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侦探推理 > 超级武器与假想敌:现代美军与科幻作品关系史

第五章 “我不为世界工作”:1950—1961年

    《超级武器与假想敌:现代美军与科幻作品关系史》章节:第五章 “我不为世界工作”:1950—1961年,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我不为世界工作,斯科特。我为美国空军工作。

——亨德利上尉,电影《怪人》1

我们不能指望在人力上与敌人相匹敌。如果我们想要保持现在的生活标准,或任何接近它的,那么我们不能指望在储备物资的绝对数量上能与它匹敌。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有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人力资源。我们必须给士兵们提供最好的武器装备,这些是我们的科学家、军事专家的才能,以及我们工业社会的创造力所能提供的。

——美国陆军部长罗伯特·T.史蒂文,1953年2

20世纪50年代,使得二战“越来越科幻”的发明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喷气式飞机原本是为军方研制的,1952年开始运送平民乘客;同年,第一台可以批量生产的电子计算机“尤尼瓦克”(UNIVAC)面世。由冯·布劳恩设计的火箭搭载着非军事用途的卫星进入轨道——1957年的是苏联的人造卫星1号和2号,1958年的是美国的斯科尔通信卫星,1960年的是导航和气象卫星。1951年,第一个用于提供民用电力以及提取制造氢弹所需要的钚的反应堆,上线运营了。对原子弹会影响日常生活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1950年前只有美国和苏联拥有原子弹,1952年英国也拥有了原子弹)——即使没有全面核战争,也会有来自核试验的放射性尘埃,就像1954年氢弹测试后日本的幸运龙5号(Lucky  Dragon  5)组员遭遇的不幸那样。50年代后期,艾森豪威尔后来所提出的“军事工业复合体”(the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的经济成本,甚至在和平时期也受到科幻小说家的密切关注——海因莱茵积极地为其辩护,甚至是美化它。


◆◆◆

阿尔迪斯认为20世纪50年代“也许是科幻小说最好的时代”3。克鲁特认为它是科幻小说的“白银时代”4。卢卡尼奥估计1948—1962年间制作了500部科幻电影(包括专题片和短片)。5仅1950年就有15种科幻杂志创刊,阿西莫夫也出版了第一部小说,理查德·马特森和戈登·R.迪克森(二战期间两人都曾在美国陆军服役)编写的故事初次亮相,还有美国制作的第一部高预算科幻电影。1953年雨果奖首次颁发年度最佳科幻小说奖。

1950年之前美国制作的科幻电影有《化身博士》《隐形人》《科学怪人》《飞侠哥顿》系列(1936年、1938年、1940年)、《巴克·罗杰斯》(1939年)、《美国队长》(1944年)、《超人》(1948年)等。20世纪50年代的《登陆月球》可能是第一部高预算(38.5万美元)的美国科幻电影。(文格罗认为20世纪30年代耗资巨大的未来主义音乐喜剧《滑稽的想象》在商业上的失败,使得美国制片公司在之后20年里不愿意投资拍摄科幻史诗片。6)《登陆月球》由欧文·皮丘(1947年他被列入黑名单,但是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从未叫他接受质询)导演,海因莱茵是编剧之一,根据其第一部小说《伽利略号宇宙飞船》改编(片尾字幕上说这部小说是电影的灵感来源)。7

虽然《登陆月球》将建造载人(核)火箭的任务交给了无视“和平时期政府禁令”的民用公司,但推动者是美国空军准将赛耶(此前美国军方试图发射一颗人造卫星,但未能成功,他认为失败是由于有人蓄意破坏,他还是后来的宇航员之一),其意图显然是军事的。在一幕场景中,赛耶告诉工业家:“我们不是唯一知道月球可以到达的人。我们不是唯一计划去月球的人。竞赛正在开始——我们最好赢得比赛,因为绝对没有办法阻止来自外太空的攻击。第一个能利用月球发射导弹的国家……将控制地球。先生们,这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军事现实。”8在早一点的场景中,太空竞赛明确地被比作一场战争,飞机制造商游说道:“现在美国工业必须开始努力,就像我们在上一次战争中那样。”9

尽管有明确的军事目的,但首次登上月球的两个人是平民,其中一人声称:“感谢上帝恩典,感谢美利坚合众国,我代表全人类占领这个星球,造福全人类。”10没有必要像1949年海因莱茵的小说《伽利略号宇宙飞船》那样进行战斗,在发现并最终摧毁纳粹基地之前,平民宇航员代表联合国宣称对月球拥有主权。11海因莱茵之前的小说《不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中也没有任何线索,没有军事独裁的迹象,比如曼宁上校正在实施“美国治下的和平”,更不用说在《监视》中表达的恐惧了。

九年后(苏联人造卫星发射后大约两年),美国陆军确实提议建立一个载人月球基地,认为“任何无法首先登上月球的事情都将是灾难性的”12。1959年3月20日地平线项目(Project  Horizon)任务组成立,在(陆军军械导弹司令部)少将约翰·梅多利斯的领导下工作,并得到了维尔纳·冯·布劳恩及其团队的全力配合。

不知道《登陆月球》对推动它有没有起作用,沃尔德罗普称赞这部电影掀起了“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科幻热潮”,尽管票价相对便宜的《火箭飞船X-M》在电影院上映排名上领先了近四个星期。沃尔德罗普认为,没有《登陆月球》,“将不会有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和《怪人》”13。

《火箭飞船X-M》(X-M是“月球探险”的缩写)很快被摄制出来,试图借助《登陆月球》的宣传效应,但它传达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信息。它的宇航员们——美国军官和有着欧洲口音的科学家,穿戴着美国军队剩余的士兵军服和防毒面具——也打算在月球上建立“无懈可击的基地来维持世界和平”,但是这些资金是由政府而不是私营公司提供的。14这个带有悲观色彩的剧本由后来被列入黑名单的达尔顿·特朗博(1939年反战小说《无语问苍天》的作者)联合编剧,它描写宇航员们发现火星文明在一场核战争中被摧毁了——这也是《伽利略号宇宙飞船》的主人公所假定的很久以前月球文明的命运,他们从月球上找到了证据。不幸的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些地区仍具有危险的放射性,宇航员们来不及返回地球发出警告就死了。15

西蒙·沙马在《美国的未来》中把这两派美国政治思想描述为汉密尔顿派与杰斐逊派——前者认为战争是必要的,不仅是“为了捍卫自由和其他美国理想,还要积极地传播它们”16;后者认为军事可能与“共和国政府的原则不一致”,可能会压迫它声称要保护的人。17二战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必要的自卫行为,而不是一场征服战争,能暂时使双方和解,但是不会太久。对许多美国人——包括科幻小说作家和电影制片人——而言,核武器的存在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强大的军队是保卫他们生活方式的最大希望吗?或者,这不仅是对自由的威胁,也是对生存的威胁?

汉密尔顿派和杰斐逊派对军队的态度的分歧,也可以从沃尔德罗普提到的另外两部电影中看出来,即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改编自1940年哈利·贝茨在《惊奇故事》上发表的小说)和《怪人》(改编自《惊奇科幻》编辑约翰·W.坎贝尔1938年发表在杂志上的一个故事)。两部电影都让美军对抗孤独的外星人,一看见他们就射杀,但是相似之处仅此而已。在《怪人》中,观众明显应该为士兵们的努力鼓掌(他们去北极搜寻最初怀疑是坠毁的苏联飞机),因为他们反对外来入侵者的立场,“从X星球来的喝人血的胡萝卜”18。在《地球停转之日》中,士兵们射杀来访者(因两个互不相关的事故),差点导致地球毁灭。

史蒂芬·金认为在朱利叶斯和埃塞尔·罗森博格①被定罪一个星期后上映的《怪人》,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部政治恐怖电影。19他指出:“肯尼斯·托比和他的士兵们的出现,给这部电影增添了军国主义色彩和政治上的光环。”20亨德利对记者的反驳证实了这一点:“我不为世界工作,斯科特。我为美国空军工作。”21影片中没有人质疑这一点:唯一有其他优先权的角色——带有英国口音的诺贝尔奖得主卡灵顿博士(“为了人类知识的利益”,请求允许解剖和检查外星人,然后再尝试与它沟通),被认为犯了危险的错误。在剧本的早期版本中,卡灵顿在抢救外星人的最后一次失败的尝试中被杀,记者看着两具尸体,说:“上尉,大获全胜。怪物们都死了。”22

史蒂芬·金还认为《怪人》表现了二战后反对绥靖政策的观点,包括电影中“‘让军队处理这个’的主题,在1951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在约翰·韦恩式‘大英雄’电影中,军队很好地对付了日本人和纳粹”23。这与埃文斯的估计相一致:在1950—1955年的好莱坞电影中,大约有70%的军队形象是正面的,不到10%是负面的。24尽管扬科维奇指出:“军队本身并没有得到积极的表现,只有地面上的士兵……事实上,当命令确实来自上面时,他们要么太晚了,要么完全被误导了。”25他假定当记者斯科特暗示亨德利可能“因为破坏令人尴尬的信息而被提升时”26,他不是开玩笑。

当技术问题使亨德利无法和上级沟通时,他接到的命令是适得其反的,《怪人》中士兵们面对的大部分问题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正如史蒂芬·金指出的,“陆军那些家伙……在整部电影中表现出僵化的脑筋”。首先使用过多的铝热剂将外星人的宇宙飞船从冰封中释放出来(“按照标准行动程序”),从而意外地摧毁了它,然后把冰封的怪人从冰封的棺材里释放出来,把它藏在打开的电热毯下面。27怪人复活后,立刻被一个惊慌失措的守卫射杀了。

情节上表现完这些不可思议的发明之后,军队的行动就变得迅速而明智了。正如斯特里克所说:“这是一部关于团队合作的电影,怪物和冰川科学家是反方,肯尼斯·托比扮演的约翰·韦恩式大英雄领导我们这一方……遏制和约束怪人所需要的是清醒的头脑和迅速的行动。”28讽刺的是,尽管这部电影在情感上是支持军队的,但当霍克斯向空军请求资助电影制作时,据说被拒绝了,因为电影描绘的飞碟太过真实。29

1952年的《入侵美利坚》更加支持军队,为更大规模的军队和“普遍征兵”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包括征召妇女进入被接管的前私营工厂来生产军事装备——假定美国遭到入侵(由临时演员扮演,他们穿上美国陆军制服,以便双方都能使用美军的资料片,讲的英语混合着俄语和德语,但是兜售苏联制造的波波沙冲锋枪)和爆发有限的核战争。侵略者用原子弹轰炸了一些城市,但是美国采取的报复措施是你发射一枚原子弹,我就发射三枚,而且是首先使用了氢弹(这个苏联在一年内不会研制出来)。工厂主谴责征用他的拖拉机厂是“共产主义”,但是当他的一名工人帮助入侵者接管工厂为军队制造坦克时,他又试图反击。一名拒绝军事拨款法案的议员认为美国“可以安全地将我们的军事力量削减一半”,当国会被占领后,这名议员是第一批被杀死的人之一。30这个“未来之旅”结果变成了一场幻想,是酒吧顾客被占卜者集体催眠的结果,但是这也促使饮酒者改变他们的优先选择,以支持一支更强大的美国军队,而且大概是想让观众也这么做。

