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儒学统治的兴起
《中国的儒学统治》章节:第二章 儒学统治的兴起,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随着儒学统治的出现,统治家族亦即皇朝和儒生们在儒学中的既得利益逐渐建立起来,并被织入中国社会,尤其是政治制度和宗法制度之中。对这个发展过程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为什么以及如何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障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追溯这种发展过程,并揭示皇朝和儒生们如何开始从儒学中获得既得利益,是值得的。
儒生的出现
周朝(公元前1122—前255)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封建制度及其附属物是它主要的特征。
部分地……是为了防止帝国边境遭到攻击,[开国者]文王的继承者武王[公元前1122—前1115]分封了一大批贵族去充当帝国的“屏障”。这些受封者或者是帝室成员,或者是身居各级职位的功臣……看来共设了五种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1〕
这些人就是封建诸侯。除自己拥有一大片京畿之地外,周王把他控制下的其他土地分封给这些诸侯。周王和各诸侯又都再把他们的土地分封给更低一级的贵族——公、卿、大夫。〔2〕在土地上劳动的农民由“庶人”即平民组成,奴隶则大多数是战俘。〔3〕在上面所说的贵族和农民之间有一个“士”阶层,其地位稍高于平民,构成贵族的最底层。〔4〕
农民们除了缴纳实物地租,还要定期为贵族们服劳役,并在战时服兵役,而贵族的责任却仅仅是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监督农民的劳作以及收租。〔5〕
和封建制度一起的还有宗法制度,它们有点像一对孪生兄弟。
继承权被限定由父亲传给儿子。这不仅适用于皇室和贵族的领地,甚至在帝国最贫穷的家庭也是一样。围绕它发展起来的一全套辅助性的规划,构成了宗法制度。一个帝国,诸侯国或者家庭的缔造者称为“祖”,享有最高的地位。他的长子是他的继承人,称为“大宗”(或“宗”)。如果他的某个兄弟分享了一部分继承权或者另立了这个家庭的一个分支,则被称作“小宗”。
长子兼继承人在这个家庭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责任……他有义务赡养任何经济困难的亲戚。作为回报,他和他的妻子则受到所有人特殊的尊敬。〔6〕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里,国王控制着诸侯和公,诸侯和公控制着卿和大夫,卿和大夫控制着士,士则控制庶人和奴隶。而在每一个家庭或家族里,“大宗”或继承人支配着所有其他的人。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几乎没有人能够通过他的成就来改变其社会地位和职业。〔7〕为了让人们依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行事,又有一大堆定义明确的“礼”来引导和限制他们。
大体从周朝建国一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主要就是由于上述两种制度及其附属物使得中国文化成为一个整体,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与和平。此后,开始了春秋时代,封建制度日益松散,宗法制度日渐失去威势。周王虽在一定时期内在洛阳建有朝廷,但他所拥有的无可争议的势力范围实在太小,无法保证其拥有与其祖先一样的权力。封建诸侯们不顾周王的禁令,互相争夺,吞并分封的土地以图扩大他们的权势。诸侯国的政柄也落入了卿和大夫这些大臣之手。而这些大臣有时也不能控制士。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礼仪、风俗、道德标准以及社会机构都渐趋崩溃。周朝前期用以区分天子、诸侯、大臣及其属下、平民和奴隶,并协调这些等级关系的、界限分明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已不再被遵守。整个社会处于逐渐瓦解的状态。
孔子出生在一个古代文化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诸侯国中。
目睹当时各种制度之崩坏,以为“天下无道”,而常怀想“天下有道”之时。故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8〕
这就是为什么“孔子以为苟欲‘拨乱世而反之正’,则莫如使天子仍为天子,诸侯仍为诸侯,大夫仍为大夫,陪臣仍为陪臣,庶人仍为庶人”〔9〕。
除政治秩序外,古代的礼仪必须恢复,从天子到百姓的身份和角色也都必须再各就其位;只有这样,和平和秩序才能重建起来。〔10〕
孔子是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人,他想把他的梦想变成现实。但意识到他很可能不会成功,所以就有计划地传播他认为的古代良好的社会秩序的知识,好让他的弟子们在他失败之后能继续行其教义。于是他成了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有点像苏格拉底之于希腊。他向所有渴望通晓古代知识的年轻人敞开大门,不管他们多么贫困或卑微。据史料记载,孔子有弟子3000,其中72位熟谙六经。
由于他希望学生们能将其教导付诸实践,他曾教诲他们:“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而他的一批弟子确实在仕途上非常得意。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11〕
这样,孔子就将当时还只为贵族所独享的特权——文学和教育推广开来。
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12〕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发展着变化着。而那些遵循它的教义的人们,则渐渐以儒生的称呼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