大桥只供汽车通行,没有行人通道,汽车日流量达6万多辆,桥头经常发生几公里长的汽车长龙等候现象,造成交通阻塞。于是第2座多功能海峡大桥和海底遂道相继建造,使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交通更加畅通。
伊斯坦布尔的这个地理位置,又使它成为沟通欧亚的重要铁路枢纽。目前正在兴建的“欧亚大陆桥”,是以中国江苏省东部连云港为起(终)点站,以西欧荷兰鹿特丹港为终(起)点站的行程万里的铁路干线,这条交通大动脉必定通过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世界绿都华沙
波兰首都华沙的绿化程度,不但在东欧,而且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被誉为“世界绿都”,成为本世纪全球一大景观。
华沙有12000多公顷的绿化地,全市人均绿化面积77.7平方米,比户均7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还大。北京的绿化地人只有6平方米,无法同华沙相比。至于绿化地人均只有2.3平的东京,更不能同华沙相比。因此,说华沙是“世界绿都”,是毫不夸张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被希特勒的侵略军炸为平地,90%的工厂和85%的民房被摧毁,绿地只剩下400公顷是完好的。在战后重建中,国家提出要把华沙建成“绿色城”的目标,动员国家、集体、个人造林植草种花,年年开展义务植树劳动。工厂都安排在离住宅较远的地方,市中心区不设任何工厂。市政府还决定:没有绿化计划措施的新建工厂、学校、商店、文化与福利设施,一律不得动工兴建,新建筑的周围没有绿化覆盖面一律不能验收。
30年后的华沙变了样,“绿化城市”的目标实现了。从市内到市郊,有大大小小的公园65个,绿地12600公顷,为1945年华沙重建那年绿地面积的31.5倍。华沙周围地区有6万多公顷森林,天然的防护林带保护了华沙的空气,调节了气候。在市区找不到1尺裸露的泥土地,刮风见不到尘上飞扬。
在华沙全市绿地面积中,只有58%归国家园林公司管理,有32%交由机交、团体、街道组织集体管理,还有10%归居民个人管理。有趣的是,市区许多区段建有彩色铁栅栏围成的菜园、果园,园内还建有1座小巧的棚屋。全市有这类果菜园1万多个,总面积4万多亩。占市区面积的6%。其中有相当多的果菜园,退休职工租种可以长住棚屋经营,在职职工种植可以业余经营,周末还可以住进棚屋,享受一下城市中的田园生活。
华沙在严寒的冬天还能见到绿色草地,四季都保持绿草如茵。这是因为,园林专家和工人精心研究出把7种不同枯黄的绿草混合起来栽培。市区水泥、沥青马路的广场不能种草种花,园林部门在路旁设置了固定水泥槽盆花,还设置一种流动的盆花车架,大热天在盆车架上还罩起彩色凉棚,市民既能赏花,又能遮阳乘凉。周末和节假日总有20多万市民离开闹市区到郊区森林地带休息,享受一下舒适的园林生活。
圣萨尔瓦多
中美洲的萨尔瓦多被称为“火山之国”,它的首都圣萨尔瓦多,是一座对游客有巨大吸引力的“活火山观光城”。
国土2万多平方公里的萨尔瓦多,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最活跃的地段,地震与火山爆发是常有事。当地印地安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却吸引着以火山喷发为奇观的千百万外国游客。
活火山最壮观的市区西北部海拔1978米的伊萨尔科火山。火山口每隔15分钟喷发一次,先是像蒸笼蒸汽渗漏挥发,接着像核爆炸的蘑菇云升空,变幻千姿百态,白绸翻腾乱舞,烟气直喷云天。实际上,这种火山喷发喷出的不是火焰,而是水蒸汽,在喷射出的水蒸汽中弥漫出一股浓烈的硫磺味。转瞬间,烟消云散。15分钟后以后,火山口又第2次重复第1次那样的喷发。如此循环往复,每隔15分钟再现一次。不管是喷火,还还喷汽,这确实是活火山在喷发,而且喷汽与喷火景观没有什么两样。这种活火山的观光,是可以放心的,即使到近处观察,也没有太大的危险性。如果观光者有幸看到火山的大喷发(间隔较长时间有一次带火焰的大喷发),特别是在夜间大喷发,就能看到火光冲天的壮观场面。1958年在活火山对面的维尔德山山顶上筑起了旅馆和火山观光台,供观光者观赏夜景。许多游客不在当天返回首都,而留宿在此地观赏夜景,他们兴致勃勃,彻夜不眠,通宵观光和摄影留念。
在圣萨尔瓦多市效游览观光区,有7座活火山。有的是一刻钟喷发一次的蒸汽火山,有的是直冲云霄的火山喷泉,还有的喷灼热的沸泉,喷出像开水那样烫手的沸泉。
柏斯火山喷的就是沸泉。它的火山直径1.6公里多,口深百米,泉水沸腾,连同水蒸汽喷高达760米,也是很壮观的。
伊萨尔科火山南麓的火山泉群涌流成湖,清澈见底,游客们既可以到温泉湖中去游泳。也可以去洗温泉浴。
堪培拉
中国古代城市都设墙,而且里里外外好几层。西方现代城市则相反,很少将钱投在筑墙上。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最为彻底,一建城就废除围墙,让绿林带取代围墙的地位。
澳大利亚1937年迁都堪培拉时,就颁布不设围墙的法令,规定任何机关、私人,包括外国使馆都不得违反。为了不让住宅、办公室完全暴露于外人面前,人们在建筑物周围布置雅致的栏栅和花篱,用绿墙代替了砖石水泥大墙。参天的桉树、合欢花树……成了政府机关的屏障。使馆区以异草结墙,花园艳丽,四季争芳。平民之家贵在为篱,仙人掌吐翠,梨树护卫,草坪茵茵,自得其趣。偷花贼少见,伐树人绝迹,不用操心树篱花草遭践。
