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章节:第27章,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他曾教过课,作过许多报告,据当年的一些学员回忆:邓小平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有余,不停地打着手势,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向学员讲解革命道理,作报告也如同拉家常。
邓小平不喜欢一些形式的东西,是一个务实派。晚年在外地休假时,地方有关领导总爱请他接见、讲话,他都尽可能婉言谢绝,说:"我来休假,就是休假嘛!”在他身上绝无丝毫哗众取宠的习气,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他身上灼然可见。
是的,作为政治家,他既是一个威严的人,又是一个幽默的人。在重大原则的问题上,他从来没有、也决不会作出半点让步。在待人接物上,他又十分平易近人,举止随和,谈笑风生,富于幽默感。他的个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鲜明、新颖、别致,富有个性化。如“扭着不放”、“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带川味的个性语言实在形象、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坦诚、直率而不矫揉造作,这是邓小平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对不赞成的东西决不曲意逢迎。比如,他是传统京剧艺术的爱好者,他对江青搞的京剧改革和革命样板戏并不赞成,因而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据说,有一次,看江青主持拍摄的一部新影片,邓小平未等终场就走了。他就是这样从不掩饰个人真实的观点,这种坦诚就是他的个人魅力。
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邓小平,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从自然物象中吸取智慧。早年在长征路上,他就经受过千山万水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游览过井冈山、峨眉山、长白山及漓江、西湖、长江三峡等名胜山川。他仰观俯瞰,兴趣盎然,被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深深吸引。
1959年后,由于腿部曾经骨折过,伤愈后脚力很差,邓小平便听从医生的建议,认真进行体育疗法,开始每天散步以恢复脚力,安步当车,坚持不懈,久而久之,便逐渐养成了每天散步的习惯。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同一些老同志或随亲眷去登景山、香山,攀北海公园的琼岛。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早已步入晚年,不负全国人民的众望,日理万机,散步的习惯虽说坚持下来了,但时间相对减少了。
1979年7月,75岁的邓小平登上了海拔1800米高的黄山。当时负责警卫工作的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向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等同志说:"邓副主席此次是利用休假时间和家人一起到黄山旅游的,对外不宣传,不封山,不断游,更不能影响群众游览黄山。邓副主席说了,要与群众同走一条路,同看一处景。”于是,有关单位取消了原定的记者随行采访计划。
60里山路蜿蜒曲折,75岁高龄的邓小平却走在前面开路,一口气登上30来个陡峭的台阶,竟把随行的亲属甩在了后面。尤其有趣的是,他这样一位年长的老者还不时回过头去一再嘱咐年轻人要当心。时而,稍事休息后,他弯腰挽起裤管,接过手杖,铿锵一声“走!”顿时大家增添了力量,一行于是又继续前行。期间,他向大家传授了两条登山的经验:一是把裤脚卷到膝盖上面;二是走起来步子不要太快。大家按照他的方法一试,果然轻快多了。
许多来自海内外的宾客,获悉邓小平登览黄山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都盼望能在此胜地见一见他。保卫人员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想悄悄控制一下上山游客的人数,结果被邓小平发觉了。他严肃地说:要让群众上山,不要搞得戒备森严。一路上,遇到身后有年轻人或挑担子的老百姓,他就连忙停到路边让道,招呼随行的人员:“让一让,请他们先走。”然而,许多游客往往赶到邓小平身边就不走了,同他亲切攀谈起来。邓小平是那样谦和,使游人一点也不感到拘束。
当快到鳌鱼洞时,有一位年轻姑娘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跑了上来。邓小平一行以为她急着赶路,连忙让路。但她走到跟前却突然停了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邓伯伯,您好!我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本来已经下山了,听到您老人家在这里,我们又赶来了……”他便问这位学生念的什么专业,当听说读的是新闻专业时,不由感叹:“噢,难怪消息这样灵通。”邓小平幽默而风趣的话语,把大家都逗乐了……
用3天的时间,邓小平举步攀援,踏过了黄山众多的山峰。饱览黄山秀色后,他风趣地说:"爬了黄山,天下的名山都不在话下嘛!"真可谓踏遍青山人未老!
