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山羊
《奇妙的动物世界》章节:第十九章 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山羊,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于是只好停止挣扎待在那里。
这时一只渴极了的山羊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
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
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
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
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
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掠食昆虫的神枪手――射水鱼
射水鱼大多生活在印度洋到太平洋一带的热带沿海以及江河中,是一种咸淡水鱼,是一种小型的观赏鱼类。它们身体侧扁,嘴比较大,可以伸缩。下颌突出,眼睛也非常大,在头的前半部,它们身体颜色搭配非常美丽,身体呈橄榄绿色,有几条粗的石青色条纹横在背部,尾部淡黄色,是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鱼类。
射水鱼以捕食昆虫为主。大部分捕食昆虫的鱼,只吃水中的昆虫,对于停留在岸边和掠过水面的陆生昆虫是不闻不问的,而有“神枪手”之称的射水鱼却自有一套捕食昆虫的高超技巧。有“枪”一定要有“子弹,射水鱼的”子弹“可不是用火药制成的子弹,而是一股水珠,而且命中率很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射水鱼在靠近岸边的水中游动时,眼睛只盯着水面的上空或岸边草丛中。栖息在岸边和水草的蚊、蝇等昆虫,一旦被射水鱼盯上可就在劫难逃了。它会慢慢地靠近昆虫,当昆虫进入射程以后,它突然从嘴中喷射出一股水珠,水珠以飞快的速度射中昆虫。水珠落回水里以后,水中就多了一具小蚊虫的尸体,这就是射水鱼的美餐。水珠就是射水鱼发射的”子弹“这种像射水鱼那样的”枪打飞鸟的捕食方式在鱼类中是极罕见的。
那么射水鱼是怎样发射水珠的呢?
在射水鱼口腔上有一条沟,跟舌恰好贴合成一个管子,舌头上下波动,水便会强有力地从管中像箭一般发射出去,水珠射出的距离可达2米远,并能百发百中,真是名副其实的神枪手!
最大和最小的蝴蝶
凤蝶是最大的蝴蝶,也是最美丽的蝴蝶。凤蝶翅上有红、黄、蓝、黑白各种颜色,五彩缤纷,并构成美丽的斑纹,发出金属的光彩。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是南美凤蝶,体长90毫米;翅展270毫米,相当一只中等体型鸟类的翅展。我国最大的凤蝶翅展达150毫米。
最小的蝴蝶是小灰蝶,翅展16毫米。1983年6月,我国昆虫学家马恩沛,在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大象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里采捕到一种小灰蝶,展翅长度仅13毫米,创造了最小的记录。小灰蝶雌雄体色不同,雌蝶通常呈暗色,雄蝶常具有翠、蓝、青、橙、红、古铜等颜色的金属光彩。这类蝴蝶翅膀的正面,斑纹比较平淡,而翅膀的反面,却色彩丰富,远较正面突出。这一点也是鉴别小灰蝶的重要特征。
最美丽的蝴蝶产地
我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植物茂盛,有四百多种蝴蝶,其中不少是世界上最美、最珍贵的品种。有一种金凤蝶,翅膀上像是有层金粉,身上有五彩花纹,它在阳光下飞舞时,金光闪闪,美丽极了。
在台湾高雄的美浓镇,山里几百万只蝴蝶,人们一进山谷,立刻就会被上下飞舞的彩蝶团团围住,像是在“夹道欢迎”一样。
台湾一年四季都有蝴蝶,每年出产蝴蝶3.4千万只,多才多艺的台湾同胞,用蝴蝶制成各种工艺品。那里开办了许多蝴蝶加工厂,制成蝴蝶标本和蝴蝶画,卖到外国去。蝴蝶标本千姿百态,蝴蝶画栩栩如生,很受欢迎。这项收人每年约1500万美元。
最大的蝗虫群
最近几年,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过严重的蝗灾。1979年,美国密苏里河西部14个州的牧场和农田,被密密麻麻的饥饿的蝗虫所覆盖,华盛顿州的亚基马等地,蝗虫铺满了路面,它的厚度足以给行驶的车辆带来危险。
历史上最大的蝗群记录,是1889年红海上空出现的一个蝗虫群。估计有2500亿只蝗虫,重量达55万吨。飞行时声振数里,遮天蔽日,太阳为之失色,也叹它为“奇观”。
蝗虫的飞行能力十分惊人,它们能连续飞行3天。蝗虫掉在水里,也不会马上淹死,成虫能在水中游动24小时以上。一般的高山江湖,都难以阻挡它们的行动,所以它们是危害最大的害虫。
最大的蛾
我国的山蚕蛾,是世界上蛾类昆虫中最大的一种。雌蛾双翅展开,长达25厘米;雄蛾双翅展开,也有20厘米长。因此,有“蛾王”之称。
山蚕又称珊瑚蚕、猪儿蚕、乌桕蚕,是我国最大型的野蚕。它原产于华南山区,并分布于长江以南及台湾等省。
山蚕的茧比一般蚕茧大得多,五六十个茧就有1斤重,堪称蚕茧中的冠军。茧产量也很高,平均茧产量可达1.2克以上,每千颗蚕可得改良丝绵1斤左右。这种丝色淡褐,经久不褪色,富有光泽。它的弹性很强,染色也容易,可作丝线的代用品,也可织造丝袜和绢绸,与光苎麻混纺织成的布,既美观又耐穿。
最毒的甲虫
斑蝥是最毒的甲虫。喜群集取食,成群迁飞。当它遭到惊动时,为了自卫,便从足的关节处分泌出黄色毒液。此黄色毒液内含有强烈的斑蟊素,其毒性甚强,能破坏高等动物的细胞组织,与人体接触后,能引起皮肤红肿发泡。
斑蟊素为一种无色无味发亮结日,一般内服0.6~1克斑蟊素即可中毒。斑蟊素致死量约为30毫克,外用敷贴过久会使皮肤坏死。内服者咽部有烧灼感,并有头痛、呕吐、剧烈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斑蟊素经肾脏排出,可引起排尿疼痛、尿频、血尿,引起中毒性损害。重者会出现高热、昏迷和循环衰竭等危象。
斑蟊素的毒性虽然很强烈,但可以列为中药使用。
“眼睛”最多的昆虫
在所有的昆虫中,蜻蜓的复眼最大,它们鼓鼓在地突出在头部的两侧,占头部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由28000个小眼面组成。蜻蜓的视力是很发达的,能在飞行中捕捉小昆虫;它们在草茎上停息时,每当人影掠过,也能感知。蝴蝶的复眼比蜻蜓小,由12000~17000个小眼面组成;龙虱的复眼有9000个小眼面;家蝇的复眼有4000个小眼面。有些昆虫的复眼,小眼面不到100个,它们可能连物体轮廓也不清。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蚂蚁,周围一片黑暗,视力极不发达,它们的复眼只有6个小眼面,只能模糊地辨别光线的来源,它们的感觉更多地依靠触觉和嗅觉。
蚂蚁为何要互相碰触角
昆虫一般没有鼻子,但是却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这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起到鼻子的作用。蚂蚁的眼睛不太好用,视力很差,它们的触角就担任了通常眼睛扮演的角色。
蚂蚁不会叫,它们头上的触角,便是彼此联系沟通的工具。你们看蚂蚁们在地下黑暗的巢穴里,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十分复杂,这么多蚂蚁成天忙忙碌碌地进出巢穴,寻找、搬运和贮藏粮食,还要产卵繁殖,躲避敌害,整个家庭却井然有序,就全靠它们用触角交流信息,沟通情况。
蚂蚁的触角为什么能起到如此微妙的作用呢?原来两只蚂蚁在互相碰触角时,能分泌用一种化学物质,传送给对方,这种化学信号对蚂蚁的神经发生刺激作用,使蚂蚁知道该做此什么。
最原始的昆虫
最原始的昆虫,是原尾虫。它们是一些白色或黄白色的小虫,最大的个体只有2毫米左右。性喜潮湿,常生活在石块、瓦片和草根下。凡是昆虫,其头部都有1对触角,胸部有足3对,翅2对,常具单眼和复眼。但是原尾虫无翅,无眼,也无触角,它们常把第一对足高举在头的前方代行触角的机能。幼虫初孵化时腹部9节,在生长过程中增生了3节。这些特征与其他昆虫不同,表现了它们的原始性。人们对原尾虫的研究,在昆虫分类学上有独特的意义,是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部分。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杨集昆教授最先采集到了我国的原尾虫标本,在我国昆虫学界传为佳话。
最长的昆虫
竹节中的形状很奇特,活像一小段竹枝,身体外形分成一节一节,呈绿色或褐色,它们生活在与竹子混杂在一起的灌木丛中,以树叶为食。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一般长度为10~20厘米,最长的达33厘米。
这种行动并不迅速、繁殖力也不高的昆虫,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它们怎么能够躲避各种敌害,从而代代相传不被淘汰的呢?这与它们的形状像椴竹枝有极大关系。在长有竹子的灌木丛中,有“一小段竹枝”掉在树叶上,谁会去注意呢?若非定睛细看,是很难发现它们的。拟态这一特点保护,使它们生存至今而不被淘汰。所以竹节虫是说明生物进化和拟态的好材料。
地球上最早的“飞行家。”
大约在3亿年之前,昆虫作为地球上最早的“飞行家”而升入空中。而会飞的爬行动物和鸟类在这1亿多年以后,才出现于地球之上。
古代的许多昆虫种类,自然科学家是通过它们的翅膀才识别出来的。因为它们柔软而多汁的身体,在风吹、雨打、日晒等自然环境下,是不太可能作为完整的化石而保存下来的。人类已经发现的古代最好的昆虫标本,是埋置在琥珀里和原始松树的树胶之中;其他一些昆虫的印迹是遗留在页岩和石灰石的聚积物中。
古代有翅膀昆虫中的最大种类是石炭纪时期的巨大古代蜻蜓――现代蜻蜓的祖先,其翅膀展开可以达到76.2厘米宽,常在原始时代的沼泽地飞行。
社会化的昆虫世界
