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科书分析的设计与实施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三章 教科书分析的设计与实施,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本章说明教科书内容分析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全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依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阐释教科书文本选择的理由;第二节为分析工具,说明分析单位的拟定和分析类目的设计;第三节为内容分析类目表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第一节 文本选择
一、1975年之前台湾社会科课程标准的简单回顾
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1]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各级学校教育目标而厘定的各学科有关的规定,作为编制教科书的准绳,其目的在于“统一教育内容,齐一实施步骤,提高教育水准,增进教育效率”[2]。先有课标(课纲)才有教科书,课程标准(纲要)的理念、条文决定了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课程标准(纲要)处于引领地位。
1928年10月,台湾“教育部”聘任专家组织专门委员会,起草课程标准并颁行暂用。此后直至1948年,这一课程标准经历七次修订。第七次修订历时最久,动员人数最多,课程标准的内容比较理想[3]。由于所谓的“共匪作乱,大陆各省相继沦陷”,“国语”和“社会”两科课程标准不能和“反共抗俄”的基本国策以及“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密切配合,台湾中小学课程标准于1952年再行修订。第八次修订变动最大的是“国语”和“社会”两科[4]。1952年11月,台湾“教育部”出台修正后的“国民学校课程标准”,台湾教育学界一般称之为“1952课标”。该课标的“目标”部分,强调要“激发其爱护国家民族的情绪”,“增进其发扬固有文化的信心”,“培养保护国土的精神”。在课标附录部分之“教学要点”中,要求教科书要“足以发扬三民主义精神”,将“共党危害人权、破坏家庭、摧残文教、侵略我国”等“事实”编入教科书中[5]。依据“1952课标”所编的小学社会科内容较少,只在高年级即五年级和六年级开设这一课程。另外,从该版课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社会科教科书所有章节均无涉台湾内容。
1959年6月,“教育部”为“顺应变化了的世界潮流,配合当前国策”,开始组织人力修订课程标准。1961年12月修订完成,台湾教育学界一般称之为“1962课标”。这一课程标准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蒋介石作了《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对教育方面有一些新的指示。蒋指出:目前的教育有三大缺点:一是升学主义,二是形式主义,三是孤立主义。今后的教育,必须注重身心平衡,手脑并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以培养健全国民[6]。该社会科课程标准“目标”部分中,仍旧强调“激发其爱护国家民族的精神”,“保护国土的知能”[7]。这里的“国家”当然指“中国”,这里的“民族”意指“中华民族”。“1962课标”的社会科“教学实施要点”中,同样提及要针对“共匪危害基本人权及身体自由”“拆散家庭”“摧残文教”“愚骗儿童”“俄共侵略我国”等“事实”补充材料相机教学[8]。该版社会科课程设置时段从原来的高年级调到中年级即三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下册)。每册各四个单元,总共八个单元。在四年级有一个单元是介绍台湾的,单元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地》,有四课:《台湾省概要》《台湾的开发和光复》《台湾光复后的建设工程》《三民主义的模范省——台湾》,内容涉及台湾简史、地理及政经现状[9]。也就是说,该版社会科教科书八个单元中,只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台湾的,且将之作“为中华民国的复兴基地”“三民主义模范省”介绍。
1967年6月,蒋介石召集“教育部部长”阎振兴、台湾省主席黄杰、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厅长潘振球及台北市教育局长刘先云,指示筹划延长国民教育为九年事宜。在“总统”发表谈话后,“行政院”与“教育部”组织专家成立专案小组,研订法令,筹措经费,预备于1968年9月起施行“九年国民教育”。根据1968年“行政院”颁布之“九年国民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课程标准进行再次修订。此次修订自1967年9月至12月,历时四个月。由于修订时间较短,预计短期内会再行修订[10],台湾教育学界一般称之为“1968暂标”。
本次修订遵照“总统”指示,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活教育及职业陶冶为中心”[11]。这也是首次将小学课标和初中课标分编成册。在小学社会科部分,名为《中高年级社会暂行课程标准》,供三、四、五、六年级使用,一年级和二年级没有社会科。在课程标准的“目标”部分,强调课程要能够“明了中华文化的渊源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激发其爱护国家、团结奋斗的精神与观念”[12]。该版社会科教科书共有八册,每册两个单元,共十六单元。其中,有两个单元涉及台湾:《台湾的历史》与《建设三民主义的模范省》,内容包括台湾的光复、早期的经营、台湾的地理、台湾的当代建设等[13]。比之“1962课标”,“1968暂标”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台湾内容有所增加,但比例并未提高,仍为八分之一左右。换言之,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内容占社会科教科书的绝大部分,且在“大中国”的论述下介绍台湾。
综上所述,虽然在1975年之前,台湾中小学课程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相应地也做了多次改编,但都是在台湾当局强势主导下的教育行政活动,民间力量从未涉及;就社会科来讲,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反共复国”教育,课程目标为培养效忠蒋家王朝、仇恨共产主义及中共政权、时刻准备“反攻大陆”的国民;在教科书中,有关台湾的内容有所涉及,但分量极少,是把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来介绍的,“台湾意识”并没有在教科书中体现,“大中国意识”鲜明。
二、1975年以来台湾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发展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修改课程标准的呼吁,台湾当局于1975年1月组织专门委员会,着手修订“1968暂标”[14]。历经七个月,于1975年8月编制完成并公布施行,台湾教育学界称之为“1975课标”。这一课程标准社会科部分中“目标”的规定较之旧版更为详尽,例如:“养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实践我国固有的伦理道德”,“发扬固有的民族精神”,“明了中华文化的渊源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培养爱民族、爱国家的情操”[15]等。课程目标增加了一些内容,也作了小幅修改,但“爱国家”“爱民族”“发扬民族精神”主旨并没有改变。该版社会科教科书共12册(每册有一个主题),供小学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使用。其中,第7.8册主要讲述台湾的故事,名为《台湾与大陆》《台湾的建设》,内容涉及台湾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五大建设等。
