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世界末日的味道:1962—1975年
《超级武器与假想敌:现代美军与科幻作品关系史》章节:第六章 世界末日的味道:1962—1975年,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问题是如何在不增加世界真正财富的情况下保持工业车轮的转动。货物必须生产,但是它们不能分配。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持续的战争。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1
我想,如果我们像在越南那样帮助他们是否会更好?冲进去,烧死他们,射杀他们,把他们炸回到石器时代?
——卡特队长,哈利·哈里森《突击队突击》2
疯狂,无意义的屠杀……当我开始了解越南以及它对人类状况的暗示时,我意识到很少有人会允许自己这样理解。
——曼哈顿博士,艾伦·摩尔《守望者》3
第四个敌人是陆军,第一个把你送到越南的疯子,那些命令你离开相对安全的大本营或地堡去清点尸体的人。
——乔·霍尔德曼《1968》4
错过越战的人不应该对这一事实感到遗憾。这是对鲜血、时间和财富的浪费。我知道这没有什么好处,做了大量我太清楚的坏事了。
——大卫·德雷克,《我们没什么可高兴的》5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会看到美军一些十分负面的形象在科幻小说和后来的新闻报道中广泛传播。埃文斯估计1960—1965年间上映的电影中,军队形象只有不到20%是正面的,而接近50%的形象是负面的。6战时服役经历和海因莱茵不同的前士兵,会写小说来反驳海因莱茵对光荣步兵的看法。如果说二战曾经将美国科幻小说创作团体团结起来,那么越战将这个团体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杰斐逊的支持者,一个是汉密尔顿的支持者——产生了持久的裂痕。
尽管越战十分残忍和恐怖,但是它从来没有真正发展为人们极为恐惧的核战争,在此期间出版的科幻小说和制作的电影都描写了核战争。当时的科幻电影中,也有一些对美军的正面描写,例如《极度恐慌》(1962年)中,核攻击的幸存者前往美军野战医院寻求庇护。7一些比较负面的美国军事形象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电影中,表现了美国空军自身的安全措施可能如何导致它在一场核战争中开第一枪(美国空军矢口否认这种可能性)。在电影《核子战争》(改编自1962年尤金·伯迪克和哈维·惠勒的小说,1964年上映)中,在一次错误的警报期间,“故障保险”(fail-safe)装置中的冷凝器烧坏了,使得它不能召回轰炸机。飞行员接受的训练是按照他们收到的最后一个指令行事,除了他们“故障保险”的无线电收发器以外,不和其他任何机器通讯,因为那可能是假指令,因此飞行员拒绝改变航线。美国空军派战斗机去拦截他们,但是没有成功。美国总统和赫鲁晓夫协商,如果莫斯科被摧毁的话,最终同意派出另一架美国空军的轰炸机去摧毁纽约市,作为“我们诚意的戏剧性证据”,“以求平衡”。8唯一主张利用这起事故将战争升级、不顾美国可能遭受巨大伤亡的,是一个平民顾问克洛伊特切勒教授,他是“一个团体的成员,这个团体后来包括亨利·基辛格、赫伯特·卡恩、赫伯特·西蒙、卡尔·多伊奇”9。由于担心有人拒绝扔炸弹,鹰派的克洛伊特切勒主要负责心理筛选过程,这意味着战略空军司令部里的人,用布莱克将军的话来说(在电影里被克洛伊特切勒形容为“军事鸽派”),“宁愿‘走’错路,也不收回成命”10。不过军人通常被描写为可敬的甚至是英勇的个体,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都认为这次危机“不是任何人的错,人没有犯任何错”11。赫鲁晓夫严肃地总结道:“总统先生,你永远不能信任任何系统,无论它是由电脑组成的,还是由人组成的。”12
两年后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美国空军拒绝在电影制作时给予任何支持,尽管电影在最后用字幕声明美国国防部确认这一场景不可能发生。13美国空军不仅拒绝让导演使用战机的资料片,而且据罗博说(他形容“这一直以来是五角大楼最不喜欢的一部电影”),他们还试图阻止商业电影图书馆给他们提供资料。14
1963年底,对美军特别是战略空军司令部描写更加不讨好的电影《奇爱博士》上映,它由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伦敦拍摄,没有得到美国军方合作(尽管库布里克可以获得美国空军B-52轰炸机加油的资料片作为片头)。B-52轰炸机驾驶舱的布置是复制于梅尔·亨特写的书《战略空军司令部》平装版的封面;飞机内部的其他部分由彼得·莫顿创造性地设计出来。据肯·亚当斯说,电影的公关人员邀请美国空军人员来查看电影布景后,空军威胁称他和库布里克要接受联邦调查局的调查,除非他们能证明他们的研究来自合法资料。15当吉尔伯特·泰勒率领的第二组拍摄北极场景时,无意飞过一个秘密的空军基地,也引起了美国空军的愤怒,他们被两架战斗机勒令降落,被迫降到了峡湾。16
和《核子战争》一样,《奇爱博士》(改编自英国皇家空军中尉彼得·乔治的严肃反核小说《两小时的审判》)假设“故障保险”通信设备出了故障,使得总统不可能召回轰炸机。在《奇爱博士》中,这两架轰炸机是由一名明显精神失常的空军将军蓄意下令攻击苏联境内目标的,这名将军决心报复共产主义者,他怀疑他的早泄是因为他们给美国的水加氟的阴谋。17剧中描写的其他美国军官只是稍微理智一些。库布里克找到约瑟夫·海勒来写剧本,他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对美国空军高级军官的描写同样不讨人喜欢。18空军将军巴克·特吉德森称伤亡人数“超过1 000万到2 000万”简直让“我们的头发都乱了”;陆军上校、绰号“蝙蝠”的瓜诺认为任何穿着不同制服、口音不同的人,一定是“策划叛变”的变态,面对核战争,还有时间操心可口可乐公司对一台自动售货机的损坏负责。19陆军少校孔被亚历山大·沃克形容为“白痴”和“类人猿”20,他通过承诺这一切结束后获得大幅晋升和个人嘉奖来鼓励他的队员,当他骑着一枚氢弹走向死亡时,得意地挥舞着他的斯泰森毡帽。21总统对特吉德森厉声斥责道:“当你开展人的可靠性测试时,你向我保证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将军回答道:“我认为因为一次失误而批评整个项目是不公平的。”22
库布里克还指出(正如他在《光荣之路》中所做的,在《全金属外壳》中还将重复),军队不需要核武器就能成为一种很大程度上滥杀无辜的威胁。对于胡安·瑞克称他的中尉为“我们的父亲”,称他的中士为“我们的母亲”23,这部电影通过描述里佩尔欺骗过的那些人来做了呼应,他说服他们向美国士兵开火,“就像我的孩子”;他的英国参谋官回答说,他“确信他们死的时候都想着你,无一例外”24。
电影《五月中的七天》中也提到了美国将军可能变得无赖,但较少用讽刺的语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斯科特将军策划了针对美国总统的军事政变,因为总统和苏联人签订了一项裁军协定。25弗莱彻·克内贝尔和查尔斯·W.贝利在1962年写的这部小说于1964年被约翰·弗兰肯海默拍成电影(罗德·塞林编剧),“令五角大楼失望的是,肯尼迪总统鼓励约翰·弗兰肯海默把小说拍成电影,以警示共和国”26。据弗兰肯海默回忆:“那是沃克将军等人的时代……肯尼迪总统希望拍摄电影《五月中的七天》,皮埃尔·沙林格将这个信息透露给我们。但是五角大楼不想让这部电影拍出来。肯尼迪说当我们需要在白宫拍摄时,他随时可以去海恩尼斯港度周末。”27埃德温·沃克少将是以其坚定的种族隔离主义和反共立场闻名的陆军军官,1961年他因涉嫌将约翰·伯奇的社会文学分发给他的部队而被解除了军权。他从陆军退役后,1962年竞选得克萨斯州州长未成功,1963年4月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射伤。虽然博斯利说克内贝尔和贝利的小说创作受到了沃克“极右主义讲话”的启发28,但小说灵感也可能来源于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柯蒂斯·乐梅将军之间的冲突,或是来源于1934年的“商业阴谋”①,右翼试图用由斯梅德利·巴特勒领导的军人政府取代罗斯福政府。施莱辛格把沃克“比作少将乔治·范·霍恩·莫斯利,他在30年代从陆军司令部高层转到国内法西斯运动中去了”29。IMDB.Com描述斯科特前情妇的这一次要情节,是基于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事件——他因不服从命令而被杜鲁门总统解除陆军将军职务后,1952年人们普遍认为他会去竞选总统——还补充说,这部电影在巴西被最近在军事政变中推翻了民选政府的将军们禁映。30由于似乎一直不缺类似电影中斯科特将军这样的讨厌的将军,施莱辛格描述称肯尼迪担心“军人干政”31,也就可以理解了。
