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中国的儒学统治

道家的复兴和佛家、风雅文学的繁荣

书籍名:《中国的儒学统治》    作者:刘绪贻
    《中国的儒学统治》章节:道家的复兴和佛家、风雅文学的繁荣,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如上所述,自东汉末年以来,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门阀制集团,其既得利益并不是建立在儒学之上。这样,便使知识分子有可能发动甚至可以危及儒学的变迁。

另一方面,由于既得利益的诱惑,到东汉末年,儒学的注疏工作烦琐神化到一种程度,使人们生活变得很痛苦而不堪忍受。在学术领域内,孔子的教义完全控制着知识分子的心灵;谶纬之说更加强这一控制。所有这一切,在当时最富有理性、最勇敢的学者王充所著激动人心的《论衡》〔46〕一书中清晰地反映了出来。王说: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47〕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48〕

同社会生活相比,也许这种知识禁锢还不是那么难以忍受。因为由儒生发展起来的大量的礼仪,尤其是那些与朝廷提倡的孝道有关的礼,如果一个人试图加以恪守,就会身受其缚,如处鸟笼,个性亦将泯灭。这样的事例极多,这里仅举其一。

俄而二亲没,[许孜]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东山,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每一悲号,鸟兽翔集。孜以方营大功,乃弃其妻,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亘五六里。……积二十余年,孜乃更娶妻,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49〕

丧礼不过是诸多孝礼的一种,而孝礼也不过是禁闭人的心灵和行为的众礼的一种。我们不难设想,作一个真正的儒生或孝子的生活该是多么悲惨!一个生活在儒学有可能遭到攻击的魏晋时代的人,在一篇文章《大人先生传》中对这种典型作了精彩的描述。现摘录于下:

世之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持圭璧〔50〕,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处裈中乎!〔51〕

所以,甚至在东汉末年,就有个别知识分子想从这条“裤”中钻出来。

仲长统……少好学,博涉书记,……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诏,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52〕

这便是道家复兴的起源。为了便于我们的讨论,我们将顺便介绍一下道家。这一学派出现于战国时期。两位主要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他们认为,整个宇宙包罗万象,难以把握。由人类创造的文化装点起来的自然界是一大堆矛盾。儒生不断通过建立儒家文化以创建绝对平静世界的企图,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总有一些人不愿遵循孔子学说,人们很容易随时随地在社会中发现矛盾和冲突。故而,要与整个宇宙协调,或者获得绝对自由、最高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保持与自然一致而不是与之相对抗。总之,人们应顺乎自然。他们称这是对自然亦即道的彻底地、无条件地服从。〔53〕因为道为万物,故非一物。因此,试图有为就是试图损道,把握道的唯一方法就是无为。〔54〕这一理论,在秦时濒于湮没无闻。西汉初年偶一闪光。自汉武帝和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它便无声无息了。西汉末年,有一位名叫扬雄的学者写了两本书——《太玄》和《法言》。前者为发展《易》的思想而作,后者为发展《论语》的思想而作。但由于这两本书与道家、特别是老子的学说有牵连,同时代的儒生认为该定扬雄死罪,因为他贬黜孔子。正如他的朋友刘歆所预言,由于这两本书不能给学者们带来俸禄,它们将遭到忽视。〔55〕的确,直到东汉末年道家开始卷土重来之前,这两本著作从未引起人们注意。

像九品中正制和士阶层既得利益的转移一样,道家复兴也是从魏开始的。据历史记载:

魏正始[240—249]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56〕

开始传播老、庄学说的这两个人是何许人呢?何晏是东汉最后一位丞相的儿子。灵帝是他的姑父。他的父亲在反对宦官的斗争中罹难后,他的母亲因有姿色被魏的奠基者曹操纳为妃子。所以,他是同魏的王子们一同在魏宫中长大的,才貌出众,深受曹操宠爱,并成为曹操的长子、后来的魏文帝(220—227)的密友。由于具有这样不同寻常的背景,年轻时他便负有盛名,顺理成章地成为士阶层的领袖,当上了正始年间的吏部尚书。王弼也出身士族,年轻时与出身名门而早慧的钟会齐名。他也是何晏的挚友,身居朝廷要职。所以他们两人并不太害怕由于传播老、庄之学而失去什么。

与何晏、王弼同时或稍后的,还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他们俱为名士。他们不仅谈论而且践履道家要旨,公开而勇敢地反叛过分儒学思想化的社会。虽然显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变异,但他们的品格作为一个整体,或多或少代表一种共性。在此,我们选取他们之中一个人的一些故事,来表明他们是如何蔑视社会,而社会又是如何宽容他们的。

阮籍……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57〕,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58〕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母终……裴楷望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59〕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60〕

尽管竹林七贤中只有两人成为晋初的吏部尚书,可是他们在当时以及随后的社会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他们创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社会典型。不过,接受道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角色,仍待王衍来扮演。王衍不仅系出名门,而且具备当时使一个人深受士阶层称颂、崇拜、爱戴、向往的一切。由于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他被士阶层完全按部就班地托升至吏部尚书的职位,以接替他的朋友、当时的另一名士乐广。这样,他就在道家的复兴中担任最重要的角色。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历史记载。

[王]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兼声明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61〕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62〕

虽然王衍死于西晋崩溃之时,但他的家族——当时最著名士族——中的王导、王敦和王澄,几乎完全控制了东晋初年的朝廷大权。自此,玄谈或谈论老、庄之学,成为当时名士最重要的、至少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那些不能出入其中的人,虽然系出士族,仍然得不到这个名士集团的认同。〔63〕他们通常手握尘尾〔64〕,以显示自身的超凡脱俗。〔65〕这些时尚,一直风行于南朝。