蜜蜂、蚂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组织分工的群居生活,它们内部有着明确的“专业”分工。有的专门负责击退天敌或进行捕食;有的负责筑穴或为食物进行加工;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繁殖或看护下一代。它们之间能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互相联络照应。它们具备了社会生活的三大要素一组织、分工、联络。因此,群居的昆虫社会与人类社会有着令人费解的相似之处,在某些方面昆虫社会似乎比人类社会的分工更为精密、更为协调。
让我们来看一看蜜蜂社会。在一个蜂群中,可分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类,三者相依为生,各有专责,缺一不能生活。无论雄蜂或工蜂,一旦脱离“集体”,根本发挥不出半点作用,而且无法生存。在每一个蜂群中,蜂王占有重要地位,煞费苦心负责生殖的伟大功能。工蜂负责采蜜、采花粉、清洁蜂房、筑巢、哺育幼虫等工作。而雄蜂除受精传代之外,别无它事,但一个完整的蜂群,是不能少了它的。这三类蜂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丝毫不可分割。
再看蚂蚁,分工就更细了:它们把工作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的蚂蚁只做一样工作,如耕种、畜牧、看护、建设、作战,储粮和生育等等。不同等级的蚂蚁会长得完全不同。兵蚁的体形比其他雌蚁大,有巨大的大颚,可把来犯的敌人撕得粉碎。蚁后的任务是繁殖,它的腹部要比别的蚂蚁大许多倍。相对来说,工蚁的体型较小,护卵、储粮、伺候蚁后等工作都由工蚁担任。
蜂王的统治地位
蜜蜂的“女皇”吃的是工蜂为它准备的王浆,住的是工蜂们为它筑的专门巢穴――王台,它担当繁殖后代的重大事务,被称为蜂王。凡是蜂王飞行的地方,群蜂会有相当一部分要让路,如果蜂群出现分群现象,那么蜂王一出巢,蜂群会在相当一部分跟它一起飞。蜂王在交配前称雌蜂,在一般情况下,雌蜂在一生中,只交配一次。交配之前,雌雄蜂要进行婚飞,交配之后,雌蜂可获得千千万万的精子,供长期使用,因此,这时蜂王腹部变长,行动不便,不易离开蜂巢。它一年中可产29万个卵,交配后第三天,即可开始产卵。而与之交配的雄蜂就死去。其余的雄蜂因不工作,又耗粮饷,不为工蜂所欢迎。每当巢内蜜少时,如在秋冬二季花开较少的时节,雄蜂往往被工蜂驱逐出境,或被咬死。
蜂王的生殖之谜
在动物界中,母亲一般并不能决定子女的性别,但是称为蜂王的母蜂,却能根据六角形的蜂房大小,产下受精卵或未受精卵。凡是在普通的小蜂房产下的卵,将来都会变成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蜂,也就是工蜂;在最大蜂房,俗称・王台中产下的卵,将来会变成母蜂,成为分巢后的新蜂五:在一些中等大小的蜂房中,母蜂产下的是未受精的卵,这些卵将来变成雄蜂。最令人不解的是,它如何操纵生殖机器?并如何辨别其体内的受精和没有受精的卵?这些都还是科学之谜。
昆虫的本领
科学家研究表明,在我们常见的昆虫中有许多本领没有被正确解释。比如,苍蝇落在垂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以前人们认为是因为苍蝇有六只脚,且每只脚上有两个趾甲。其实用显微镜观察苍蝇的脚可以发现,除了趾甲外,在两个趾甲根部中间还有一个被一排茸毛遮住的爪间盘。是爪间盘分泌出的脂质液体起了关键作用。检查苍蝇留下的足迹,可证实分泌物存在。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昆虫都是聋子,其实它们都有“敏感和特化的听觉器官”,能感受到像食虫蝙蝠的超声波。除螳螂外,所有其他昆虫都有两个“耳朵”,分布于它们的前腿、胸背或腹部。而螳螂只有一个椭圆形、由一层薄表皮折叠于胸沟中的“耳朵”。一般一种声音的定位是通过动物“两耳”输入声音进行比较而获得。而螳螂独特的听觉器,不仅是个新奇的“耳朵”,还是一人复杂回避系统,故它在晚上既能捕获猎物又能逃避敌害。
以前的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无脊椎动物是根据特定的路径上的一系列标志的顺序记住该路的。实际上无脊椎动物脑内也有自己的“地图”。蜜蜂就是靠记住蜂房周围的地理特征,而按最短距离在两点间飞行的。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通常认为蜻蜓的飞行本领不如飞鸟的先进,其实这又错了。研究表明蜻蜓无须改变其身体和翅膀的形状,即能起飞、滑翔或飞行。而且这种昆虫惊人地敏捷,它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也能突然向斜刺里飞去,有的甚至还能倒退飞行。它利用的是一种与飞机平稳飞行或鸟类翱翔截然不同的飞行方式来完成的。
身披水手衫的兽
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马是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兽。它们身上那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斑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就像是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水手衫。
斑马是非洲的特产,是属于奇蹄目马科的动物,一共有三种,即细纹斑马、山斑马和草原斑马。它们都喜欢群居生活,常常是成百上千只的聚集在一起。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或山岳半疏林地带迁徙,以青草和树叶为食。山斑马是斑马中体形最小的一种,它平常栖息在山地,很少到草原上来。它爬山越岭的本领很强,可以在山上疾跑如飞。细纹斑马是斑马中最大的一种,也是最漂亮的一种。它身上的斑纹不但很长,而且又细又密,再加上它的耳朵特别大,鬃毛特别长,更显得与众不同。草原斑马是数量最多的斑马,它生活在草原上,奔跑的速度很快,是草原上的“飞毛腿”。
为什么斑马要穿漂亮的“水手衫”呢?动物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它们穿上这件美丽的外套是为了安全需要。斑马身上黑褐和白色的条纹,可以像迷彩服一样,起到分散、模糊形体轮廓的作用,使它们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以减少被敌害发现的机会。动物学家在试验中发现,十几只斑马站在灌木丛中不动,人们就是走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也很难发现它们。还有,斑马是群居生活的,当狮子、猎豹这些敌害扑人斑马群时,它们的眼睛往往会被狂奔逃命的斑马身上的条纹搅得眼花缭乱,不知该扑向那里好,等到反应过来,斑马都早已跑远了。斑马身上的条纹除了可以保安全外,还有一种妙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舌蝇的叮咬。因为当舌蝇飞近斑马时,也会被它身上的条纹搅得眼花缭乱而离开。
鼻孔朝天的兽
在我国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地的高山密林中,栖息着一种十分珍奇稀有、美丽惊人的动物,那就是我国独有的金丝猴。由于数量极为稀少,它至今还没有在国外展出过呢。
金丝猴的确十分美丽,它肩上披有细软的长毛,就像是穿了一件蓑衣。那长毛颜色金黄,有阳光的照射下,就像是金丝一样闪闪发光,它也因此而得名叫金丝猴。生活在云南、贵州和金丝猴,由于毛色有些发黑、发灰,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黑金丝猴、灰金丝猴。金丝猴的脸也长得生动有趣,青色的脸颊,圆圆的黑眼珠,一只鼻孔朝天的鼻子,这副怪模样,在猴类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有人又叫它仰鼻猴。
金丝猴喜欢集群生活,每群几十只以上,它们在海拔2000―3000米的密林里,过着游荡的生活。当它们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上时,总是从树枝间跳跃而过,距离可以达到四三十米远。因此,它又有了“飞猴”的美誉。金丝猴十分聪明机警,担任猴王的大雄猴,时时注意着周围的环境,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带领猴群飞快离去。有趣的是,为了安全,金丝猴和盘羊成了好朋友,它们常在一起生活。这样,金丝猴可以了望远处的敌情,盘羊也可以对树下敌害及时报警。为了提醒树下的朋友,一旦遇敌,金丝猴便立即尖叫声向盘羊示警,盘羊听到使可以及时地逃避。
传说雌金丝猴十分爱护自己的幼子,当它被猎人围住不能脱身时,就用手势垧?人表示自己有吃奶的幼子,以乞求放过。如果猎人不肯,它便把孩子放到一边,用手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要代替孩子死去。看到番情景,有谁还忍心下伤害它们呢?
会使用“化学武器”的兽
毒气是人类在战争中发明的一种化学武器。由于它难以防御,杀伤力极大,已经被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然而有趣的是,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为了驱敌避害、捕食猎物也使用了“化学武器”。
黄鼬俗名“黄鼠狼”,是分很广的食肉小兽,无论是山区或平原,都能见到它的踪迹。因为它行动小心谨慎,显得鬼鬼祟祟的,有时还会潜入家家偷食鸡鸭,所以人们都认为它是“偷鸡贼”。“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名歇后语就是从它那儿来的。其实,因偶尔偷吃几只鸡鸭而把黄鼬说成害兽是不公平的。黄鼬的主要食物是田鼠,每年它都要帮助人类消灭掉大量这样的害人精。黄鼬的“化学武器”在哪里?它是怎样使用的呢?别忙,让我来慢慢告诉你。在黄鼬的肛门附近有一对腺体,从那里可以分泌出一种极臭的液体。别看这腺体不怎么起眼,它就是黄鼬独特的“化学武器”。当黄鼬遇到猎狗之类的敌害追捕,眼看就要落人“虎口”的时候,它便猛然施放出臭不可闻的臭液来,正在追赶的敌害被这突如其来的“毒气弹”猛然一熏,几乎喘不上气来,不得不停下脚步来躲避。这时候,黄鼬便乘机脱逃了。一个臭屁救了一条命,这真是“救命屁”啊!