同样的汉密尔顿派军事美德在《怪人》和《入侵美利坚》中得到赞扬,在《地球停转之日》中则受到质疑:一名精神紧张的美军士兵过于迅速的反应导致一个温和的外星人大使克拉图受伤,毁掉了他带给美国总统的礼物(一台星际发报机)。片头字幕叠加在天文照片的背景上,影片以美国军事雷达设施侦测到正在靠近地球的物体的镜头开场。31一个飞碟降落在华盛顿特区,军队立即包围并封锁了该地区。军队、坦克、其他车辆和武器由国民警卫队提供。导演罗伯特·怀斯选择与国民警卫队而不是美国陆军合作,是因为“当你去找军方要一些装备或人员支持时,你必须向他们提交剧本……陆军拒绝资助我们。我们不需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我们认为我们能弄到吉普车和一些坦克。我猜他们不喜欢这个消息”32。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名说客随后找到了国民警卫队,他们说“完全没有问题”33。

《怪人》和《地球停转之日》都是在朝鲜战争的民众支持率下降时上映的,议长山姆·雷伯恩警告说,这可能会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34。克拉图在和美国国务卿的对话中,将此类国际争端视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幼稚的猜忌”“愚蠢的”。35他轻而易举地从沃尔特里德医院的军方拘留所逃脱,偷走了一名陆军少校的便服,开始接触普通人,“希望熟悉这些奇怪的不理智态度的基础”36。他住在一间公寓里,在那里遇到了战争寡妇海伦·贝森和她10岁的儿子鲍比。鲍比带克拉图去了阿灵顿国家公墓,他显然对美国的战争死亡人数感到震惊和悲伤,他告诉鲍比他们那儿的人与之没有相似之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战争”。男孩热情地回答:“嗯,那真是个好主意。”37

但是克拉图和机器人执行者高特(据透露,在贝茨的小说和剧本早期版本中,机器人高特是克拉图的主人,而不是克拉图是机器人高特的主人)并不是彻底的和平主义者。在整部电影中,高特明显增强了它对士兵的暴力程度。第一次见面时,它蒸发了枪、坦克和大炮。当克拉图第一次返回飞船时,它显然抓住了两名哨兵,要么杀死了他们,要么使他们失去了知觉。克拉图被杀死后,高特把新哨兵蒸发了。

克拉图告诉教授巴恩哈特(一个虚构的爱因斯坦):“只要你们被限制在用你们原始的坦克和飞机互相战斗,我们就不关心。”拥有火箭和核武器的地球,“对其他星球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不可容忍的威胁”,克拉图“反过来威胁要采取武力行动,因为那似乎是你们的人唯一明白的事情”。为了争取到一个听证会,他提出了“夷平纽约市或弄沉直布罗陀巨岩的可能性”38。巴恩哈特反对在世界范围内和平示威,带着科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去见克拉图:克拉图戏剧性的但不是破坏性的解决方法是,除了医院和正在飞行的飞机,停止地球上所有电力一小时。海伦的追求者,自私、冷酷的汤姆·史蒂文,这样回应《怪人》中亨德利上尉的“我不为世界工作”,他给五角大楼打电话说,“我不在乎世界上的其他人”,他把克拉图出卖给了美国陆军,希望成为“这个国家最伟大的人”“一个大英雄”39。

在去见科学家的路上,克拉图再次被军队击毙——这一次是致命的。海伦把他的口信转达给高特(“克拉图、巴拉达、尼克托”),显然是在告诉机器人克拉图出了什么事,命令他不要毁灭地球。高特从监狱取回克拉图的尸体,让他复活了,他在电影结束时说了一段话。

克拉图说:


高特是我们为维护和平而研制的机器人警察之一。在攻击方面,我们赋予它们绝对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能被撤销。一旦看到暴力的迹象,它们自动地对侵犯者采取行动。刺激它们导致的惩罚太可怕了,不能冒险。结果是,我们生活在没有武器和军队的和平环境中,确保我们没有侵略和战争。可以自由地从事更有利可图的活动。我们并不假装达到了完美,但是我们有一套机制,而且它管用。

我是来告诉你们这些情况的。你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星球与我们无关,但如果你们威胁要扩大你们的暴力,你们的地球将会化为焦土。你们的选择很简单。加入我们,在和平中生活,或者继续走你们现在的道路,面临毁灭。40

尼古拉斯·迈耶在DVD的评论里,认为克拉图的解决方法是“一种强迫下的奥威尔式的和平和独裁(专制)”41。怀斯以反问作答:“在我们这个世界,除了有什么东西悬在他们头上迫使他们去做之外,你还能怎么对付这些政府呢?”42实际上,他的强制维护和平与海因莱茵在《不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中提出的只有一点不同——谁(或者是什么)来维护和平。这种应该由美国军事人员来处理的想法不会说服克拉图(他被美军两次射杀和伤害,在电影结尾那次是致命的),编剧和怀斯大概也不会同意——怀斯解释他之所以被剧本吸引,是因为“我这辈子就是个反军事主义者,我认为这是一种表达方式”43。

可能因为具有非典型的反军事信息,《地球停转之日》是20世纪50年代最有影响的科幻电影之一。维基百科列出了65个与这部电影和电影台词“克拉图、巴拉达、尼克托”有关的流行文化,据坎农说,科林·鲍威尔认为这促使罗纳德·里根向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建议,他们也许有一天会联手击退外星人的入侵。44

《地球停转之日》毕竟属于少数,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美国科幻电影“以英雄的语言描写军队仍是常态”45,富兰克林认为《地球停转之日》和阿克·奥博勒的《最后的五个人》是“几年来最后两部”抨击军事建设的电影,因为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对电影行业加强了审查。46

在《火星人入侵记》(1953年)中,乘坐飞碟的火星人降落到美国,来阻止第一枚原子火箭的发射,他们在几个人的大脑里植入了意念控制芯片——包括一位美国陆军将军,他在调查了降落地点后被接管。尽管有这个内奸,但入侵还是被美国陆军轻易打败了(由几个演员和大量二战的军用旧资料片呈现)。47同样地,在1956年的《飞碟入侵地球》中,外星人威胁说,如果美国军队坚持发射火箭,他们就会入侵:在研发出新武器的科学家和冒着更大风险操作武器、迎战外星人攻击的美国士兵共同努力下,入侵者被击败了。48电影《惊天50尺男巨人》(1957年)里的巨人、《X射线》(1954年)中巨大的蚁群、《隐形入侵者》(1959年)中的入侵者也都是被美国陆军打败的,《原子怪兽》(1953年)中的怪兽是被国民警卫队打败的。49《狼蛛》(1955年)里巨大的蜘蛛和《高格》(1954年)中电脑控制的横冲直撞的机器人是被美国空军摧毁的50;《深海怪物》(1955年)中被辐射的头足类动物、《挑战世界的怪兽》(1958年)中的怪兽、《核潜艇》(1959年)中的水下UFO威胁是被美国海军打败的51;《致命螳螂》(1957年)中的变异螳螂是被美国空军和陆军共同打败的52。《X射线》的制作得到了美国陆军支持,包括借用火焰喷射器和熟练使用它们的士兵53,而其他电影的制片人只能得到美军装备和军方的资料片——为了节约资金,《入侵美利坚》里必须包含一句关于入侵者穿着美国陆军制服的台词54,这一点将在20世纪60年代反军事电影中被否定。即使当美国军方无法战胜外星人的威胁时,比如乔治·帕尔的《地球争霸战》(1953年)中有核防护的火星人,军队还是被表现得比较正面,协助疏散受到威胁的城市人群。55在《禁忌星球》(1956年)中,英雄们正在执行拯救任务,为联合星球而不是为美国服务,但这些全副武装的美国船员显然都拥有美国海军人员的等级和头衔,被莫比亚斯博士形容为(不需要的)“军事援助”和“他同类的军队”。他们派去营救莫比亚斯博士的科学小组的唯一幸存者对军官(除了船上的医生)不够尊重,告诉船长:“一名指挥官不需要脑子,只需要有一副好嗓子。”他后来被揭露出来(无意地)是坏人,他的命运让人联想起《怪人》里的卡灵顿博士。56

《飞碟征空》(1955年)开场是英雄物理学家卡尔·米查姆穿着飞行服驾驶一架美国空军洛克希德T33流星号飞机返回他的实验室。为了颠覆50年代科幻电影中科学家常有的负面形象,电影将他塑造成一名战斗机飞行员。57[我一直无法得知《飞碟征空》从美国空军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支持,但是片中T33的画面也许是资料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雷克斯·瑞森扮演的米查姆爬进了驾驶舱。据克莱里说,电影确实给美国空军带来一些小问题,因为它引发了一波不明飞行物(UFO)报道的小热潮,这些不明飞行物与《飞碟征空》中美特鲁娜飞碟具有相同的能力。58飞机的选择也可能是一个视觉双关语:美特鲁娜的敌人用一连串的流星摧毁了这个星球,在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星球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流星”。]

虽然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以美军胜利告终,或者至少在美国军事援助下消除了威胁,但是有趣的是,仔细看看其中某些电影是怎么开头的。在《飞碟入侵地球》(灵感来自由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少校唐纳德·凯霍写的非虚构小说《来自外太空的飞碟》)一开场,它宣称美军已经采取了先向任何不明飞行物开火的政策。59在《怪人》和《地球停转之日》中,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作为“垂死的太阳系的幸存者”,外星人开场就摧毁了美国卫星(由美军基地发射的),他们误以为那是武器;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后,试图和负责卫星项目的科学家马文博士沟通,这一信息被理解得太晚了。外星人一着陆就遭到攻击,于是他们进行了报复。当外星人试图在华盛顿安排一次与地球领导人的会面时,模仿《地球停转之日》的方式,马文和军方认为这是个圈套,安排大家撤离这座城市,用马文的新武器保卫它。一名官员强调说:“当一支强大的、有威胁的武装力量降落在我们国家的门口时,我们是不会用牛奶和饼干招待它的。”60在这部电影中,美国显然没有与外星人谈判的打算,没有类似《地球停转之日》中部长那样的角色试图争取他们的帮助来对抗“邪恶势力”,尽管这可能是因为制片人想要壮观的战斗场面,而不是对可能的和平解决方法发表任何评论。


◆◆◆

尽管约翰·W.坎贝尔和贺拉斯·L.戈尔德告诉创作者们不需要“原子末日”的故事了,但这些还是在科幻故事、小说、电影和电视里大量出现,传播到广泛且经常是充满感激之情的观众那里。1952年威尔逊·A.塔克的《漫长而喧嚣的寂静》中,一名陆军下士在一次核生化武器联合攻击后醒来,发现自己站在了军队强制戒严的另一边,为了生存下去,他必须与欺骗甚至谋杀做斗争61,达蒙·奈特  “称赞他近乎完美,毫不逊色……深深感到他的诚实、勇敢”62。

1955年菲利普·K.迪克写道:


在科幻小说中,作家不仅仅倾向于扮演卡桑德拉②这个角色,他是绝对有义务的——当然除非他真的认为某天早上他醒来,发现高尚的火星人为了我们好,带着我们所有的炸弹和装备溜走了。

末日故事变得单调乏味,因为有无限光明的、成功的、非厄运的未来,只有一个厄运,那就是战争。一旦战争的末日故事被写出来,就没有太多要说的;雷·布拉德伯利至少写过一个那样的故事。63

