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宝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金善宝,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立志为农
1895年7月2日,初夏来到了浙江会稽山,满山苍翠欲滴。金善宝就诞生在这会稽山的余脉、四面环山的诸暨县石峡口村。全村300来户人家。山上桑园、竹林、松林和桃李等各种果树相映;村南紧傍山脚有一条不分昼夜
“淙淙”欢歌的清溪。
金善宝的父亲是个秀才,在村里教私塾。母亲在家里种桑养蚕。金善宝从小受到家庭的教育和劳动的熏陶。他在父亲的私塾里,先后读完了 《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等书。学习的空隙,他经常帮着妈妈上山砍柴,采桑喂蚕,从劳动中他渐渐体会到:一衣一食,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震动了会稽山区。金善宝和几位小同学毅然剪去了头上的长辫,离开山村,来到绍兴城,考入由革命党同盟会开办的陆军中学。在陆军中学,他第一次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染,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可是不久,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失败了。开办陆军中学的革命党人王金发及其他革命党人相继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杀害。陆军中学也解散了。这时金善宝的父亲已经去世,家中生活全靠母亲养蚕维持。刚刚举步这纷乱社会的金善宝,心中感到茫然,头一次认识到,大千世界是这等的复杂!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暴,给金善宝带来了新的启迪:国家要富强,就得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科学事业。由于他从小生活在山村,种田植桑,亲身体会到庄稼的丰歉,直接关系着庄户人家的攸关生命。他想,若是能培育出一个好的品种来,庄户人家花同样的劳力和肥料,能够多打一些粮食,少挨些饿,这该多好呢! 1916年,母亲卖掉了积攒2年的蚕丝,并借贷了30块大洋,送儿子踏上了新的征途。金善宝已下了决心,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从此,半个多世纪来,金善宝呕心沥血,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我国的农业科学事业上了。
1920年,金善宝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毕业了。由该校农科部主任邹秉文先生介绍,他来到南京皇城小麦试验场,投身农业科学研究。
当时中国教育十分落后,尤其在农村,学校奇缺,大量的青少年得不到上学机会。金善宝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有文化的人太少了。如果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在自己的家乡办一所学校,那么就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上学了,我们的国家就会一天天地强大起来。在好友们的支持下,他首先用自己的工资,在家乡石峡口村办起了第一所小学。为了把学校办好,他还不辞辛苦,串门走户,动员穷人家孩子去上学。
但是,金善宝的美丽幻想很快地就破灭了。蒋介石凶相毕露,对革命者实行了疯狂的镇压和屠杀,一手绞杀了1927年的大革命运动。古城南京腥风血雨,巍巍钟山,乌云笼罩,滔滔扬子江,呜咽东流。在这白色恐怖中,金善宝感到心底渺茫。恢恢大地,何处才是光明?