无论总统的愿望和担心是什么,军方都拒绝给这部电影的制作人提供任何支持。作为回应,弗兰肯海默用一架隐藏的摄像机拍摄了五角大楼的外景,并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拍摄了一名演员被人用小船送到美国小鹰号航母上。32
◆◆◆
1950年杜鲁门总统派遣美国军事顾问和价值1 000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去帮助南越政权与“越盟”②作战,自此美国一直对越南进行军事干涉。1954年法国占领失败后,艾森豪威尔总统派出了更多的军事顾问,1961年肯尼迪总统派出了美国陆军特种部队。
1963年海因莱茵的小说《光荣之路》里没有出现“越南”这个词,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军事行动已经在那里展开,小说的主人公从那里开始他的探索。故事开始于选举年,21岁的英雄/叙述者、绰号“闪电”的伊夫林·西里尔·戈登打电话给征兵委员会,告诉他们把“那个通知”寄给他。33他想加入空军,希望最终成为一名宇航员;然而事与愿违,他作为“军事顾问”被派往了东南亚。34戈登提到他的父亲曾在朝鲜战争中参战,提到人造卫星(1957年首次发射)、赫鲁晓夫(1958年成为主席)以及他成为一名宇航员的抱负,所有这些都意味着选举年不能早于1960年。
尽管戈登公开宣称爱国,但是他承认自己不喜欢陆军(他的父亲是海军陆战队队员,他的继父是空军;海因莱茵则是海军),他没能入选参加宇航员训练,他唯一的理想是在美国当一名牧师。35不像海因莱因《星河战队》《行星之间》《不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中的士兵,戈登并不是由士气驱动的:在他的部队里,他认为唯一值得提及的其他军人是指挥官,这个指挥官时而将他从二等兵擢升为下士,时而又把他降职为二等兵,他无意中没能挽救指挥官的生命。戈登引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伊恩·海少校的所有军事组织的结构,包括“惊喜派对部、恶作剧部和神仙教父部。前两个过程最重要,因为第三个过程很小”36。但在他的服役期中断后,他的脸被一个“在丛林中挥舞着大刀的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划伤,神仙教父部安排他体面地退役了。37他去了西德,希望能上海德堡大学,但被告知《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并不适用于军事顾问,即使戈登“在战斗中杀的人比你能挤进井里的还多——别介意”38。
戈登再也没有回到“非战争状态”39。在第5章中,他离开了地球,开始了史诗般的荣耀之旅,娶了二十宇宙的皇后,直到倒数第二章(亦即第21章)才返回。他明确表示,作为一名军事顾问,甚至不是“警察的行动”,没什么荣耀可言,尽管他之前被告知我们在“拯救文明”40。戈登抱怨没能获得一枚荣誉勋章,因为当他杀死打死他队长的“棕色小弟弟”时“没人看见”41。最后他确实获得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以及爱尔兰抽奖的奖品),但是很难适应平民生活:他没有遵从他认为愚蠢的命令,放弃了在导弹工厂当绘图员的工作,后来因佩剑而被捕42,又打了一个称他为雇佣兵的嬉皮士,解释道:“有时我为自由而战,就像现在。”43
没有证据表明海因莱茵1963年写作时有意这么做,以表现据报道许多越战老兵在返回美国时受到的敌意对待(富兰克林对此提出异议)。44戈登返回地球后受到了平民们更友好的对待,比星河战队在西雅图休养期间得到的待遇强,不会比吉卜林《汤米》③的士兵所忍受的更糟,海因莱茵为《星河战队》辩护时引用了《汤米》。45甚至在返回地球之前,戈登就在抱怨这种耻辱和无聊,现在他已经履行完英雄的职责,沦落为妻子的“宠物贵宾犬”的角色。萨缪尔森以此作为证据,即《光荣之路》“讽刺传统浪漫主义渴望逃离、英雄主义和顺从权威”46,尽管小说确实讽刺了许多剑和巫术的比喻(龙通过打嗝来喷火;他娶的美丽公主是一位保养良好的祖母),但我不认为结局是完全讽刺的。和戈登一样,海因莱茵是击剑冠军,他告诉萨缪尔·德拉尼,戈登的剑lady vivamus是“按照他自己的剑模仿出来的”47。戈登没有像堂·吉诃德那样临终前否认他的冒险经历,他也不像米尼弗·契维④那样喝酒: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神志清醒,不知道他的英雄事迹是不是一种幻觉,但是最后一幕的基调,是他开始了另一项冒险但并不枯燥的探险,听起来是胜利而不是讽刺。48
虽然这部小说的标题和《星河战队》的最后一行“为了步兵永恒的荣耀”有相似之处,但是按照《牛津英语词典》所定义的(“崇高声誉,值得尊敬的声誉;可供吹嘘的主题,特殊荣誉,装饰品,自豪;崇拜的赞美和感恩),这不是荣耀(glory),它把戈登带回了光荣之路:留在中心作为皇后的丈夫,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就像唐·哈维“开始讨厌”有“干净衣服、白净皮肤、没有任务也没危险”的生活49,戈登选择了做“一个‘流浪汉’,不确定你要吃什么,在哪里吃,是否吃,在哪里睡,和谁一起”50。(《皇家流浪汉》也是海因莱茵自传式游记的标题。)他到别处找“别的姑娘,合意的替代者,需要救助的”,因为“人必须从事他的职业”51。在《星河战队》的结尾,战争仍在继续;《光荣之路》的结尾是退伍的士兵取得个人的胜利,寻找新的敌人和新的战斗。
◆◆◆
1963年漫威漫画也让托尼·斯塔克去越南测试他最新的发明,“不比手电筒更大或更重的迫击炮”52(60毫米轻型迫击炮“仅重大约50磅”53)。他向一位美国陆军将军保证,“这些能够解决你们在越南的问题”54。斯塔克被诡雷炸成重伤后被俘,然后制造了他的第一套钢铁侠战衣,使他得以逃出游击队暴君王秋的魔爪(没有特别指出是北越人,暴君是用日元给部下发饷55)。
返回美国后,斯塔克继续改进他的战衣,同时利用他的私人财产建立了一个超级英雄的阵营——复仇者联盟。钢铁侠甚至比新近复活的美国队长更能代表(象征)美国的实力——但是因为他的战衣可以被复制,不像莱因斯坦的超级战士公式,斯塔克发现自己不仅被美国的外国敌人追捕,还被一名决定复制钢铁侠战衣供美国军队使用的参议员追捕。
苏联试图打造自己的钢铁侠——钛侠,钢铁侠与他多次发生冲突。首先是一场纯粹为了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全球电视直播的战斗,参议员伯德认为苏联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胜利是“我们遇到过的最糟糕的宣传失败”56。伯德坚持要斯塔克公开钢铁侠战衣的秘密:“斯塔克的晶体管保镖对美国人的安全十分重要,我们不能再允许他隐藏自己的身份。”57一位读者写信给专栏指出,根据第二修正法案,“政府的要求是非法的”58。斯塔克最终同意:“他认为我没有权利向这个国家隐瞒钢铁侠战衣的秘密,当它可能拯救许多生命时——即使是现在,在地球遥远的角落里,仍然处于危险中的人们的生命——我终于相信他是对的。”59
在前往华盛顿作证的途中,钢铁侠在华盛顿上空被钛侠袭击。钛侠说:“你应该知道我们绝不会允许你在国会作证的!你的战衣的秘密永远不能泄露给你们国家的军队!”60钢铁侠又一次打败了钛侠,但当他开始作证时,由于在越南受过伤,他的心脏病犯了,并得到了原谅。
1964年3月,即导致美国卷入越战的“北部湾事件”⑤发生的几个月前,漫威公司复活了他们的二战人物美国队长(他在一座冰山中被发现,二战结束后他一直被冻于此地,现在被解冻了)。美国队长加入复仇者联盟,开始出现在故事里,最开始与伙伴钢铁侠出现于1965年《悬疑故事集》第59期。
