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科普学习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侯德榜

书籍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作者:未知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侯德榜,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聪明的南方小子

  
  看看你的四周便会发现,你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工产品。衣着,化纤织品占了多半;食品,免不了使用面碱、香精、味精、糖精、颜料;药品,更是少不了化学制剂;用品,人造革、油漆、塑料做的梳子、钢笔、暖壶壳、食品袋、盆、衣架……;再说得远点,化肥,农药,薄膜,绝缘材料,建筑装修材料……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工业,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产业。

  
  我国化学工业起步较晚,正式打下现代化工的基础,也不过是几十年的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一位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者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他就是侯德榜。

  
  闽江畔,一个小学堂正在上课。教书先生要学生背百家姓。一个小孩站起来刚背两句,就想不出了。其他小孩,有的想背,有的想躲。忽听窗外传来悦耳的背书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一会,把百家姓一字不差地背完了。

  
  先生惊讶地向窗外看去:啊,是那个因家穷读不起书,常在窗外偷听的圆脸小男孩。先生喜爱上这个爱学习又聪明的孩子了。他亲自到孩子家中告诉其父母,学费不收了,让他读书吧!意外的惊喜使父母对孩子的希望有了着落。

  
  原来男孩的父亲姓侯,在孩子生下时,就给他取名“德榜”。那是希望他将来能有功德于世。侯德榜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8月9日),老家就在离福州不远的闽侯。若没有那位好心的先生,也许他的命运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1904年,由于他好学,又有了一定的基础,住在福州城里的姑姑就资助他考进了一所英国办的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在学校里,他学习总是名列前茅,对数理化有特殊的兴趣,但却不大喜欢圣经。

  
  1907年,他来到上海,曾学习过铁路工程,两年后毕业,在正在施工的津浦路上谋到一份工作。1911年,他不满足于在外国人把持下的铁路上混饭吃,而想学更多的本事,将来为中国办更大的事,于是去报考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那时,在清华上学的大多是富人子弟,他们都瞧不起这个衣着朴素、说话又听不大懂的南方小伙子。不料第一学期期末宣布考试成绩时,南方小伙子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数学10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生物、历史、语文……10门课,他都得了满分――100分!

  
  仅一年时间,他就跨越别人需要3~5年的时间,成为赴美留学生。从1913年起到1921年止,他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柏拉图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深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习期间,他与化学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担任总工程师

  
  侯德榜学成之后正想回国效力,便受到了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聘请。

  
  范旭东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化工实业家之一,湖南人。他1914年开始兴办“久大盐业公司”,是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1919年,鉴于中国尚无自己的制碱工业,他便着手在天津创办“永利制碱公司”。

  
  纯碱,即碳酸钠  (NaCO),是化工基本产品之一。它是食品发泡发酵

  
  2  3以及诸如玻璃制造、纺织、造纸、染料、有机合成等许多工业的基本原料。制碱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中国过去却没有自己的制碱工业。只有用“硝土”熬盐、熬碱的土法制碱。当时占领中国市场的主要是英国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交通不便,导致碱价飞涨。

  
  范旭东想办碱厂与侯德榜不谋而合,因此侯德榜马上接受聘请,匆匆回国,就任了永利碱厂总工程师。从此,两人亲密合作20余年,为中国化工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侯德榜一到碱厂,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从整个工艺流程设计,到土建施工,到设备安装,他都事必亲躬,严格把关。他成天穿着工作服,在工地上解决着一个个技术难题。

  
  转眼间到了1924年。工厂已全部建成,只等试运行了。工艺设计是否合理?设备安装是否正确?最权威的判定,就是能不能出碱!

  
  整个流水线,分化盐、烧灰、吸氨、碳化、烤碱、蒸氨、动力7个部分,安装好的设备,静静等着他的号令。这时的侯德榜,心情十分激动。因为他现在使用的基本原理,是“氨碱法”。此法是比利时化学工程师苏尔维所创,故也叫“苏尔维法”。

  
  这种制碱法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但是为了维护自身集团的高额利润,苏尔维的技术一直严密封锁。侯德榜与苏尔维的原理虽同,但整个工艺却是自己潜心研究的成果。能否打破苏尔维的技术垄断,就在此一举!