雷·布拉德伯利的小说《细雨即将来临》(1950年),描绘了因炸弹爆炸而在外墙上留下阴影的家庭的房子64,这本书在1950—1954年、1958—1963年、1965—1990年每年至少重印一次,1966年被改编成漫画,这还不包括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版本。65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星空暗流》(1952年)中,有一个太空人的传说,说地球表面有一半是放射性的。66他的短篇小说《温和的秃鹰》(1957年)写的是外星人等待地球上爆发核战争,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这个满目疮痍的星球殖民。67在《用S来拼写我的名字》(1958年)中,一个外星人通过说服一位物理学家改变他名字的拼写,从而成功避免了地球上的核战争,然后在他的上级注意到他干涉人类历史之前,他接受一个赌注,用一个类似的小改动来如期发动战争。68沃尔特·M.米勒的《莱博维茨的颂歌》(1959年)预言了在灾难性的核战争之后,高科技文明的缓慢恢复,一旦核武器的秘密被重新发现,这将是第二次世界末日。1960年它获得雨果奖最佳小说奖。69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科幻电影里,关于核战争及其后果的故事很常见,从阿克·奥博勒的《最后的五个人》(1951年)开始,50年代的一些科幻电影赞扬美国使用核武器。《入侵美利坚》(1952年)中美国军队对入侵者进行报复,在敌人的国土上投放了三倍于入侵者对美国使用的炸弹。70滑稽可怕的《恐龙王》(1955年)超越了任何逻辑上的极端。在这部电影中,寻找宜居星球的美国宇航员带着一个核反应堆(客舱行李大小,显然接近失重),它可以变成定时炸弹。在一个岛上,当一名宇航员的衬衫被“雷克斯霸王龙”撕破后,军医说:“我带了原子弹。我认为现在正是用它的好时候!”用核武器攻击了这个岛和岛民后(两只蜥蜴、一只小鳄鱼、一只枫叶龟、一只犰狳、《洪荒浩劫》拍摄的猛犸象的录像),另一个宇航员边笑边说:“我们给诺瓦星球带来了文明。”在《失陷猩球》中,对使用核武器的支持接近于变异生物对欧米茄炸弹的推崇,虽然在这个案例里,核攻击可能是为了证明在预告片中包含一枚炸弹爆炸的资料片是合理的,而不是作为一种政治声明。71

我还没找到那十年里的哪部电影是清晰地将美军描绘成第一个用核武器攻击另一个地球上的城市的罪魁祸首,就像20世纪40年代一些科幻故事所表现的那样。当时的几部电影暗示,攻击将由苏联人或国籍不明的共产主义者发起,例如《入侵美利坚》和《火箭攻击美利坚》(1961年)72,但是大多数电影仍然对战争的起因含糊其词,只关注战争的后果,例如《最后的五个人》《年轻野蛮人》(1957年)、《海滨》(1959年)73。

《海滨》里,科学家朱利安·奥斯本最接近于把责任归于美军:“战争开始时,人们接受了这样一种愚蠢的原则,即如果不自杀,就可以安排用他们不可能使用的武器来维持和平。”74美国军队拒绝资助这部电影的制作,“艾森豪威尔的内阁开会讨论如何限制这部电影的拍摄和上映”75。但是有一名美国海军中将担任技术顾问,英国皇家海军借给导演一艘潜艇,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提供了一艘航空母舰。

在此之后,又有一些表现美军正面形象的科幻核屠杀电影——《极度恐慌》(1962年)以主角被陆军拯救而结束76——直到60年代美国科幻电影才公开表现美军发动了一场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毁灭了美国人自己的核战争。

还有几部科幻电影表现当代美国核武器试验具有危险性。《惊天50尺男巨人》中的巨人(前美国陆军中校,在朝鲜战争中饱受创伤)、《挑战世界的怪兽》中的怪兽、《X射线》中的巨蚁,都是由于受到美军原子弹试验的辐射而突然变得尺寸巨大;《原子怪兽》中美国人进行一次原子弹试验,使怪兽从坚冰中苏醒过来;《深海怪物》中巨大的头足类生物受到氢弹辐射,被迫在较浅水域里寻找猎物;《不可思议的收缩人》里由于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和化学喷雾的混合作用,主人公慢慢地消失了;《亚卡的野兽》中主人公由于美国人在地面上进行的一次原子弹试验而受到核辐射,从一个叛逃的匈牙利科学家变成了一头史前怪兽。77《X射线》和《深海怪物》都公开表示,未来的试验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怪兽。同时,20世纪60年代的漫威漫画将利用辐射把普通美国人变为超级英雄——神奇四侠是由于宇宙射线突变的,浩克是由他自己设计的核武器的伽马射线造成的,蜘蛛侠是被一只受了辐射的蜘蛛咬了,超胆侠是因为暴露在放射性废弃物中,等等。反派也是如此。这些50年代的电影总是展示核武器试验的放射性尘埃的副作用,它对个人或整个城市都有消极的影响。

电影《原子怪兽》在比基尼环礁上进行的代号为“布拉沃城堡”(Castle  Bravo)的氢弹试验之前上映,这个试验向有人居住的岛屿、贝罗科号航空母舰上的船员以及附近的一百艘渔船(包括五福龙丸号)散布了放射性尘埃。五福龙丸的所有船员都患上了急性辐射病,其中一人六个月后死亡,与此同时,数百名马绍尔群岛人从受污染的家园撤离。在这之后,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海军助理部长对《深海怪物》提出抗议:“氢弹已被指责为每一个已经发生的特殊事件负责,包括被打扰的海洋怪物。”78

雷·布拉德伯利的短篇小说《刺绣》(1951年)、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地狱之火》(1956年)和《愚蠢的驴》(1958年),也反映出对核试验的这种担忧。在布拉德伯利的这篇小说里,三个女人在等待五点钟的时候,一个计划好的“试验”——这次原子弹爆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两倍多。不,是十倍,也许是一千倍”——摧毁了她们的镇子。一个女人问:“为什么我们不在事态发展到这个程度之前阻止他们呢?”79在《地狱之火》中,一部关于核试验的慢镜头电影揭示了撒旦的真面目。80在《愚蠢的驴》中,外星人准备欢迎地球加入银河联邦,却发现人类正在自己的星球上试验核武器,他们立刻从名单上删掉了地球,并感慨称“一群蠢驴”。81

有人可能会说,这表明人们对原子弹甚至是科学的恐惧,而不是对美军的不信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影和《地狱之火》明确提到了美军的原子弹试验。(《X射线》特别指责九年前历史上的三位一体核试爆,导致蚂蚁发生基因突变82,《亚卡的野兽》以内华达州一个试验基地为背景。)如果把它们归咎于另一种力量,会更容易,也会更爱国。就像《怪人》那样,在这些影片中,美军被描绘成在收拾自己制造的烂摊子,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死去。

这十年接近尾声时,在科幻电影中批评美军武器试验变得更加明显。1958年在《空间小孩》中,巨型大脑与人类科学家的孩子们一起阻止了威胁地球的军事火箭发射。831959年的《外太空第9号计划》中,外星人来到地球是为了阻止一枚会引发连锁反应并摧毁宇宙的炸弹试验。美国军方不仅被描绘成掩盖不明飞行物的真相,美国军方官员还回复外星人关于炸弹的警告称:“我们真的研发这种Solanite炸弹又如何?我们将会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强大的国家!”84

这表明,即使在冷战高潮期,美国主流科幻电影制作者也已经开始担心,拥有威力日益巨大的武器的美国军队是否值得信赖。埃文斯估计在1950—1960年之间,美军在美国电影里的负面形象略微比正面形象更常见些——大约42%∶40%,相比较而言,1951—1955年负面形象与正面形象的比例是10%∶70%。85美国军方仍准备与那些要展示其正面形象的科幻作家和导演合作,例如将一架价值34.5万美元的淘汰的B—25轰炸机卖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只卖了2  500美元),让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的系列剧《阴阳魔界》的《九王不会再回来了》这一集中使用。86这部系列剧对美军的描绘通常是正面的,利用时间旅行和特异功能来处理幸存者的内疚、“战斗疲劳”、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有其他服役人员的心理问题。《九王不会再回来了》讲述了恩布里上尉的故事,他是二战时的B-25轰炸机指挥官,在一次任务中他的组员全部牺牲,而在这之前他病倒了。17年后,当飞机残骸被发现时,恩布里在失事地点醒来,发现他躺在医院病床上。他以为这是一种幻觉,直到一名护士在他的鞋里发现沙子。87一个类似的幸存者有罪的例子是《三十英寻的坟墓》中,一艘美国驱逐舰的船员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发现了一艘21年前的美国海军二战潜艇残骸。在潜艇内传来敲击的声音,一名驱逐舰的船员——唯一的潜艇幸存者——认为他对潜艇失事负有责任,因为他不小心弄掉了一盏信号灯。他认为船员的魂魄在召唤他,于是他跳海淹死了。88

这些剧本都是由《阴阳魔界》的创作者罗德·塞林写的,他高中毕业后就应征入伍到美国陆军第11空降师当伞兵,曾给军队广播电台写过剧本,还在菲律宾战斗过。1946年退役后,他利用《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上了大学。89《阴阳魔界》的名字来源于一个晦涩的空军术语,尽管塞林记不得以前听说过。90《阴阳魔界》的《大家在哪里?》这一集,厄尔·霍利曼扮演的飞行员穿着空军的跳伞服,作为一名实习宇航员参加一项心理试验,以测试他承受孤独的能力。91《紫色的证明》也是塞林写的,讲述了1945年驻扎在菲律宾的陆军中尉菲茨杰拉德的故事,他能看到即将要死的下属脸上有奇怪的光。连长注意到菲茨杰拉德似乎对一天内四个人的死亡感到异常不安(回想起另一天连队死了八个人),他询问菲茨杰拉德这四个人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中尉回答除了他们都不到21岁,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准确预言他们哪天会死,并事先写下了他们的名字。菲茨杰拉德拥有这个能力的事传播开来,连里的一名士兵问谁将在下一次行动中死亡。连长不想看到有人当逃兵,于是宣称那是“谣言”。预见了连长死亡的菲茨杰拉德,同意他的做法。92

除了这个问题,整集中并没有暗示二战中在菲律宾作战的士兵会违抗命令或在执行任务时犹豫不决,即使他知道执行任务是会丧命的。当一名士兵说“战争很糟糕”时,没人认为它是不必要的。

在下一季《仁慈的品质》这一集中塞林将回到这个场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中尉指挥一个步兵排,排里都是经验丰富的、对战争厌倦的士兵,他们把一群饥饿的日本兵困在了山洞里。中尉想对洞穴发起一场类似自杀式的正面攻击,但是中士想要绕开这个洞穴,不管它,认为这些日本人已经不再构成威胁。1942年5月4日,在科雷吉多尔,中尉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日军中尉,在一个想要对洞穴发动进攻的日本上尉手下——这一次,这个洞穴由少数受伤的美国士兵据守——中尉发现自己无法说服上尉绕过洞穴不管它,或是让美国士兵投降。在为这些美国士兵求情之后,中尉又返回到自己的身体和现场,他决定绕过洞穴。这时,收音机里说广岛被轰炸了,日本人有望在几天内投降。93