漫威很快认识到,虽然美国队长在1945—1965年间也许没有改变,但是美国人对爱国主义、战争、军队的态度却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人物复活”在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61早在《悬疑故事集》第60期,美国队长回来和原来二战故事中的一个敌人战斗。在第61期,编剧斯坦·李派美国队长去越南营救被击落的美国直升机的一名飞行员,他的兄弟曾在欧洲战场救过美国队长。打败北越士兵和他们的将军后(一个高大的超级强壮的相扑选手,在60年代早期漫威经常认为美军还在和用日元发饷的日本人打仗),他救出了飞行员,两人逃走了。但是美国队长没有留在越南帮助美军打仗,而是回到美国,在每一期打击普通的罪犯。
大约在这个时期,一位学生漫画迷写了一封信(在第64期“读者来信”栏目刊登),部分内容是“巴基有他自己的目的——给男孩子们灌输爱国主义精神。他显然是战争的产物。然而这一时期我们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所以没有理由让美国队长后面跟着一群收集金属废料和剩余纸张的少年旅”62。当这期漫画发行时,斯坦·李已经决定让美国队长儿时的同伴巴基·巴恩斯留在二战背景下,这比去越南打一场“不存在的战争”更有吸引力,第63—71期讲述了美国队长的成长变化经历,“他从一个瘦小的、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年轻人转变为世界上从未见过的战斗部队的一名战士”63,以及他与纳粹破坏者和士兵的战斗(尽管巴基提醒他,“我知道我们还没有和纳粹开战”64)。
这时,美国陆军的一名炮兵写信给漫画的“读者来信”栏目说:“我很失望美国队长还停留在过去的冒险经历中,请把他带回现实……我认为你有许多当下发生的事情可以作为美国队长冒险的素材。越战将给美国队长提供无穷的冒险经历。”斯坦·李回复说:“士兵,谢谢你的来信。但是让所有人都满意太难了。一些漫威迷希望我们让美国队长远离越南……”65
接下来的一期有一个读者写信说:
就我个人而言,我反对复兴旧的美国队长故事。毕竟40年代美国队长的主要目的是激发美国人的爱国热情,也激发一种反纳粹主义的形式。请注意,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爱国主义,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反对纳粹主义吗?……现在的主要敌人是共产主义者,他们才是那些应该经常受到美国队长打击的人……66
接下来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是从第72期开始的,它使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队长陷入困境。美国队长现在被宣传为“活着的二战传奇人物”,他对付二战时的敌人“红骷髅”研制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在“红骷髅”被打败20年后又复活了。67之后美国队长又回去打击和平时期的超级罪犯,直到第77期,他回忆起20世纪40年代的另一个故事。第78期是一个现代故事,第79期通过把“红骷髅”带到20世纪60年代解决了困境。
美国队长再也没有返回越南,1965年超级英雄钢铁侠和雷神被派往越南,与北越发生短暂冲突之后,漫威几乎忽略了越战,直到越战结束。当斯坦·李派钢铁侠在《悬疑故事集》第92期(“在越南广袤的土地上!”)重返越南,去对抗“共产主义者对托尼·斯塔克的回应”时68,他再次遇到对手钛侠。他们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声称讨厌这一期……你们这期的悬念是卑鄙的宣传”。斯坦·李回应道:“难道不能在越南发生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吗?……我们能找到的唯一宣传就是这个故事是绝对反对钛侠的!”69相反,当“在越南的士兵”写信来纠正他们在武器选择上的错误,接着表扬故事“精彩、惊人、很棒” 时,这位士兵收到了一份免费订阅。70
第117期《神秘之旅》让雷神到了越南,不是去参战,而是掉进了他的敌人洛基设下的陷阱。这一期把冲突描绘成一场内战,一个北越军官打算枪毙他的兄弟,因为他“反抗北越”71。当他的母亲试图求情时被杀死了,军官摧毁了自己和他的基地,试图“像个士兵那样面对我的命运”72。
然而在1965年的这些故事之后,斯坦·李注意到漫画迷的邮件“大概平分为喜欢越战故事的和讨厌越战故事的……漫威制定了一项总体回避越战的政策”73。
DC漫画同样只在“钢铁战士”里派超人去了一次越南(《超人》第216期),在这一集中克拉克·肯特回复在越南服役的士兵的信件,这些士兵正在对付一个叫作“聪王”的巨人。克拉克曾短暂担任过医生和战地记者,发现“聪王”实际上是一个美国士兵,是将军的儿子,在第一次战斗中开小差逃跑了,越南女巫给了他神奇的草药。74和漫威的超级英雄一样,对超人来说,在越战中尝一尝行动的滋味就足够了,他很快就回到家乡与那些超级恶棍战斗,在越战结束前,DC漫画也基本忽视了越战。
◆◆◆
1965年道布尔迪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小说,不可否认地“讽刺传统浪漫主义渴望逃离、英雄主义和顺从权威”:哈利·哈里森把他的《银河英雄比尔》描述成“对海因莱茵《星河战队》和所有那些狂热(偏激)的军事科幻图书的恶搞”75。
与胡安·瑞克和西里尔·戈登不同,比尔不是自愿服兵役的,相反,他一看到女人的臀部就心烦意乱,被“飞向天空的星河战队”的声音和太空骑兵的3D电影所吸引,被贪婪的征兵中士下药,他被靴子里的催眠线圈逼着向前行军。他发现服兵役与征兵电影中描述的“战争、死亡和荣耀大不相同,尽管只有Chinger人死了:士兵的四肢只受了轻微的伤,可以很容易用绷带包扎起来”76。事实上,Chinger人有七英寸高,而不是海报上所说的七英尺;他的小队中最热心的成员是个秘密的Chinger间谍;军队是“由精神上有缺陷的人管理的,时间服务器保持着无休止的战争和工作状态”77,在第一次战斗中,比尔失去了左臂,然后用一个死去战友的右臂代替它。配备了“teensie原子弹”、身穿《星河战队》式战斗盔甲的重装步兵78短暂出现,但是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因为盔甲重达3 000磅,他花了一小时才脱下来。比尔最终向自己脚上开了一枪,得以退出战斗,但是做了一名招兵官,强迫他的弟弟参军,因为他每招募一个新兵就会有一个月的休假时间。79
哈里森在二战期间曾在美国陆军当过射击教练、卡车司机、军械士、计算射击瞄准专家、监狱看守,他后来回忆道:
虽然我讨厌军队,但我已经完全适应它了。我无法回到我在平民生活中所知道的唯一角色——一个孩子……在休假期间,我们帮助那些尚未入伍的朋友,以避免我们遭受的命运。我们公开嘲笑任何一个自告奋勇的傻瓜。80
我这一代人是被征召入伍的。我们知道当满18岁的时候,就要参军。我是1943年参军的,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是否已经赢得战争……你看到它来了,一种厄运的感觉,除了活着你从来没想过你要去哪里;读完高中一个星期后,你就身在军队里了。
我退伍了,很高兴自己还活着,但是重新适应平民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不是野心问题,它只是又活过来了。你知道,人们忘记了战争带来的炮弹冲击。很多人无法自我调整,成了酒鬼。你被那个可怕的、愚蠢的机构——军队塑造了。81
无休止的战争以及士兵们难以适应平民生活(这一点被军方利用来劝说退伍老兵重新服役)等问题,将在乔·霍尔德曼的小说《永恒的战争》和其他小说中有更详细的讨论,但是这要等到20世纪70年代才会出现。
◆◆◆