刺猬浑身长满了针刺,一遇危险就将身体蜷缩起来。面对那钢针般锐利的尖刺,一般的食肉兽虽然馋涎欲滴也不得走开。而黄鼬遇到这种种情况便施展它的“化学武器”,对准刺猬身体缝隙放上一屁,用不了多久,刺猬就会被臭气麻醉,将身体伸展开来。这时候,黄鼬就可以慢慢地消受美味的刺猬肉了。
会使用工具的兽
我们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都离不开工具。工具使我们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也是我们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虽然不会制造工具,但是有些聪明的动物却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来做一些事情。在兽类王国中,最会使用工具的是我们人类的近亲猩猩。它们常常会利用木棍、石块去够取食物或抵御叉吃东西等比较复杂的事来。猴子也是十分聪明的兽,经过模仿和训练,它们也能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除了智商较高,和人类沾亲带故的猩猩、猴子会使用工具外,生活在白令海域的海獭也是一种会使用工具的兽。海獭是十分善于游泳和潜水的鼬科动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海胆、鲍鱼、贻贝等海贝。然而,这些味道鲜美的海味要想吃到嘴里并不那么容易,它们不但生活在海底,而且身上还长有一层坚硬的贝壳,用牙是难以咬开的。不过聪明的海獭没有被这道难题所难住,在长期的生存进化中,它学会了利用工具来觅食。海獭使用的工具是一导体小石块,当它潜人海底将海贝捞出海面以后,便翻转身躯,将小石块放在自己的胸前当砧板,然后用前爪抓住海贝贝壳就被敲碎了。这时候,海獭就可以将鲜美的贝肉抠出来吃掉。
海獭对自己使用的工具――小石块保管得十分精心,总是随身携带,不用的时候,便把它夹藏在前肢下一个松弛的皮囊里,等到下一次吃食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
有多个胃室的兽
胃是动物的消化器官,一般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只有一个胃室。然而奇特的是,一些兽类竟有好几个胃室。我们所熟悉的鹿、骆驼、牛和羊就是这样的动物。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一下正在休息的这些动物,就会发现它们的嘴巴总是在不停地咀嚼着什么,好像在吃着什么难以嚼碎的东西。它们到底是在嚼什么呢?原来它们是在嚼从胃里返回到嘴里还没有嚼碎的消化的草。像这样,把吃到肚子里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再重新咀嚼消化的草。像这样,把吃到肚子里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再重新咀嚼消化的现象叫反刍。因此有这样习性的动物又叫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为什么要重新咀嚼消化食物呢?这和它们与众不同的胃是分不开的。鹿、牛和羊的胃有四个室,骆驼的胃有三个室。这些胃室中最大的一个叫瘤胃,其他的几个胃室加起来也不到它的一半大。瘤胃的前面与食道相通,后面和第二个胃室、很像蜂窝形状的蜂巢胃相连,蜂巢胃的另一端又同椭圆形的重瓣胃相接,重瓣胃下还连有梨形的皱胃,再往下才是肠子。反刍动物吃草的时候,没等把草嚼碎就咽了下去,这些没嚼好的草进了瘤胃以后,就暂时存在那里。留胃没有消化腺,食物在瘤胃里只是被唾液浸软了,等到反刍动物休息的时候,这些食物便返回到口腔中慢慢地细嚼,然后再将嚼好的食物吞入到蜂巢胃里开始消化。在蜂巢胃和重瓣胃里,食物又进一步地被研磨得更细、更碎,等到最后进入皱胃以后,皱胃分泌出消化液将食物消化,然后再进入肠子加以吸收。
反刍动物有这样特殊的胃和奇特的反刍习性,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这样,它们可以在旷野很快地吃饱肚子,将食物存在瘤胃里,然后等回到隐蔽安全的地方休息时,再反刍到口中细细地咀嚼消化。
善于巧妙合作的兽
在动物世界里,有一些动物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帮助的合作关系。千奇百怪的兽类中,也有这样一些善于巧妙合作的兽。
犀牛是一种力大无比的兽。它的皮肤坚如铠甲,头部那根碗口粗的长角,任何猛兽被它顶也是完蛋。别说是鬣狗、猎豹,就是被称为兽中之王的狮子也敌不过它。发起脾气来,连大象也要让它三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粗暴勇猛的家伙,却也有犀牛鸟这样知心的使用伙伴。犀牛鸟常常停栖在犀牛身上,为犀牛清除那些讨厌的蚊虫。犀牛对犀牛鸟也格外欢迎,任它在自己身上飞上飞下。
北极熊也是一种善于合作的兽。它的合作伙伴是弱极鸥和北极狐,它们常常在一起合作捕猎海豹。开始捕猎时,北极鸥先像侦察机一样在冰原上飞行。当它发现海豹后便飞回到北极熊的上空,引导北极熊和北极狐向目标前进。来到目标附近以后,北极鸥便飞到海豹的上空吸引海豹的注意力。这时候,北极狐也跑过来在离海豹很近的地方打滚转圈子,逗引海豹。当海豹全神贯注地看北极鸥和北极狐表演的时候,北极熊便悄无声息地来到它身旁,将它捕获。有趣的是,北极熊在饱餐一顿海豹肉以后,总会忘不了给自己的合作伙伴留上一些。
食蜜獾和食蜜鸟也是一对善于合作的好搭档。食蜜鸟发现蜂巢以后,就急忙飞去找食蜜獾,然后引导着它去发现蜂巢的地方。食蜜獾善于爬树,浑身又长满长长的密毛,不怕蜂群蜇咬。当它把蜂巢破坏弄出蜂蜜来后,就开始和食蜜鸟一同分享甜美的蜂蜜。
你看,动物们合作是多么有趣啊!
有五只“手”的兽
南美洲的热带森林,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一种有五只“手”的兽在茂密的热带雨林间来回跳跃、游荡,这种奇特的兽就是美洲特有的动物――蜘蛛猴。
蜘蛛猴是猴类中十分独特有趣的一种。它的四肢长得又细又长,脑袋又小又圆,特别是那根细长的尾巴,几乎超过它身体10多厘米。因为它的毛色多是黑色、褐色、灰色的,再加上它肢体细长的形体和树上攀援飞越的动作,远远地望去,很像一只硕大的蜘蛛。所以,人们才给它取了蜘蛛猴这个十分形象的名字。细心的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问:不是说蜘蛛猴是有五只“手”的兽吗?可现在,从书里只看到它同其他兽类一样,也只有四肢。那它的第五只“手”在哪里呢?请先别急,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蜘蛛猴的第五只“手”。蜘蛛猴的第五只“手”就是它的那根细长的长尾巴。蜘蛛猴的长尾巴不但比它自己的身体还要长,而且异常的敏感,有极强的缠绕抓拽能力。蜘蛛猴用它的长尾巴像手臂一样攀援树木的枝权,不但可以轻松灵巧地从一棵树飞跃到另一棵树上,而且还可以紧紧地缠绕在树枝上,把自己的身体像灯笼似地悬吊在空中。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它用那根灵活的尾巴,把像花生米大小的食物卷起,准确地送入自己的口中的时候,你一定会惊叹蜘蛛猴的第五只“手”的奇妙。有趣的是,蜘蛛猴的前爪由于没有拇指,缺乏对握的能力,所以有时还没有它的尾巴灵活呢。
蜘蛛猴的第五只“手”除了攀援,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天气炎热的时候,它可以像散热器一样将身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
会给自己治病的兽
人生了病,自然要去医院打大夫看病吃药。有趣的是,一些野生动物如果生了病、受了伤,它们也会给自己治病、治伤呢。
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里的猴子,有时会患上疟疾病,浑身发冷打战,十分难受。这时候,生病的猴子就会去啃食金鸡纳霜树的树皮。金鸡纳霜树的树皮里,含有一种治疗疟疾病有特效的药物成分――金鸡纳霜素。猴子吃了它,用不了多久,病情就会减轻痊愈。
洗矿泉、温泉澡,是人们常用的治病方法。然而,有一些动物也懂得洗矿泉、温泉治病。美洲灰熊关节有了病,就常常跑到含有硫磺的温泉中去洗澡,这样就能使它的关节病痛得到有效的治疗。獾也会利用矿泉来治病。如果小獾身上生了疮,母獾便会带上它去洗矿泉澡,直到把病治好。
有时候,一些动物会吃下腐败变质或毒的食物,为了将有毒的食物吐出来,它们会去吃一些能够催吐的草药。藜芦草里含有一种能催吐生物碱,野猫如果吃下了有毒的东西,它就会去找藜芦草来吃,食后毒物便会被呕吐出来,病就会慢慢地好了。
有一些动物受了伤,它们会用泥敷的办法来给自己治伤。山鸡的腿骨骨折以后,就飞到泥塘边,用嘴啄起软泥,混合上一些细草,细心地敷在自己受伤的腿脚上。软尼晒干以后,就像外科医生给病人打石膏一样把伤骨固定了下来。过一段时间以后,断骨就会接好了。猩猩也会用泥敷来治病。当它的牙床发炎肿痛的时候,它就把泥敷在脸颊上,用以消炎止痛。
会治病的兽还有许多。像麋会吃槲树的皮治腹泻;黑熊会吃菖蒲的叶子治胃病;野牛会用泥浴治疗皮肤病等。
会过日子的兽
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针叶林里,生活着一种珍贵的毛皮兽――紫貂。人们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其中一宝说的就是紫貂。
紫貂是鼬科动物,和人们常说的黄鼠狼可以说是远房亲戚,因此它的大小和外形很像黄鼠狼。活泼好动是紫貂的天性,它既会爬树又会游水,常常在夜间出来捕捉野兔、野鼠、昆虫和鸟类等小动物。人们看到它时,它那双眼亮的大眼睛,总是不停地转动;那条粗大的尾巴也总是不停地摇摆。紫貂的毛皮革确堪称一宝。看上去乌光透亮,既柔软又美观,是制作高档裘皮大衣的上好材料。
除了毛皮闻名于世,在兽类中,紫貂还是以善于“持家过日子”而著称的兽呢。
一般的野兽对自己的“家”很随便,往往是找到了个土洞或石洞就住下来,顶多再铺上些野草、鸟羽和兽毛。而紫貂对自己的“家”却修建得十分认真和讲究。在紫貂的“公寓”里,它总要把睡觉的“卧室”、储存食物的“仓库”和排泄方便的“卫生间”分开,建成三间一套的“套间”。在它的仓库里,既存有捕捉来的鸟、鼠、兔、鱼等晕食,又有从林子里采集来的素菜,真是应有尽有。为了防止食物储藏过久而腐败变质,紫貂还会把猎物悬挂在高高的树枝上慢慢风干,然后再精心地收藏在仓库里,等到冬季天来,食物缺乏的时候,再取出来充饥度日。
北国和冬季,漫长而严寒。这时候,要想在冰封雪冻的森林里寻觅到一点食物比其他季节困难多了。在整个冬季里,一些动物只好啼饥嚎寒苦度时光。而这时,会过日子的紫貂,则在温暖的家里吃着自己的存粮,生活得十分惬意。
等级分明的兽
在兽类王国里,有许多动物喜欢过群居生活,在这些群居的动物当中,有的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绝大多数猴类就是在这样等级分明的“社会”中生活。
狒狒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猴科动物,它与其他猴类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有一张像狗一样的脸。狒狒喜欢群体生活,一群往往有几十只到上百只,每群里都有一只身体最强壮,个头最高大,毛色最漂亮的雄狒狒担任首领。在狒狒家族里,首领的地位至主无上,无论是谁从它的面前走过,都要向它表示尊敬臣服。如果谁胆敢不按照规定向首领行礼,就要遭到极为严厉的惩罚。为防止一些不大情愿臣服的雄猴守规矩,服从自己的威严,狒狒王还时常将它那大得吓人的獠牙龇出来示威。在这种等级分明的王国里,担任首领的雄狒狒养尊处优,过着比别人舒适的生活。
猕猴是世界上比较常见的猴。在猕猴群里,也有一只最强壮的雄猴当“猴王”。在它的手下,还有“二猴王”、“三猴王”帮助它统治猴群。“猴王”在猴群里不但称王称霸、养尊处优,而且还妻妾成群,有“猴王后”和“猴王妃”。为了防止其他雄猴对自己的后妃“勾引”或“非礼”,猴王时常在猴群中巡视,一旦发现有企图越轨者,必将严惩不贷,进行毒打和撕咬。
有趣的是,猴王的宝座不是终身制。一旦猴王年老力衰,一些新长大起来的雄猴便会同它争夺王位。争斗的结果往往是老猴王被年轻力壮的雄猴打得遍体鳞伤,只得哀号着逃离猴群,从原来那个前呼后拥、妻妾成群、不可一世的“君王”,一下子变成了谁也不待见的孤家寡人,孤独地度过自己的残牛。
生活在海洋里的兽
人们常把兽类说成是走兽,其实兽类中,不但有像蝙蝠、鼯鼠那样会飞、会滑翔的兽,而且还有许多生活在河湖或海洋里的兽。
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那里不但是鱼类、虾蟹等海洋生物遨游的广阔天地,也是海兽们生息繁衍的好家园。
鲸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巨兽。它虽然外形像鱼,也是海里的游得很快的动物,但是它却是地地道道靠肺呼吸、胎生的哺乳动物。鲸类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共有90多种。须鲸中体形最大的是蓝鲸,它长达30余米,重100多吨。比40头大象还要重。齿鲸中最凶猛的是虎鲸,它几乎什么都吃,就边比自己大十倍的蓝鲸它也敢袭击。海豚是鲸类家族的小兄弟。它不但是海兽中的游泳冠军,还是聪明的海兽。经过训练,它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