美国士兵怜悯敌人而不是复仇的想法——至少当他们觉得这不会影响战争的结果时——也是由蒙哥马利·皮特曼编剧和导演的第三季的《两个人》的核心思想。五年前的一场战争给一座美国城市留下了遍地废墟,一名美国士兵遇到一名穿着侵略军制服的妇女。尽管最初两人互相怀疑,但他们还是分享了在一家空无一人的商店里找到的食物,这个美国兵找到了两把枪,给了那个女人一把。当她表示喜欢商店橱窗里的一件裙子时(她只说了一个词“precassny”,俄语“漂亮”的意思)94,美国兵便打碎窗户,把裙子递给了她。女人走进附近一栋完好无损的房子里换衣服,那里是一个征兵中心,宣传广告激怒了她,刺激得她向美国人开了一枪。美国兵躲开了,然后脱下军装,换上了平民服装。当他再次见到那个女人时,那个女人穿着那条裙子(尽管还穿着作战靴),他们一起离开了。一旦脱去军装,战争便结束了,他们不再需要互为敌人。95

《阴阳魔界》中对美军最具负面性的描写是在第五季的《交锋》(1964年)中,内维尔·布兰德扮演一个打扮入时的前海军陆战队队员芬顿。96他有一间摆满了二战纪念品的阁楼,纪念品里包括一把被诅咒的武士刀,那是从一名已经投降,却被芬顿杀死的日本军官手里获得的,因为他得到命令不带走任何俘虏。大约20年后,芬顿侮辱了一个来给他家修剪草坪的在美国出生的年轻日裔亚瑟·高仓,指责是移民而不是酗酒害他丢了工作(暗示他的妻子离开了他)。虽然芬顿没有得到令人同情的刻画,但本集结尾的旁白认为他的堕落是由于内疚。97这一集在1964年5月1日——第一次学生游行示威反对越战的前一天——播出,但版权再没有卖出去过,据报道是因为日裔美国人抗议,他们被激怒了,因为高仓声称他的父亲是个叛徒,在珍珠港向日本飞机发出信号(不存在这样的叛徒),还有芬顿的种族主义言论,包括“女人不值一钱,任何去过东方的人都知道”,“在太平洋,我们被告知你们甚至都不是人类,你们是某种猿类”(这是《阴阳魔界》唯一只播出过一次的剧集98)。

《阴阳魔界》中展现的美军形象,特别是由塞林编剧的,几乎只有那些容易犯错的人才会犯错——特别是如果他们没有实战经验——但是本质上是英雄主义的。除了芬顿(整个系列剧中唯一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角色)和飞行员科里,他是《我向天空射了支箭》中一名为了水而杀死指挥官的宇航员99,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设定在美国陆军、海军或是国民警卫队服役(在《第7个是幽灵》100中),每个人似乎都愿意牺牲自己来保卫国家和战友(当他没做到时可能受到精神创伤),但是一旦战争结束,也能够停止战斗。

这是一个几乎完全基于二战思想的形象,第五季的第一集《赞美皮普》(1964年),开始于越南的一个战地救护站,一名年轻士兵在那里受了伤,尽管“那里本不应该发生战争”101,没有任何一集的背景设置在朝鲜战争中。《最后的飞行》讲的是一个一战飞行员为了解救朋友而回到过去的故事,这个朋友是他当年因一时怯懦而抛弃的,用了英国演员肯尼斯·黑格扮演英国皇家空军,而不是美国人。102除了《交锋》中的芬顿,《阴阳魔界》对美军处理战斗或善后事宜的描写,普遍是令人同情的——甚至芬顿也有良知,对于遵守命令杀死一个已经投降的手无寸铁的士兵感到懊悔。直到越战主导了公众意识,认为美军是冷酷的、心理变态的杀人机器的观念才逐渐变成主流。


◆◆◆

对于漫画书中的超级英雄来说,50年代早期还不是黄金时代。50年代早期美国漫画行业主要围绕浪漫、西部、犯罪、恐怖主题,尽管其间出现过一些科幻漫画。当1950年8月朝鲜战争爆发时,很少有穿戏服的超级英雄还活跃着103,只有福西特漫画公司的惊奇队长和小惊奇队长被描绘成战争结束前在朝鲜战斗——与“鲜红的吸血鬼”以及其他恐怖分子作战。104

尽管漫画“仍然是美国大兵的文学选择”105,但时代漫画公司此时出版的漫画书,和二战期间出版的那些漫画书已大不相同,描绘的战斗不再是超级英雄打坏人,现在漫画开始展现普通士兵的痛苦和恐惧。也许变化源于编剧和画家的经历,他们亲眼目睹了战争,他们描绘的新战争也是不同的。106

这并不总是受美国陆军欢迎,他们批评哈维·库兹曼1950年创作的《幽冥神话》和《前线战斗》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们试图败坏陆军的名声,削弱军队的士气”107。据库兹曼说:“当时,以幻想和魅力形式来制作战争漫画很流行,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可怕而不道德的事情。他们把战争弄成了一件开心的事情,美国的超人到处痛打龅牙的黄种人……战争真正的方式是,无缘无故你会突然被杀死。”108莱特认为正是这种对战争现实的认知,阻止了漫画书中外星人和科学家/罪恶战士被招募,以及被用来招募其他人去朝鲜作战。“不像对抗轴心国的‘正义战争’,来自朝鲜的消息不容乐观……1950—1951年冬,美国军队从冰冻的朝鲜大规模撤退……战争变成了残酷而无休止的消耗战。在这个背景下,福西特漫画公司的作家们所设想的幼稚情节行不通。对于这场战争而言,没有简单的答案,也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109

朝鲜战争结束后,《无辜的诱惑》作者弗雷德里克·魏特汉1954年出席了参议院少年犯问题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漫画自律法》诞生,漫威漫画试图复兴二战时期的超级英雄。美国队长和巴基短暂而不为人注意地再次出现,封面上装饰有“美国队长……共产主义者的毁灭者”“反击苏联”等字样,包括前往战后的韩国,对付被美国指控投毒的敌国战俘。110这个系列只出版了三期就停刊了,漫威又等了十年,才用一些修正主义的历史重新复活了美国队长,使50年代的美国队长和巴基显得更像是骗子。

在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美国军事装备中,我能找到的唯一以科幻小说里的形象或物品命名的是T-63训练模式(假核弹),也叫作“蓝甲虫”。蓝甲虫这个漫画形象是一个防弹衣发明家,专门打击犯罪,在1939年首次出场,但是在1950年中断;1955年短暂复出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又消失了。

20世纪50年代一项科技发明吸引了美国军方的资金,那就是火箭助推器或个人升降装置。1959年上校查尔斯·帕金曾尝试把喷火器上的氮推进剂储存箱捆到他的背上,然后跳起来111,仿照巴克·罗杰斯那样。他说服美国陆军的运输研究和工程司令部发布建议书申请,要求提供一份关于“小型火箭升降装置”提高士兵机动能力可行性的权威报告。112贝尔航空系统公司和聚硫公司(Thiokol  Corporation)已经在研发火箭动力飞行器,于是提交了投标书,但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合同给了通用公司航空喷气研究所,它因为那份宣称小型火箭升降装置可行性的报告而获得56  456美元。1131960年贝尔公司收到25  000美元来建工作原型,1961年它展示了一款78-1b。火箭推进器载人飞行了21秒,飞行员飞过一辆军用卡车。1141965年它出现在詹姆斯·邦德的电影《霹雳弹》和系列剧《迷失太空》中;同年,贝尔公司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签订合同,在陆军航空装备司令部的监督下制造航程更远的飞行器。115当飞行器可以在空中停留十分钟时,陆军最终认为它没有实际价值——尽管研制的作为飞行器动力的小型喷气发动机将被证明是军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理想动力。116


◆◆◆

克拉图的“没有武器和军队的生活”的建议“将使人们自由追求更有利可图的事情”117,这在20世纪50年代的科幻小说里得到了呼应。随着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的国防部长、前通用汽车公司执行总裁查尔斯·威尔逊主张“永久战时经济”118,美国军事开支增加了一倍多,从1950年大约占预算支出总额的32.2%增加到1954年的69.5%,达到顶峰,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42%以上,1951—1960年平均为60.29%。119意料之中的是,当时一些科幻小说作家提出了军事开支问题,特别是在和平时期。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1953年是科幻小说第三阶段的开端,那一年弗雷德·波尔和西里尔·M.科恩布鲁斯的《太空商人》出版——“社会学,或者更好的是,社会讽刺或‘文化批判’”120。第一部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小说,也许是科恩布鲁斯1953年创作的《冒险家》,它描写了未来的美国,其中国防部占用了政府支出的78%。121想要把钱用来买私人艺术品的总统以叛国罪枪毙了国防部长后,内阁秘密地为军事政变制订了长期计划。政变成功后(科恩布鲁斯表示早些时候曾有一次政变失败了,提到之前五角大楼的一次兵变),这位妄自尊大的军事独裁者把内阁所有成员都杀了,因为他们不承认他的神性。

1953年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捍卫者》中,战争结束八年后,美国人和苏联人被他们的机器人所欺骗,还留在防空洞里:机器人希望当人类出来的时候,任何一方都不想要战争,共同努力实现包括“征服太空”和“消除饥饿和贫穷”在内的和平目标。1221952年在雷·布拉德伯利的小说《一块木头》(我能找到的布拉德伯利的小说中唯一一个以士兵为主角的——在这种情况下,既是主角又是对手)中,一名中士问一个官员(这名官员嘲笑他在经历了16年战争后要解除全世界武装的想法):“你对自己和我说谎,是因为你有一份舒适的工作吗?”123当中士把所有处于战备状态的金属武器都弄生锈时,官员下令打死他,宁愿用木椅腿打死他,也不想看着军队解除武装。124

英国作家亚瑟·C.克拉克《童年的终结》(1953年在美国出版)的开头,和《地球停转之日》一样,描写了一艘外星飞船到来,说英语的使者呼吁国家间保持和平——用与克拉图相似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但非暴力的技术力量来支持它。在五十年内,这促成了一个“黄金时代”,“取消武装部队立刻使世界有效财富增长了一倍”125。

弗雷德·波尔的《彭家角的巫师》(1958年)描写了美国陆军配发新装备(可能还很贵)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一支1  250人的部队的步枪手们跟不上枪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很容易就被一个年过八旬的拿着点22口径霰弹枪的平民打败了,随后老人接管了五角大楼(其中一边被一家广告公司占据了)。126

这样的内容甚至出现在1959年海因莱茵的《星河战队》中,在小说的开头,主人公的父亲说:


如果有战争,我会第一个为你加油的——让生意处于战备状态。但是没有战争,赞美上帝再也不会有战争。我们已经克服了战争。这个星球现在是和平和快乐的,我们和其他星球的关系很好。这所谓的“联邦服务机构”是什么?寄生、纯粹和简单。无用的、完全过时的、靠纳税人生活的机构。127

正如潘兴所说,“星河战队如果无事可做,只能坐下来第十次擦拭他们的武器,那么他们将不再拥有荣耀”128,这正是科特·冯内古特的第一部小说《自动钢琴》(1952年)里和平时期陆军的样子——为受教育程度低的或者失业人员提供的资源库,举着木枪游行,被布拉特普尔国王形容为“一群优秀的奴隶”129。冯内古特的士兵角色——陆军一等兵哈克特想要“占领某个地方或是某个人”,希望“海外也能有辉煌和荣耀,虽然没有任何开枪的机会,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开枪的机会,但你还有一把真枪和子弹,还是有点荣耀的”。在视察完士兵们训练后,国王评论道:“美国几乎改变了地球上的一切,但是移动喜马拉雅山也比改变陆军容易。”130

