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析工具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二节 分析工具,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一、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是指内容量化时依循的标准,内容分析单位最常使用的有:字(words)、主题(themes)、人物(characters)、项目(items)、时间及空间单位(space and time units)、课、章、段、词、句、页等,各种分析单位均应配合研究的目的而设定[23]。
台湾社会科教科书编排体例为:每册有3到6个单元,每单元有3到12课,每课若干主题,每一主题下有若干自然段。本研究以“主题”(即每课中的“小标题”)作为分析单位,理由如下:其一,本研究内容分析文本囊括三个时期、四个版本二十四本教科书,若以词、句或段作为分析单位,数量极大且“切割”过细,实无必要;其二,若以“课”或“单元”作为分析单位,则未免过于概略,分析单位过少,难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其三,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单元”和“课”的数量差异极大,但每册的“主题”数从48到60不等,一般在55个左右,相对较为稳定,有利于提高研究信度。
二、分析类目
在内容分析中,类目是重要的分析工具,是内容归类的标准。伯雷逊(Berelson)将类目分为两大类:
(1)“说什么”类目(“what is said”categories):用以测量内容的实质,包括主题、方向、特征、主角、权威或来源、出处等类。
(2)“如何说”类目(“how it is said”categories):用以测量内容的形式,包括传播的类型、叙述的形式、感情的强度、策略等类[24]。
本研究主题为台湾小学社会科的变迁,欲了解台湾三个时期(1975年—2015年)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变动情况,所以本研究分析类目采取“说什么”类目的方式,以便于呈现和分析教科书三个时期变动的特征与性质。
类目是决定内容分析品质好坏的关键因素。类目的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据理论或过去研究成果开发而成,二为由研究者自行开发[25]。本研究并没有可直接采用之类目分析表,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自行开发。在开发分析类目表时,本研究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审读相关文献,充分借鉴已有最新研究成果;二是明晰研究目的,紧扣研究主题和教科书文本;三是多方征询专家意见,包括课程专家、小学社会科教材研究专家、小学社会科教师等;四是反复琢磨,精益求精,不断地修改和调整。现将“台湾社会科中国化暨台湾化主题类目表”主类目与次类目开发过程说明如下:
1.主类目之拟定
本研究首先要揭示台湾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四十年来“国家认同”教育的变迁。如前文所述,本研究之“国家”系“民族国家”,由四大要素组成:国土(领土)、人口(民族)、文化(语言)、主权(政府)[26]。基于此,将四大要素作为主类目编制的主要依据。内容分析类目彼此之间要具有互斥性与独立性,加之台湾解严后“国家认同”论述存在着“大中国”与“大台湾”两种对立的力量[27],研究者据此设计了“台湾社会科中国化暨台湾化主题类目表”。本研究内容分析主类目概念架构如图3.1所示:
图3.1 主类目概念架构图
2.次类目之拟定
有学者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台湾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国族概念变迁,其主类目分为“国家定位”“国族身份”“政治符号”“历史记忆”“民族文化”“语言”“共同血缘”“民族意识”等。“国家定位”主类目下有“中国地理景观”“台湾地理景观”,“台湾为中国一省”“台湾是国家”等次类目;在“国族身份”主类目下有“中国人”“中华民族”“台湾人”“台湾民族”等次类目;在“历史记忆”主类目下有“在中国发生的中国故事”“与中国相关的台湾故事”“在台湾发生的台湾故事”“中国历史人物”等;在“民族文化”主类目下有“中国文化”“源于中国的台湾文化”“台湾文化”等次类目;在“语言”主类目下有“闽南语”“客家话”“原住民语”等次类目[28]。另外,有学者设计了“社会科教科书本土化内容分析类目表”[29],有学者设计了“社会科台湾主体意识与大中国意识评判指标表”[30],因其与本研究主题相近,亦可作为开发次类目的重要参考。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浏览教科书文本和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者拟定了“中国地理景观”“中国大陆各省市或地区名称(包括蒙古)”“台湾各县市”“汉语、国语、普通话”“原住民文化”“与台湾相关的中国故事”等次类目。在拟定主类目和次类目之后,对相关类目进行解释、说明和举例以便于信度检验和量化统计(详见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