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

后记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后记,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作为一名闽南人和半个“台湾家属”,对近在咫尺而又长期与祖国分离的宝岛一直充满着好奇和向往,2014年终于有幸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没错,在台湾你处处可以感受到同胞的热情和友好。不过,和台湾年轻人接触多了以后你会发现,他们对祖国很是无感,中国大陆似乎是遥远的他国而非本国。那么,何以如此呢?2014年在台20天的访学和游历,在我心底埋下了写作本书的导火索。

好的学术创作需要火一般的热情,不过,单凭一腔热情很难写出一本书来,比如还需要方法。在我无比困顿时,旁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刘老师的课一座难求,稍晚一些,只能站在大教室的最后,或者外边的走廊上了。幸运的是,我不仅能坐在前排,还能在课后单独向刘老师讨教。刘老师对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推崇也深深地影响了本书的写作。本书把研究对象聚焦于社会科教科书,要归因于华东师范大学沈晓敏教授。记得第一次走进沈老师的课堂时,我迟到了。对于这一冒冒失失的“不速之客”,她关爱有加,有教无类。在之后多次交流中,沈老师将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倾囊相授,对本书框架的拟定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台湾教育大学原校长欧用生先生已逾古稀之年,为助本书完成,费尽心力与晚辈多次长谈,单访谈记录我就整理了三万多字。他还建议我从政治、社会及课程三个路径探访台湾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之变迁。台湾师范大学刘美慧老师是我在台湾师范大学访学的指导教授,其担任院长、处长等职务,在百忙之中多次抽出时间与我一起敲定了本书的纲目。她建议我用民族国家的四大构成要素制定类目分析表,解决了本书创作的一个瓶颈问题。以上四位老师点燃了我的创作热情并持续助力,令我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顺利完成了本书初稿。

张人杰、丁钢、吴康宁、朱益民、黄忠敬、郅庭瑾、贺晓星、马和民、张克勤、周勇等教授,他们以学者的专业眼光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吴志华、王向民、杨艳红等老师,台湾邓毓浩、周淑卿、秦葆琦、王大修等老师,以多种形式推动了本书的写作。

九州出版社王守兵先生慧眼识“珠”,不到一个月就发来录用邮件;邓金艳女士逐字逐句审阅修改本书多遍,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献给我的父亲,母亲!

肖振南

2018年6月10日于华园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