海狮、海豹、海象、海狗和海牛也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兽。除了海牛不能上岸生活外,海狮、海豹、海狗和海象都要在岸上睡觉和繁殖。海狮因面部长得像狮子,颈部有长长的鬃毛,吼声像狮吼而得名。它们成群地栖息海边,白天下海捕食,夜晚上岸睡觉。雄海狮常常为争夺雌兽打架,直到斗得双方伤痕累累,一方认输才肯罢休。海狮聪明灵活,经过驯养是马戏团里的好演员。海象嘴边长有像象牙那样的獠牙,它们用獠牙做武器来捕食,用獠牙来争夺领地,抵抗白熊的袭击。
虽然,海狮、海豹、海象和海狗的相貌和体形大小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肢体都演变得很短小,像鱼鳍一样,这是它们长期水陆两栖生活的结果。
能帮助残疾人的兽
残疾人因为身体有了残疾,生活上会遇到许多不便,然而,在一些动物的帮助下,他们又能够正常地生活了。
双目失明的盲人走路十分困难,他们即使是手拿探路竿,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也难免磕磕碰碰,发生危险。可是,在有些国家里,盲人只要牵着一种经过专门训练的在路上,导盲犬会尽心尽力地为主人代目,引导主人走安全的路线。它不但在遇到台阶和深沟时会及时提醒主人注意,引导主人横道上过马路,从不会违反交通规则。除了导路,它还能带领住人购物,帮助主人取送东西。有了它的帮助,盲人的生活真是方便多了。
美国有一只名叫海里翁的卷尾猴,它给一位四肢瘫痪的青年当了猴“保姆”。它每天为主人喂饭、刷牙、翻书、放唱片,还能做许多主人无法做的家务事。虽然猴子的天性很贪玩,可是海里翁却很尽责尽职。只要主人发出指令,它便会忠诚地为主人服务,因为它知道主人的奖惩很分明,如果任务完成得很及时、很正确、它就能得到甜草莓汁的奖赏;如果调皮捣蛋,拒不招待命令,它就会受到主人的惩罚。
海里翁在主人的**下越来越能干,成了主人的好“保姆”。主人一时一刻也离不了它。
如今,训练猴子做残疾人的“保姆”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在专业人员训练下,越来越多的猴“保姆”走进了残疾人的家庭,它们周到细心的服务赢得了残疾人的欢迎。
只有手指般大小的兽
在美洲的猴类大家族中,奇奇怪怪的成员真不少。不但有声若哭泣的泣猴;吼声如雷的吼猴;鼻子最长的天狗猴;尾巴最长的蜘蛛猴;形象最丑陋的秃猴,还有一类体形长得十分小巧玲珑的猿猴――狨。
狨又名狷猴。它们生活在中、南美洲的原始森林里,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约有30多种。狨有珠子一样的圆眼睛,大大的耳朵,阔嘴巴,身披柔软浓密的绒毛。它们当中的狮毛狨、长须狨、黑白狨和倭狨,颈部还生有金黄色的长毛,看上去,很像一头威武的小狮子。不过,它们最令人惊异的地方是,狨的体形大小和其他猴子比起来相差得十分悬殊,一般只有二三十厘米,体重也不过几十克重。特别是倭狨,它的身长不到10厘米,看上去,真像是一个来自“小人国”的客人。由于狨常年栖息在高高的大树上,人们往往只能听到它们嘁嘁喳喳的收声,而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所以常把它们误以为是鸟类。瑞典的一位厨师曾养过两中只小倭狨。它们的身长不足5厘米,比人的手指还短小。它们常常攀爬在主人的手指上玩耍,十分逗人喜爱。因倭狨十分小巧可爱,容易驯养,于是许多当地人喜欢饲养倭狨,把它放养在自己的口袋里,随身带出去玩耍。
倭狨不但体形小巧,长想奇特,十分好玩以外,它的食性也很特别,它除了吃树上结的果实以外,还爱吃苍蝇、蚊子、蜘蛛、蛾子等虫子。如果很长时间吃不到虫子,它就会营养不良,活不了多久。所以,当地人又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食虫猴”。好在热带森林里有的各种各样的昆虫,在那里,倭狨是绝不会饿肚子的。
动物之最
狗鱼――最长寿的鱼
智商最高――人
最小的鸟――蜂鸟
最危险的毒蜘蛛――雪梨漏斗网蜘蛛
最大的壁虎――大壁虎
咬力最强的动物――袋狮、袋獾
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眼镜王蛇
寿命最短脊椎动物一虾虎鱼
最小的动物――一种代号为的原生动物
世界上最小的熊――马来熊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棕熊
鼻子最长的动物一亚洲象
珊瑚是最长命的动物
世界上最懒的动物――树懒
最大的蝎子――热带蝎王(几内亚)
最大的千足虫――赤马陆
最大的蜘蛛――蜢蜘(圭亚那)
最大的陆龟――象龟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一蓝鲸
最长寿的动物
在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动物是大象,据说它能活六十到七十岁。当然野生场合和人工饲养是不同的,前者的寿命短些。据记载,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岁。
跑得最快的动物
跑得最快的动物当数猎豹,它追捕猎物时每小时,能跑一百一十公里。猎豹是肉食目猫科动物,以鹿类,羚羊为猎物。鹿类,羚羊等动物拼命跑时,每小时不超过七十公里,因此很快就会被捉住。但是,如果距离不是很短,猎豹就坚持不住最快的速度,所以它尽力捕捉近处的猎物。
最强悍的动物
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但它不去袭击大象。不过,少数袭击象崽的狮子也没听说被母象踩死过。但在印度袭击大象的老虎,却有被大象踩伤的,看来,最强悍的动物还是大象。
最聪明的动物
哺乳动物中最聪明的是黑猩猩。和人类相近的有类人猿,还有动物学中属类人猿科的大猩猩,波罗州等地产的猩猩,长臂猿以及黑暗猩猩等,其中最聪明的是黑猩猩。它大脑的大小虽然只有400毫升,不如大猩猩有500毫升。但是,它的脑功能却特别显著。
最短命的动物
除了昆虫以外,最短命的是一种生在北海道虾夷沼泽地的老鼠,春天生下来,东天就死去,寿命只有八到十个月。然而将它放到室内喂养,可活到两三年。
最重的动物
最重的动物当然是鲸了,它相当于五六头象。大象分印度象和非洲象,前者较小,体重约为四千到五千公斤,公象最重的有八千公斤。非洲象体重有六千到七千公斤,最高记录达一万二千公斤。
最小的海蟹
生活在日本相模湾的豆蟹,甲3.8―4.2毫米,只有一个米粒那么大。
最重的海蟹
产于澳大利亚巴斯海峡,重达14公斤。最大的龙虾是深海拖网船“赫斯勃”号于1934.年捕到的。从尾端到钳尖1.2米,重19公斤多。这个大龙虾陈列在美国波士顿科学馆里。最长的水母于1965年被海水冲到马萨诸塞州海滩上,伞部直径2.3米,触手36.58米,若把触手展平,竟长达74米。
最小的龙虾
是南非的角龙虾,总长只有10厘米左右。
最大的蜗牛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近海发现的一种海兔蜗牛,平均重量3.2―3.6公斤,最重6.8公斤。
最大的法螺
一般壳高20余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
最名贵的海贝
贝类专家认为,生活在菲律宾海外的白齿玛瑙贝稀少名贵,至今一共找到3只。1975年11月,在菲律宾海外马克里岛捕获1只,以7000美元售给日本人。
水中屏气最长的动物
用肺呼吸的海洋动物中,在水下屏气时间最长的海龟。它吸人一口气,可在水下潜游几个昼夜。
最具破坏力的昆虫
最具破坏力的昆虫是分布于非洲和亚洲西部的荒地蚱蜢。某些天气状况可导致成群的蚱蜢将飞行途中遇到的几乎所有植物吞噬一空。5000万只蚱蜢一天内所吃掉的作物可供500人生活一年。
最凶猛的鸟
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悬崖绝壁之间的安第斯兀鹰,体长可达1.2米,两翅展开达3米。它有一个坚强而钩曲的“铁嘴”和尖锐的利爪,专吃活的动物,不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动物,甚至还捕食美洲狮等大型兽类,因此又有“吃狮之鸟”和“百鸟之王”的称呼。
“吃肉的马。”
许多媒体都曾刊载了一篇介绍“马虎”一词的来历的文章。该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关于“马虎”一词的来历的一个传说故事,十分有趣。不过,该文的后半部分却说:“在动物王国中里确有名叫‘马虎’的动物。它生长在四川省川东与贵州交界的白马山上,山民称它为‘马老虎’。这种珍稀动物体大如马,形亦似马,体表长有似虎的条状花纹,其凶猛程度胜过老虎,且行动诡秘、迅猛,前爪锋利,专以捕食野生动物和山民豢养的牛、羊为生。传说,白马山上的老虎曾被马虎吃掉过。”这段文字听起来神乎其神,但事实上,这种名叫“马虎”的动物同“野人”等一样,都不过是民间传说或科幻故事中的动物,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会存在。
目前世界上生存的所有动物物种都是千百万年来漫长进化的产物,都有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踪迹。让我们首先来看看马的演化历史。马属于奇蹄类动物,至今仍然生存在地球上的同类有马、驴、貘和犀牛等,都是大型的食草有蹄类动物,全世界共有大约6属、17种。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均有一个大的中趾支撑着身体,即使有小的侧趾出现,也并不支撑体重。后足距骨的上部形成滑车,所以只有一个方向可以弯曲,在奔跑能力上不如同样食草的偶蹄类动物。除了貘类的前足外,趾的数目均为奇数。趾端上均有蹄,帮助行走。它们栖息于草原上或森林中,但都以植物为食,不吃肉。与此相适应,它们均有一个简单的胃和特别发达的盲肠,但不能反刍,因此不利于消化纤维多的稻草类。奇蹄类动物最突出的特征还有前臼齿的臼齿化,这种臼齿化在原始的类型中还不明显,但在进化程度较高的类型中,前臼齿除第一枚以外完全变成了臼齿型。这种演变大大地增加了牙齿研磨的面积,也就提高了牙齿研磨坚硬植物的效能。
奇蹄类动物最早在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初期出现,可能是由踝节类等古老的有蹄类进化而来的,并且在第三纪中期时达到了其进化史的顶点,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盛极一时,以后便开始逐渐衰退,成为哺乳动物中走向衰亡的一个类群。
奇蹄类动物从类似始祖马的原始祖先类型开始,主要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进化。一支是马形动物为主干的进化路线,包括绝灭了的古兽类、雷兽类和一直到现代生存的马类;另一支是向着有角的方向发展,包括貘类和犀牛类等;此外还有一支是向有爪的方向发展,包括已经绝灭的爪蹄兽类等。
爪蹄兽类到更新世时便全部绝灭了。它们是奇蹄类动物中唯一脚上具有爪而不是蹄子的类群,因此它们并不是成群地奔驰在草原上吃草,而是靠挖掘植物根为食。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在广西、云南和山西等地发掘出8种爪蹄兽类,如方齿始爪兽、那板裂爪兽和河套裂爪兽等。
马类的进化主干是从始新世的始祖马一直到现代的马,它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逐渐从小到大,腿和脚变得越来越长,侧趾逐渐退化,中趾不断加强,齿冠越来越高,前臼齿由简单到复杂并且逐渐臼齿化。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从适应于森林生活到逐渐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即从跳跃到奔跑、从吃树木的嫩叶到吃粗糙的草类的过程。
因此,从马的演化历程来看,所谓“吃肉的马”是不可能存在的。
动物血液的颜色
各类动物的血液由于组成成分及其生理状态的差异而在颜色上也有所不同,如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则有的呈蓝色,有的呈紫红色、绿色等。
那么,动物血液的颜色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人认为血液的颜色取决于所含某种离子的颜色,如认为脊椎动物和蚯蚓等的血液呈红色是由于铁离子的存在;蓝色血液是由于铜离子的存在等(事实上Fe2+在水溶液中为浅绿色,Fe3+一般为黄色;Cu2+只有在(H2O)2+4状态呈蓝色,其余均为无色)。笔者认为,诸如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离子一方面并不显示该种动物血液的颜色,否则像脊椎动物的动脉血为鲜红色而静脉血为暗红色的这种颜色的变化就无法解释了,因为动脉血和静脉血中铁离子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些离子在血液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Fe2+存在于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中,原卟啉与形成四配位体螯合的络合物,其外围被血红素分子的珠蛋白链的氨基酸残基包围着以提供飞机型低介电的环境保护Fe2+不被氧化为Fe3+。同样,有些动物血液中的¨也是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动物血液的颜色不一定就呈现某种离子的颜色。