  
  侯德榜深知,试运行不会一帆风顺。果然开机不久,30多米高的蒸氨塔发出巨大响声,并开始摇晃起来。侯德榜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着手处理,直到半夜,才排除故障。不想,干燥锅又出了问题,湿热的碱在里面结成“大锅巴”,怎么也下不来。

  
  侯德榜不灰心,仔细观察研究,听取一线工人的意见。凭着深厚的功底,迅速找到了原因和解决办法。就这样问题不断出,又不断解决,有的调整,有的重新设计,有的改建,渐渐地,整个设备运转趋于正常了!1924年8月13日,碱终于出来了!但人们一看,心又凉了半截!原来碱是暗红色的。问题又摆到侯德榜面前。经化验,碱的成份已很正常,就是渗进了一些氧化铁。

  
  “氧化铁!这是怎么回事?”侯德榜把原料及设备的每道工序都仔细想了一遍,又在脑子里与外国化工厂的情况一一作了对比。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他一下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氧化铁是设备、管道被腐蚀后脱落渗入的。但如何防腐?他想到国外用的是炼焦厂的粗氨液做原料,这其中含有硫化铵,硫化铵与铁接触会在的表面形成硫化铁保护层,而我们使用的氨液中无硫……对,在原料中加点硫化钠!他果断做出了决定。

  
  雪白的纯碱终于生产出来了!苏尔维的技术垄断,由中国人打破了!1926年6月,中国人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一个国家的化学工业,只有碱厂而无酸厂,就好比是少了一条腿。酸同样是化学工业的基本产品,是诸多其他工业的基本原料。这一点,范旭东与侯德榜又都想到了一块。于是他们又开始筹建酸厂,而侯德榜无疑是整个工程技术的总负责人。

  
  这时的形势,已不是几年前建碱厂的情况了。侯德榜碰到的,已不是技术封锁,而是国际上争相出卖技术和设备。怎样以最小的代价,在眼花缭乱的竞卖中选择引进最合适的设备,是他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这并不比以前的难题小多少。

  
  侯德榜组织了一个精干的技术班子赴美国考察采购和学习。在此期间,他们购到了先进的制酸设备,以中国人特有的忍耐力,通过软磨硬泡的办法,学到了制酸的关键技术。还在购买硫酸设备时,“顺便”在该厂索要到与制酸无关的硫酸铵生产工艺图。然后掉过头,从另一厂家以废钢的价格买下一套硫酸铵生产设备……就这样,他们历尽波折,想尽办法,终于以很小的代价获得了巨大成果。后来,他们的美国同行们不得不称赞他真是“精明到家了”。

  
  将设备从国外运回国后,又遇上了装卸、短途运输、安装等一系列难题。要知道,在那时工业底子十分落后的中国,这套设备简直是“鹤立鸡群”,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国内根本没有配套的吊装运输设备。如果单为吊装运输去进口一套设备,那又太不值了。

  
  这些都没有难倒深谋远虑的侯德榜。首先,他把厂址选在了南京市附近长江边上一个叫“卸甲甸”的地方,这样,利用水运,轻易地解决了大件的运输问题。其次,为了吊装卸船,他设计了两台精巧的土吊车。有了它们,即使是最大最重的部件合成塔,也只用1个多小时,就吊上了岸。然后从岸边直到安装点铺上铁轨,再用起重机巧妙地把它拉到位,并以土洋结合的办法将其安装就位。最后,其他设备的运输和安装,也根据不同情况,一一解决了。

  
  就这样,在短短的两年里,他和同事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使硫酸厂、销酸厂、铵厂及硫酸铵厂相继投产。一个以制酸为中心的大型化工企业,耸立在长江之畔。