1929年9月,金善宝踏上了美国的国土。先后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和康乃尔大学就读。在这花花世界的金元帝国里,他深深感到贫弱的中华民族受洋人歧视和凌辱的痛苦。在一次聚餐会上,有人公然喊道:“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金善宝听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气愤,当即还击道:“先生,中国太远了,还是拿到芝加哥公园里去吧!那里有的是失业流浪者。”挑衅者怏怏而去。在这窒息的气氛中,金善宝感到无法在美国再继续学习下去,终于在 1931年秋天毅然离开美国,回到了祖国,在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工作。
第二年,他满怀希望地把从美国棉麦借款里得到的部分美国麦种,播种在试验田里,期望能从中选出一些适合我国栽培的小麦品种来。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收获时,这100多亩麦子,全成了一包包黑粉,麦种严重感染了腥黑穗病。经过调查,原来是美国有关当局故意不让中国直接利用这批种子,预先在种子里拌上了腥黑穗病菌。金善宝认识到,中华要崛起,决不能靠洋人,只有靠有志的中华儿女。他愤怒地点燃熊熊烈火,把这100多亩病麦子烧得干干净净。熊熊大火炙烤着神州大地,照彻了紫金山,映红了扬子江,同时也烧掉了金善宝心底的幻想。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起芦沟桥事变,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金善宝随中央大学搬到四川重庆。
在茫茫黑夜中,《新华日报》像一盏闪亮的明灯,点燃了金善宝心底的希望之火。通过 《新华日报》,金善宝听到了抗日前线勇士们的喊杀声,看到了延安革命的曙光。中国要强盛,只有靠中国共产党。
一天,周恩来同志来到中央大学。消息传开,中央大学的教职员工纷纷涌向学生餐厅,周恩来同志整整演讲了3个多小时,会场情绪热烈,掌声雷鸣。金善宝在拥挤的人群中,认真地倾听着,时而频频点头,时而报以热烈的鼓掌。周恩来同志精辟的演讲,给金善宝增添了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有一次,中央大学以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为名,掀起为抗日将士
“献金”活动。校长罗家伦装样子先献30元。金善宝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伎俩,企业打着抗战的幌子,肥他们自己的腰包。金善宝分文不献,毅然离开了会场。第二天,他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盯哨,手拄拐仗来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慷慨献金100元。金善宝对接待的同志说: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军将士的身上!
金善宝向往延安。正当他加紧办理去延安的手续时,同行的助教李崇诚不幸因病去世,结果计划未能实现,他一直感到这是终生的遗憾。林伯渠同志知道这件事后,安慰和鼓励金善宝说:“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工作、斗争啊!”后来,他听到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消息,高兴极了,立即把自己多年来搜集、整理和鉴定出来的10多斤小麦种子,一包一包地包好,亲手交给了《新华日报》编辑部,转送延安。有一天,邓颖超同志告诉金善宝:延安已经收到了你的种子。他听了,可高兴啦,那颗激动的心,犹如涛涛的嘉陵江水,载着满江春色,浩浩荡荡奔向远方……
最使金善宝难忘的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王若飞来到重庆。在紧张的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在张治中的公馆接见了他和几位知名教授,询问大家有什么意见。金善宝心中充满着对领袖的热爱,恳切地对毛主席说:“毛先生来了,我们都很高兴,从历史上看,人民是要革命的,革命总是要流血的,不流血的革命不是长久的。现在形势不好,您是吃惯了小米的人,到这里来吃大米吃不惯,毛先生还是早点回延安好。”他在提醒毛主席,重庆是虎狼之地,千万不能久留。他衷心地希望人民的领袖健康、长寿。
为培育良种东奔西走
南京解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毛泽东主席任命金善宝为南京市副市长、华东农林部副部长兼南京农学院院长。党的信任和重托,使他深深感到责任重大,感到党和国家多么重视农业科学。金善宝暗暗下了决心,要在我国小麦育种事业上加倍努力,让更多的小麦新品种,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当时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和人员屈指可数,设备十分落后,在小麦生产和科研上要做的工作太多了。金善宝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认为农业科学要快上、农业生产要恢复发展起来,必须先从基础工作做起。首先把我国小麦品种的家底搞清楚,然后再根据它们的特征、特性,尽快地使它们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我国的小麦生长在不同的地区:高山、平原、泽洼地、山谷盆地;有的地区气候温暖,有的凉爽;有肥沃的土壤,也有贫瘠的土地等等。