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体察
《诗词例话》章节:17.体察,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17.体察
一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①,鱼常上浮而淰②,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③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无以见其精致如此。热读之浑热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唐末诸子为之,便当入“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
①沤(ōu欧),水泡。 ②淰(niǎn捻):跳。 ③款款:状缓缓。
描写景物要进行细致的体察,要看到景物的特点,抓住它的特点来写。这要靠诗人锐敏的观察,也跟诗人对景物的深切爱好有关,所以称为缘情体物。这里对怎样体察举出了具体的例子。
第一例是杜甫《水槛遣兴二首》之一,描写江边景物,一句是写他低头看到江里的景物,一句是写他抬头看到岸上的景物,正是仰观俯察,表示他赞赏景物的美,透露出他对景物的爱好。他看到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这水泡中跳跃着;风轻,燕子借着风势飞行。这正是鱼儿和燕子自由自在地活动的时候,这里显示出万物的生机,诗人就这样细致地捕捉了这个景象把它描绘出来。第二例是杜甫《曲江二首》之二,写蝴蝶和蜻蜒,作者把蝴蝶放在花丛中写它,不是写静止的蝴蝶,写动的穿花的蝴蝶,还要透过深深的花丛才看见。写蜻蜒也是写动的蜻蜒,是在点水,还写出它点水时飞的姿态是款款的,即缓缓的。这样写真是工细极了,就是高明的画家也不容易画出。他后面两句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诗人传话给大好风光,尽管跟着时光流转吧,只求让诗人暂时相赏,暂时不要违背人意匆匆溜走。作者抱着这种欣赏美好景物的心情,所以能够作出这样工细的描写。这种描写又是符合于景物的特点,所以是自然工巧的。
“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是个写得不好的例子。这是说,江水像条白色的丝带子,鱼儿跃起来像抛起一支玉尺,柳条像丝线,黄莺在柳条中穿来穿去像黄金梭子在织丝。对比杜甫的诗句,细雨,所以鱼儿跃出,微风,所以燕子斜飞,穿花,所以说深深,点水,所以说款款,彼此都密切相关。鱼跃练江,莺穿丝柳,并没有说出在怎样情况下鱼跃莺穿,显得作者缺乏细致的观察。把鱼跃比做抛玉尺,这是个很拙劣的比喻。作者只在辞藻上用功,像“练”“玉”“丝”“金”等的涂饰,并没有注意表现事物的特色。所以这是做作的,不自然的,雕镂之迹毕露。二
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今试举杜甫集中一二名句,为子晰而剖之,以见其概,可乎?
如《元元皇帝庙①》作“碧瓦初寒外”句,逐字论之,言乎外,与内为界也。初寒何物,可以内外界乎?将碧瓦之外,无初寒乎?寒者天地之气也,是气也,尽宇宙之内无处不充塞,而碧瓦独居其外,寒气独盘踞于碧瓦之内乎?寒而曰初,将严寒或不如是乎?初寒无象无形,碧瓦有物有质,合虚实而分内外,吾不知其写碧瓦乎?写初寒乎?写近乎?写远乎?然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觉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竟若有内有外,有寒有初寒,将借碧瓦一实相发之。
又《宿左省②》作“月傍九霄多”句,从来言月者,只有言圆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今曰多,不知月本来多乎,抑傍九霄而始多乎?不知月多乎,月所照之境多乎?试想当时之情景,非言明言高言升可得,而惟此多字可以尽括此夜宫殿当前之景象。他人共见之而不能知不能言,惟甫见而知之,而能言之。其事如是,其理不能不如是也。
又《夔州③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句,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之物何啻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中,钟之外物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曰云外,是又以目始见云,不见钟,故云云外。然此诗为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湿为雨钟,则钟在云内,不应云云外也。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又《摩诃池泛舟》作“高城秋自落”句,夫秋何物,若何而落乎?时序有代谢,未闻云落也。即秋能落,何系之以高城乎?而曰高城落,则秋实自高城而落,理与事俱不可易也。(叶燮《原诗》)