许多在越战时期制作的美国科幻系列剧都描写在美军服役的人物,或是一个保卫地球的军事组织里的美国人物角色。《外星界限》系列剧之《继承者》(1964年)这一集写的是四名美国士兵开始听从外星智能生物的指令,它通过士兵们大脑里的子弹来控制他们。四个人建造了一艘星际飞船,绑架了一群要么是残疾的、要么是快死了的寄养儿童,违抗美国政府调查员的命令,将孩子们送去另一个星球治疗疾病——这些孩子由一个长寿但是没有生育能力的种族抚养。82中士和两个士兵服从中尉的命令,当首席(平民)调查员巴拉德试图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感时,他们有所动摇,但他们的军事背景对作家们来说似乎主要是一种方便的方式,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四个陌生人头部被来自同一个陨石的子弹击中。这两集“从远东”的战斗场景开始,没有指明是越南,这个陨石坑位于(虚构但是越南语发音的)“海塘省”(hio tang),而且美国人正在与“北方”游击队作战。对士兵服从他们不理解的命令和士官们在平民提出道德问题时困惑于他们是否应该抗命,给予同情性的描写(巴拉德似乎受到康德伦理学的驱使,更关心孩子们的命运,而不是了解外星力场的秘密、恒星驱动力或是微型宇宙飞船中空气的治疗特性),这可以看作对美国士兵在越南所面临的困境的一种意见表达,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作者的意图。大卫·C.霍尔科姆令人信服地强调,这可能是对艺术灵感的本质的一种意见表达,是对参与制作《外星界限》的更有远见、更有创造力的人们反抗电视网的指令的一种隐喻。83
另一集《人为因素》的故事发生在北极的塔布角,它是“远程预警线”的一部分,以陆军少校布拉泽斯为核心,他被一种幻觉所困扰,认为那是一个怀有敌意的外星人,他试图用基地的原子弹摧毁外星人、基地和他自己。基地的精神病学家汉密尔顿博士用自己发明的原型机来探查布拉泽斯的心理,但是一场事故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互换。在布拉泽斯的身体里的汉密尔顿被当作疯子对待,直到他的助手把他放出来,并阻止布拉泽斯引爆炸弹。汉密尔顿发现布拉泽斯的幻觉是布拉泽斯在冰川裂缝中牺牲的同伴冰封的鬼魂,他对此人的死深感内疚,唯一可能的补偿似乎是用核武器炸毁整个基地。84
《不合时宜的赞提人》这一集表达了一种对美军特别是战略空军司令部更加愤世嫉俗的看法。因为担心他们的先进技术会摧毁地球,地球已经屈服于在宇宙飞行的赞提人的要求,战略空军司令部已经在加利福尼亚的沙漠隔离出一块地方,供赞提人作为罪犯流放地。当老鼠大小的赞提人逃离飞船,蜂拥到战略空军司令部基地时(在一个叫太平间的鬼城),战略空军司令部军官和官方历史学家用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攻击他们。这一集结尾是赞提人解释说不会报复,反而要感谢人类。由于赞提人不能处决自己的罪犯,所以他们才把罪犯送到地球进行屠杀,而人类是“熟练的刽子手”85。
美国军队(这一次是美国航天部队,隶属于联合地球帝国军事力量)在《噩梦》这一集中再次呈现负面形象。地球被伊波恩人攻击之后,一艘挤满地球军队的宇宙飞船被送往伊波恩(其中包括至少两名美国人:由埃德·纳尔逊扮演的指挥官和马丁·辛扮演的二等兵迪克斯;由詹姆斯·希格塔扮演的陆军少校永未透露代表哪个国家,却回忆起旧金山),但被俘虏了。船员们被告知,他们被当作战俘对待的要求将得到满足,并且他们将被允许加入其他战俘的行列——但只有当伊波恩人的要求得到满足时才可以。伊波恩人审问和折磨俘虏:德国人在被迫承认向纳粹出卖了自己的祖父后,心脏病发作而死,非洲人暂时失明了,迪克斯暂时失声,永的手臂折了(伊波恩人审讯员估计它需要一年时间才能痊愈)。由英国情报官员领导的其他幸存者指责永背叛了地球,因为他无意中透露了下一艘船将要走的路线,并抽签来决定谁去杀了他。此时伊波恩人审讯员向秘密监视囚犯的美国将军抗议,认为这个“游戏”太过分了,它揭示了这种残酷而致命的情况是不为人知的一种训练,军方试图通过它看看哪些军人能经受住严酷的审讯。此外,伊波恩和地球之间没有战争——伊波恩人的“攻击”是偶然的,而且他们不愿意与联合地球军事指挥部合作,似乎是一种补偿。将军为这些暴行辩解的理由是没有人在朝鲜战争期间成功从战俘营逃脱,通过这样的训练,和平时期的军队就可以确信自己的士兵会勇敢面对审讯和洗脑,以防地球遇到的下一个外星种族不像伊波恩人那么仁慈。86
几乎没必要说, 20世纪60年代其他美国科幻系列剧倾向于以一种比《噩梦》更加积极的方式来展现美军形象,但是他们的描写并不总是恭维的。欧文·艾伦的《航向深海》关注的是海景号上的美国海军船员,它本应该是一艘为纳尔逊研究所工作的民用考察潜艇,但是装备了四枚核导弹,部分船员是海军,经常参与间谍活动、秘密行动和美国政府的武器测试。在那些没被洗脑的剧集里,以理查德·贝斯哈特扮演的舰队司令纳尔逊和大卫·哈蒂森扮演的克拉内船长为首的固定演员大多被塑造成英雄,他们被鬼上身,被外星人或半机械人所取代,受有生命的植物控制,被美人鱼迷住,在试验药物或化学武器的影响下,变成狼人或活体炸弹。
然而这部系列剧并非完全没有趣味。从1964年9月(北部湾决议案通过几个星期后,美国开始轰炸越南北部)至1968年3月(此时,越南战争已经是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的战争,至少到下个世纪为止),这部系列剧制作和播放,它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为背景,回避越南问题,但是准确预测到了此时冷战不会结束或升级。尽管这部系列剧逐渐变成带有强烈超自然主题的“本周怪物”秀,但一些早期剧集确实触及了冷战时期美军兵役的现实,包括显示在等级制度中一些人不够英勇,偶尔像好斗的恶霸。
在《谴责》(1965年)中,渴望公众关注的美国海军上将福尔克被指窃取了助手亚契的功劳,然后在他的试验出现问题时杀死了这个助手,并恐慌了。亚契死后,福尔克牺牲自己去救船长克拉内,纳尔逊认为揭露福尔克是骗子没有意义。87在《天要塌下来了》(1964年)中,海景号被美国海军少将、绰号“好战者”的沃尔特·托宾征用,被派去调查消失在太平洋上的飞碟的情况。他下令,当发现不明飞行物时,立即开火。纳尔逊设法与外星人飞行员沟通,并帮助他修理飞船,而不是让外星人报复——这使托宾很不高兴,一名同样具有攻击性的空军将军派出一队飞机轰炸第七舰队到达的地区。88 《沉默的迷雾》(1964年)中,在美国国务院的命令下,海景号卷入中美洲国家的一场政变,一些船员被该国政府逮捕,而美国国务院却否认与此有关。89在《国王万岁》(1964年)中,美国国务院要求纳尔逊将一个专横的少年国王送回家,继承他被暗杀的父亲的王位,以镇压叛乱:他的加冕礼是用一份来自美国的“圣诞礼物”来庆祝的——第七舰队的炮舰外交。90
《世界末日》(1964年)的背景设置在1973年,解决由《核子战争》中格洛伊特切勒教授以及多年后《战争游戏》(1984)的开场提出的一个问题:当一名军官收到“发射命令”却拒绝转动钥匙或是按下发射核导弹的按钮时,会发生什么?在这一集里,海景号的船员正在按老规矩捉弄那些第一次横渡赤道的水手,苏联在没有事先警告美国的情况下发射了火箭(后来发现是运载卫星),船员们进入了战备状态,此时还穿戴着恶搞仪式的戏服和装扮,他们意识到这不是演习,于是纳尔逊、克拉内和普通船员奇普·莫顿分别打开四个安全装置中的三个,准备发射潜艇的导弹,但是导弹官海军少校科比特是纳尔逊以前的学生,参加美国海军安排的评估海景号作为“一艘导弹舰艇的适用性”的临时任务,他犹豫了,拒绝使用手里的钥匙,说道:“我不能毁灭世界。我不能。”
纳尔逊告诉他:“不是你。”
科比特问:“不是我?那是谁?”
纳尔逊说:“是我。”然后痛打并制服了科比特,强行拿走了他的钥匙,打开最后一道保险,同时潜艇朝着敌方水域的发射坐标前进。当他向克拉内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克拉内回复道:“每个参加过战争的士兵都知道这一刻。在步枪射击场上成为神枪手是一回事,当看到一个真实的人扣动扳机则是另一回事。”
纳尔逊说:“在决定性的关键时刻,他们会扣动扳机吗?”
克拉内道:“大部分人会。一些人则不会。”
纳尔逊道:“但是科比特不是个懦夫。他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开始与自己的良心做斗争。他应该在宣誓就职之前就这么做。”
克拉内回答道:“没有人知道当我们必须扣动扳机时,我们该 怎么办。再给他一次机会,如果我们还有一次机会的话。”
下一个场景中,当两个普通船员清除参加仪式的装扮痕迹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克拉克,别担心你看起来怎么样;没有人会再见到我们了。永远不会。”一场小爆炸使一名普通船员科瓦尔斯基暂时失明了,潜艇上的医生不得不给他的眼睛做手术,但不确定是否有时间成功完成手术,“当然这只是假设,没有世界末日” 。
纳尔逊再次面对科比特,说:“我不明白。你是海军。安纳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在此)。这就是你被训练的目的;你已经经历过一百次了!”科比特回答道:“演习而已!就像孩子的游戏!这可不是游戏……这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啊!”