从而形成它们的长相千姿百态,高个儿的,小个儿的;穗子有长方形的,棍棒形的,纺锤形的;籽粒有红色的、浅红色的、白色的,有粒大的、粒小的;有长相清秀的,有披头散发的等等。在这些宝贵的农家品种中,许多特性是我们所需要的,如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好,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等等。金善宝和助手们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劳动,艰苦跋涉,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从全国各地征集到5544个农家品种,这是我国第一份宝贵的品种资源财富。经过鉴定、分析,他们将这批品种分属于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云南小麦”5个种,126个变种。其中由金善宝发现并命名的“云南小麦”,在世界上是独有的小麦新种。在126个变种中,有25个变种是由金善宝亲自定名的。这些被新定名的种与变种,得到了世界各国育种家的公认。这项出色而系统的研究,为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基础。
金善宝科学作风严谨,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常对助手们讲:“不到群众中去,怎能了解到生产情况,怎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呢?”1939年冬天,作为中央大学农艺系主任的金善宝同助教蔡旭 (现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小麦育种家)一起,冲破国民党特务的重重封锁,沿嘉陵江、涪江北上,后经江油、平武前往川西北进行农业生产的实地考察。
1950年春天,苏北大面积冬小麦遭受寒潮袭击,金善宝接到江苏省委电话,连夜带领10多名各种专业的教授,赶赴现场。面临冻害十分严重的小麦,一些专家教授认为小麦没有救了,主张立即翻种其他作物。而金善宝呢?他不同意这样处理,认为只要有一线挽回的希望,也要力争。接连几天,他走遍了苏北、淮北广大地区,调查、访问了13个县,及时总结出当地群众小麦防冻经验,采取适时浇水、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栽培措施,终于使100多万亩冬小麦从几乎绝收中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1973年春天,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年近八旬的金善宝为了给党和人民多做些贡献,不怕戴“唯生产力论”的帽子,刚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卓资、集宁、丰镇和山西大同等地考察返京,又风尘仆仆地登上了去济南的夜车。在赶赴莱阳的路上,他血压突然上升,病了,人们十分焦虑,担心他发生意外。而金善宝呢?休息了半天,又精神矍铄地催促大家赶路了。当他看到大面积丰收在望的小麦,把血压高的毛病全忘记了,在麦浪里,他一面详细听取科技人员介绍情况,认真作记录,一面谈笑风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1956年,金善宝已经年满花甲,在党的阳光的哺育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
金善宝从50多年的农业科学研究生涯中深深地感到,农作物育种工作,一年只有一个生长季节,速度太慢了。通常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从去雄杂交到生产推广,少的要七八年,多的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春小麦,在北京是3月初播种,6月中收获,一年只能利用3个半月时间,其他时间都白白浪费了。虽然7、8、9月雨水、热量、光照都很充沛,十分有利农作物生长,而春小麦却利用不上。春小麦对温度和光照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但在生长前期需要温度低一些 (15℃~18℃),生长后斯需要温度高一些(一般,如果满足了这个条件。它就能生长得很好,可以获得高产。金善宝想,如果一年四季都有利用来搞育种工作,把一年育1次种变为一年育2次种或3次种,就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金善宝通过调查和对海南岛冬季气候资料的分析,首先倡议利用海南岛冬季优越的温、热、光照条件,进行春小麦繁育工作。冬季繁育问题解决了,7、8、9月的时间能不能利用起来?金善宝带着这个问题,又千里迢迢赶往井冈山、黄山等地进行现场察看,调查了解那里的土壤、气候情况。当他发现这里夏天天气凉爽,很适合春小麦生长发育时,高兴极了,亲自带领助手们上了庐山。在庐山植物园的大力协助下,1967年首次夏天繁殖春小麦获得成功。胜利的喜悦,使他忘记了疲劳,他们背着新收获的种子,立即又直奔海南岛。除了海南岛,他们还在云南元谋县建立了南繁基地。
现在,农业科学上果真出现了奇迹:一年可以繁殖春小麦2~3代,三四年时间就能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这样做是很辛苦的,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为了早日改变我国的农业面貌,甘愿自讨苦吃,往往在北京6月中刚收下种子,就立即出发上井冈山进行夏季繁殖,9月收获后,又迅速赶往海南岛或云南元谋进行冬季繁殖,收下种子又火速赶回北京进行春播。一年四季,
