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第27章 安慰剂效应

    《如何独立思考》章节:第27章 安慰剂效应,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所属部分:科学与伪科学

引申话题:反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s)指的是一种表面上的对治疗或干预的反应,但是这种反应并不是因为治疗有效而引起的生理反应。

安慰剂其实并不能治疗任何疾病,人体内并不存在安慰剂可以发挥作用的生物通路。当他们用谎言安慰你的时候,你最多是感觉上好点罢了。

——马克·克里斯利普

20世纪早期曾一度流行把放射源作为补充治疗的手段,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当时元素的放射性还属于新发现,属于相当时髦和受欢迎的概念(直到原子弹问世,人们才知道放射元素的厉害)。人们大肆宣扬元素镭和含有辐射的水对健康的种种好处,而事实上它们正是健康的无形杀手。

这绝不是一起孤立的历史事件。同样在20世纪早期,医学博士阿尔伯特·艾布拉姆斯发明并出售一种称为“活力魔箱”的玩意儿。它外表看上去就是一个黑色的箱子——博士声称它发射的无线电波能治百病。和辐射一样,无线电波在当时也是新生事物,代表着很高的科技成就。艾布拉姆斯博士发明的骗人仪器还包括后来的“振荡碎片机”,同样也是个号称用无线电波给人看病的东西。

成千上万的诊所都在租用这些机器,数以百万计的病人对它的疗效深信不疑。但是到了1924年,《科学美国人》杂志和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就此事公布了他们的调查结论:“经过冷静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说,艾布拉姆斯的发明称得上是‘荒谬之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所谓‘电子反应’完全是子虚乌有……至少客观上不存在。它们统统都是艾布拉姆斯基于治疗目的而想象出来的东西,说到底就是幻觉。太糟糕了,完全是个大骗局。”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终还是当众撬开了博士的黑箱子(在他去世之后不久),发现里面只有一个现成的普通电子装置,复杂程度和电门铃没什么区别,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咄咄怪事只会发生在过去那个年代。最近开始流行一种用橡胶和塑料做的手链,号称戴上后能够提升人的运动能力。这岂不是比历史上那些案例更加荒唐?

对那些明明毫无用处,甚至是有害的治疗手段,却偏偏有如此众多的人对其疗效深信不疑。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答案就是“安慰剂效应”(还不止一种)。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在实践中,安慰剂效应可以泛指任何在接受某种外界干预后产生的积极正面的身体反应,但是这种反应并不是对治疗有用的生理反应。(如果某种无效治疗引发的反应是情况恶化,那么则被称为“反安慰剂效应”。)在临床试验中,一组研究对象接受了某种无效疗法(比如一颗糖片)后产生的任何被研究者观测到的反应,就可以称为安慰剂效应。其实,“安慰剂效应”这个说法属于用词不当,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它指的并不是某个单独的效果,而是许多潜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显现结果。

许多因素都能对观测到的(或者被人察觉到的)安慰剂效应造成影响,而具体是哪些因素则要看当时的情况——你观察的是哪些症状?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诸如疼痛、疲劳或者对健康情况的总体感觉都是主观的观察结果,它们都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临床受试者希望他们的健康得到好转,希望他们所接受的试验治疗会产生积极效果,希望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有所回报,也希望实验结果能让研究人员满意。而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同样希望治疗方案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希望看到患者逐渐康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报告偏倚”(reporting  bias)现象。换句话说,受试者会试图说服自己病情正在好转,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医生——哪怕实际上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另外,实验一方也往往会在观测中不自觉地有所偏倚,他们会更倾向于得到正向的结果。

在临床试验中,我们发现受试者的健康状况确实有所好转——实验结果明确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原因在于受试者知道自己正在接受临床试验——他们会比平常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实验者会前来看望他们,对他们嘘寒问暖,并经常提醒他们要注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这些受试者也学会了对自己照顾有加。他们会接受医生的定期体检,也会比平常更加配合实验要求的治疗方案。总体来说,受试者会比没有接受实验的患者更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也容易受到临床医生的更多关注。

对于尚未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而言,一旦他们为了能够痊愈而决定接受某种全新的疗法,他们也可能会同时表现出更多促进健康的努力。

统计学上有一种“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现象。对于任何变化中的系统,无论是运动表现也好,还是慢性病症状的起起伏伏也罢,统计方差起初通常较大,但随后会变得趋于正常。也就是说,一开始很严重的症状,到最后很可能会变轻,即所谓“向均数回归”。这也同时说明,在病情严重时人们接受了某种治疗方案,而之后假如情况有所好转,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觉,即当初的治疗确实有效果。