纳尔逊道:“如果它是世界末日,也不是我们引起的。”
科比特道:“谁引起的有什么区别?手持大棒是一回事,用它来猛击别人的头是另一回事。我就是做不了这件事。但是你可以,对吗?”
纳尔逊道:“你以为因为我可以做我必须做的事情,我就不同情那数百万人了吗?……我们的工作是为我们国家的威慑力量提供骨骼和肌肉。如果我们失败了,如果我们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那么就使我们的国家毫无防御了。你曾经让你的国家失望过一次。别再让它失望了。”
在下一个场景中(一些不祥的音乐之后),克拉内问纳尔逊:“你能想出推迟开火的理由吗?”纳尔逊回答道:“没有任何与军事相关的理由。”当没有警报解除的信号时,他下令启动发射程序,但是过了一会儿警报就解除了,他笑了,其他船员则欢呼雀跃。不幸的是,其中一枚导弹的触发器有问题,已被激活,它到达海平面时会自动引爆。当科比特只能固定扳机,让导弹在海平面以下而不是海平面以上爆炸时,科比特和纳尔逊再次发生了冲突:尽管冒着可能摧毁潜艇的危险,纳尔逊想要在水下1 000多英尺引爆导弹,这样就不会被发现;科比特则希望它在地面引爆,以证明核事故可能发生,而“故障保险是容易出错的”。纳尔逊声称他的动机不是担心违反防止地面核爆炸的《禁止核试验条约》,但“不能因为我们的错误而污染大气;我不会污染空气、地球;冒着船员的生命危险总比世世代代受影响要好”。(大概污染海洋并没有让他过分担心。)当科比特指出纳尔逊就在几分钟前还准备“按下按钮”时,纳尔逊回答道:“因为很久以前,在不像今天早上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战略家和政治家们制订了一个计划,这是你作为军人发誓要遵守的计划。如果在平静时期制订的计划在有压力的时期没有严格执行,那么我们只能面对混乱。国家和个人的生存需要依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当科比特说“我们的安全也需要知情的公众”时,纳尔逊说:“你想唱高调就去唱吧,但是不要穿着这身军装。”科比特打算让导弹在海平面爆炸,说他的“承诺比这身制服更重要”,但是燃料已经耗尽,所以导弹无法到达地面,在没有爆炸的情况下沉入了海底。
在结尾处,纳尔逊告诉克拉内,他已下令将科比特送上军事法庭,纳尔逊将提供不利于科比特的证词,期望将科比特不光彩地开除。纳尔逊指出,“通过违抗命令,他无意中救了我们的命,但是他毁了自己的事业”,好像这两件事差不多同等重要。91
由于系列剧的一集通常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这是对军人面临困境的一种非常微妙的看法,他们所接受的命令无法与自己的良心相一致。这不是新情况(在上一章讨论的《阴阳魔界》的《交锋》那一集就有所表现了,20年来芬顿一直为听从命令杀死已经投降的手无寸铁的敌人而深感内疚),但是由于个人不得不对核导弹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做出决定,这将带来越来越可怕的后果。它还涉及士兵的问题,尽管他们精通武器,却发现自己无法在实战中向看得见的人开火(根据戴夫·格罗斯曼在《杀戮》一书的研究,克拉内所说的“大部分”人会扣动扳机是夸大其词,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士兵的武器和训练发生变化之前是这样的92)。此外,它还提出了一个在越南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军人是否有权告诉公众有关军事错误、事故和犯罪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纳尔逊的行为和决定(被他对海军的责任感所激励)有可能导致美国成为第一个发射核导弹的国家,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然后不得不在违反禁试条约和海景号及其船员面临生命危险之间做出选择(或是在污染空气和污染海洋之间选择)。事实证明科比特没有转动钥匙(警报原来是误报),并让弹头在水面而不是在水下引爆的决定是正确的, 除了纳尔逊,没人质疑他的动机——关心人类(人性)和美国民主。这一集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科比特是邪恶的、疯狂的、虚弱的、懦弱的,或是谎报自己的动机,但是纳尔逊认为科比特的不作为“使我们的国家毫无防御”,“国家和个人的生存需要依靠理性而不是情感”。这听起来很空洞,如果苏联人已经发动攻击,作为防御的威慑显然已经失效了,除了复仇的情感之外,报复没有任何理性的理由。纳尔逊坚持认为只有与军事相关的原因才重要,他和《怪人》中的亨德利船长处境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自己不是在为世界工作,甚至不是为了美国的民主工作,但是为海军工作。
欧文·艾伦在越战期间还制作了其他两部科幻电视剧,也描写了美军军官,但是远离争议话题。《迷失太空》(1965—1968年)描写美国太空部队少校唐·韦斯特担任“木星2号”的副驾驶,首映式上破坏者史密斯博士身穿美国空军上校的制服出现,但将罗宾逊一家人送往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任务似乎是由一家民间机构执行的,这显然是约翰·罗宾逊博士而不是韦斯特少校在指挥。93后来的剧集里提到了韦斯特的等级,而没有提到史密斯的等级——大概是因为他很快就被揭露不仅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叛徒,而且胆怯和懒惰,具有那些我们希望己方军官不会有的所有恶劣品质。《时间隧道》(1966—1967年)讲述的是由美国陆军中将海伍德·柯克监督的一个军事机密,但是除了偶尔被分配危险工作的中士吉格斯,其他普通角色的称呼都是平民学术头衔。
《入侵者》(1967—1968年)描写了一个孤独的人大卫·文森特反抗企图秘密征服地球的外星人。在第一季的剧集《世界末日前一天》中,文森特发现犹他州某军事基地的安全主管、陆军少校瑞克·格雷夫斯是他的盟友,但也发现指挥官博蒙特将军与一群入侵者勾结,计划引爆一枚反物质炸弹,并把它当作一次美军的核炸弹测试。博蒙特希望这次爆炸会吓得全世界解除武装,他告诉文森特和格雷夫斯:“我来告诉你们我的纪录意味着什么。因为我的命令,死了十万人。我自己的儿子死了,因为当我说他会死于最后一场战争时,他相信了我。死亡、毁灭和苦难,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们总有一天会在一场巨大的核灾难中自杀。”94文森特让博蒙特相信外星人已经背叛了他,并打算引爆地下反物质炸弹,这样就会改变地球的轴向倾斜,于是博蒙特领导进攻侵略者(其中一些人伪装成美国士兵)。由于无法拆除反物质炸弹的引信,他就开车把炸弹带到外星人的营地,牺牲自己杀死外星人。军事调查委员会表态称这是出于安全目的的一次打击行动,以及“对未知敌人蓄意破坏的判决”95。
在下一集《数量:未知》中,陆军情报上校格里菲斯原来是个外星人。96之后的一集《无辜的人》显示美国空军被外星人渗透了。97第二季开场是北美防空司令部计算机程序员的外星人妻子向该司令部的雷达输入错误指令,让一支外星飞碟舰队毫无察觉地溜过:大卫·文森特说服安全主管加载备份程序,外星飞碟被发现,军机编队紧急升空迎战,迫使他们撤退。98(这些飞机镜头都来自资料片,但是罗伊·金纳斯似乎真的走进了夏延山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建议与这部剧的节目制作人进行某种程度的军事合作,他们还制作过1964—1967年的电视剧《晴空血战史》。)在杰里·索尔编剧的《黑暗的前哨》中,伪装成美国军事人员的外星人占领了一个已经关闭的军事基地克劳利营地,用作医院。和大卫·文森特一起被捕的一名学生问,军队是否能逮捕他们;另一个学生弗恩回复道:“我从没听说过。”但是后来气愤地说:“当我在陆军的时候,我被中士、下士和每一个人摆布。现在我终于出来了,却仍然受人摆布……我了解陆军,他们没有权利对别人施压……如果他是个贼,他们可以逮捕他,可以控告他,但是不能欺负他。”当外星人上校哈里斯威胁要处死学生来迫使文森特说话时,弗恩指出他无权那样做(不到四年之后,这一权利将被授予,尼克松调集军队应对1971年的五月节抗议)。学生们战胜侵略者并逃跑了,但当真正的军队人员被调查的时候,外星人的装备已经被拆除,最后画外音响起:“陆军的报告将是全面和细致的,但是没有证据的话,它的结论将是负面的。”99
在第二季后半段,文森特招募到一小群盟友,包括实业家埃德加·斯科维尔和美国空军上校阿奇·哈蒙。《入侵者》最后一集《和平缔造者》让美国军事人员扮演重要角色(1968年2月6日播出,也就是在春节攻势⑥开始一个星期后。五天后艾迪·亚当斯拍摄了阮文林被处决的照片),开场是哈蒙活捉了入侵者,交给他的上司四星上将萨缪尔·阿灵顿·康坎农,不久后在另一名伪装成美国空军军官的外星人的帮助下,这名外星人在牢房里自杀了,而伪装的外星人也被枪毙了。入侵者俘虏了哈蒙,希望用他来交换俘虏,但是他在大卫·文森特的帮助下逃跑了,并带着文森特去见康坎农将军。在询问了入侵者的军事实力之后,康坎农说:“我们不想要战争。这些天想要一场战争是疯狂的。在上帝的绿色地球上,我们没有理由不和这些人和平相处。他们会和我们谈判吗?”