“南征北战”,马不停蹄。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开了春小麦育种之花,他们培育出的“京红七号”、“京红八号”、“京红九号”春小麦新品种,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了奖励。
在金善宝的带动和启发下,我国农作物育种工作者在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的育种工作中,都采用了异地加代育种方法,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加快了农作物育种进程。
金善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小麦育种事业上,为改变我国的小麦生产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建国初期,我国小麦平均每亩产90多斤,1983年已经达到亩产300多斤。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金善宝的直接主持下,先后育成小麦新品种近20个。其中,1934年育成的南大2419,推广面积最大时达7000多万亩,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5%以上。至今在长江流域仍有上百万亩的种植面积。一个品种,能在生产上推广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大面积,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每年从春小麦播种到收获阶段,金善宝总是格外忙碌,他和助手们经常整天整天地在试验田里工作,连节假日也不例外。哪一个材料出苗早、生产快,成熟早,哪一个抗什么病,哪一个抗寒性好,哪一个长相好,哪一个穗大粒多,哪一个产量高等等,都细心观察,随时记在笔记本上。就这样,他和助手们在2400多份品系、品种中,挑选了10多个矮秆、丰产、抗病的品种作杂交亲本,进行成对杂交,又从大量杂交后代中认真地进行观察、选择,结合南繁北育,陆续育成了当前在生产上推广的“京红号”春小麦新品种。这批品种的特点是秆子矮、抗倒伏、品质好,对危害小麦最严重的条锈、叶锈、秆锈病具有较强的抗性,适应性广泛,产量一般在250~300千克,个别地方产量上千斤。它与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培育的小麦品种 (曾一度轰动世界,并被称为“绿色革命”)相比,无论在产量上或其他性状上都不相上下。有些方面,如产量适应性、品质等还超过他们呢!近年来,有不少小麦品种被引往亚、非、拉国家,在那里开花结果。金善宝为了我国的小麦育种事业,忘记了一切,身体一天天消瘦,老伴见了十分心疼,劝他不要天天往地里跑了。金善宝却风趣地说:“咱们的小外孙寄托在邻居家照料得很好,你为什么还要天天去看看呢?因为小外孙是你的宝贝。而小麦呢?是我的宝贝,我也得天天去看呀!”
培养后继人才
金善宝十分重视培养和发掘人材,他经常鼓励青年人为事业勇于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赵广财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助理农艺师,197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学校。毕业后,他一面工作,一面刻苦自学。1983年,为了进一步深造,他报考了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总成绩达到录取标准,但是由于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等原因,他落选了。金善宝知道这件事后,心情很不平静,立即找到研究生院负责人,严肃地提出了他们这样处理是不对的,要求他们尽快地改正过来。同时,他还在赵广财的材料上批道:“自学成材,应优先录取……”在金善宝和其他领导同志的直接干预下,赵广财终于被录取了。消息传开,全院震动,大家交口赞誉金善宝是坚持原则,爱护人材的典型。
金善宝培育了小麦优良品种,更为国家培养造就了人材。他的学生中,许多早已闻名于国内外农业科学界,有的成为某一学科的带头人,在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上作出了贡献。八倍体黑麦的创造者鲍文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鲍文奎是我国著名的植物遗传学家。他对金善宝非常崇敬,每当谈到金善宝时,他心情总是特别激动,他说:“金老师是我的老师,他那坚强的事业心,正直无私的品德,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1939年,我大学毕业就失业,是金老给我介绍工作,支持我搞小麦育种研究。当我研究小黑麦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又是金老及时给予支持,使这个人工合成的小麦新物种得以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金善宝对他身边工作的秘书,也是热情关怀和支持。他常对秘书说:“日常事务我会做,你年轻力壮,还是多搞点育种工作好!”他的几个秘书都先后独自挑起了小麦育种的担子。他们像一棵棵茁壮的小苗,在我国科学大花园里,正健康地成长。
金善宝常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生不老,而在于顺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要为新一代着想,让位给新人,新陈代谢在科技界也不例外。”他是这样讲,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