动物血液呈现什么颜色,要看血液中生色物质所吸收的光是哪些可见光,如果吸收的某种或某些可见光,则显示出的颜色就是这些颜色的互补色,或者说对哪种光不吸收或吸收的较少则显示出该种颜色,正如叶绿素对绿色光几乎不吸收而使其呈现绿色一样。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子有11个双键,共轭双键所吸收的可见光使得血红蛋白呈红色。然而,血红蛋白在氧合状态和脱氧状态下由于构象的变化使得它们的吸收光谱也有所不同。所以,氧合血红蛋白最终呈现的颜色是红色,脱氧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紫蓝色。因此,脊椎动物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决定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多数动物的血液不含血红蛋白,如软体动物(头足动物和石鳖属等)以及节肢动物(虾、蟹及肢纲的鲎)所含的是血蓝蛋白。血蓝蛋白分子由Cu2+和1个约20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链结合而成,和血红蛋白一样,该呼吸色素的颜色也与其状态有关,在氧和状态下为蓝色,在非氧和状态下则为无色或白色。有些多毛虫(如帚毛虫科、绿血虫科)的血液中含有血绿蛋白,钙蛋白也含有铁离子,化学性质与血红蛋白相似,氧合时呈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却呈绿色;另外,像星虫、多毛虫纲的长沙蚕属及腕足动物中的血液中也有一种含铁的蛋白叫血褐蛋白,该蛋白不含卟啉结构,氧和状态下显紫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为褐色。值得一提的是昆虫的血液,昆虫的血液其实一个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内部介质,所以又称血淋巴,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因呼吸作用在气管中进行,故昆虫的血液无呼吸色素。昆虫的血液也常有各种颜色,常见的有黄色、橙红色、蓝绿色和绿色等,它们血液中所含的色素物质使得其血液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如大天蚕蛾中有仅一胡萝卜素、核黄素和黄素一核苷酸;家蚕中的黄酮、荧光素和叶酸;菜粉蝶的幼虫血液的绿色是因为黄色蛋白(其辅基为一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和一种蓝色蛋白(其辅基为胆绿素)共同存在的结果。在散居型飞蝗绿色血液中也有类似的成分,但是,一种绿色蝽的绿色血液是由于一种13一胡萝卜素一蛋白复合体和一种近似花青素存在的结果。昆虫血液中的这些色素一般认为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另外,昆虫血液的颜色有的还与性别有关,如菜粉蝶的幼虫、蛹和成虫的血液,雌的为绿色,雄的则为黄色或无色。
野生动物拯救工程
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的对象是我国特有的、极度濒危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物种。主要有大熊猫、朱鹃、虎、金丝猴、藏羚羊、扬子鳄、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鹿类、鹤类、雉类、兰科植物、苏铁。通过开展十五个物种的拯救工程,进一步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持并扩大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大力开展人工繁育,进行野外放归自然试验,开展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存和研究,最终使这些物种摆脱濒危。
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珍稀孓遗动物,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部分地区,目前野外种群数量有1000只左右,人工圈养数量约110只。重点完善现有35处保护区建设,新建28处保护区;加强栖息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建立33万公顷的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开展大熊猫人工繁育,科研监测和野外放归的研究。
朱qQ
朱鹃是世界上现存最濒危的鸟类,在目前保护成绩基础上,下一步将在朱鹃经常觅食地区恢复天然湿地2000公顷;选择适宜重引入区域建立异地繁育种群2―3处,新建保护区面积达到20万公顷。
虎
我国有四个亚种,即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野外种群数量不足百只。完善现有13处保护区的建设,新建处保护区,恢复和改善虎栖息地;实施人工繁育虎野化和放归自然项目,促进隔离种群遗传联系。
金丝猴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川金丝猴3个亚种。加强12处金丝猴重点保护区的建设,新建保护区1处,在保护区建立保护站22处。改善金丝猴栖息地,并建立食物基地3个和多处食物投放点。同时加强驯养繁殖和开展野外放归试验。
藏羚羊
藏羚羊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藏高原。由于人为猎杀,藏羚羊数量急剧下降到目前的5万头,并呈急剧下降趋势。完善已建3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面积达38.8万平方公里。新建3个禁猎区,开展藏羚羊的人工驯养繁育研究。
亚洲象
我国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的西双版纳、江城、沧源和盈江。种群数量约为200至250头。完善2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其他10万公顷区域上建立保护站,开展野外监测和人工驯养繁殖。
扬子鳄
扬子鳄为我国特有物种,野外种群仅有几百条。扩大现有扬子鳄保护区的面积,新建4个保护管理站。划建3处扬子鳄人工放养区,面积为6万公顷;选择2万公顷进行恢复和改善,建立异地种群。
长臂猿
长臂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等省,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只。扩建和加强13处现有保护区的建设,在保护区外建立保护站12处,新建2处长臂猿人工驯养繁殖中心,进行野化。
麝
麝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中型食草动物,全国麝资源六十年代的250万头下降到20―30万头。完善现有66处保护区的建设,新建4个禁猎区,面积达60万公顷,恢复和改善植被10万公顷,开展麝类自然放养,加强人工繁殖研究。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濒危动物,目前仅在青海湖周围有300只左右。扩大青海湖保护区的面积,在普氏原羚觅食、活动区域约4万公顷强化保护,新建保护站4处。改造栖息地2万公顷并加强普氏原羚的人工繁育研究。
鹿
鹿类动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传统的狩猎动物。工程将加强海南坡鹿、麋鹿、白唇鹿、驼鹿和马鹿的保护。扩大和完善13处保护区的建设,在保护区外新建140处保护站,面积为1500万公顷。建立4处狩猎和合理利用示范区。
鹤
中国有世界15种鹤类中的9种。现有鹤类保护区40多个,面积1000多万公顷。完善16个重点保护区的建设,扩大保护区面积。在繁殖地和迁飞地建立保护站120处,恢复改善湿地4万公顷,加强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雉
我国的49种雉类中18种为特有种。加强现有10个重点保护区的建设,新建1处保护区;在保护区外100万公顷栖息地上建设保护站,改善栖息地5万公顷,开展雉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古生代末期的大灭绝
灭绝(extinction),大灭绝(mas***tinction)总是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无论是从事地质、古生物工作的专业人员、化石的爱好者,还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士……
在生命的漫长历史之中,灭绝是生命自然发展中必然和正常的现象,任何一个物种都会灭绝,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其中,幸运的,留下了一副嵌入岩石中的骨架,成为了身后某种智慧生物可以用来研究的化石;而生物中的大部分,都仅仅在时间的长河中,像流星一样,片刻的一闪之后,稍纵即逝……
所谓的灭绝,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大灭绝,往往意味着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相对短暂的地质间隔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大规模丧失。提起大灭绝,地质历史时期最显著的就是古生代末期的大灭绝,即二叠纪末大灭绝。
在二叠纪大灭绝之后大概有90%以上的海洋动物的属在大约10―15个百万年之内发生了绝灭。而令人惊奇的是,陆生植物尽管完成了从古生代类型像中生代类型的转换,但是却没有发生规模相当的大灭绝现象……
如此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地质科学尽管是一个将今论古的科学,可是毕竟讲究的是证据和推理。符合逻辑以及目前知识背景的推理和论证在谈谈大灭绝原因时候都是受欢迎的。
研究二叠纪末大灭绝,首先要找到二叠纪――三叠纪的连续地层。在这方面,中国很有优势。
研究人员发现,在二叠纪――三叠纪过渡的地层中,铱元素要远远高于地壳中的一般岩石。铱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而在陨石中的含量却非常高,于是人们推断,可能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大规模的陨石撞击事件,陨石撞击破坏了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引起的烟尘遮蔽了天空很长时间,导致大量生物灭绝。对于这种理论,当然也有反对的原因。因为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也可以导致局部地区的铱元素异常。事实上,火山活动所引发的灾害(熔岩,火山灰等)当达到一定能够规模的时候,的确是足够引起大灭绝了。
然而,火山还会留下起来的证据(如粘土岩等),在这方面的证据似乎就略显不足了。
如果有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连续的火山岩石记录,还可以识别出这段地质时期中地球磁场的变化情况。地球磁场的变化可能是瞬间发生,有证据表明,新生代有孔虫的若干次绝灭事件与地球磁场的倒转现象是吻合的。磁极、磁场的强烈变化究竟有什么后果?人类从来都没有经历过,通过化石记录或许能解答我们的疑问。
另外,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的陆地开始拼合,在二叠纪末期,形成了超级联合大陆。陆地从翻开到联合,陆地的总面积变化不大,可是浅海区域(大陆架)的区域却发生了显著的减少。因此,很多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大规模缩减了,如此便导致了大灭绝的发生,而陆地上却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洪河兄比较倾向的二叠纪末大灭绝原因。
然而,大灭绝现象的原因往往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的证据而有不同的解释。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时候不要将各种观点想当然的混在一起。科学研究往往不能提出一个问题的明确答案,而提出问题或许更加重要。
野牛趣闻
在濒危动物家族中,牛也是一个类群,但不是指我们常见的家牛,而是家牛的祖先――野牛。
谁是野牛比尔
在美国甚至美洲的一些影视片中,常有“野牛比尔”这个名字出现,那么你知道“野牛比尔”是谁吗?
