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

第四章 教科书分析结果与讨论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四章 教科书分析结果与讨论,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本章依据第三章所制定“台湾小学社会科中国化暨台湾化”主题类目表,对台湾小学社会科自1975年至2015年三个时期、四套教科书,共计二十四本教科书中有关“国家认同”的内容作量的和质的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相辅相成,互为印证。通过教科书的文本分析,揭示台湾不同时期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的意涵变化及其走向。如第二章所述,国家有四个构成要素,即“国土(领土)”“人口(民族)”“文化(语言)”“主权(政府)”。本章第一节到第四节,分别从四个维度开展,呈现每个时期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的“中国化”和“台湾化”倾向特征。其中,第三时期两套教科书与研究主题的联系更为紧密,为分析和讨论的重点。第五节,归纳前四节的研究发现,概述台湾小学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的要旨。

第一时期教科书一般称为“1975年版教科书”,根据台湾1975年8月出台的社会课程标准编写,使用至90年代中期。其中,四年级至六年级用书第七册至第十二册分别有57.58.81.55.56.57个分析单元,共计364个分析单元。第二时期教科书一般称为“1993年版教科书”,根据台湾1993年9月公布的社会课程标准编写,从90年代中期使用至本世纪初。其中,四年级至六年级用书第三册至第八册分别有55.56.56.61.57.44个分析单元,共计329个分析单元。第三时期教科书一般称为“九年一贯制”教科书,由各书商组织专家、一线教师根据2000年、2003年、2008年公布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1]编写,从2002年起陆续发行。本研究采用了台湾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和2015年出版的两套教科书。2005年版教科书四年级至六年级用书第三册至第八册共分别有44.56.63.58.51.61个分析单元,共计343个分析单元;2015年版教科书四年级至六年级用书第三册至第八册分别有45.44.67.57.62.52个分析单元,共计327个分析单元。



第一节  国土(领土)维度之“国家认同”教育


本节统计了社会科教科书中“中国大陆省市”和“台湾县市名称”“大陆地理景观”和“台湾地理景观”出现频次的变化,考察不同时期教科书中“中国大陆”与“台湾”在“国土(领土)”维度给予儿童印象多寡之变化。教科书谈及中国大陆的频次少了,儿童对“中国”“中国为本国”的印象也会变得模糊。反之,谈及台湾的多了,“台湾主体性”观念、“台湾化”的“国家认同观”就会在儿童心中生长。此外,在国土(领土)维度,不同时期的教科书是如何阐述“台湾与中国”关系的——台湾属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地位平等”抑或其他特殊的关系?不同时期的台湾社会科教科书是如何定位台湾的,教科书中的“台湾”在中国地理、历史上处于何种地位?这些也是本节探讨的问题。



一、1975年版教科书


由表4.1可以得知,次类目1-1“台湾为我国最大岛屿;我国处于亚洲东部;我国为……文明古国”在1975年版六本教科书中共计出现了12次,所占比例为3.3%(12/364,下同);次类目1-2“中国大陆各省名称(包括蒙古)”共计出现了76次,所占比例为20.88%;次类目1-3“中国地理景观”共计出现46次,所占比例为12.64%。在“国土(领土)”维度上,“中国化”次类目所占比例合计为36.81%(12+76+46/364)。从“台湾化”次类目来看,1-4“中国领土不包括台湾”、1-5“台湾各县市名称”、1-6“台湾地理景观”出现的次数分别为0次、38次、9次,合占比例仅为12.91%(0+38+9/364)。因此,从“国土(领土)”维度的量化分析来看,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在“台湾化”倾向方面,1975年版教科书四年级(上)用书第七册出现了35次(27+8),在六册中所占比例高达74.5%,其他五册所占比例合计仅为25.5%。盖台湾教科书编制遵循“同心圆”理论,社会科教科书在中低年级中关于社区、乡土的内容较多之故。不同于“台湾主体性”教育“独立”的政治倾向,“本土化教育”在政治上较为中立。因此,虽然1975年版教科书“台湾化”倾向12.91%的比例本就不高,但真实意涵可能更低。另外,尽管第七册出现的“台湾化”次类目不少,但依旧是在“大中国”的框架下谈及台湾,这从第七册的册名《台湾与大陆》及各单元和各课的名称就可以看出[2]。