堪培拉的绿地占市区面积的58%,从飞机上俯瞰。除了晶莹发亮的格里芬湖以外,房屋和街道都掩映在绿色海洋中。6万人口的中心市区,分布10多座公园,1970年建立了6万亩的堪培拉植物园。
堪培拉本是一片荒原,距海120公里,海拔540米,既无大河、湖泊,也无森林、村镇。唯一优势是地方大,平坦,有发展余地;气候宜人,冬暖夏凉。1913年开始建城,1927年澳大利亚从吉尔本迁都来此,当时居民不过5000人。
为了美化新都,澳举行国际设计比赛,从137个应征方案中选中美国著名设计师格里芬的图样,1931年3月13日动工实施“格里芬工程”,由于财力不继,1963年才全部完工。核心是格里芬湖,一座大坝将莫朗格洛河拦断,形成周长35公里、面积704公顷的人工湖。湖面架两座大桥,将南北市区连接起来,湖心岛建钟楼,内装53只钟,定时演奏,钟声悦耳。为纪念库克船长1770年发现澳洲大陆200周年,在湖心安装世界射程最高的城市人工喷泉,喷高137米,倘若憋足气力,湖面无风,可达到150米的高度。市民站在全城任何角落,都能看到喷泉,风静时直射天霄,风起时柱体弯曲,水珠如烟似雾,湖面“细雨”蒙蒙,彩虹道道。
主要国家机关和公共建筑环湖而立。湖南以“首都山”为轴心,向四周辐射街道,作为商业、文化区。每个居住小区的住房分别排列成弧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锥形、双圈形,以林荫小道隔开;各大建筑造型不同,绝无雷同之处。草地鲜翠欲滴,地下交错着水管,自动定时喷浇。黑山上耸立195.2米高的电信塔,旋转餐厅和了望台,供人观览全市风光。除某些饭店外,都是三四层的建筑,95%以上的住宅是单家独院的2层小楼。只准建立为首都服务的工厂,如造币厂、印刷厂、饮料厂等等,不许污染环境的工厂存在。
日内瓦
日内瓦是国际名城,瑞士第3大城、日内瓦州首府。位于瑞士西南部,莱芒湖(日内瓦湖)西南岸、罗讷河出湖处。居民主要使用法语。
日内瓦依山面水,西为侏罗山,东南可远眺白雪皑皑的勃朗峰。莱芒湖位于城区东北,是著名的冰蚀湖之一,面积581平方公里,是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湖泊。湖水清澈碧蓝,湖中建有人工喷泉,喷出水柱高达130米,阳光照耀下,呈现出一条若隐若现的彩虹,与高耸的勃朗峰遥相辉映,蔚为奇观。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月平均气温0.7℃,7月18.7℃,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宜人的气候,被誉为“游览者圣地”。
公元前1世纪建城,公元1798~1814年被法国侵占,并入法国版图。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日内瓦是加人瑞士联邦。
日内瓦是瑞士主要的工商业中心。钟表工业历史悠久,产品75%供输出。此外还有精密仪器、电机制造、化妆品、印刷、化学、家具、食品等工业。珠宝首饰生产素负盛名。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以西。服务业发达,约 2
/3的就业人口从事服务业。城郊有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交通便捷,有铁路通法、意等国和国内主要城市。日内瓦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港之一,有几十条航线通世界主要城市。
日内瓦驻有200多个国地组织和专门机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是国际联盟所在地。“国联大厦”现为联合国驻欧洲办事处。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讯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等均设在这里。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之一,每年在这里召开许多国际会议。在日内瓦居住的外籍居民占城市人口2/3以上。
日内瓦也是著名的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的发展深受国际城市影响。日内瓦大学(1872年建)在老城南部,外国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该校附设的翻译学院,专门为国际组织和会议培训26种语言的翻译人员。城内有1927年建立的国际高等学院,是国际音乐表演中心之一。列宁曾于1895~1908年多次侨居于此,并创立《火星报》。罗纳河中的卢梭岛上塑有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的铜像。
日内瓦以罗纳河为界,左岸为老城区,右岸为新城区。老城区街道蜿蜒、狭窄,有许多中世纪的名胜古迹和哥特式建筑。最高处的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3世纪。新城区以现代化的住宅及众多的公园绿地为特色,幽静秀丽。游览者络绎不绝。