在哥伦布初到北美时,这里生活着大群的野牛,多达6000万头,最大牛群可宽达40公里,长达80公里,牛群的场面恢弘壮观。十九世纪,随着移居北美的欧洲牛仔对大草原的开发,特别是铁路通过大草原后,便开始大肆枪杀野牛,因为庞大的牛群常常阻碍火车运行。一个外号叫“野牛比尔”的枪手,在18个月中就枪杀了4000头野牛于是他成了牛仔中的英雄,威名远扬。正是无数个“野牛比尔”,才使得美洲野牛从一望无际的种群减少到屈指可数的地步。1903年,北美的野外只有21头野生野牛啦!
“野牛比尔”制造了自然史上的悲剧!好在美国政府及时醒悟,把野牛置于国家保护之下。现在,在北美一些国立公园中大约生存着2万头美洲野牛。
2.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欧洲野牛
欧洲野牛分高加索野牛和波兰野牛。
沙皇亚利山大一世征服整个俄罗斯后,把生存于俄罗斯、波兰边境的野牛据为己有,并设立狩猎法加以保护,高加索野牛在这里繁殖得很好。但是,1918年,苏维埃推翻沙俄统治,也向这些旧社会的宫廷宠物――野牛开枪,使高加索野牛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波兰野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横遭厄运,仅有3头逃脱侵略者的枪口,加上动物园里的45头,共48头幸免于难,到本世纪30年代,人们努力恢复波兰野牛的野生种群。现在,欧洲野牛的一支――波兰野牛正安祥地生活在波兰东北部的巴洛维沙森林,那里还有海狸等动物与牛共舞。
爱在泥水中跋涉的非洲野牛
非洲野牛曾广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在有水源、多青草的地方游荡。由于上个世纪末非洲爆发牛瘟,很多非洲野牛不幸遇难,数量锐减。
非洲野牛晨昏活跃,喜欢在泥水中走来走去,白天常躲在林荫中纳凉,这主要是因为非洲的气候太炎热了它们遇到危险便跳入水中,个个是游泳好手。当然,它们的奔跑能力也不错,时速可达57公里。
种类丰富的亚洲野牛
①瘤牛,因肩上有瘤状突起而得名。在印度它被视为“神牛”,可在街上村落随意漫步,如入无人之境。
②白肢野牛,体型巨大,雄牛肩高2米,体长3米,体重超过1吨,是当今野牛类中最大的一种,体色黑棕而小腿却是白色,所以又叫“白袜子”,产于我国和印度边境的山林、高山草地。
③爪哇野牛,也叫白臀野牛,产于东南亚,数量已很少,夜间行动,白天休息,卧成一圈,由一头母牛站立警卫,遇到危险,母牛立即跺脚示警,众牛闻讯马上跃起逃命。
④大额牛,这种牛又被称为四不象牛。它前额宽大,头呈长桂状,身体粗壮,四肢短小像黄牛,背有肉峰像骆驼,角距宽张像野牛,是举世罕见的半驯化牛类,仅见中国西南高黎贡山西麓的独龙江畔,又叫独龙牛。
此外还有林牛、牦牛、倭水牛等十余种。
5.野牛拐带家牛
在青藏高原,藏民常丢失家养的牦牛。当猎人追赶野牦牛群时,有时会碰到一两只牛不逃跑的,近前一看,原来是走失的家牦牛。这些牦牛大多是母牦牛,是被野公牛“拐带私奔”的。如果发现家养的母牦牛已经怀孕,牧民们会欢天喜地地把母牦牛迎回家,因为和野牦牛杂交生下的牦牛体力好、驮物多、耐疲劳,所以,母牦牛和野公牛私奔还是件大喜事呢!
疯狂的动物繁殖行为
乌贼看到“意中人”后,雄性乌贼会跳起“圆圈舞”,吸引雌性乌贼上钩,它们会绕在直径200米的“产卵床”周围缠绵。破晓时分,它们开始正式人戏,交配活动会持续一整天,它们只休息片刻,在这期间,雌性乌贼能向海底游去,将卵藏起来。
企鹅表达感情的方式比较含蓄,久别重逢时雄性和雌性企鹅便会身子贴着身子站在一起,高声歌唱,双翼来回拍打。它们会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寻找一个不受其他企鹅打扰的隐秘地点,但真正的交配过程却仅仅持续3分钟。企鹅交配一次后,当年就不会再体验这种快感。
一旦雪貂异常兴奋时,它们就会跳起“鼬鼠作战舞”,疯狂而连续地向一侧跳跃,与此同时,也通常伴随有弓背、发出嘶嘶声、或卷起尾巴等动作。它们通常是在玩耍后,或是成功夺取了一件玩具或偷来的东西后,开始跳这种作战舞。
姬蜂是像恐怖大片的株距:首先选出一个受害者,然后将自己的卵注入到它们体内。接着,姬蜂便开始吃这条毛毛虫,但它不会痛痛快快地将其吃掉,而是先将毛毛虫的脂肪和消化器官吃掉,把心脏和中央神经系统留在最后,以达到让毛毛虫尽可能多地活受罪的目的。
豪猪交配真是令人大开眼界。雌性豪猪每年只有数小时接受雄性豪猪壮硕的身体,当雄性豪猪准备交配时,如果她也情绪高涨,双方就跳起来,面对面,腹部对腹部。接着,雄性豪猪开始撒尿,尿液在雌性豪猪身上四处飞溅,将“爱人”从头到脚“洗巴干净”。
雌性胃育蛙引起人们好奇的是,它们独特的照顾孩子的方式:在雄性向其体内受精后,雌性就会将卵吸入口中,将它们吞入腹中。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雌性是否吞下蝌蚪或卵,因为在它们灭绝之前科学家从来没有发现这种行为。最后一只被捉的胃育蛙死于1984年。
红腹束带蛇体积小,且有毒,生活在加拿大和美国西北部。这种蛇交配的频率十分高,且经常在狂欢期间发生。两万五千条蛇聚集在一个大洞穴内,对交配充满渴望,迫不及待。在这么一大堆蛇里,一条雌蛇可能有多达百位“追求者”。
河马有其独特的求爱方-式。它们通常通过划定地盘,一边在河水中撒尿,一边清洗,来吸引“意中人”的注意。接着,河马将会像螺旋桨一样旋转自己的尾巴,将尿液向四周驱动,这种举动会吸引爱慕者的注意,双方会开始交配前的前奏,其中包括在水中溅水嬉戏。
雄性琵琶鱼一找到雌性琵琶鱼,就在其侧腹咬上几口,释放出一种酶,这种酶能消化自己的嘴和雌性琵琶鱼的皮肤,完全融合让它们在一起。雄性琵琶鱼接着会萎缩成一对性腺大小,当雌性血液中的荷尔蒙表明有卵排出,它就会排放精子。这是性二态性极为罕见的例子。
有一种被命名为“Histiostoma murchiei”的罕见动物的性行为同样罕见。雌性动物能从无到有地将自己的丈夫创造出来。它所排的卵无需受精就可以变成体。在卵长成成体后,母亲会用3天的时间同儿子“**”,“**”后的儿子会更快死去。
汗血宝马
2006年4月,土库曼斯坦总统来访中国,特地送给胡主席世界上最神秘的马,即史载的“汗血宝马”,目前土库曼斯坦仅有2000匹,非常珍贵。它能“日行千里”,传说它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此马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是长距离的骑乘马,也是跳跃和盛装舞步马。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两次派兵远征西部为了得到汗血马,并曾作诗赞美它为“天马”。这种马还曾是成吉思汗的坐骑。2002年,土库曼斯坦领导人也曾送给中国领导人一匹名为“白石”的8岁黑色公马,它四蹄“踏雪”,非常贵重。它的祖父辈曾获得奥林匹克马术比赛“盛装舞步”冠军。另外,它的父辈在1995年国际马匹速度赛中夺魁,后被一大亨以1000万美元天价购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四大名驹”,踏雪赤兔、的卢、绝影、爪黄飞电,它们都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坐骑。
赤兔出世,谁与争锋――踏雪赤兔
说到三国的名马,首先就得说说这匹赤兔马。赤兔原是吕布的坐骑,后来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关羽战死沙场,这匹马也绝食而亡,追随主人去了。赤兔马,其“浑身上下,火炭般赤,四蹄踏雪,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人海之状”。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吕布传》,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能够名载史册对于一匹马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最高荣誉,此马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所以整个三国时期能成为赤兔马的主人的都是一等一的豪杰,而赤兔无疑就是马中一等一的骏马。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卢
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其奔跑的速度飞快,在三国历史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背负刘备跳过阔数丈的檀溪,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这一跳奠定了其三国名马的地位,虽不及赤兔马那么声名显赫,但在三国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弃疾一首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而大为提高。
绝影无影――绝影
一代枭雄曹操的坐骑。在《魏书》中有所提及:“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世语日: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这是曹操征讨张绣时发生的事情,这一战是曹操除赤壁之外最惨痛的一次败绩。在这一战中,曹操损失一个儿子(曹昂),一个侄子(曹安民),一员虎将(典韦),还有一匹良驹(绝影),可谓损失惨重。而这一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连曹操一代枭雄都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场战争:曹操征讨张绣,张绣献城投降曹操。然而,一场事先毫无迹象的战争打响了。曹操被打得措手不及,险些丧命,全靠着绝影逃了出来。而“绝影”据说就是“汗血宝马”,它身上中了三箭竟然仍能奋蹄疾驰,而且速度极快(“绝影”之名就是因为其速度飞快而得,意为其速度快的连影子都跟不上了),最后被流矢射中眼睛才倒了下去,而“绝影”马便在这一战中完成了其所有的使命。
爪黄飞电――蹄似披金,飞如闪电!