海因莱茵的主人公对这些指责的回答是,军队是没有作用的,而且反击是昂贵的(在他通过了基础训练后),“是否曾有这么一段时间,‘和平’意味着没有战争,我一直无法弄明白这件事情”131。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到1963年越战升级这段时间里,对美国来说是相对和平的,在这十年里海因莱茵不仅继续为军队辩护,而且还颂扬军队,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我不是以它为荣的话,我会选择它作为我的职业,并在过去的56年里留在名册上吗?”132

在海因莱茵的《行星之间》(1951年)中,主人公唐·哈维应征入伍前一直没被称为男人。在这之前,他被称呼为“儿子”“我的男孩”“年轻人”“孩子”;在关于参军的那一页里133,他被称呼为“士兵”或“男人”,之后几页他对一个年长很多的朋友说:“我不是任何人的‘亲爱的孩子’了……我现在是一个成年男人了。”134作为一名士兵,他很快就“盼着”突袭了135,开始讨厌有“热餐……睡觉时间……干净衣服、白净皮肤、没有任务也没危险的生活”136,尽管他声称想要一个世界,“在那里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被摆布”137。甚至敌军士兵也是受到尊敬的:唐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表达了他参军的意愿是支持另一方,告诉他“我们之间没什么区别。我老爸说当开始点名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男子汉气概站出来”138。唐后来想起他,认为“他不是敌人,也不可能是……他强烈希望战争的危险永远不会使他们面对面战斗”139。

1958年海因莱茵停下了《异教徒》的写作(后来变成《异乡异客》),开始写一篇付费的报纸广告,标题是《谁是帕特里克·亨利的继承人?站出来,报名!》,为美国地面核试验辩护,这种核试验激发了20世纪50年代许多怪兽电影的灵感:“没有恐慌的白血病、突变或原子大屠杀会影响我们。‘核辐射尘’危险吗?当然了!对生命和子孙后代的危害已经被故意歪曲了——但如果它是100倍的伟大,我们仍然会选择它。”140(相反,杰斐逊派的阿西莫夫很“高兴”在“促成禁止核试验方面起了很小的作用”,只写了一篇关于14C对人体影响的文章。141)

写完“帕特里克·亨利”后,海因莱茵暂时放弃了写作《异教徒》,转而开始写《星河战队》。他认为自己“在海军服役的日子通常还不错”,“空军也过着类似的生活”142。海因莱茵打算让这部小说赞美一下“双脚泥泞的可怜的血腥步兵,拖着他虚弱的身体在挚爱的祖国和战争的孤寂中徘徊——但是这真没什么可赞美的”143。“‘帕特里克·亨利’广告令他们震惊,《星河战队》激起他们的愤怒。”1980年海因莱茵如此写道(主要是指他的读者和科幻小说迷)。144

小说讲述了胡安·约翰尼·瑞克的一生,从他在学校最后一学期到加入加拿大训练营,2009年有187人毕业(14个死了),然后上了预备军官学校,最终在机动步兵团成为了一名中尉。(卡夫奈认为海因莱茵给瑞克起这个名字,是对达尔顿·特朗博宣扬和平主义的《无语问苍天》145的反击;也可能是受到《当约翰尼迈步回家时》这首歌的启发,它后来在电影《奇爱博士》中有很大影响。)瑞克的妈妈被一只攻击地球的魔蛛杀死了,他富有的、曾信仰和平主义的父亲也参了军,做他的副排长。在那时,与一个完全是共产主义146的外星种族的第一次星际战争或“昆虫战争”爆发了,因为谈判显然是不可能的。147另一个外星种族Skinny人以前是魔蛛的联盟,转而与人类结盟。瑞克准备参加一场大战,但小说的结尾是战争还在继续。

安东尼·布彻称它“根本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以一些虚构修饰进行的一场愤怒的布道……作者专注于他的论点,以至于他忘记插入一个故事或是任何可辨认的人物角色”148。迪恩·麦克劳林形容它是“一本书那么长的征兵广告”149。阿列克谢·潘兴说这是一场“军事主义的论战——我不认为其他任何阅读是可能的”,又说“用最华丽的语言来描述军队生活”150,“疾病、肮脏、怀疑都消失了”151;最后,他把它比作一部征兵电影。H.布鲁斯·富兰克林形容这部小说是“吹军号、击鼓赞美军队中英雄的生活”152。诺曼·斯平拉形容它是“一个军队的梦遗式幻想……充满正义的天真少女茫然无知地屠杀外星人或机器人模样的没有面孔的炮灰”153。

詹姆斯·布利什是支持《星河战队》的,他写道:“如果一部关于富有献身精神的士兵的小说没有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战争是一个男人唯一真正的职业,那它就是失败的。我认为在这方面海因莱茵令人敬佩地成功了。”154成为自己父亲的长官的幻想,这一设计似乎是为了吸引青少年的,他们是海因莱茵预期的读者群,也是征兵广告的潜在群体,海因莱茵的“可怜的血腥步兵”认为他们是精英:“你不能买到一个步兵,你不能征召他,你不能强迫他……机动步兵是一个自由人,所有的动力来自内心——自尊,对战友的尊重,成为步兵一员的自豪感,这就是士气或精神。”155小说也确实认为只有老兵才是成年人,叙述者和其他士兵们都这么认为(海因莱茵可能也这么认为)。这本书献给“所有的中士,不论何时他们都在努力把男孩训练成男人”156。在一个场景中,一个还在受训的人被一名高级军官形容为“一个坏男孩——我叫你‘男孩’是因为你远不是一个男人,尽管我们将继续努力——考虑到你的训练阶段,你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坏男孩”157。高级军官和军士们也称呼没有经验的新兵为“小家伙”158“孩子”“野兽”159“没打过架的幼崽”160;瑞克后来总结称受训的学生是“零,没有边缘的零”161。

毫不意外的是,军方一些人显然赞同这种观点,这部小说列入了海军陆战队162和海军163的阅读清单。小说发表后,小说中描写的许多武器和其他技术,要么在美国军方的要求(和投入)下研发出来,要么正处于筹备中。“红外探测仪”现在是美军的标准装备。164五角大楼又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研发“核手榴弹”165,和海因莱茵的“皮威A火箭”166有些相似。用来对付藏在洞里的魔蛛的“H穿洞火箭”167,影射的是美军研发的“核地堡炸弹”,最早的是1963年的M61型炸弹,最近的大多是增强型的核钻地弹,旨在摧毁一度被认为存在于阿富汗和伊拉克境内的隧道和地下工事。168美军和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还试验了金属防弹衣169和外骨骼动力,例如“人类负重外骨骼”,类似于海因莱茵小说里的机动步兵的动力装甲。170《星河战队》中一个外星种族的名字the  skinnies,也被驻索马里的美军用作当地人的昵称。MP-5冲锋枪因“铅笔裤”的昵称而闻名。171

更重要的是,《星河战队》中所宣扬的两种政治观点在美国被广泛接受。第一个是强调装备精良的超级精锐部队。富兰克林指出“1959年仍然有很大阻力,甚至是在美国陆军的最高层,反对建立《星河战队》中设想的那种精锐地面部队”172,直到1961年肯尼迪总统“几乎凭一己之力创建了绿色贝雷帽”173。肯尼迪将特种部队的规模扩大了六倍,“不顾高级将领们的反对,他们表达了传统的美国军队对精锐部队的怀疑”174。

第二个花费更长时间克服的来自美国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的阻力,就是废除征兵制,实行志愿兵制度。海因莱茵在《星河战队》中严厉批评了征兵制度,他后来在《衍生宇宙》中为小说辩护:“我反对在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征兵,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在小说、非虚构叙事以及从讲台到智库里的愤怒对话我都反复地说。”175同样地,瑞克说:“即使你的侧翼无人掩护,都比安排一个患有应征入伍综合征的所谓士兵要安全得多。”176越战中发生的抵制事件(包括把不受欢迎的军官“撕碎”)可以说证实了这一观点,1973年当不再需要派兵进行越战时,美国政府放弃了征兵制。

小说中最有争议且信奉者较少的政治观点是,投票应该仅限于“联邦政府”的“退伍军人”,“平民”不可以投票。海因莱茵后来声称177“退伍军人”并不仅仅“指在军队服役过的人”,但是吉福德指出,海因莱茵的“意图是让联邦政府中95%的人成为‘公务员’”178,而海因莱茵后来说179,小说的文本不支持这一点,吉福德引用了几段话来说明情况正好相反。(有趣的是,这些数字大致适用于敌人魔蛛,海因莱茵说它们“只有五十分之一是战士”180。)海因莱茵在附录中也认为一旦有人自愿,“他去被派遣的地方,做他被告知去做的事情……他最终可能成为炮灰”181。《星河战队》中落得三级残废的招兵军官霍,告诉瑞克(在和平时期),“如果你想服役,我不能说服你,然后我们不得不接受你,因为那是宪法保障的你的权利”182,但是服役  “要么是真正的兵役,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是艰苦的、危险的……要么是最不合理的军事服务”183。杜布瓦中校将公民权利定义为“一种情感上的信念,认为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应该为牺牲自我让整体活下来而感到无比骄傲”184。

与阿西莫夫对军队的看法相呼应,菲利普·约瑟·法默认为小说的连载版本中,海因莱茵“对众所周知的、经过彻底验证的军事体制愚蠢的倾向只字不提……相比由那些从未接触过血液和内脏气味的人们统治的世界,由退伍军人统治的世界将是管理不善的、贪污的、疯狂的”185。在一个关于小说的“历史和道德哲学”的小型讲座中(只有退伍军人可以教书——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所展示的退伍军人是在战斗中受重伤的军官),作为老师的里德少校认为“军人并不比平民聪明。在许多时候平民要更聪明一些……没有证据证实军纪能让一个人退伍后保持自律,退伍军人的犯罪率和平民很接近”186。但是里德坚持认为:“在我们的体制之下,每个投票者和公务人员通过自愿的、艰苦的服务,来证明他将团体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他可能不聪明,可能在公民道德上有缺失,但是他的平均表现要远远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层。”187尽管里德没有定义“团体”,但是海因莱茵在这部小说中强调“士气”和指挥系统,另一些人则认为士兵的责任是对他的部队尽职。瑞克可能“被期望将身体置于热爱的家乡和战争的孤寂之间”,但是他清楚地表明他“热爱的家乡”是步兵团,而不是地球:“爱国主义对我来说有点深奥,范围太大,以至于看不见。但是步兵团是我的组织。我属于它。他们是我离开的所有家人。”188(同样地,冯内古特的布拉特普尔国王被告知美国士兵是受爱国主义激励的自由人时,他根本不相信。189)他反复说:“我不为世界工作,斯科特。我为美国空军工作。”

海因莱茵在小说中强调,“军队往往被大部分平民轻视,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190;小说甚至描写了西雅图的平民对瑞克和他的战友无端袭击191。但是平民从未反抗联邦政府,据一名士兵解释,这是因为“武装起义不仅需要不满,还需要有攻击性……如果你把有攻击性的挑出来,让他们成为牧羊犬,羊群将永远不会给你制造麻烦”192。这个观点假设联邦政府成功将所有有攻击性的人招进了军队,那些退伍或是拒绝参军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攻击性来制造麻烦,而不是对甚至瑞克也抱怨的工作收入、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不满。193(大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把加入联邦政府作为获得医疗保险或大学教育的唯一途径。)小说没有具体说明“牧羊犬”是指机动步兵团还是指整个联邦政府。如果是后者,它建议所有的政治权力(投票权和担任公职的权利)都局限于有攻击性的人享有,它可以解释最后一行所暗示的永久战争状态:“为了步兵永恒的荣耀……”