康坎农谈到安排美国军方代表和外星领导人进行谈判,然后提议利用世界末日装备的威胁来加强美国的地位:“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会在把世界交给他们之前把它炸掉,他们可能不得不坐下来谈判。”
康坎农和哈蒙在科雷吉多战役和巴丹死亡行军中幸存下来,他计划轰炸他在一所废弃农舍安排的“和平会议”,用斯科维尔(他拒绝建造世界末日装置,但是同意虚张声势)、文森特和几个将军当诱饵。他记录下一条信息:“如果没有领导人,士兵们就无法组成军队。我们希望他们回家,退出战斗,让我们和自己深爱的美国在一起。在军事上,该计划是合理的。”他的妻子试图阻止他,说他们的儿子正准备让康坎农退休,他是在按照自己的权威行事(而不是像他说的那样,按照总统的权威),并解释道:“他已经习惯过极端的生活。这是他所知道的把事情做好的唯一方法。”这一集证明了这一点,显示康坎农对用.27口径软头弹(soft-nose .270 caliber ammunition)射杀土拨鼠的前景感到高兴,用武器装饰他的办公室。当他的妻子评论他的年龄时,他威胁她;当哈蒙试图阻止康坎农炸掉农舍时,康坎农拔出手枪指着他说:“哈蒙,你是一个士兵,至少我认为你是。谁说有失才有得。”当哈蒙反驳称入侵者会报复并“杀死尽可能多的我们的人”时,康坎农回答道:“好吧,他们会杀掉我们一些人,但是剩下的人将组成一支军队……人们不懂得谈判。致命的打击,才是他们所能理解的。”他用手枪打哈蒙之前,称他为胆小鬼,反复说:“这是他们所能理解的。”
在农舍,一名将军看着外星人的谈判代表(都假装成人过中年的白人)评论道:“至少我们知道他们不是东方人。”康坎农的妻子试图在农舍里用无线电恳求他,但是他不会被说服,文森特让入侵者销毁炸弹,他们照做了。这个举措杀死了文森特和斯科维尔的军事盟友哈蒙,哈蒙让他们在没有官方批准的情况下行动。斯科维尔试图说服外星领导人再次举行和谈,向他们保证,“我们政府里有人,有负责的、明智的、理智的、可以和你们谈的人”,暗示服役36年的四星上将康坎农不具备这些品质。100
◆ ◆ ◆
在《星际迷航》中支持军队和反对军队的潜台词都有不少。正如H.布鲁斯·富兰克林指出的,“越战时期的《星际迷航》”最初的剧集是在美国卷入越战的背景下制作出来的。1965年2月吉恩·罗登贝里派出第一个飞行员,就在签署北部湾协议的同一个月,开始“报复性”地轰炸,并“派遣第一个公开承认的美国作战师到越南”101。1969年6月最后一集播出,这是在约翰·列侬录制《给和平一次机会》两天之后,以及尼克松总统和南越领导人阮文绍见面并宣布2.5万名美军将于9月撤出越南的前一个星期,这是“战争越南化”⑦的开始。
《星际迷航》有几集已经被其他作家引用,作为对越战和当代美国军事行动的评论。苏文这样评价这部电视剧:“从60年代的半自由主义开始,它在质量、科幻小说内容和意识形态取向上摇摆不定(1968年《一场私人微型战争》一集清楚地证明了美国对越南战争的正当性)。”102 瑞克·沃特兰德在《冷战分子柯克船长》中,小J.威廉·斯奈德在《星际迷航: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现象和社会宣言》中,大卫·杰罗德在《星际迷航的世界》中,都在评论“普韦布洛事件”⑧的相似之处,1968年美国普韦布洛号军舰在朝鲜领海执行情报搜集任务时被俘。第三季《企业号事件》一集中,企业号在中立区执行情报搜集任务时被罗慕兰人俘获。103杰罗德批评这一集是在为其间谍行为辩解:“就像《星际迷航》所说的那样,我们是正义的,因为我们这一边是对的,他们那一边不是。”104据沃特兰德说,在制片厂的坚持下,柯克船长承认从事间谍活动的那个场景被剪掉了。105
富兰克林的《越战时期的〈星际迷航〉》主要讲的是第一季《在永恒边缘的城市》那一集,它改编自哈兰·埃里森的剧本,并由多萝西·C.丰塔纳和吉恩·罗登贝里改编,1967年4月第一次播出。作为对反战运动的批判,它认为“这是正确的,但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并指出它是在马丁·路德·金《越战独立宣言》发表两天后播出的。106富兰克林还称第二季《一场私人微型战争》这一集是在1968年2月首次播出的(次集剧本是在“春节攻势”前写的)。这是一个逐步升级的寓言,它“推广越战历史的官方版本”,尽管这个版本已经不合时宜。1968年3月《欧米茄的荣耀》首次播出,1969年1月《让那成为你最后的战场》首次播出,预测如果战争升级可能会发生什么。107最后两集描写的是被战争摧毁的文化——至于《欧米茄的荣耀》中,“Yangs”(美国佬)仍在与亚洲的“Kohms”作战。Yangs被描绘成抢劫Kohms村庄的强盗,他们仍然崇敬美国国旗、宪法的内容和效忠誓词,却不知道其意义。108
《一场私人微型战争》中克林贡人和联盟争夺一个星球的控制权(这个星球上的植物有药用价值),它是那么多剧集中唯一直接提到越战的,出现在柯克和麦考伊的对话中:
柯克:你还记得20世纪发生在亚洲的战争吗?两个大国卷入其中,就像克林贡人和我们。双方都不认为他们可以退出。
麦考伊:是的,我记得。它一年又一年血腥地进行着。
柯克:但是你有什么建议?一方给他的朋友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武器?如果有的话,人类就不会活着去太空旅行了。不,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发生了什么,回到那时,势均力敌。
麦考伊:如果克林贡人给他们这边的装备更多呢?