曹操的爱驹,其高大威武,体态庄严,名字与众不同,气势磅礴,也唯有曹操这样的枭雄才可以配得上这匹骏马。正因为这匹马气质高贵非凡,所以曹操每次在凯旋回朝时都会骑乘它,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气势,这匹“爪黄飞电”的名马也无疑为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增色不少。
大洋底部不为人知的奇异生物
由于近年来南极冰盖逐渐破裂,大量外来深海生物纷纷现身,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和记录这些光怪陆离的生物。
在南极洲一处最原始的冰冷海洋环境中,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奇特的新物种。这里的海床上曾经盘亘着两块巨大的冰盖,由于近年来冰盖逐渐破裂,大量外来深海生物纷纷现身,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和记录这些光怪陆离的生物。
奇异的南极章鱼
巨大的冰架曾经覆盖了韦德尔海大约4000平方英里的面积长达500年之久,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南极章鱼,这种生活在寒冷海水中的软体动物也曾经在北冰洋水域出现过。
全球变暖被认为是导致两大块冰架崩塌的根本原因,冰架崩塌以后大面积的海床便裸露出来,便于科学家细致地观察这一神秘的区域和位于此区域的各种古老原始而又异常奇特的生态系统。
海鞘
图中所显示的是一种被称为海鞘的动物,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大多数的海鞘生活在深度四百公尺以内的海底,它们在海底可附着于几乎任何物体表面。海鞘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很大,可以作为生态环境灾难性变化的晴雨表。
在南极发现的甲壳类新物种
五十二名科学家们乘坐德国科考船波拉斯特恩号进行了为期十周的第一阶段考察,在考察中他们在南极洲半岛附近的象岛水域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节肢动物,这是一种类似虾类的甲壳纲动物。
这五十二位科学家乘坐着这艘具有强大破冰能力的科考船在南极洲海岸线以外大约850码的地区进行了标本采样,这一地区由于洋流和地形的作用,生物物种异常丰富。
南极冰鱼的血液不是红色的
南极冰鱼为了适应极地地区的低温环境而进化成为缺少血色素和红血球的鱼类。但是这种鱼类的血液虽然不呈红色,却具有极高的流动性,这使得南极冰鱼在将血液泵到全身各个部位的时候可以消耗更少的能量。
冰盖的崩塌帮助科学家更方便地观测那些曾经隐藏在冰盖下的生物,而以前科学家们只有通过在冰盖上钻孔才能看到这些奇异的动物。
朝着同一方向缓慢移动的海参
成群的南极海参在海床上缓慢地跋涉着,有意思的是,这样一大群南极海参竟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爬动。全球变暖对很多科学家来说都如同双刃剑,虽然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生物,但科学家们同样不愿看到其带来的各种危害。但是科学家们预测在南极洲地区类似的冰盖崩塌现象还会越来越多。
巨型南极片脚虾
科学家们收集了数以百计的动物标本,并且确定了其中的十五种片脚类动物为新发现的品种,它们长得很像虾类,图中所示的就是一只新品种的巨型南极片脚虾。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四种新型的腔肠科生物,它们看起来好像是珊瑚、海蜇或是海葵的近亲,进一步的品种鉴定还在进行当中。
长臂海星
长臂海星通常只有五条腿,但生活在冰盖下海床上的这些特殊的物种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外形特性。
附着在岩石上的南极海葵
新发现的四种特殊海葵,它们和珊瑚有点亲缘关系,科学家们可能将其列为全新的生物物种。图中的这种海葵附着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但事实上这种海葵在柔软的基质上也可以顺利的附着。
在南极发现的红珊瑚
根据最新的政府间气候问题评审小组的工作报告,南极冰架海床地区已经成为地球上受全球变暖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科学家们对该地区的担忧也越来越多。图中显示的珊瑚就是一个外来物种,人们曾经在大西洋海域的温暖洋流地区的大陆架上发现过这种生物的存在,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南极洋面冰冷的水下,同样存在着这种生物。
挑战极限的动物
1.会飞的鼠
在峡谷悬岩、峭壁石缝中,有种长40~50厘米、体重约5公斤的飞鼠。前后肢间长有与体侧相连的飞膜,能在高处往下滑翔,猎物吸血。
飞得最高的鸟
天鹅,它是一种善于高飞的鸟,其飞行高度可达9千米,是世界上唯一能毫不费力飞越珠穆朗玛的鸟类。
狮子的心脏
在所有巨大的猛兽中,狮子的心脏最小。
4.最小的熊
世界上最小的熊为马来熊。它身长不过1.15~1.20米,体重在4~5公斤之间。它产于我国云南省,以及泰国、缅甸、越南等地的热带和亚热带丛林里,体形瘦小,善爬树,以果实、虫类为主食,也吃鸟蛋和小鸟,是一种杂食性动物。
狗的眼睛
狗是色盲,它看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只有明暗黑白,没有办法辨出其他颜色。
动物的睡眠
大象:大象站着睡觉。它的鼻子十分娇嫩,最怕蚊蝇等小虫钻入鼻孔中。因此,它睡觉时,鼻子总是举得高高的;有时索性把鼻子含在嘴里。
狗:狗睡觉总是将一只耳朵紧贴着地面,这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的缘故。远处响动通过地面传声,沉睡中的狗会立即警觉地醒来。
鸳鸯:鸳鸯睡觉都是成双成对。白天形影不离,晚上睡觉拥抱在一起,雄鸟的右翼向左掩盖着雌鸟,雌鸟则用左翼向右掩盖着雄鸟“共枕同眠”。
黄鳝的奇事
黄鳝又名鳝鱼、田鳗,分类学上属合鳃目,合鳃科,是一种温热带的淡水鱼类。它有一种奇特现象:在每年5月繁殖季节,成熟的黄鳝产卵时口吐泡沫,在洞口积聚成团而成为产卵巢,卵在巢内约一星期孵出幼鱼,这时雌黄鳝就变成为雄性。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性逆转”。黄鳝的雄、雌性也很容易鉴别,在体长为20厘米以下时全为雌性;35厘米时,雄、雌性各半;50厘米以上时全为雄性。
世界鸟类之最
1.最大的飞鸟是什么鸟?
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柯利鸟,翅长2.56米,体重达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飞行的鸟中体重最大者。
2.最重的飞鸟是什么鸟?
大鸨,雄性的体重1.8千克。
3.最小的猛禽是什么鸟?
罗洲隼,体长150厘米,体重35克。
4.羽毛最多的鸟是什么鸟?
天鹅,超过25000根。
5.羽毛最少的鸟是什么鸟?
蜂鸟,不足1000根。
6.羽毛最长的鸟是什么鸟?
天堂大丽鹃,尾羽是体长的2倍多。
7.寿命最长的鸟是什么鸟7。
鸟类中的长寿者不少,如大型海鸟信天翁的平均寿命为50―60年,大型鹦鹉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国利物浦有一只名叫“詹米”的亚马逊鹦鹉,生于1870年12月3日,卒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岁,不愧为鸟的“老寿星”。
8.寿命最长的环志海鸟是什么鸟?
王信天翁,60余年。
9.寿命最长的笼养鸟是什么鸟?
葵花凤头鹦鹉,80余年。
10.飞行速度最快的鸟是什么鸟?
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52.5千米/小时,堪称飞得最快的鸟。
11.冲刺速度最快的鸟是什么鸟?