前后不一致的描述在这儿帮不上忙:瑞克应征入伍,将步兵排在他职业选择的最后194,他似乎是被动的,受战友的压力,而不是因为好斗(有攻击性)。可以理解的是,布莱恩·阿尔迪斯形容他是“一个强大的渴望被羞辱的受虐狂”195。瑞克认为职业介绍所的工作人员容易犯错,有一次,他招募了一个后来从新兵训练营溜走并杀害了一名女婴的人。196但是里德少校称赞牧羊犬的比喻“接近事实”197,又进一步说:“继续我们这个体系的实际理由和继续任何事情的实际理由是一样的:它的效果令人满意。”198

正如潘兴所指出的,这个偷换概念的观点是“为剪羊毛机辩护”199,“旧的观点也许是对的”200。虽然我们从未看到步兵团针对平民(除非Skinny人实际上是人类叛军,预示着美国士兵在越南和中东的非常规战争中将面临的问题,瑞克承认无法分辨出Skinny人中的平民和士兵),但是小说没有任何内容表明,如果有人叛乱,为了从伪装成民主的军事寡头手里夺回政府,他们不会被命令那样做。当杜布瓦说:“暴力、赤裸裸的武力在历史上解决的问题比任何其他方式都多,相反的观点是,最糟糕的是一厢情愿。忘记这一基本事实的人们,总是用他们的生命和自由来为此付出代价。”201他的意思似乎是,非暴力主义者不能指望保持中立。新兵训练营的新兵也许是“幼崽”“孩子”(当他们毕业时晋升为“男人”,至少是“猩猩”),小说中的士兵把平民比作“绵羊”202和“豆子”203,认为如果地球上居住的平民轻视军队(在靠近前线的行星上,人们的态度更积极些),那么这种感觉是相互的。


◆◆◆

虽然《星河战队》对后来美国科幻小说中军队的描绘有重大影响,但限于篇幅,我不能像文学或政治论著那样论述它的优点和缺点。(虽然我不认同它的许多观点,但这不应该被误解为对海因莱茵的不尊重,我很欣赏他写的其他许多作品,而且海因莱茵以对其他科幻作家十分友好而闻名,其中包括西奥多·斯特金和菲利普·K.迪克,不管他们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这部小说已经被许多作家和学者分析和批评过了(科幻小说和幻想研究数据库列出了关于这本书和电影的56篇评论文章)。204曾经出版过海因莱茵12部小说的斯科利布纳出版社拒绝出版这部小说,“因为它穷兵黩武”205,然而它力压戈登·R.迪克森的军事科幻小说《多萨伊》,以及库特·冯内古特的《泰坦星的海妖》,获得了雨果奖(粉丝投票)。甚至提到它仍然会使几乎所有科幻迷的聚会都变得两极分化。1980年海因莱茵说:“继续收到许多令人讨厌的‘粉丝’邮件和不太喜欢的粉丝邮件……但是它以11种语言的版本一卖再卖……然而,除了当有人想痛骂我一顿的时候,我几乎从未听到过它。”206

正如罗森鲍姆所指出的,对《星河战队》一个常见的批评是,海因莱茵的“无阶级军事乌托邦提供了一种理想选择,它看起来就像蜂巢一样,是社会主义和极权主义的”207。联邦政府的指挥系统和魔蛛的等级体系一样,主要区别似乎是在军队和政治等级体系中人类(尽管只有一个人在联邦政府服务过)可以得到晋升,而它暗示虫子不能;人类选择这个制度体系(尽管剥夺平民权利的决定是如何作出和执行的从未真正阐明过),而魔蛛没有这样选择;它提到(尽管没有证明)人类甚至会为了营救一名被俘虏的士兵而去打仗,而魔蛛不会。208里德少校声称,在他们的政权下,“所有人的个人自由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209,但是我们只能相信他的话,因为小说中没有其他东西支持这个观点:里德还说“人类没有任何性质的天赋人权”210;不自愿参加联邦政府的人没有资格投票,这个人数比例不详;瑞克认为自由是休息与恢复,他似乎更喜欢战斗,瑞克扪心自问:“人类有权利在宇宙中传播吗?”答案是:“人就是他自己,有求生意志的野生动物,拥有对抗所有竞争的能力。”211《星河战队》中的道德可以归结为“强权即公理”,再加上达尔文进化论来保护你自己和你的后代不断繁衍,这是对抗(given  for  the  wars)虫子和Skinny的唯一理由。

注意“给予”(given)一词。从小说的观点来看,战争的理由是,只有战争(最好是对付不愿投降或谈判的非人类敌人)才能证明步兵团的存在,没有它就没有了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没有以联邦政府胜利而告终;如果它这么来结尾,步兵团将又是一个“无用的、完全过时的、靠纳税人生活的机构”212(正如瑞克的父亲在小说开头指出的)。海因莱茵没有让这种事发生,小说以瑞克的“流氓中队”准备“下一场猎杀虫子的战斗”结尾。213

这也表明让战争继续下去可能也符合军方的利益——瑞克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拥有我们歌唱的东西,‘不再’研究战争。”214里德少校赞成他的主张——即使有一个人被敌人俘虏,也有“足够的理由开始或继续一场战争”,尽管“如果战争开始或恢复,数百万无辜的人也许会死,几乎肯定会死”215。他们显然对谈判达成的和平没有多大热情,小说最后一行是“为了步兵永恒的荣耀”216。

这种态度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这本小说持续受美军欢迎的原因。如果我们接受潘兴的观点,即“星河战队如果无事可做……那么他们将不再拥有荣耀”217,那么为了永恒的荣耀,你需要一场长期的战争。



注释


1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  Screenplay  by  Charles  Lederer,  Howard  Hawks  and  Ben  Hecht;  adapted  from  “Who  Goes  There”  by  John  W.  Campbell.  Dir.  Christian  Nyby.Prod.  Howard  Hawkes.  Cast:  Kenneth  Tobey,  Robert  Cornthwaite,  Douglas  Spencer,  James  Arness.  Winchester  Pictures  Corporation,  1951.

2Prokosch,  Eric.  The  Technology  of  Killing: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Antipersonnel  Weapons  (London:  Zed  Books  Ltd,1995),  p.  16.

3Aldiss,  Brian.  “A  Brief  History.”  The  Science  Fiction  Source  Book.  Ed.  David  Wingrove  (Essex: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4),p.  17.

4Clute,  John.  Science  Fiction: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aedia  (Surry  Hills,  NSW:  Dorling  Kindersley,  1995).

5Lucanio,  Patrick.  Them  or  Us:  Archetypal  Interpretations  of  Fifties  Alien  Invasion  Film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

6Wingrove,  David,  ed.  Science  Fiction  Film  Source  Book  (London:  Longman  Group,  1985),  p.  314.

7Destination  Moon.  Screenplay  by  Rip  Van  Ronkel,  James  O’Hanlon  and  Robert  A.Heinlein,  from  novel  Rocketship  Galileo  by  Robert  A.  Heinlein.  Dir.  Irving  Pichel.  George  Pal  Productions,1950.

8Ibid.

9Ibid.

10Ibid.

11Heinlein,  Robert  A.  Rocketship  Galileo.1947  (London:  New  English  Library,  1973).

12Miller,  Ron.  The  Dream  Machine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paceship  in  Art,  Science  and  Literature  (Malabar,  FL:  Krieger,1993),  p.  408.

13Waldrop,  Howard.  “You  Are  What  You  See.  2.  Do  We  Eat  Lunch,  or  Do  We  Go  to  the  Moon?”  The  Infinite  Matrix,  6  January  2006,  3  January  2007.  http://infinitematrix/columns/waldrop/  waldrop22.  html.

14Rocketship  X-M.  Screenplay  by  Dalton  Trumbo,  Kurt  Neumann  and  Orville  Hampton.  Dir.  Kurt  Neumann.  Lippert  Pictures,  1950.

15Ibid.

16Schama,  Simon.  The  American  Future:  A  History  from  the  Founding  Fathers  to  Barack  Obama  (London:  Vintage  Books,  2009),  p.  47.

17Ibid.,  p.  49.

18King,  Stephen.  Danse  Macabre  (London:  Macdonald  Futura,  1981),  p.  145.

19Ibid.

20Ibid.,  p.  147.

21Lederer,  Charles.  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  Early  draft  screenplay,  29  August  1950.  3  April  2007.  http://  scifiscripts/scripts/  ThingFromAnotherWorld.txt.

22Ibid.

23King,  Stephen.  Danse  Macabre  (London:  Macdonald  Futura,  1981),  p.  151.

24Evans,  Joyce  A.  Celluloid  Mushroom  Clouds:  Hollywood  and  the  Atomic  Bomb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8),  p.  179.

25Jancovich,  Mark.  Rational  Fears:  American  Horror  in  the  1950s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35.

26Ibid.,  p.  36.

27King,  Stephen.  Danse  Macabre  (London:  Macdonald  Futura,  1981),  p.  146.

28Strick,  Phillip.  Science  Fiction  Movies  (London:  Octopus  Books,  1976),  p.  22.

29imdb.  com.

30Invasion  USA.  Screenplay  by  Robert  Smith,  story  by  Robert  Smith  and  Frank  Spencer.  Dir.  Alfred  E.  Green.  Columbia  Pictures,  1952.

31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Dir.  Robert  Wise.  Screenplay  by  Edmund  H.  North,  from  “Farewell  to  the  Master”  by  Harry  Bates.  Cast:  Michael  Rennie,  Patricia  Neal,  Hugh  Marlowe,  Sam  Jaffe,  Billy  Gray,  Lock  Martin.  Twentieth  Century  Fox,  1951.

32Wise,  Robert.  Commentary  on  DVD.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33Ibid.

34Phillips,  Kendall  R.  Projected  Fears:  Horror  Films  and  American  Culture  (Westport  CT:  Praeger,  2005),  p.  44.

35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Dir.  Robert  Wise.  Screenplay  by  Edmund  H.  North,  from  “Farewell  to  the  Master”  by  Harry  Bates.  Cast:  Michael  Rennie,  Patricia  Neal,  Hugh  Marlowe,  Sam  Jaffe,  Billy  Gray,  Lock  Martin.  Twentieth  Century  Fox,  1951.

36Ibid.

37Ibid.

38Ibid.

39Ibid.

40Ibid.

41Meyer,  Nicholas.  Commentary  on  DVD.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42Wise,  Robert.  Commentary  on  DVD.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43Ibid.

44Cannon,  Lou.  President  Reagan:  The  Role  of  a  Lifetim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91),  p.  60.

45Schelde,  Per.  Androids,  Humanoids,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  Monsters:  Science  and  Soul  in  Science  Fiction  Film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94.

46Franklin,  H.  Bruce.  War  Stars:  The  Superweapon  an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82.

47Invaders  from  Mars.  Screenplay  by  Richard  Blake.  Dir.  William  Cameron  Menzies.  20th  Century  Fox,  1953.

48Earth  vs.  the  Flying  Saucers.  Screen  story  by  Curt  Siodmak,  suggested  by  Flying  Saucers  from  Outer  Space  by  Major  Donald  E.  Keyhoe.  Dir.  Fred  F.  Sears.  Cast:  Hugh  Marlowe.  Clover  Productions,  1956.