柯克:那么我们也会给自己这边提供更多武器的。势均力敌——最棘手的、最困难的、最肮脏的游戏——是唯一可以保全双方的!109
剧本初稿把与克林贡人结盟的一方领导人比作胡志明110,富兰克林引用金·L.库恩的一封信说:“每个人都应该清楚,我们实际上一直在谈论越南……我们试图推销的是这种绝望的境况。我们完全是被迫采取了我们知道在道德上错误的步骤,但这是为了我们开明的利己主义,我们对此无能为力。”111吉恩·罗登贝里坚持改写剧本,因为它表达了对美国干预越南事务的反对意见,他对库恩说:“越南的利害关系远比对世界上比较简单的人们采取仁慈态度更重要和更有影响。”112
库恩在信中还指出:“我们往往把克林贡人描写得很像俄罗斯人。”113在1991年的电影《星际迷航:未来之城》中这样的类比更加明确,它描写了克林贡帝国的崩溃,以及在克林贡人的家园发生灾难性的发电站爆炸之后,星际冷战结束了。114鉴于此,这部系列剧的其他几集值得看一下,剧中与克林贡人的冲突是核心:第一季的《仁义之师》,第二季的《毛球族的麻烦》《星期五的孩子》以及第三季的《鸽子之日》。
克林贡人首次出现在《仁义之师》里(库恩编剧,1967年5月23日首次播出,《在永恒边缘的城市》播出前一个星期)。柯克和斯波克没有成功说服欧甘尼亚行星的领导人允许联邦军队占领地球,以阻止克林贡人,然后被困在具有战略意义的欧甘尼亚行星上。欧甘尼亚人反抗克林贡人入侵,柯克和斯波克伪装成欧甘尼亚人,变成了两个人的抵抗力量。他们抵抗时间不长,因为克林贡人处决欧甘尼亚人作为惩罚。
在柯克试图抓捕克林贡指挥官科尔之后,欧甘尼亚人觉得他们受够了,把双方的武器都加热到无法触碰的程度。即使是肉搏战也变得不可能。欧甘尼亚人显示出他们比人类或克林贡人更加先进:他们是超越物质的不朽存在,他们没有一个真正被杀死,并且他们发现这些暴力生物的存在(两个社会/群体之间没有区别)令人难以置信地不愉快。他们对两场斗争实行休战,预言他们不仅会成为盟友,而且科尔和柯克会成为朋友。科尔对战争停止表示遗憾,因为“它将是辉煌的”。柯克承认“对欧甘尼亚人阻止一场我不想要的战争感到愤怒”;斯波克评论说,奇怪的是“你们人类多久能得到你们不想要的东西”115。
《仁义之师》和《在永恒边缘的城市》之后紧接着的是《星际迷航》第一季的最后一集《行动:歼灭!》,正如它的标题所暗示的,不那么和平。企业号追踪了一种外星脑寄生虫的踪迹,从一个世界移动到另一个世界的智能蜂巢,它走到哪里就破坏哪里的文明,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外星人(由整蛊商店里装得鼓鼓囊囊的假呕吐物来充当)通过渗透他们的神经系统并施加难以忍受的痛苦来控制他们的人类宿主。柯克没有像早期剧集《黑暗中的魔鬼》那样试图与外星人沟通, 而是考虑在德涅瓦岛上消灭被感染的人类,以阻止寄生虫的扩散(寄生虫知道如何建造星际飞船,但是需要宿主动手)。柯克说:“我不能让它扩散到这个殖民地之外,即使这意味着要消灭一百万人。”柯克发现他们对紫外线很敏感,于是让宇航员制造人造卫星,模拟阳光,用它来消灭寄生虫,从而使德涅瓦的人们摆脱了寄生虫的控制。116(这几乎可以肯定是个巧合,但是利用卫星用一面巨大的镜子模拟越南上空永久阳光的想法,是由A.G.白金汉和H.M.沃森在1968年和196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提出来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认真的调查,“但即使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空军的支持,这个项目还是取消了,主要是因为预计战争将提前结束”117。)
在史蒂文·卡拉巴索斯的剧本初稿中——这个版本改编自《星际迷航Ⅱ》选集中詹姆斯·布利什的短篇小说——企业号跟踪这些生物到了它们被摧毁的家园。118(很恰当地,德涅瓦的外景是在TRW公司 ⑨的太空和国防公园拍摄的,这家公司建造过超环面仪器和泰坦洲际弹道导弹,以及太空探测器和卫星。119)
在《星期五的孩子》(由多萝西·C.丰塔纳编剧,1967年12月1日首次播出,即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辞去国防部长两天之后,尤金·麦卡锡宣布他打算以反战的名义竞选总统一天之后)中,同样地,联邦和克林贡人在争夺一个星球的控制权,这一次是采矿权。科技水平低的原住民和克林贡人一样暴力,但是有严格的荣誉准则,当发现克林贡人对他们说谎时,他们被联邦说服了。120 《毛球族的麻烦》中人类和克林贡人争夺殖民一个无人居住但适宜居住的星球的权利。121 《鸽子之日》让人类在企业号上对抗克林贡人。
在《鸽子之日》(由杰罗姆·比克斯比编剧,1968年11月1日首次播出,即美国停止对越南北部进行轰炸的第二天)中,企业号船员指责克林贡人使用不明武器杀害了联邦殖民者,这种武器没有留下受害者的任何痕迹。被类似的虚假求救信号引诱到现场的克林贡人指控柯克诱骗他们上当,并用不明武器袭击并损坏了他们的飞船。这两个诡计实际上都是一种邪恶能量的作用,它助长了类人生命的攻击性。当人们把射线枪换成剑,治疗伤者,阻止生命维持系统被关闭,从而使人们能够生存和继续战斗时,战争被延长了。人类意识到他们被操纵了,柯克惊讶地喊道:“这场战争是为我们准备的吗——配备有武器、意识形态、爱国宣传,甚至是种族仇恨?”克林贡船长终于相信了这一点,同意停战,说道:“我们不需要鼓动去仇恨人类!但就目前而言,只有傻瓜才会在着火的房子里打架。”122这一集的结尾是人类和克林贡人通过嘲笑这个恶毒的生物来驱逐它,杰罗姆·比克斯比最初的剧本呼吁两个种族共同举行和平游行来击退它123——这是1967年4月以来一些越战老兵一直在做的事情。
阻止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拒绝参战,至少在那一天,这个建议也是《星际迷航》另一集《世界末日的味道》(由吉恩·库恩和罗伯特·哈姆纳编剧,1967年2月23日首次播出)的主题,其中当两个行星的居民被命令这么做时,他们进入了衰变室。在这一集里,这两个群体避免了一场全面战争和财产的毁灭,让他们的电脑向对方的城市进行了完全假想的攻击。任何被这些理论上的攻击所俘获的人都有义务报告终止情况,任何拒绝都将破坏这两个星球几个世纪前签署的条约,并可能会用真正的核聚变炸弹发动一场战争。由于无法阻止这些电脑挑选出来的义务兵自杀(柯克命令船员阻止一个当地人自焚——1963年一些越南僧侣曾这样做,1965年美国反战抗议者也曾这样做),柯克和斯波克捣毁了两个房间和电脑,迫使政府停火并谈判签署一项新条约。124
其中有几集,例如《一场私人微型战争》和《世界末日的味道》,战争的幽灵会持续几个世纪,甚至可能永远存在下去。《鸽子之日》使之明确化,并拒绝那一年早些时候《一场私人微型战争》提出来的解决方案,柯克形容外星人“保持了资源和力量的平衡,这样它就能保持持续的暴力状态……充满了永恒的嗜血和战争”125。
其中两集表明,拒绝参加那些基于错误报道(考虑到北部湾事件)、古老仇恨或是为了那些违背你自身利益的人的利益的战争,是正确的做法。只有克林贡人承认战争是“光荣的”,柯克称“没有人想要战争”。面对欧甘尼亚人,柯克一开始和克林贡船长一样厌恶他们的和平主义,但是最后他无法维持联邦自身的安全。126在第二季由比克斯比编剧的《镜子,镜子》中,柯克一开始也同样地因为一个奉行和平主义的外星种族拒绝允许联邦开采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的矿石而感到沮丧,即使另一种选择是彻底毁灭他们的星球。但当他看到在一个平行世界里,行星联盟变成了一个类似克林贡帝国的帝国之后,在这集结尾改为支持欧甘尼亚人。127除了《在永恒边缘的城市》和《一场私人微型战争》,其他剧集都说明,任何可以通过战争解决的冲突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谈判来解决。在马丁·路德·金倡导消极抵抗的十年里,《仁义之师》和《镜子,镜子》充满同情地描绘了宁愿死也不愿战斗的外星人(人形的外星人),甚至欢迎任何声称为他们而战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星际迷航》的开创者吉恩·罗登贝里有军方背景,他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曾担任美国陆军航空兵轰炸机飞行员,获得杰出飞行十字勋章,1964年当他制作第一部电视剧《中尉》时就在构思《星际迷航》,《中尉》这部剧的背景设置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彭德尔顿营。他的星际舰队使用了与美国海军相同的指挥体系;十二艘星际飞船中的八艘,包括企业号飞船,和美国海军军舰的名字相同。128企业号的组件被描写为在“现在仍被称为旧金山海军造船厂”129 的地方建造的,它的重量“与我们排水量59 650吨的福莱斯特号航母差不多”130,模型制造商绘制的比例图将星舰的轮廓叠加在美国航母企业号的图像上。131
《星际迷航》的编剧手册甚至明确规定,柯克舰长不应该像越战中美国海军巡洋舰的指挥官那样行事:
时间就是今天。我们乘着巡洋舰底特律号航行在越南水域,突然敌军炮舰向我们驶来,我们的炮无法拦阻它,我们意识到这是一次带有核弹头的自杀式攻击。看来我们的船和船上所有的人都可能被摧毁。现在指挥底特律号巡洋舰的E.L.亨德森舰长会转身去拥抱一个碰巧在舰桥上跳波浪舞的漂亮女人吗?