  
  就在侯德榜的事业快要日上中天之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

  
  自从侯德榜打破了苏尔维集团的技术封锁,并在1932年发表了《制碱工业》一书之后,他就成了中外化工界的知名人物。日本人当然了解他的价值,于是通过各种手段通知他,想与他合作。宁肯毁掉厂子也不与日本人合作!他同另外许多有骨气的实业家、工程技术人员一样,决心拆迁工厂到大后方四川另起炉灶。

  
  1938年初,范旭东名下的天津、南京化工厂都迁入了四川,并在五通桥建起了新的“永利碱厂”。

  
  在四川生产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乏基本原料食盐。四川无海盐而只有卤水。从很深的地下将卤水取出并浓缩为饱合盐溶液,成本将大大提高。工厂一面维持生产一面寻找新的出路。

  
  一次,侯德榜得到一个消息:德国人发明了一种新的制碱方法,它能使食盐的转化率高达95%,比苏尔维法一下提高了20%。而且它不会排出氯化钙这种废物,却能生产出一种化肥――氯化铵。不过,此法即使在德国,技术上也不大成熟,因此只能断断续续生产。

  
  侯德榜看到了希望,就去德国学习。不想他很快失望而归,处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拒绝提供任何资料。

  
  这时的侯德榜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化工专家了,他就不信新的方法搞不出来!因为从理论上说,新方法并不神秘,关键是搞出新的生产工艺。这不仅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而在实践中搞创新,正是侯德榜的拿手戏。

  
  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同事们自己把新工艺搞出来!从1939年开始,在侯德榜指导下,他们首先在物质条件较好的香港开置试验室。一年之内,试验500多次,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使新工艺流程首先在实验室内逐渐成熟起来。紧接着,分别在纽约、上海的外国租界进行扩大试验。到1940年,整个生产工艺全部通过试验完成,并以1942年夏发表的第二版《制碱工业》为标志,向世人宣告“侯氏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的诞生。

  
  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其前半部与苏尔维法相同,即在饱和食盐溶液中先后通入氨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将沉淀滤出洗涤煅烧即得纯碱。后半部不是像原来那样在剩下的滤波中加石灰乳经高温生成氨  (回收再用)和氯化钙  (废弃),而是再通入氨,冷冻并加食盐,这就析出氯化铵,又过滤、洗涤得到化肥氯化铵。而剩下的滤液呢?又可去制纯碱了,如此循环下去。

  
  该制碱法的成功,轰动了世界,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这也是侯德榜一生中成就的最高峰。

  
  爱国之心

  
  侯德榜不仅是位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从少年时他目睹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就一直愤愤不平。青年时,他开始悟出中国受欺负的原因就是经济落后,科技落后。于是从那时起就立志于科学救国。中年时,当他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化工专家而面临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人想以优厚条件拉他合作时,他断然拒绝,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侯氏制碱法,为中国化工在世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当解放的炮声隆隆响遍中国大地,国民党希望他去台湾,美国同行以重金聘他去美任职之时,他毅然选择了到解放区去,参加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建设。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担任过化学工业部门的领导职务直至化工部副部长,成为新中国化工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早在永利碱厂当总工程师时,他就废除了工头制,聘用了十几名大学生任车间技术员,并悉心在实践中把他们带成各方面的专家。一个干杂务的小孩聪明伶俐,被他看中,终于被他培养成出色的设计工程师。

  
  解放后,每到一个工厂视察,他必定询问各级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时时关心他们的成长。

  
  他曾损款10万美元给中国化学学会和黄海化学研究社,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以便培养人才,加强化工科技研究。他原来所在的永利碱厂,成为新中国化工新苗的苗圃,而他则是园丁。他把一批批人才,从这里送往大连、太原、兰州及全国各地。这些人都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化学工业的骨干。

  
  在他弥留之际,还留下遗嘱,把一大批非常有价值的藏书和资料,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因患白血病和脑溢血,病逝于北京。在他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