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岂能如此平衡
《如何独立思考》章节:第47章 岂能如此平衡,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科学意义上,“事实”只能表示那些“已经确凿到人们至少会暂且予以认可”的发现。我认为苹果明天可能不再落地,而是会向上飞去,但是这种可能性不值得在物理课上花同样的时间进行探讨。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我曾在无数纪录片里面接受采访,并积极为科学怀疑论发表演讲。在一期讨论“恶魔附身”的节目中,我注意到制片人给了某些人大量的镜头,而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是让人害怕的疯子。他们声称产生精神问题的常见原因就是被恶魔给“附体”了,因此必须用驱魔手段才能治好。我告诉观众这是一派胡言,只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并耐心地加以解释,奉劝他们多关注科学。制片人的意思是,双方的观点都必须得以展现,最终由观众自行选择接受哪一方。他们还认为,如果真有人相信恶魔附体这一说,那么就是他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上当受骗也在所难免。这是所谓虚假平衡(false balance)的鲜活案例(之一)。
虚假平衡的出发点可以说毫无恶意——实际上,这么做也是出于实用性和道德标准的考量。在“公正、平衡”的口号沦为传媒界的笑柄之前,搞中立并非毫无意义。新闻报道必须对内容负责,使之符合相当的道德标准,这一点和科学并无二致。只不过对新闻媒体来说,它们应该负责的对象是读者,而不是新闻的提供方。新闻自由的目标就是向公众提供资讯,报道他们身边的最新消息,告知人们政府的动态,以及发挥诸如此类的作用。为了尽可能减少主观论调(让报道反映记者本人的主观意见和态度),人们往往要求媒体必须客观公正,一碗水端平。
如果有两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打架,而负责报道的记者只引用其中一个人单方面的说辞,那一定会被认为有失偏颇。如果报道尽是些小道消息或者未经证实的说法,那么它不要说公平,连公正也算不上。我们通常都认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要包含各方的说法和意见,并且报道提及的事实必须经过验证。政治类新闻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围绕一个话题通常会有两种以上的不同意见。政治本身就是各方意见和价值判断的集合。
科学则不然,和科学有关的事实都需要验证。科学家可能会围绕某个主题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但它们的重要性却大不一样。对于大多数科学话题来说,有关证据和共识并不是平均分布,它们往往倾向于一种学派而不是其他学派。
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就是一个例子。打个比方,某份经同行评议的期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称去年是有记载以来最热的年份。某电视台新闻节目打算报道此事,但是编辑却犯了难:是否只邀请研究发布者本人参加节目录制,并向观众讲解为何气候变化是个大问题,以及如何缓解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这当然是一种合理的做法,因为它将为节目的观众提供公正的、基于证据的信息。另一种做法是制片人应该邀请研究人员到场,但同时又让一位怀疑气候变化论真伪的人士(其实还不如说他“否认”气候变化)坐在他对面,让双方来一个关于全球变暖到底是否存在的直播辩论。这样做倒是双方都照顾到了,可是结果并不一定“公正”,也不见得能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
很可惜,那些专业搞新闻采访的机构就是喜欢这么做,而且乐此不疲。他们掉进了“虚假平衡”的陷阱,对同一件事的正反两面都予以同样力度的报道,却忘了其中有一方的说法根本不足为信。珍妮·麦卡锡曾经在节目中与来自疾控中心的专家正面交锋,而肯·汉姆在节目中与比尔·奈激烈争论进化论的对错。当时电视台有意给了双方同样多的时间。
如果一位重要的公众人物发表了有违事实的观点,确实应该刊登出来,因为这是新闻报道的职责。但是这种报道也要有语境。在报道的同时,也要有事实核查和提出相反的证据,来说明这个观点的失实之处。这么做也是为了对人负责,确保公正公平。但是如果迪帕克·乔普拉与肖恩·卡罗尔或布赖恩·格林(Brain Greene)坐在一起时,意味着这档节目已经被“虚假平衡”到不像话了。
如前所述,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这一说法,并认为气候变化造成的后果多半不堪设想。因此,在每周播出的搞笑综艺节目《上周今夜秀》中,主持人约翰·奥利弗一口气邀请了97位气象专家上台,“围攻”某个持不同意见的人。果不其然,辩论过程笑料(状况)百出,效果十足。
今后还会有更多进展。2014年,英国广播公司专门就科技报道行业发布了一份进展报告,要求记者们不要在怪咖或者反对科学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以免在报道中体现不必要的“平衡”。会不会有更多新闻机构采取这样的做法,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莱坞模特珍妮·麦卡锡似乎反对疫苗接种。她的儿子患有自闭症,而她认为正是儿子小时候接种了疫苗才导致他患病。她曾经在节目中与健康专家有过激烈的争执。——译者注
比尔·奈是著名的科学节目主持人,而肯·汉姆则是知名的神创论者。这场著名的辩论就在后者的博物馆里举行,主题是“神创论是否可以作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万物起源理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