邓小平总是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吴山越水,西子湖畔,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小平同志和普通群众相处的动人故事。1983年2月11日,他来到杭州灵隐寺,不少游客认出了他,人群中立即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他向人们挥手致意,还不时地握握游客的手。当他看见一位小女孩在大人的怀抱中拍着可爱的小手欢迎他时,就笑着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小脸说:“这娃娃长得好胖啊!叫什么名字?”从南京来杭州探亲的孩子父母激动得满脸通红,一个劲地教孩子快叫“邓爷爷好”。两岁的孩子乖巧地叫了声“邓爷爷好!”邓小平高兴地笑着说:“好!好!”第二天,他在三潭印月又碰到了这位小女孩。邓小平直呼只有一面之交的小女孩。小女孩大声地叫“邓爷爷好!”并展开双手扑向他的怀抱。邓小平用他那温暖的手抚摸着孩子,亲昵地说:“来,跟爷爷亲亲!”孩子高兴地在他的脸上亲着,邓小平亲热地搂着她,和孩子的小脸庞紧贴在一起。
在三潭印月,还留下了邓小平让一位青年工人拍照的故事。当时,一位来自宁波的青年工人正在三潭印月游玩,当他看到邓小平一行人向他缓步走来时,便端起相机对着邓小平按下了快门。见到有人拍照,邓小平赶忙停下脚步,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非常和蔼地与这位青年攀谈了起来,问他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坐火车来的,等等。当得知这位青年是宁波人时,他高兴说:“宁波不错,很大嘛”。这位青年拍摄的照片,后来在上海出版的《青年报》上发表,获得广泛好评。
邓小平的一生几乎都与波峰浪谷有不解之缘。他历经坎坷,其中有三次大起大落,几近灭顶之灾,然而他都否极泰来,由危转安,化险为夷。这位在政治风浪面前往往如履平地的伟人,在大海巨涛中同样能劈波斩浪,沉着稳健,胜似闲庭信步。正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邓小平喜爱游泳,从年轻时代起还养成了洗冷水浴的习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间断。
"乐水派"邓小平曾对来访的李政道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一股气势。”1983年夏,邓小平在黄海之滨的棒槌岛游泳所留下的影像记录,使一向敬仰邓小平的人们形象地看到这位中国政治风浪中的中流砥柱,是如何度过他的余暇的,并为邓小平健康的体魄深感欣慰。他畅游于蓝色的波峰浪谷之间,与风浪为伍,从容泅渡。白浪滔天,他舒展双臂,自然地向海的深处游去。浪花一个接一个地扑来,他泰然自若,挥臂击水,顽强向前。在他身旁看护的工作人员见到风急浪猛,便劝他上岸,但他却没顺从这好意的劝告,依然在水里畅游……已经入海游了90多分钟,他依然没有丝毫倦意。人们难以置信的是,当时的邓小平已经年近80岁了,竟然如此硬朗!上岸后,他不时地同天真可爱的外孙、外孙女嬉戏,不时和女儿聊上几句……其乐融融,多么温暖的天伦之乐!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1922年,18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大海,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挥师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深厚的感情。捐献角膜、解剖遗体,将骨灰撒入大海——这是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的遗愿。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他的遗愿得到了实现。
大海,浩渺宽广,一望无涯。喜爱到大海中游泳的邓小平,其襟怀像大海那样深沉、宽广。"我能游泳,特别喜欢在大海中游泳,证明我身体还行;还打桥牌,证明我的脑筋还清楚。”晚年邓小平常常这样对友人说。游泳和打桥牌这两大业余爱好,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交替松弛与反复磨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邓小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桥牌运动的创建人。"文化大革命"中,桥牌被当成资产阶级娱乐方式遭到禁止。1978年7月,北京的几位桥牌元老周家骝、裘宗沪和郑雪莱曾联名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希望在中国开展桥牌运动。很快,邓小平作出批示:“请体委考虑。”之后,桥牌运动才在中国重新开展起来。在邓小平的关怀下,1979年,国家体委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桥牌比赛。1980年中国桥牌协会成立,并加入了世界桥牌联合会。
1981年12月,国际桥牌新闻协会为表彰邓小平为中国桥牌运动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最高荣誉"戈伦奖"授予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