1975年版课程标准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在“1968暂标”中,一、二年级为“常识”科,三至六年级为“社会”科,此次修订将“常识”中之“社会”部分,与中高年级“社会”合而为一,统整为社会科;其二,社会科教科书内容包括公民、历史、地理三部分,但三者在社会科中并非独立的系统知识,而是“构成浑然一体的生活圈”。教科书的组织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特别重视现代生活,以民族精神为依归,采用单元编制[16]。
1987年解严之后,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自由化、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中国化[17],台湾各个方面发生巨变。“教育部”有鉴于此,于1989年1月成立“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修订委员会”,着手课标修订[18]。1993年9月,新的课标公布,台湾教育学界称之为“1993课标”。这一课标之社会科从一年级始设直至六年级,共分12册,内容不仅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等知识系统,且扩及经济、政治、心理学等学科内容。
为迎接21世纪的来临,因应世界各国之教改脉动,台湾当局致力于教育改革,期以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和地区竞争力。“教育部”依据“行政院”核定之“教育改革行动方案”,进行“国民教育”阶段之课程与教学革新[19]。1994年9月21日,台湾“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简称“教改会”),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担任总召集人。教改会成立后,通过发行通讯、举办研讨会、文献研阅、委托研究、建立资料库、分组和全体委员会方式,归集、咨议和研讨社会各界的教改意见,并陆续于1995年4月22日,11月4日,1996年6月28日,12月2日,分别发表一到四期的咨议报告书,最后于1996年12月提出总咨议报告书[20]。总咨议报告书提出的教改理念是进一步给教育松绑,加快教育自由化,减少当局对教育的过多干预。在此背景下,以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于1998推出“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于2000年、2003年推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和“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改课程标准为课程纲要,改学科为学习领域(如小学社会科和初中历史、地理、公民等合并为“社会学习领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具体内容后文还将详细阐述。
三、分析文本的确定
以上简单回顾了战后台湾地区课程标准(课纲)及小学社会科课程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1952课标”小学社会科在中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1962课标”在高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开设,“1968暂标”则在中高年级(即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开设。由于课程开设的年级和年限不同,必然导致教科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显著差异,因此不便于作比较研究。“1975年版课标”“1993年版课标”和“九年一贯制课纲”之小学社会科的课程设置较为稳定,每个年级都有开设且采取合科教学(社会科统和了历史、地理、公民、政治等学科知识)。
2.“1962课标”“1968暂标”教科书所涉及台湾内容数量极少,“1952课标”则只字未提。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在1975年版之前,社会科中“国家认同”教育指向“一个中国”是非常明确的,毫无“台湾意识”迹象。
3.较之“1993年课标”和“九年一贯制课纲”,“1952课标”“1962课标”“1968暂标”和“1975年版课标”在教科书编写理念、体例及政治社会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分析“1975年版课纲”教材也基本能了解之前几个版本社会科教材的性质和特点。
因此,本书选择“1975年版课标”“1993年版课标”“九年一贯制课纲”之社会科教科书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时间跨度约为四十年。
从“1975年版课标”起到目前台湾正在实行的“九年一贯制课纲”,小学社会科或“社会学习领域”从一年级或三年级开设至六年级。一年级至三年级之小学生识字量较少,课本中图片、拼音多,文字少;主题多为“人与自己”“人与家庭”“人与学校”等,而本研究主要关涉“人与国家”“人与社会”,故一年级至三年级的社会科课程不列入分析文本。
“1993年版课标”起,民间出版社可以编写教科书,由原来的“国立”编译馆统编本变为审定本,台湾“教育部”下属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核民间书商出版的教科书。在1990年代,民间出版的教科书市场占有率很低,“国立”编译馆所编教科书仍占主流。1990年代末期以来,尤其是九年一贯制实行以后,民间教科书逐步取代了官办教科书。2001年之前台湾社会科教科书有多个版本,如康轩版、翰林版、南一版、新学友版[21]等,2002年以后逐渐演变成康轩、翰林、南一“三足鼎立”的情势(详见表3.1)。
九年一贯制小学社会科教科书2001年起陆续启用。2001年只出版一年级教科书,到2002年,二年级、四年级也有了,2003年扩展到三年级、五年级,2004年增加了六年级,也就是说2004年的时候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就全部出齐了[22]。因此,本研究选择2005年出版的社会科教科书作为分析文本。康轩版社会科教科书市场占有率较高且较为稳定(见表3.1),故选择康轩版。在2000年代初至2015年,各版本社会科教科书几乎每年都有小幅修订,为了比较最新版与九年一贯制刚实行时教科书的差异,呈现课程近期发展脉络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还选择了2015年出版的康轩版教科书作为分析文本。
基于以上考量,本研究选择1975年版“统编本”、1993年版“统编本”“九年一贯制”2005年和2015年康轩版社会科教科书各六册,共计二十四册社会科教科书作为内容分析的文本。另外,与教科书配套的《习作》《教师指引》等书,课本中的“想一想”“知识库”“动动脑”“社会小学堂”“学习重点”“问题讨论”等栏目内容,课本中的图片及图片中之注释,皆不列入分析。不列入的考量有二:其一,受研究篇幅和精力的限制;其二,由于各个版本非正文文本的文字量、图片数量等差异太大,不利于作比较研究。
表3.1 “九年一贯制”社会科各版本市场占有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