音乐城维也纳
维也纳现有人口16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5。它的面积414.5平方公里。
维也纳从里到外共分3层。内城又称古城,街道狭窄,古建筑多,街道两旁较高的建筑物多是政府机关大楼、宫殿和教堂等等。其中有修建于13世纪的圣斯梯芬大教堂,它不但宏伟壮观,而且还是内城的中心。这座教堂的南塔高达137米,登塔可俯瞰全城景色。内城之外围,便是环绕内城的环街,不但街道宽阔(约50米),而且两旁还种满各种树木。在这条林荫大道上有许多大的博物馆、歌剧院、市政厅、国会和一些大学等等。环街与一条相平行的环行马路之间为中间层,这里多是密集的商业区、住宅区,也有一些宫殿,教堂夹杂其间。最外的一层,其东部、南部和东北部一带尽是工厂区;只有西部才是一连串的别墅、公园、以及宫殿等。
维也纳拥有众多的宫殿、教堂和剧院,建于不同的时期,具有各不相同的风格。同时历代王室又搜罗了不少的艺术品和文物,收藏在各种博物馆里,使维也纳成了一座古老的文化艺术之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每年有国际音乐比赛会,被称为世界歌剧的中心。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勃拉姆斯在维也纳诞生,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家,长期在这里生活和创作。因而,它又有“音乐城”之称。
水上城市威尼斯
威尼斯,原意是“最宁静的处所”。如果你站在海岸眺望,威尼斯像一艘漂浮在水波粼粼的海面上的巨型航空母舰。但是,人们每上旅游飞机俯瞰,就可以看到威尼斯被160条河流和水巷分割成一个个小岛,每个小岛上都有整齐的建筑物。然而在威尼斯街道上漫步,从一个街区走到另一个街区,毫无置身于孤岛之感。因为那里有近400座拱桥把118个小岛连成一体,长达45公里的运河,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地布满全城。特别是还有一条4,000多米长砖砌的多孔引桥(又叫自由桥),把威尼斯和陆岸连起来。桥的右边是铁路,左边是公路,所以到威尼斯游览,也无需渡海登陆。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的首府。全市共有36万多人,而威尼斯本身只有近10万人。人们通常所说的威尼斯,是指大运河两边密集的建筑群,是一个百岛之城,一向被人们誉为海上之明珠。
威尼斯,高出海平面只1米多,市区面积也仅仅5.9平方公里,世界上许多激发人思古幽情的建筑,集中在这弹丸之地。这里有2,300条“大街小巷”。“大街”是一条宽约60米的大运河,两岸排着华丽的大厦;这里的“小巷”就是一条条小河。威尼斯的交通工具也十分齐全:有集体乘坐的“公共汽车”――交通船;有个人用的“小汽车”――汽艇;还有一种像新月形的扁舟,当地称之为“贡多拉”,可以窜街走巷。
飞机之城西雅图
西雅图原先是一些印第安人从事狩猎和渔业的地方。时至今日,西雅图仍是美国一个盛产比目鱼的重要渔港。公元1851年,一队伊利诺斯探险者来到这里,他们发现这里的木材和水资源相当丰富,就决定定居下来,建起了一个小镇,取名“西雅图”,为的是纪念一位给过他们帮助的印第安酋长。
1916年,有一位木材商的儿子名叫威廉・波音,他在西雅图郊区开设一个木头飞机工厂。利用这里廉价的木材制造木制飞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工厂迅速发展,一跃成为美国的最大飞机公司之一。它为美国军方制造过四引擎的B―17、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在越南战场上大型B―52轰炸机也是波音飞机公司的产品。
从60年代后半期起,波音公司把研制军用飞机的技术用于制造大型喷气式民航客机,陆续制造出性能良好的波音707、波音727、波音737、波音747、波音757等型号大型客机。现在它正在制造乘坐200人的新型波音767飞机,主要为国内短途所用。由于767型飞机节省燃料近1/3,所以也深受各国欢迎。从此波音公司更是闻名遐迩,誉满全球。
一到西雅图,你就会发现,今天这座城市的脉搏跳动,已与波音公司息息相关。据报道,波音的厂房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它占地面积约407亩。它共有10.4万名的工程师、设计师、制图员、机械师、经理人员和推销员等,约占西雅图市职工人数的一半。但波音公司厂房里,主要是装配飞机。波音飞机的机器和部件有60%是在日本、西德、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等国制造的,只有40%是自己制造的。据统计,波音工厂每3天出厂1架波音747飞机。目前在西方国家制造6050架喷气客机中,就有3600架是波音产品,占60%。难怪西雅图又被称作“波音”之城。
西雅图市不但有波音飞机公司,还有较著名的维亚豪塞公司。它居于美国5个大木材公司中的第3位。它占有的森林面积在美国是首屈一指的。它经营着建筑用材和家俱,以及各种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