49The  Amazing  Colossal  Man.  Screenplay  by  Max  Hanna  and  Bert  I.  Gordon.  Dir.  Bert  I.  Gordo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  1957;  Them!  Screenplay  by  Russell  Hughes  and  Ted  Sherdeman  from  a  stor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Dir.  Gordon  Douglas.  Cast:  James  Whitmore,  James  Arness,  Edmund  Gwenn,  Joan  Weldon.  Warner  Brothers  Pictures,  1954;  Invisible  Invaders.  Written  by  Samuel  Newman.  Dir.  Edward  L.  Cahn.  Cast:  John  Agar.  United  Artists,  1959;  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Screenplay  by  Lou  Morheim  and  Fred  Freiberger.  Story  by  Ray  Bradbury.  Dir.Eugene  Lourie.  Perf.  Paul  Hubschmid,  Kenneth  Tobey,  Lee  Van  Cleef.  Animation  effects  by  Ray  Harryhausen.  Warner  Bros,  1953.

50Tarantula.  Screenplay  by  Robert  M.Fresco  and  Martin  Berkeley;  story  by  Jack  Arnold  and  Robert  M.  Fresco.  Dir.  Jack  Arnold.  Perf.  John  Agar,  Leo  G.  Carroll.  Universal  Pictures,  1955;  Gog.  Screenplay  by  Tom  Taggart,  story  by  Ivan  Tors.  Dir.  Herbert  L.Strock.  United  Artists,  1954.

51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  Screenpla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and  Hal  Smith,  stor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Dir.Robert  Gordon.  Cast:  Kenneth  Tobey,  Faith  Domergue.  Visual  effects  by  Ray  Harryhausen.  Columbia  Pictures,  1955;  The  Monster  that  Challenged  the  World.  Written  by  David  Duncan  and  Pat  Fielder.  Dir.  Arnold  Laven.  United  Artists,  1957;  The  Atomic  Submarine.  Written  by  Orville  H.  Hampton.  Dir.  Spencer  Gordon  Bennett.  Allied  Artists  Pictures,  1959.

52The  Deadly  Mantis.  Screenplay  by  Martin  Berkeley,  story  by  William  Alland.  Dir.  Nathan  Juran.  Universal  Pictures,  1957.

53Imdb.  com.

54Invasion  USA.  Screenplay  by  Robert  Smith,  story  by  Robert  Smith  and  Franz  Schulz.  Dir.  Alfred  E.  Green.  American  Pictures,  1952.

55The  War  of  the  Worlds.  Screenplay  by  Barre  Lyndon,  from  the  novel  by  H.G.  Wells.  Dir  Byron  Haskin.  Prod.  George  Pal.  Cast:  Gene  Barry,  Robert  Cornthwaite.  Paramount,1953.

56Forbidden  Planet.  Screenplay  by  Cyril  Hume,  based  on  a  story  by  Irving  Block  and  Allen  Adler.  Dir.  Fred  McLeod  Wilcox.  Cast:  Leslie  Nielsen,  Walter  Pidgeon,  Anne  Francis,  Warren  Stevens.  MGM,  1956.

57This  Island  Earth.  Screenplay  by  Franklin  Coen  and  Edward  G.  O’Callaghan,  from  the  story  “The  Alien  Machine”  by  Raymond  F.  Jones.  Dir.  Joseph  M.  Newman  and  Jack  Arnold.  Cast:  Jeff  Morrow,  Faith  Domergue,  Rex  Reason,  Russell  Johnson.  Universal  Pictures,  1955.

58Clary,  David.  Before  and  After  Roswell:  The  Flying  Saucer  in  America,  1947–1999  (Bloomington  IN:  Xlibris,  2000),  p.  57.

59Earth  vs.  the  Flying  Saucers.  Screen  story  by  Curt  Siodmak,  suggested  by  Flying  Saucers  from  Outer  Space  by  Major  Donald  E.Keyhoe.  Dir.  Fred  F.  Sears.  Cast:  Hugh  Marlowe.  Clover  Productions,  1956.

60Ibid.

61Tucker,  Wilson.  The  Long  Loud  Silence  (London:  Coronet,  1952,  1980).

62Knight,  Damon.  In  Search  of  Wonder  (Chicago:  Advent,  1968),  pp.  178–180.

63Dick,  Philip  K.,  “Pessimism  in  Science  Fiction”  (1955)  in  The  Shifting  Realities  of  Philip  K.  Dick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95),  p.  54.

64Bradbury,  Ray.  “There  Will  Come  Soft  Rains”  (1950).  The  Silver  Locusts  (London:  Corgi  Books,  1972),  pp.  166–171.

65The  Internet  Science  Fiction  Database.  http://isfdb.org/cgi-bin/pl.cgi?310539.

66Asimov,  Isaac.The  Currents  of  Space.  1952  (London:  Panther  Books,  1973).

67Asimov,  Isaac.  “The  Gentle  Vultures”  1957.  Nine  Tomorrows  (London:  Pan  Science  Fiction,  1976),  pp.  133–151.

68Asimov,  Isaac.  “Spell  My  Name  with  an  S”  1958.  Nine  Tomorrow  (London:  Pan  Science  Fiction,  1976),  pp.  171–188.

69Miller,  Walter  M.  A  Canticle  for  Leibowitz.1959  (London:  Corgi,  1975).

70Invasion  USA  Smith,  story  by  Robert  Smith  and  Frank  Spencer.  Dir.  Alfred  E.  Green.  Columbia  Pictures,  1952.

71King  Dinosaur.  Screenplay  by  Tom  Gries,  based  on  an  original  story  by  Bert  I.  Gordon  and  Al  Zimbalist.  Dir.  Bert  I.  Gordon.  Lippert  Pictures,  1955.

72Invasion  USA.  Screenplay  by  Robert  Smith,  story  by  Robert  Smith  and  Frank  Spencer.  Dir.  Alfred  E.  Green.  Columbia  Pictures,  1952;  Rocket  Attack  U.S.A.  Written  by  Barry  Mahon.  Dir.  Barry  Mahon.  Exploit  Films,  1961.

73Five.  Written  by  Arch  Oboler  and  James  Weldon  Johnson.  Dir.  Arch  Oboler.  Columbia  Pictures,  1951;  Teenage  Caveman.  Screenplay  by  R.  Wright  Campbell.  Dir.  Roger  Corman.  Cast:  Robert  Vaugh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  1957;  On  the  Beach.  Screenplay  by  John  Paxton,  from  the  novel  by  Nevil  Shute.  Dir.  Stanley  Kramer.  Cast:  Gregory  Peck,  Ava  Gardner,  Fred  Astaire.  Stanley  Kramer  Productions,  1959.

74On  the  Beach.  Screenplay  by  John  Paxton,  from  the  novel  by  Nevil  Shute.  Dir.  Stanley  Kramer.  Cast:  Gregory  Peck,  Ava  Gardner,  Fred  Astaire.  Stanley  Kramer  Productions,  1959.

75Gannon,  Charles  E.  Rumors  of  War  and  Infernal  Machines:  Technomilitary  Agenda-Setting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Speculative  Fiction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134.

76Panic  in  Year  Zero!  Screenplay  by  Jay  Simms  and  John  Morton,  story  by  John  Morton,  based  on  Lot  and  Lot’s  Daughter  by  Ward  Moore.  Dir.  Ray  Milland.  Cast:  Ray  Milland.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  1962.

77The  Amazing  Colossal  Man.  Screenplay  by  Max  Hanna  and  Bert  I.  Gordon.  Dir.  Bert  I.  Gordo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1957;  The  Monster  that  Challenged  the  World.  Written  by  David  Duncan  and  Pat  Fielder.  Dir.  Arnold  Laven.  United  Artists,  1957;  Them!  Screenplay  by  Russell  Hughes  and  Ted  Sherdeman  from  a  stor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Dir.  Gordon  Douglas.  Cast:  James  Whitmore,  James  Arness,  Edmund  Gwenn,  Joan  Weldon.  Warner  Brothers  Pictures,  1954;  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Screenplay  by  Lou  Morheim  and  Fred  Freiberger.  Story  by  Ray  Bradbury.  Dir.  Eugene  Lourie.  Cast:  Paul  Hubschmid,  Kenneth  Tobey,  Lee  Van  Cleef.  Animation  effects  by  Ray  Harryhausen.  Warner  Bros,  1953;  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  Screenpla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and  Hal  Smith,  stor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Dir.  Robert  Gordon.  Cast:  Kenneth  Tobey,  Faith  Domergue.  Visual  effects  by  Ray  Harryhausen.  Columbia  Pictures,  1955;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  Written  by  Richard  Matheson.  Dir.  Jack  Arnold.  Universal  Pictures,  1957;  The  Beast  of  Yucca  Flats.  Written  by  Coleman  Francis.  Dir.  Coleman  Francis.  Cast:  Tor  Johnson,  Douglas  Mellor,  Barbara  Francis,  Ronald  Francis,  Alan  Francis,  Coleman  Francis.  Cinema  Associates,  1961.

78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  Screenpla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and  Hal  Smith,  stor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Dir.  Robert  Gordon.  Cast:  Kenneth  Tobey,  Faith  Domergue.  Visual  effects  by  Ray  Harryhausen.  Columbia  Pictures,  1955.

79Bradbury,  Ray.  “Embroidery”  1951.  Bradbury,  Ray.  The  Golden  Apples  of  the  Sun  (London:  Corgi  Books,  1953,  1973),  pp.  73–76.

80Asimov,  Isaac.  “Hell-Fire”  (1956)  Asimov,  Isaac.  Earth  is  Room  Enough  (London:  Panther  Books,  1976),  pp.  117–118.

81Asimov,  Isaac.  “Silly  Asses”  (1958)  in  Asimov,  Isaac.  Buy  Jupiter!  (London:  Panther,1976),  pp.  142–146.

82Them!  Screenplay  by  Russell  Hughes  and  Ted  Sherdeman  from  a  story  by  George  Worthing  Yates.  Dir.  Gordon  Douglas.  Cast:  James  Whitmore,  James  Arness,  Edmund  Gwenn,  Joan  Weldon.  Warner  Brothers  Pictures,1954.

83The  Space  Children.  Screenplay  by  Bernard  C.  Schoenfeld,  story  by  Tom  Filer.  Dir.  Jack  Arnold.  Paramount  Pictures,  1958.

84Plan  9  From  Outer  Space.  Screenplay  by  Edward  D.  Wood  Jr.  Dir.  Edward  D.  Wood  Jr.  Cast:  Gregory  Walcott,  Tom  Keene,  Dudley  Manlove.  Reynolds  Pictures,  1959.

85Evans,  Joyce  A.  Celluloid  Mushroom  Clouds:  Hollywood  and  the  Atomic  Bomb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8),  p.  179.

86Zicree,  Marc  Scott.  The  Twilight  Zone  Compan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2),  p.  136.

87“King  Nine  Will  Not  Return.”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od  Serling.  Dir.  Buzz  Kulik.  Cast:  Bob  Cummings.  CBS,  1960.

88“The  Thirty-Fathom  Grave”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od  Serling.  Dir.  Perry  Lafferty.  Cast:  Mike  Kellin,  Simon  Oakland,  Bill  Bixby.  CBS,  1963.

89Zicree,  Marc  Scott.  The  Twilight  Zone  Compan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2),  p.  4.

90Ibid.,  p.  26.

91“Where  Is  Everybody?”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od  Serling.  Dir.  Robert  Stevens.  Cast:  Earl  Holliman.  CBS,  1959.