游隼,在俯冲抓猎物是能达到180千米/小时。
动物世界多“超人。”
眼下,影片《超人归来》正在全球热映。超人的本领是虚构的;但真实的动物世界中却有比“超人”更强的选手,它们的速度可比出膛的子弹。
游隼俯冲速度可达每小时322公里;印度豹时速70―113公里;独角仙能举起相当于自身重量850倍的物体大自然的“子弹头。”
游隼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作飞行在天空中的天然子弹。游隼是一种猎鸟,体长约33到48厘米。当它在天空中飞行时,巡航速度可达到每小时80公里。而当它看到水中的鱼或海岸上的鸟类后,像闪电一样俯冲下来时,俯冲速度可达每小时322公里。它瞬间收起翅膀、探出锋利的双爪捕杀猎物,最后再斜展出双翼飞向远方。整个过程用不上几秒。
相对于天上的游隼,陆地上的豹子也毫不逊色。印度豹是陆地上奔跑最快的动物。美国科学家曾实地用秒表测算了印度豹的速度,结果在183米的冲刺过程中,印度豹跑出了每小时113公里的速度。这一速度使印度豹成功追赶上急速奔跑的猎物,在食物越来越少的野地中生存下来。
在水中,一种名叫旗鱼的鱼类可谓名副其实的“水中子弹”。旗鱼一般长2到4米,呈优美的流线型。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旗鱼游行的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09公里,是水中速度最快的动物。旗鱼借此捕捉小鱼或鱿鱼,躲避鲨鱼的攻击。
速度自然是一项引以为豪的资本,而耐力对动物来说也很重要。北极燕鸥堪称动物界“忍者之王”。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的数据显示,这种体重只有300克的小鸟一年能在南北极之间往返飞行3.5万公里,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分别享受到两极地区的夏季美食。
动物里的“火车头。”
就举重能力和牵引力来说,非洲象可谓动物世界的“火车头”。非洲象那上百块肌肉组成的鼻子一次能卷起270公斤的重物,并举到空中。
不过就自身重量和所举物体之比而言,大象的举重能力还称不上第一。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独角仙尽管只有20克重,但它却能举起相当于自身重量850倍的物体,也就是17公斤的东西。相比之下,大象只能举起自身重量1/4的物体。科学家认为,独角仙之所以进化出这么强势的举重能力,是为了在树木丛生的热带环境中犁耕出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居住地。
昆虫界的“弹跳王。”
不仅有“速度超人”、“举重超人”,动物世界中还有“弹跳超人”。科学家发现,一种叫吹沫虫(又名沫蝉)的小小昆虫,身长只有6毫米,但是它却能跳到相当自身长度115倍的高度,即相当于人类跳到百层高楼楼顶(约210米高)。
然而一山更比一山高,跳蚤的弹跳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一次起跳就能跳出18厘米高、33厘米远,相当于人类跳远跳到137米的距离,人类最优秀的运动员也望尘莫及。
Q和河蚌
Q是一种鱼,河蚌是一种贝。Q与河蚌天生就有着不解之缘。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利用,谁也离不开谁。
因为Q的繁殖能力很弱,所以,为了延续后代,它们必须要有一套很特殊的办法。
每当到了生殖的季节,雌性Q就把它们身体里面的输卵管延长出来,变成一根细长细长的管子。在河蚌的鳃内,也有一根水管。于是,雌性Q就把它那根细长的输卵管插进河蚌的“鳃水管”里,把自己的卵产在河蚌的身上。雌性Q产完了卵,雄性鲭皱立刻游过来,让被生产在河蚌身上的卵受精。
受精卵就在河蚌的体内开始发育,一直到小Q被孵化出来,它们才离开河蚌的身体。
河蚌也是一样的。成年的,河蚌把小河蚌生产在水里面。当Q寻找河蚌的身体要产卵时,小河蚌就牢牢地粘附在成年鲚皱的身体上,直到它安然无恙地度过自己的幼年时期,才离开Q的身体。
美人鱼的传说
丹麦作家安徒生有一篇很著名的童话――《海的女儿》,在这篇童话中,安徒生描绘了一位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这位人鱼公主,就是神话中的美人鱼,她们的脑袋是人头,身子却是鱼的形状。
世界各国都流传着很多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在我国的古代书籍里面,同样也有关于“美人鱼”的记载。大千世界难道真的有“美人鱼”吗?没有人知道。也从来没有人看见过真正的美人鱼。
可是,随着现代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科学家们认为,通过人和鱼的基因组合,也许真的能够创造出一条名副其实的“美人鱼”。
基因工程起源于一九四六年,首次实现基因重组的两位科学家是――美国的生物化学家塔特姆,美国的遗传学家・莱德伯格。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两种细菌在混合培养的过程中,发生了“杂交”。他们因此荣获了一九五八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海洋中的哺乳动物
大约从2.6亿年前开始,一些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开始回到海洋,成为今天海生哺乳动物的始祖。有的科学家认为,海生哺乳动物的祖先是水獭;也有人认为是熊。但不论是谁,这些哺乳动物回到海洋后,开始适应海洋生活――身体逐渐变长,足变成“蹼”,或者“鳍”。它们仍然有毛,有乳腺,体温恒定。
海豹主要生活在气候恶劣的南极洲和北极洲。每一头雄性海豹都有许多“妻子”。
海狮在陆地上用四肢爬行,速度比海豹快。每当繁殖季节,成群的海狮就聚在一起。
作为哺乳动物的鲸,不像海狮、海豹那样也能在陆地上生活。它们交配、生殖,以及照顾幼仔都要在水中进行。
海豚是一种聪明而且善良的海生哺乳动物,它们喜欢群居生活,在同伴受伤或者生病的时候,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它们还能够用语言互相交流。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破译海豚的语言,相信有一天,人类能够听懂海豚们说的话。
不吃肉的板龙
恐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之一。今天,它们早已灭绝了。在这大类动物中,有一些是不吃肉的素食主义者。
那时,地球还属于三叠纪晚期。板龙的体型巨大,身长六到八米,体重有一到两吨。它们用前肢去采撷树上的叶子。
与巨大的身体相比,板龙的脑袋很小,嘴也很小,但头骨却很结实。在它们的嘴里,长了许多像树叶形状的小牙齿,这些牙齿又扁又平,边缘有小锯齿,能帮助它们很好地撕咬植物。
但是,板龙的牙齿只能帮助它们撕咬植物,而不能咀嚼植物。为了消化食物,它们必须依靠胃。在胃里有“胃石”,能把植物磨碎。
为了支撑两吨重的身体,板龙的后腿比前肢长,而且强壮。
板龙的前肢既可以用来防御敌人,还可以用来抓食物。有时候,如果它们要采撷高树上的叶子,还可以用后腿支撑在地上,用前肢来攀援树干。
不管怎么说,板龙不但是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而且也是最早吃素的恐龙。
最后灭绝的恐龙
恐龙在世界上一共延续了一亿多年。但是,作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恐龙群中,有一些种类的恐龙最先出现,也最先灭绝,它们是恐龙的祖先;有一些种类的恐龙最晚出现,也最后灭绝,它们是恐龙家族中的“末代贵族”。却并没有哪一类恐龙,能够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延续整整达一亿多年之久。
根据科学家们的考证,在最后灭绝的恐龙中,有不吃肉的三角龙、肿头龙、爱德蒙托龙;也有吃肉的霸王龙和锯齿龙。
跑不快的恐龙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动物的体积越大,行走、奔跑的速度就越慢。一些科学家经过研究,基本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大型的四足行走动物恐龙,确确实实是行动慢吞吞的“笨伯”。它们行走的速度,大约每秒钟只有一米,就像人类慢悠悠地散步那样。
而靠两足行走的巨型恐龙,每秒钟行走的速度不超过二米五,这与人类快速行走的速度差不多。
至于那些体积较小、重量最多500公斤左右的两足恐龙,它们留下的足印表明,它们能够以每秒钟十二米的速度奔跑。对恐龙来说,这样的速度已经很惊人了,超过了人类百米赛跑时冠军的最高速度。至于外形如同非洲草原上的白犀牛的三角龙,它们奔跑的最快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九米,相当于人类百米赛跑健将的水平。
装死的昆虫
在大自然中,有一些很狡猾的昆虫,一旦碰到危险,它们会略施小计,通过装死,逃过劫难。例如,麦田里面的麦叶蜂或者粘虫的幼虫,当你刚要触及它们的身体时,它们会把身体一卷,迅速地就滚落到了地面上。
菜地里面的甲虫也是一样的,当你的手还没有捉到它们时,它们就已经滚落到菜心里去了。这时,我们都会误以为这些虫子死掉了,其实啊,它们并没有死,只是在装死而已。
这些昆虫的眼睛和身体上,有非常灵敏的感觉器官。当它们感觉到周围环境有变动时,神经立刻发出信号,它们全身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时,它们的身体就会掉落到地上。
不信你就去看一看,真死了的虫子,足都是松开的。而装死的虫子,它们的足都是收得紧紧的。
多足的毛毛虫
夏天,走在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下,或者枝叶繁密的槐树下,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这些大树的枝叶中,隐藏着一条条的虫子。这些虫子肥肥胖胖的,身上布满了茸茸的细毛,看上去很吓人,特别是女孩子们见了,都会忍不住地尖叫。偶尔,说不定这些虫子,在枝叶上站立不稳,正好滚落下来,还会掉进你的脖子里面。
我们把这些虫子叫做“毛毛虫”。实际上,它们是一种“多足型”的幼虫,在它们的腹部,长着密密麻麻的足。因为它们的身子是伏在树叶或者地面上的,以蠕动的方式爬行。所以,它们的“足”越多,爬行的速度就越快、越方便。这也是生存的一种需要。
蛾子的蓑衣
有一种蛾子是穿着蓑衣的。
因为这种蛾子会吐丝。它们吐出来的丝,就在它们的身上织成各种形状的囊。当它们在草丛、枝杆、树叶里飞翔、爬行的时候,就会有断枝、残叶、泥土等东西,粘附在它们身上的丝上,于是,看上去就像一件件小小的“蓑衣”。
这些蛾子,或者蛾子的幼虫,就会很好地隐蔽在这些“丝囊蓑衣”里面。行动的时候,只把头和胸部伸出来。
这些“丝囊蓑衣”,能够很好地保护蛾子免受外界的伤害,帮助它们繁殖下去。可是,很多这样的虫子、飞蛾,却是害虫,它们对农作物都是有害的。
不会跳的跳蚤
如果有人说跳蚤会跳,你一定不会觉得奇怪。跳蚤会跳似乎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否则,人们为什么又会把它们叫做“跳蚤”呢?
据统计,一只普通的跳蚤,每跳一步,可以达到二十到三十厘米,是它们身体长度的二百多倍,也就是相当于人跳跃三百六十米左右的高度。而且,曾经有一只跳蚤,它的跳远距离竟然创造了五十厘米远的记录,堪称是昆虫王国中的跳远冠军。
与跳蚤相比较,在昆虫的跳远比赛中,跳甲虫也只能获得亚军。跳甲虫跳得最远的一次,也只跳了四十五厘米左右。
但是,昆虫科学家经过了长期观察和研究,他们却发现,实际上,跳蚤根本不会跳,它们只是徒有虚名而已。那么,跳蚤能够跳那么远,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芽原来,跳蚤的祖先是一种长有翅膀的昆虫,在它们的翅膀中,含有一种有弹性的胶状蛋白质。当这种昆虫进化成跳蚤后,胶状蛋白质就聚集在它们的后脚的肌肉纤维中。每当跳蚤的肌肉绷紧时,后面小脚内的胶状蛋白质就会收缩,产生巨大的爆发力,于是,跳蚤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被弹射出去,直到几十厘米的高处。
由此可见,跳蚤在行动的时候,并不是在跳,而是被弹了出去。
爱惜儿女的“屎克螂。”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