①元元皇帝庙:即老子庙。 ②左省:亦称东台,宫里的机关之一。 ③夔(kuí逵):州名。
上面讲体察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里讲体察是要写出诗人独特的感受。一般的景物,人们都看得到想得到的,可以不用去描绘。那些对诗人具有独特感受的景物,通过描写写出诗人的感受来,那样描写景物才具有特色。
“碧瓦初寒外”,老子庙是用碧琉璃瓦盖的,这点当时人都看到;时令正是初冬,这点当时人都感到;但“碧瓦初寒外”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感到碧瓦在初寒以外,其实碧瓦不会感到寒暖,这是诗人的感觉。诗人看到老子庙的壮丽,所谓“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在初寒中给人以温暖之感,所以说它在初寒外,写出诗人对壮丽建筑的赞美。
又“月傍九霄多”,九霄指天上极高处,古人把皇宫比做天上,这里带有消极的封建尊君思想。诗人当夜在宫里值宿,用九霄来比宫殿,说在宫里显得月亮的光明特别多一些,正反映了那种消极思想。
又“晨钟云外湿”,那时船泊夔州城外,因天雨不能上岸,所以只能在船里听到晨钟。夔州地势高,寺又在山上,所以说钟声从云外传来。从云外传来的钟声要通过云和雨才传到船里,所以说钟声要被沾湿。说钟声被沾湿这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这样写,正显出诗人感到雨的又多又密,所以上句说“江鸣夜雨悬”。
又“高城秋自落”,这是在晚秋写的,诗人坐船在摩诃池上,“湍驶风醒酒”,水急,风把人的酒意吹醒,说明诗人已感到秋末冬初景象,所以面对高城,好像秋正在消失中。这些都结合写景来反映感情,写出诗人独特的感受。
三
司空图表圣①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移”,此句最善。又云:“棋声花外静,幡②影石坛高。”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阴满庭,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若杜子美云:“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则才力高健,去表圣之流远矣。(苏轼《书司空图诗》)
东坡称陶靖节③诗云:“#39;平畴④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⑤,不能识此语之妙也。”仆居中陶⑥,稼穑是力⑦。秋夏之交,稍旱得雨。雨余徐步,清风猎猎⑧,禾黍竟秀⑨,濯尘埃而泛新绿,乃悟渊明之句善体物也。(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①司空图表圣:唐诗人司空图,字表圣。 ②幡:佛家用的幡帜。 ③陶靖节:陶渊明,谥靖节。 ④平畴(chóu酬):平整的田亩。 ⑤耦耕:古代两人并耕。植杖:老农把手杖插在田里下田。 ⑥仆:我的谦称。中陶:陕西南郑县。 ⑦稼穑是力:用力种庄稼。 ⑧猎猎:状风声。 ⑨竞秀:争着抽穗。
诗人要善于细致地体察生活,读者也需要能体察作者所经历的类似的生活,才能对作品有深入体会。司空图的残句,“棋声花外静”,写出庙宇中极幽静的境界,正因为境界极幽静,所以棋声传来特别清晰。苏轼亲自经历到庙宇中这种境界,才体会到“棋声花外静”这句诗的工巧。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宋代张表臣参加农业劳动,在雨后的清风中,体察到庄稼经过雨水的洗濯,争着抽穗,泛出新绿,从而领会到“良苗亦怀新”工于体物。
苏轼指出同样工于体物,也分高下。棋声两句写出庙宇中的幽静境界,没有更深的含意。司空图的《独望》;“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移。”树阴茂密,村庄给遮盖住,望去有暗的感觉,黄花是黄的,麦子也黄熟了,所以入麦移。这里反映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就比棋声一联有意思。“良苗亦怀新”,反映出诗人对庄稼的热爱,自然更高了。
杜甫《倦夜》:“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他夜里困倦而睡不着,看到萤飞,听到鸟呼,写得工细。从萤自照、鸟相呼里,透露出寂寞的心情,有所感慨,不光是写景,所以接下去说:“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消逝)。”杜甫《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从一更到三更月被云遮住,到四更忽然见月从山那边显出。夜将尽了,看到月光照在水面,水光反照使楼上显得明亮。这两句写景,不光体物极工,境界也显得明朗开阔,比棋声两句的寒俭枯寂不同,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