表4.1  1975年版国土(领土)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在1975年版教科书中多次明确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例如,在第七册中,描述台湾为“它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它是我国的模范省”,“台湾在我国东南沿海”,“要把台湾建设成为三民主义模范省”,“台湾是中国大陆东南方的海岛”[3]。第八册第四单元,借文中人物“心健”的口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反共复国”基地的“台湾”也多次反复出现,如第七册,“台湾——复兴的基地”,“台湾是民族复兴的基地,也是坚强的堡垒”,“台湾成为教育平等、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军力强大的复兴基地,也是反共的坚强堡垒”[4]。第七册第一单元作小结时谈道:台湾是复兴基地,我们反攻大陆后,台湾和大陆当然就连在一起了。教科书中台湾被视为“复兴基地”,深化了儿童心中“台湾属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关于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的边界,区域的划分,教科书文本都有明确的说明。如,“我们的国家位于亚洲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带国家”,“喜马拉雅山是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的界山”[5]。1975年版教科书非常清晰地将“中国”定位为“我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土(领土)维度,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化”色彩非常浓厚,多处强调台湾和中国大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台湾是“反共复国”的基地,有关台湾的介绍并不涉及政治层面的“台湾主体性”教育。因此,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灌输给学生的是“一个中国”“台湾属于中国”的国家认同观。



二、1993年版教科书


如表4.2所示,次类目1-1“台湾为我国岛屿等”在1993年版六册教材中仅出现1次,所占比例仅为0.3%;出现“大陆省市名称”的频次为15,所占比例为4.56%;次类目1-3“中国地理景观”出现了15次,所占比例为4.56%。在该类目范畴,1993年版教科书“中国化”倾向比例合计为9.42%,与1975年版相较,有明显的下降。在“台湾化”倾向方面,次类目1-4保持“0”的记录;次类目1-5“台湾各县市名称”出现了21次,所占比例为6.38%;次类目1-6“台湾地理景观”出现3次,所占比例为0.91%;“台湾化”倾向合计所占比例为7.29%。可以看出,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不管是“中国化”还是“台湾化”倾向的比例,比之1975年版都有所下降。其中,“中国化”倾向比例下降更为显著。

为何“中国化”倾向次类目出现的频次陡然减少呢?这跟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有关中国篇幅的减少有关系。在1975年版六册社会科教科书中,有三册是专门讲中国的,即第九、十、十一册[6]。如表4.1所示,这三册出现的“中国化”次类目次数分别为44.33.27,合计占比高达77.61%。但在1993年版六本社会科教科书中,第七、第八册专门讲台湾,第九册三个单元中的第二单元及第十册讲中国,其余内容讲中外交流、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及其他无关“中国化”或“台湾化”的经济、政治、社会常识,如第九册第一单元《社会的经济活动》、第三单元《和谐有序的生活》,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文明与生活》[7]。也就是说,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有关中国的内容少了,相较于1975年版,替补了很多无关“中国化”或“台湾化”的内容。

表4.2  1993年版国土(领土)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中国化”内容的较少并不意味着1993年版教科书就是一个“台湾化”的或强调“台湾主体性”的教材。1993年版教科书在第七册中仍明确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在第七册第一单元关于台湾地理环境的介绍中谈到,“台湾岛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方,是我国最大的岛屿”[8];1993年版教科书仍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联结,如在第七册开篇就讲到,“台湾地区、金门和马祖合称台闽地区”[9]。此外,1993年版教科书仅在第七册就12次出现“台湾地区(包括澎湖群岛和台湾岛)”一词,部分代替了1975年版的“台湾省”“模范省”等用词。从语境及该词本义可以看出,1993年版“台湾地区”一词带有鲜明的“中国化”色彩。在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第十册的第一单元阐述中国大陆的地理环境。相较1975年版,虽然篇幅减少很多,但用的是“大陆地区”的概念,并在文中多次与“台湾地区”相提并论[10]。言下之意,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只不过暂时分为两个地区。

综上所述,在国土(领土)维度,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介绍中国的内容减少,“中国化”色彩淡化不少,但仍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中国大陆密不可分的国家认同观。当然,相较于1975年版教科书,1993年版教科书“大中国”的“国家认同”教育显得比较“柔和”,比如已经不谈台湾是“反攻复国”的基地了。