92“The  Purple  Testament.”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od  Serling.  Dir.  Richard  L.  Bare.  Cast:  William  Reynolds,  Dick  York.CBS,  1960.

93“A  Quality  of  Mercy.”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od  Serling,  based  on  an  idea  by  Sam  Rolfe.  Dir.  Buzz  Kulik.  Cast:  Dean  Stockwell,  Albert  Salmi,  Jerry  Fujikawa,  Dale  Ishimoto,  Leonard  Nimoy,  Michael  Pataki.  CBS,1961.

94Zicree,  Marc  Scott.  The  Twilight  Zone  Compan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2),  p.  4.

95“Two.”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Montgomery  Pittman.  Cast:  Charles  Bronson,  Elizabeth  Montgomery.  CBS,  1961.

96Zicree,  Marc  Scott.  The  Twilight  Zone  Compan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2),  p.  423.

97“The  Encounter.”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Martin  M.  Goldsmith.  Dir.  Robert  Butler.  Cast:  Neville  Brand,  George  Takei.  CBS,  1964.

98Takei,  George.  “George  Takei  Discusses  The  Twilight  Zone.”  https://youtube/watch?v=bA-9iIsAcI0.

99“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od  Serling,  based  on  an  idea  by  Madelon  Champion.  Dir.  Stuart  Rosenberg.  CBS,  1960.

100“The  7th  is  Full  of  Phantoms.”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od  Serling.  Dir.  Alan  Crosland  Jr.  CBS,  1963.

101“In  Praise  of  Pip.”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od  Serling.  Dir.  Bert  Granet.  Cast:  Jack  Klugman,  Billy  Mumy,  Bob  Diamond.CBS,  1963.

102“The  Last  Flight.”  The  Twilight  Zone.  Written  by  Richard  Matheson.  Dir.  William  Claxton.  Cast:  Kenneth  Haigh.  CBS,  1960.

103Wright,  Bradford  W.  Comic  Book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Culture  in  Americ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11.

104Nolan,  Michelle.  “Collecting  the  Marvel  Family  Horror  Stories.”  Nolan’s  Niche,  CGC  Comics  (2008).  http://cgccomics/news/enews/2008/November/article3.asp.

105Wright,  Bradford  W.  Comic  Book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Culture  in  Americ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55.

106Daniels,  Les.  Marvel:  Five  Decade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omics  (London:  Virgin,  1991),  p.  66.

107Jones,  Gerard.  Men  of  Tomorrow:  Geeks,  Gangst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Comic  Book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4),  p.  257.

108Ibid.

109Wright,  Bradford  W.  Comic  Book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Culture  in  Americ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12.

110Marvel  Database.  “Captain  America  Comics  Vol.  1,  No.  77.”  http://marvel.wikia/Captain_America_Comics_Vol_1_77.

111Lehto,  Steve.  The  Great  American  Jet  Pack:  The  Quest  for  the  Individual  Lift  Device  (Chicago:  Chicago  Review  Press,  2013),  p.  17.

112Ibid.,  p.  24.

113Ibid.,  pp.  24–26.

114Ibid.,  p.  29.

115Ibid.,  p.  80.

116Ibid.,  pp.  91–92.

117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Dir.  Robert  Wise.  Screenplay  by  Edmund  H.  North,  from  “Farewell  to  the  Master”  by  Harry  Bates.  Cast:  Michael  Rennie,  Patricia  Neal,  Hugh  Marlowe,  Sam  Jaffe,  Billy  Gray,  Lock  Martin.  Twentieth  Century–Fox,  1951.

118Carosso,  Andrea.  Cold  War  Narratives: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1950s  (Bern:  Peter  Lang  AG,  2012),  p.  24.

119Historical  Tables:  Budget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Fiscal  Year  2009.  whitehouse.gov/omb/budget/fy2009/pdf/hist.1  October  2011,  pp.  48–50.

120Jameson,  Frederic.  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  The  Desire  Called  Utopia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s  (London:  Versu,  2005),  p.  93.

121Kornbluth,  Cyril  M.  “The  Adventurer.”1953.  Kornbluth,  Cyril  M.  The  Best  of  C.M.  Kornbluth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1976),  pp.  23–28.

122Dick,  Philip  K.  “The  Defenders.”  1953.  Dick,  Philip  K.  Beyond  Lies  the  Wub:  Volume  One  of  the  Collected  Short  Stories  (London:  Gollancz,  1999),  p.  86.

123Bradbury,  Ray.  “A  Piece  of  Wood.”1952.  Bradbury,  Ray.  Long  After  Midnight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75),  p.  49.

124Ibid.,  p.  53.

125Clarke,  Arthur  C.  Childhood’s  End.  1953  (London:  Pan  Books,  1973),  p.  97.

126Pohl,  Frederik.  “The  Wizard  of  Pung’s  Corners.”  1958.  Pohl,  Frederick.  The  Frederik  Pohl  Omnibus  (St.  Albans:  Panther,  1973),  pp.  236–264.

127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  (New  York:  Ace  Books,  1959,  1987),  p.  24.

128Panshin,  Alexei.  Heinlein  in  Dimension:  A  Critical  Analysis  (Chicago:  Advent,1968),  p.  97.

129Vonnegut,  Kurt.  Player  Piano  (New  York:  The  Dial  Press,  1952,  1999),  p.  66.

130Ibid.,  p.  68.

131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  (New  York:  Ace  Books,  1959,  1987),  p.  131.

132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0,  1983),  p.  398.

133Heinlein,  Robert  A.  Between  Planets  (New  York:  Ace  Books,  1951),  p.  135.

134Ibid.,  p.  156.

135Ibid.,  p.  144.

136Ibid.,  pp.  172–173.

137Ibid.,  p.  177.

138Ibid.,  p.  14.

139Ibid.,  p.  145.

140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393.

141Asimov,  Isaac.  In  Joy  Still  Felt:  The  Auto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  1954–1978  (New  York:  Avon  Books,  1981),  p.  10.

142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398.

143Ibid.

144Ibid.

145Kavenay,  Roz.  From  Alien  to  the  Matrix:  Reading  Science  Fiction  Film  (London:  I.B.  Tauris,  2005),  p.  19.

146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  (New  York:  Ace  Books,  1959,  1987),  p.  152.

147Ibid.,  p.  153.

148Quoted  in  Panshin,  Alexei.  The  Abyss  of  Wonder.  2  April  2007.  http://enter/~torve/contents.htm.

149Quoted  in  Panshin,  Alexei.  The  Abyss  of  Wonder.  2  April  2007.  http://enter/~torve/contents.htm.

150Panshin,  Alexei.  Heinlein  in  Dimension:  A  Critical  Analysis  (Chicago:  Advent,1968),  p.  94.

151Ibid.,  p.  96.

152Franklin,  H.  Bruce.  Robert  A.  Heinlein:  America  as  Science  Fi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111.

153Spinrad,  Norman.  Science  fiction  in  the  Real  World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44.

154Blish,  James,  quoted  in  Panshin,  Alexei.  The  Abyss  of  Wonder.  2  April  2007.http://enter/~torve/contents.htm.

155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208.

156Ibid.,  page  v.

157Ibid.,  p.  70.

158Ibid.,  p.  56.

159Ibid.,  p.  83.

160Ibid.,  p.  82.

161Ibid.,  p.  189.

162http://  web.archive.org/web/20060222120250/;  http://marines.mil/almars/almar2000.  nsf/0/91c8a9b3b9a2b59785256a55005e129d?OpenDocument;  http://web.archive.org/web/20051219025149;  http://lejeune.usmc.mil/2dmardiv/26/three.html.

163http://  navyreading.navy.mil/CMSPages/.

164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9.

165Weinberger,  Sharon.  Imaginary  Weapons:  A  Journey  through  the  Pentagon’s  Scientific  Underworld  (New  York:  Nation  Books,  2006).

166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11.

167Ibid.,  p.  135.

168“Robust  Nuclear  Earth  Penetrator.”GlobalSecurity.org.  http://globalsecurity.org/wmd/systems/rnep.htm.

169Beckhusen,  Robert.  “Smile!  U.S.  Troops  cover  up  with  new  “Facial  Armor.”  Wired.  http://wired/2012/05/face-shields/.

170Weinberger,  Sharon.  “Iron  Man  to  Batman:  The  Future  of  Soldier  Suits.”  BBC  Future  21  January  2013.  http://bbc/future/story/20130121-batman-meets-ironman-in-combat.

171Durant,  Michael  J.  with  Steven  Hartov.  In  the  Company  of  Heroes  (New  York:  G.P.Putnam  Sons,  2003).

172Franklin,  H.  Bruce.  Robert  A.  Heinlein:  America  as  Science  Fi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111.

173Ibid.,  p.  116.

174Ibid.,  p.  117.

175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397.

176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109.

177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397.

178Gifford,  James.  “The  Nature  of  Federal  Service  in  Robert  A.  Heinlein’s  Starship  Troopers.”  12  March  2007.  http://nitrosyncretic/rah/ftp/fedrlsvc.pdf  p.  11.

179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397.

180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137.

181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397.

182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29.

183Ibid.,  p.  30.

184Ibid.,  p.  162.

185Farmer,  Philip  José,  quoted  in  Panshin,  Alexei.  The  Abyss  of  Wonder.  2  April  2007.http://enter/~torve/contents.htm.

186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180.

187Ibid.,  p.  182.

188Ibid.,  p.  163.

189Vonnegut,  Kurt.  Player  Piano.  1952  (New  York:  Dial  Press,  1999),  p.  66.

190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396.

191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126.

192Ibid.,  p.  184.

193Ibid.,  p.  176.

194Ibid.,  p.  36.

195Aldiss,  Brian  W.  “Heinlein’s  Starship  Troopers.”  2  March  2007.  http://enter/~torve/critics/PITFCS/141aldiss.html.

196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109.

197Ibid.,  p.  184.

198Ibid.,  p.  181.

199Panshin,  Alexei.  Heinlein  in  Dimension:  A  Critical  Analysis  (Chicago:  Advent  Publishing,  1968),  p.  96.

200Ibid.,  p.  91.

201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26.

202Ibid.,  p.  184.

203Ibid.,  p.  208.

204The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Research  Database.  http://sffrd.library.tamu.edu/about/.

205Franklin,  H.  Bruce.  Robert  A.  Heinlein:  America  as  Science  Fi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110.

206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1983),  p.  396.

207Rosenbaum,  Jonathan.  Movie  Wars:  How  Hollywood  and  the  Media  Conspire  to  Limit  What  Films  We  Can  See  (Chicago:  A  Capella  Books,  2000).

208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178,  p.  223.

209Ibid.,  p.  182.

210Ibid.,  p.  125.

211Ibid.,  p.  186.

212Ibid.,  p.  24.

213Ibid.,  p.  118.

214Ibid.,  p.  262.

215Ibid.,  p.  100.

216Ibid.,  p.  178.

217Panshin,  Alexei.  Heinlein  in  Dimension:A  Critical  Analysis  (Chicago:  Advent  Publishing,  1968),  p.  97.

①朱利叶斯和埃塞尔·罗森博格是美国公民,他们和其他人一起为苏联进行间谍活动,被美国联邦政府审判、定罪和处决。他们向苏联提供有关雷达、声呐和喷气式发动机的绝密情报,并被指控向苏联传送有价值的核武器设计。——译注

②卡桑德拉是古希腊神话中一名拥有预言能力的女先知,却没有人相信她。后世以卡桑德拉代指能够预知未来,却无力改变结果的人。——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