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第15章 基本归因错误

    《如何独立思考》章节:第15章 基本归因错误,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所属部分:元认知

引申话题:对应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即我们用内在因素(比如性格)去解释别人的行为,同时又为自身的行为辩解,把其原因说成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解释他人行为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表面上看来的懒惰、狡诈和愚蠢很可能源于当事人所处的环境,而我们恰恰会忽略这一点。

——罗伯特·托德·卡罗尔

曾经持有的坚定信念,到后来却发现是彻头彻尾的荒唐言论。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我本人曾经相信存在“第六感”,相信外星人到访过地球,相信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也相信过其他形形色色的伪科学结论。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因为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像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信息。我们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有时候,愚蠢或错误的观点会伴随我们共同成长。对此,我们应该做何解释?

能让人坚决捍卫某个毫无根据的观点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这种观点可能在你的文化或社交圈中很常见。要想知道为何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就得用到你日常经验之外的专业知识。不实的报道或者对错误信息的粉饰都会让人信以为真,又或者这些错误观点反映出你生活经验中的空白。

如果换成是别人轻易接受了某个观点,情况又会怎样呢?我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是他们耳根子太软,又愚昧无知,或者怀疑他们这么做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看清楚区别了吗?我们会迅速将自己的表现归咎于环境,而且还会敏锐地意识到那些影响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外部因素。但是,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就不是这样了。我们会认为他们受到了内部因素(主要与性格特点有关)的干扰。这就是“基本归因错误”,又称为“对应偏差”。

产生对应偏差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信息。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出乎意料的事情。对于影响自己的近期事件和外部因素,你可能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影响他人行为的因素,你可能浑然不知。大人在公共场合责骂小孩,这种事我们都碰到过。我们会忍不住说三道四,认为做父母的不够称职,或者对孩子缺乏耐心。然而,你自己也会在别人面前手忙脚乱,面对孩子的哭闹不知所措。对付孩子的同时,你还要快速搞定其他三件事。你会抱怨你的另一半把这个烂摊子全丢给了你。你可能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也可能你的某位亲人刚刚去世。一个或多个外部因素造成的压力,会让正常的(甚至是平时相当耐心的)人彻底失去耐心。你对待孩子不再温柔,说话怒气冲冲。可那些冷眼旁观的人才不管这些——在他们看来,你肯定平时对孩子也不怎么样。

影视作品的编剧很会利用这一点。他们会让你站在剧中人的角度,看清楚是哪些外部因素导致某人陷入窘境的。比如,剧中的角色会被迫(或至少怀有强烈的动机)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同时还要忍受他人嘲弄和鄙夷的目光。因为你对该角色经历的一切心知肚明,所以你很同情他。同时,你也会指责那些“吃瓜群众”只知道对别人评头论足,不了解情况就妄下结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看客。影响他人言行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我们其实对此一无所知。

哪怕像我这样对认知偏差相当在意的人,也会时时刻刻被它左右。我们需要非常警惕才行。“只有头脑简单或者愚昧无知的人才会相信那些荒唐的东西”,这也许是科学怀疑论者最容易犯的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可以认为卖假药的人利欲熏心,但是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我们最好不要妄加猜测。我们通常并不知道这么做究竟出于什么原因,也不能随意加以评判。或许他们曾经有过某段刻骨铭心的个人经历,而这段经历又非常容易遭人误解,又或许是他们受了身边人的影响。

在阅读本书或者今后运用批判性思维时,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看待自己与看待他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往往对别人有评判要求,却不会照此来评判自己(至少对别人的要求要多于自己)。别人的记忆会出错,我们也一样。别人会过高地估计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体量,我们也一样。

我们对自己都会比较宽容。那么,假如我们也始终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会怎样呢?我们会对别人更加包容,我们会问问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或者让他们告诉我们做了些什么,而不是匆忙下结论。我们不必忙着评头论足,而应该承认生活本来就很复杂,我们掌握的信息很可能不足以使我们对当前形势做出合理判断。我们常常乐于从非常不靠谱的渠道获得消息,并借此对社会名流或新闻当中的人物指指点点。当完整的事实真相公开后,许多人会发现这跟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社交媒体的从业者对这种归因错误绝不会陌生。除了常常揣摩别人的动机,我们还会主动给他人分门别类,对号入座,并据此推测他们的想法和立场。如果完全忽视他们的声音,无法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或者不给他们澄清观点的机会,我们就有可能强加给他们其实并不存在的想法。这样做无异于攻击“稻草人”,也很愚蠢。我们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我发现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双方就会陷入相互指责的境况,都会把对方说成热衷于“引战”的“喷子”。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种人,但有时候“喷子”只是观察者给别人贴上的标签。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会成为这种人。

阴谋论经常会伴随基本归因错误一起出现。任何明显异常的举动都会被看成某种阴谋的有力证明。“9·11”事件发生后,为何消防队队长在冲进世贸大楼7号楼时,下的命令是“搞定它”?他的意思是要炸掉大楼吗?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要把人从楼里面救出来。如果只看表象,任何奇怪的举动都有“居心不良”的嫌疑,因此这些人都有内在动机。只要搞清楚当时的情形,你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了。

对归因错误要保持警惕不假,但是要改正它却很简单。首先,你得承认你永远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其次,不做无谓的评价,如果证据不足就别忙着下定论。我们可以把别人想象成在拍电影,主角就是他们自己。你得了解清楚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样才不会用墨守成规的眼光去看待它。

在下一章,我们将讨论把以上原则推广到宇宙万物的适用性,而不仅仅局限于他人。


百慕大三角地处北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具体是指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东大西洋三角地带。由于这片海域常发生人们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或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及推理方式难以解释的超常现象,因而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译者注

原文为“pull  it”,可以理解为“推倒它”,也可以理解为“(把它)弄出来”,作者在此举例说明了解语境并掌握他人真实想法的必要性。——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