如果因为某个病症一直没有痊愈,从而让患者不断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法,也会出现上述现象。患者会不停地试错,直到其症状有所减轻或者消失。于是,最近那一次治疗方法就会被认定起作用了。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安慰剂效应主要是由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导致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强烈的意愿或信念能够促进病痛痊愈。但是,心绪和信念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疼痛这一现象其实是无法直接度量的。事实上,对疼痛的临床研究都是基于受试者的主观汇报。在有关疼痛的实验中,对疼痛的感受及相关的报告偏倚因此存在很大的变化区间。但是得益于一些生理机制,人们的心理状态也能够对疼痛施加一定影响。比如,增加运动能够释放更多的内啡肽(endorphin),从而起到抑制疼痛的作用。分散注意力是一种简单的减轻痛感的方式,甚至大声咒骂也能舒缓疼痛。基于上述原因,对疼痛来说,安慰剂效应很明显,大约有30%的人会有此反应。

疗效所选的统计指标越具体,与生理因素关联性越强,则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就越小。对恶性度高的癌症来说,安慰剂效应对生存率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存在一种“临床试验效应”(如前所述)——一旦成为某项临床医学实验的参与者,你会有意识更好地照顾自己,也会对治疗更加配合——这就不存在什么安慰剂效应了。没有证据表明,仅靠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想法就能战胜癌症或其他类似疾病。

人们经常被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所误导,认为人必须相信治疗会起效(其实它们无效),安慰剂效应才能发生。但正因为如此,人们进一步得出结论,认为安慰剂效应应该不适用于动物或者婴儿。但是,事实上我们发现“向均数回归”效应对他们也有效,得到关注后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也依然存在。而且,当我们想知道这匹马或者这个婴儿是否有所好转时,我们所做的评估很可能会有偏差,这也会增加测量到的安慰剂效应。

近年来,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越来越多。比如,人们想搞清楚这些表面的安慰剂效应中,究竟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康复,有多少只是受试者的主观报告,甚至是他们头脑中的幻觉。

关于这个问题最直观的分析来自迈克尔·韦克斯勒等人于2011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他们比较了使用舒喘灵(albuterol)、安慰剂治疗、虚假针灸以及无干预措施四种哮喘病发作时的不同处理方式,并对患者接受处理时的主观和客观反应进行了测量。详见下图。

②  FEV1指最大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时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总容积,其数值变化是判定哮喘的重要指标。——译者注

从上图可以看出,使用安慰剂治疗(假的药丸或针灸)后,受试者普遍反映感觉哮喘有所好转,但他们的呼吸功能数值却显示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只有真正服用对症的药物后,肺部呼吸功能才有所好转。

这里面隐藏着风险。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急性哮喘发作会有生命危险。患者会因为接受了安慰剂治疗而自我感觉有所恢复,从而没有及时就诊,任由肺部功能恶化。

在一众相关医学研究中,韦克斯勒的研究成果可谓相当有代表性:安慰剂效应过于主观,常常令患者出现幻觉,持续时间也不会长久。要想真正地治病救人,就绝不能这样做。

其实,使用安慰剂治疗即便会有一些实际的益处,要想达到同样效果也有更直接的方法——包括培养更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以及细心的照料。安慰剂效应并不能证明我们可以依靠意识来改变客观环境,但意识毕竟也算是某种物质(大脑),并与身体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因此,它倒也可能让人们产生某些生理方面的反应(虽然经常被描述得非常夸张)。

综上所述,安慰剂效应并不足以说明那些貌似神奇的、反常理的或者过于玄奥的治疗方法的合理性。总之请记住,除了使用安慰剂,科学治疗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没有必要偏信所谓的魔法。

不过,医疗领域即便存在伪科学,其拥趸也会拼命鼓吹这些疗法的神奇之处。哪怕拿不出任何证据,他们也会信誓旦旦地保证他们的治疗方案绝对有效,无论是顺势疗法(其实就是用水)、能量疗法还是用咖啡来灌肠都是如此。假如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些治疗手段其实和安慰剂没有什么区别(说穿了就是不起作用),这些拥护者就会改口说,因为使用安慰剂也同样能达到这种效果,所以这么说也没错。

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所谓替代疗法其实就是安慰剂疗法——精心设计的治疗流程,加上巧舌如簧般的解释,这一切除了带给患者某种“安慰”外,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替代疗法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也是因为人们往往错误地把安慰剂效应等同于“意识对物质产生作用”的实例,虽然事实上它们大多数只是臆想和错觉。

所以(虽然是老调重弹)——安慰剂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报告偏倚指,在统计学中,研究对象有时候会因某种原因故意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从而使统计结果出现偏差,因此也称为说谎偏倚。——译者注

内啡肽亦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和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愉悦感,类似于天然的镇痛剂。——译者注

舒喘灵是一种治疗哮喘的药物。——译者注

研究人员会用虚假针灸来测试传统针灸到底有没有疗效。通常扎针的时候浅尝辄止,或者故意扎在错误的穴位上。——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