上述的道家是作为一种哲学而言的。有趣的是,在《中国道教史》一书中,傅勤家指出,作为一种宗教,道教也出现在始于东汉末年(大约是公元142年)、结束于东晋末年这一时期。从刘宋朝至陈朝是其组织化的时代。〔66〕所以从时间顺序上来说,作为一种宗教的道教和作为一种哲学道家处在同一时期内。如果士阶层的既得利益没有发生我们上述的转移,最终将不会产生道教;即或产生了,它迟早也会受到统治阶级的压制。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由于黄巾造反,道教才得以出现。但这一造反不久就完全被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将皇甫嵩荡平了。只是由于士阶层既得利益的转移和大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汉魏之际的张陵、于吉和葛玄,西晋的陈端和王浮,东晋的鲍靓和葛洪——的加入,道教才得以建立。

佛家的繁荣与道教的复兴出于同一原因。有一种说法虽然含糊,但也有一定的真实性,即“具有考虑得十分缜密的道德体系的儒学,从来就未曾满足中国人深层的宗教需求”〔67〕,不过,这只是有关佛之勃兴的一家之言。一方面,自董仲舒时代以来,儒学确曾统治中国达3个半世纪之久。另一方面,东汉明帝(58—76)时期,佛学即传入中国〔68〕,但汉、魏时期,严禁中原人士剃度〔69〕,直到三国初年,也不曾见到有关佛教的学术著述流行。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一致性不允许这些情况发生。

魏至西晋末年,是佛学的译著时代,但所有的重要译者,都是异域之人。佛学真正侵入士阶层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

迨西晋之末,其学术思想已值研求。中国学者既已受自然主义一番洗礼,其本身即具有超脱尘俗之想,于是对于佛学欢然接受。南北朝时,鸠摩罗什〔70〕与慧远,遂为南北朝两地之领袖,学者云从。使中国学术,发生甚大变化。〔71〕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慧远是如何在士阶层的庇护下取得成功的。事实上,他出身于士族,21岁前,博览群书,而又特别精通《易》和老、庄之学。然而,那个时代的平民却难得有这样的闲暇。

[慧远]二十一岁,与弟慧持,共入道安门,听安讲《般若经》而悦之,遂与慧持出家为其弟子。……及安入关,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将之罗浮,抵浔阳,见庐山,爱其幽静,庐于山阴。时同学慧永,居此山之西林寺,为请于江州刺史桓伊〔72〕,更创精舍……即历史上有名之东林寺是也。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江南始兴禅法。息心清信之士,望风遥集,其数达百二十三人。若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并弃世荣,依远游止。远乃于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与同志诸贤,共结白莲社,同修净土之业。……是为净土法门流行之始。〔73〕

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南朝佛学的发端,完全受到士阶层的庇护。自此,佛学在中国南方势力渐盛。但在南齐和梁、尤其是梁代以前,它并未臻于鼎盛。一般认为,梁朝的开国之君武帝(503—549)是倡导佛教的,因为他以为,自东汉末年以来,各朝代的迅速兴亡,是源于士族间的严酷倾轧,所以才提倡佛教,以使士阶层淡泊名利,不那样热心政治。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无关紧要,但不仅他皈依佛门,而且他的大多数大臣也都是佛教徒。〔74〕他还写了几百本注释佛经的书,并在宫中建有寺庙。当他坐坛讲法时,听者常逾万人,其中不乏名僧和硕学。〔75〕据历史记载,这是佛教在南朝发展的极点,同时也葬送了他的王朝。佛学最重要的学派——禅宗即沉思之学就出现于这一时期。

由于魏的奠基者曹操和他的两个才华俊茂的儿子曹丕、曹植的庇护,风雅文学自魏以来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们三人对吟诗作文充满浓厚的兴趣。而且,在他们的庇护下,形成一个著名的文学士人团体,其中七人声誉如此卓著,以至他们最为活跃的建安时期(196—220),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性质。他们就是所谓的“建安七子”。

后来虽然魏灭亡,但在士阶层的庇护下,这一风气得以赓续下来。像谈玄一样,吟诗作文也能使士之声名昭著。另一方面,皇族成员也利用赞助文学沽名钓誉。结果,南朝产生不少文学创新。最为重要的两个创新是四声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76〕和骈体文的写作。〔77〕梁代,风雅文学成为朝廷时尚。历史记载云:

自汉以来,辞人代有。……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78〕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于时武帝每所临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之善者赐以金帛。是以缙绅之士,咸知自励。〔79〕

陈代,风雅文学更是占尽风流。该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主(581—589)沉迷于诗文,致使他的朝廷和宫中尽是文人骚客。

[江总]好学,能属文,于五言、七言〔80〕尤善,然伤于浮艳,故为后主所爱幸。……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瑗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有言之者,辄以罪斥之。〔81〕

下面的记载将提供一幅有关后主宫中更有趣、更清晰的图画。

[后主]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捨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82〕等游宴,则使诸贵人〔83〕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84〕

这一切葬送了他的王朝。据姚思廉记载:

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85〕

所有这些经由士阶层发动的巨大变迁,这样那样地危及统治阶级,尤其是皇族的既得利益。皇室和士阶层中的儒生曾经多次企图压制他们,但由于士,特别是名士的巨大影响,一般说来这些企图都遭到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