三、“九年一贯制”教科书


如表4.3和表4.4所示,在2005年版和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次类目1-1“台湾为我国最大岛屿;我国处于亚洲东部;我国为……文明古国”1次都没有出现;次类目1-2“中国各省份名称”在2005年版教科书中出现了9次,在2015年版中出现了11次,所占比例分别为2.62%和3.36%。2005年版教科书1-3次类目,“中国地理景观”1次都没有出现,在2015年版中出现了1次,所占比例极低。那么,在国土(领土)维度,2005年版和2015年版“中国化”倾向次类目合计所占比例分别为2.62%(9/343)和3.67%(12/327),所占比例非常低。

表4.3  2005年版国土(领土)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在“台湾化”倾向方面,2005年版和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次类目1-4“语境中暗含中国的领土不包括台湾之义的”出现的次数皆为0。在次类目1-5“台湾各县市名称”,2005年版出现了26次,所占比例为7.58%;在2015年版教科书中所占比例为10.40%,34次。次类目1-6“台湾地理景观”,2005年版和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都出现了15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37%和4.59%。三项次类目合计,2005年版教科书“台湾化”倾向出现比例合计为11.95%,2015年版则为14.98%(详见表4.3,表4.4)。

表4.4  2015年版国土(领土)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九年一贯制”2005年版和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在国土(领土)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1-1次类目,两版教科书出现的次数皆为零,也就是说,新版教科书再无出现“台湾为我国最大岛屿,我们的国家位于亚洲东部,我们中国为……文明古国”等相关语句。在2005年版,代之的是未明确表明中国和台湾统属关系的表述,例如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课《台湾在哪里》关于台湾地理位置的描述如下: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方,和福建省之间隔着台湾海峡;东滨太平洋,北邻东海,东北方是琉球群岛和日本;南隔巴士海峡和菲律宾相望[11]。

在第八册第二单元第1课《台湾与亚洲》关于台湾地理位置的描述为:

台湾是一个海岛,和中国大陆一样都位于亚洲的东部,台湾的北边是东北亚,有日本、韩国;南边是东南亚,有菲律宾、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这些国家和台湾的距离较近,往来频繁,关系密切[12]。

在2015年版教科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1课《台湾我的家》关于台湾地理位置的描述为:

东边是地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南边隔着巴士海峡和菲律宾相邻;西边隔着台湾海峡和中国大陆相望;北边越过东海,有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13]。

在2015年版第八册中,关于台湾与中国大陆交流的内容放在第二单元《从台湾走向世界》的第1课《台湾与世界》中,所占篇幅只有一个分析单元[14]。直接探讨台湾与世界的关系,避谈中国和台湾的关系,凸显了“台湾主体性”。

言下之意,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地位是平行或平等的。虽然说,教科书中没有出现类似于次类目1-4的内容,如“台湾的领土(国土)边界……”,“中国是一个独立于台湾的国家”或“台湾是一个不属于中国的独立国家”,但“台湾属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定位在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中杳无踪迹。

从以上量的和质的分析来看,2005年版和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在国土(领土)维度,“中国化”色彩比之1975年版和1993年版淡化许多,而“台湾化”倾向则更为明显。尽管没有出现台湾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土(领土)”边界说明及类似表述,但意涵为“台湾和中国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语词已然不复存在。相较之前的版本,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在国土(领土)维度,“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传输给学生的是模糊不清的“国家认同观”:“本国”是“台湾”还是“中国(中华民国)”?台湾属于中国抑或是一个“独立国家”?

上文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三个时期,四套社会科教科书在国土(领土)维度,“国家认同”教育的倾向性(“中国化”或“台湾化”)特征。从量的角度分析,如表4.5所示,1975年版“中国化”次类目出现的频次合计比例为36.81%,1993年版合计比例为9.42%,2005年版为2.62%,2015年版仅为0.31%,呈显著的趋势性下降。“台湾化”倾向方面,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分别为11.95%和14.98%,比1993年版7.29%的比例有明显上升,与1975年版教科书12.91%的比例差距不明显(见图4.1)。其中,1993年版教科书在“中国化”倾向大幅下降的同时,“台湾化”倾向也有所降低。那么,1993年版教科书是“中国化”多一些还是“台湾化”多一些?结合质性分析,本研究认为尽管1993年版“中国化”色彩淡化不少,但仍强调台湾地区属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表4.5  国土(领土)维度各版本教科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

在国土(领土)维度,“九年一贯制”2005年版和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传输给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变得模糊:既没有明确或隐晦地表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也没有表明台湾地区作为“独立政治实体”已有自己的“国土(领土)”边界,但较之1975年版和1993年版,“台湾化”的“国家认同”倾向较为鲜明。

图4.1  国土(领土)维度各版本教科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