就这么简单。这是我们对《星际迷航》可信度的标准测试(这也暗示了过去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错误)。不,亨德森舰长不会那么做!如果他是我们期望的能指挥任何军舰的舰长。我们的柯克舰长也不会在危急时刻去拥抱女船员,如果他必须保持可信的话。132
手册还说:“有些人可能更希望亨德森在某个地方做爱,而不是炮轰亚洲港口,但对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电视网来说,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也许是英国广播公司。”133(英国广播电视网也许会播出一部被视为在批评越战的科幻剧,但是美国广播电视网不会这么做,这一暗示实际上有一定的依据:英国科幻系列剧《囚犯》之《和谐相处》中,第6号就被弄得产生幻觉,以为他在西部的一个小镇上,1968年这一集没有和该剧其他部分一起在美国播出,因为这个剧的英雄第6号拒绝在美国环境中携带枪支,他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视为一种反战抗议。134)
尽管这有时候反映出美国公众对越南战争越来越不抱幻想,但这部剧对于星际舰队、星际联邦军队的看法保持正面甚至理想化(乌托邦)的色彩。罗登贝里坚持改写埃里森的《在永恒边缘的城市》剧本中描写“我们的一名船员从事毒品走私,舰长弃船,船员叛乱”135的场景。星际舰队也许会犯错(例如在《终极电脑》中,企业号的控制权交给了一台计算机,它对战争游戏的反应就好像这是真实的一样,杀死了另一艘星际飞船的全体船员),个别军官有时会不服从命令(包括《动物园》中的斯波克和《狂乱时间》中的柯克),在没有指挥经验的情况下得到晋升(《致命岁月》中的海军准将斯托克),有时候为了追求个人恩怨而完全失控(《世界末日机器》中的德克尔,《军事法庭》中的芬尼),或是被困在外星星球上入乡随俗了(《面包和马戏团》中的梅里克,《欧米茄的荣耀》中的特蕾西),但是当罗登贝里掌舵时,从来没人说军事机器是不必要或邪恶的。136甚至在1988年《星际迷航:下一代》剧集《阴谋》中,灵感来源于“伊朗门”事件,罗登贝里坚持认为这个叛变的星际舰队军官群体已经被外星寄生虫侵蚀,他们已经变成了阴谋者,在某一集中被皮卡德和瑞克轻松打败。137(“伊朗门”事件的阴谋策划者没人试图利用外来寄生虫作为法律辩护。)
也许正是由于对军事组织的正面表现,《星际迷航》(现在仍然)在美军中拥有众多粉丝,美国空军学院将企业号和电视剧的口号“没有人去过的地方”融入学员中队的徽章中。138甘农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工程师们将真实的B-1、B-2轰炸机和F-117隐形战斗机的轮廓叠加在企业号星舰上,以呈现其规模,假设“一屋子的高级军事和国防人员将识别新、旧企业号航母的轮廓,发现这些比较适合这样的会议,不需要任何上下文参考,并将它们看作有趣的和可能有用的”139。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止罗登贝里和其他几位《星际迷航》的编剧(比克斯比、杰里·索尔、哈兰·埃里森、诺曼·斯平拉以及迈克·雷诺兹和詹姆斯·布利什——这两人写了《星际迷航》早期的系列故事)加入由81位科幻小说家组成的小团体,他们在《幻想和科幻小说》(1968年3月)和《银河科幻小说》(1968年6月)上刊登广告,声明“我们反对美国卷入越南战争”。
这些广告是由朱迪斯·梅里尔组织的,在“春节攻势”前,他想让美国的科幻作家们签名抗议战争,但没能成功。140其他签名人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安东尼·布彻、雷·布拉德伯利、西奥多·科格斯韦尔、米利亚姆·艾伦·德福特、萨缪尔·R.德拉尼、莱斯特·德尔·雷伊、菲利普·K.迪克、托马斯·M.迪什、菲利普·约瑟·法默、哈利·哈里森、丹尼尔·凯斯、达蒙·奈特、马驰·劳默、厄休拉·K.勒奎恩、弗里茨·莱伯、凯瑟琳·麦克莱恩、巴里·马尔兹伯格、布鲁斯·麦卡利斯特、朱迪斯·梅里尔、克里斯·内维尔、阿列克谢·潘兴、乔安娜·拉斯、罗宾·斯科特、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凯特·威廉、理查德·威尔逊。
听说这些广告会被发布出来,罗伯特·海因莱茵联系了杰克·威廉姆森并组织了68位愿意在广告上签名的作家,声明“我们这些签名人认为,美军必须留在越南,履行对越南人民的责任”。签名者包括保罗·安德森、哈利·贝茨、劳埃德·M.比格、J.F.博恩、雷·布拉克特、马里恩·齐默·布拉德利、雷金纳德·布莱特诺、弗雷德里克·布朗、多丽丝·皮特金·巴克、F.M.巴斯比、约翰·W.坎贝尔、哈尔·克莱门特、L.斯普拉格·德·坎普、丹尼尔·加卢耶、埃德蒙·汉密尔顿、罗伯特·海因莱茵、乔·L.汉斯莱、迪安·C.英格、R.A.拉弗蒂、拉里·尼文、艾伦·E.诺斯、杰里·普内尔、乔·普瓦耶、弗雷德·莎伯哈根、G.哈利·斯坦、西奥多·L.托马斯、杰克·万斯、哈尔·文森特、杰克·威廉姆森。
这些广告刊登在《幻想和科幻小说》第45页(支持战争的)和第130页(反对战争的),由编辑弗雷德·波尔登载在《银河科幻小说》的正面(他提供了500美元的广告收入给任何想出解决越南问题最佳方案的人)。波尔表达了他对科幻小说写作群体两极分化的担忧,称“这两个团体或他们对未来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141。
富兰克林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将团体分为“超级科学和超人的拥护者”,支持战争的一方“具有男子气概和军事美德”,反对战争的一方几乎是新兴科幻小说的先锋,反对技术统治论、军事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初叫作“新浪潮”142。虽然这是对每个团体中的许多人一个很好的描述,但它似乎是一种过于硬性和粗疏的分类。《星际迷航》并不是“新浪潮”,而是传统的太空歌剧,偶尔会纳入詹姆逊的第三阶段科幻小说——文化批判。143阿西莫夫的作品,特别是《可避免的冲突》中的机器人故事,以及非小说作品《盘点》,表明他非常支持技术统治论和超科学,如果他对男子气概和军事美德的印象不那么深刻的话。尽管哈里森声称他的故事几乎都是反军事的144,可他最出名的是动作冒险系列,其中的英雄至少和海因莱茵的超级英雄一样强大,迈克·雷诺兹也是。拉弗蒂是“新浪潮”作者之一145,他对所谓的“坎贝尔式的作家圈”不屑一顾,“这些作家对倡导科学印象深刻,用的是世俗自由主义的陈词滥调,而法西斯主义是对世俗自由主义前提的唯一合乎逻辑的结论”。这个群体包括海因莱茵、克莱门特、德·坎普、保罗·安德森,以及反战的阿西莫夫和德尔·雷伊。146埃里森1967年的选集《危险幻象》“被强烈地与美国新浪潮联系在一起”147,它选取了支持战争的安德森、汉斯莱、拉弗蒂和尼文的故事,也选取了埃里森和他的联合签名人斯平拉、德尔·雷伊、迪克、西尔弗伯格、莱伯、内维尔、法默、德福特的作品,选集的前言是由阿西莫夫写的。1968年之前或之后在故事或小说上相互合作的辩论双方的作家,包括埃里森和汉斯莱、托马斯和科格斯韦尔、托马斯和威廉、英格和雷诺兹。
这两个团体还有其他许多共同点。反战签字者的年龄从22岁(布鲁斯·麦卡利斯特)到80岁(米利亚姆·德福特)不等;支持战争签字者的年龄从29岁(乔·普瓦耶)到75岁(哈尔·文森特)不等。每个团体男女比例也差不多,大约都是6∶1。辩论双方都有多位过去和未来的获奖者,有孩子在越南服役的父母(巴克、巴斯比、梅里尔、威廉),双方都有在军队服过役的人,阿西莫夫、布利什、科格斯韦尔、法默、哈里森、劳默、内维尔、雷诺兹、罗登贝里、索尔、威尔逊二战时曾在美军服役,比格、博恩、巴斯比、克莱门特、德·坎普、加卢耶、汉斯莱、拉弗蒂、托马斯、威廉姆森也是。诺斯在1946—1948年服役;英格、普内尔、莎伯哈根在朝鲜战争期间服役;埃里森在1957—1959年服役;潘兴在1960—1962年服役。反战一方军官较少;支持战争一方有服役最长和军阶最高的军官(博恩,服役9年,军队预备役服役20年,中校军衔)。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阿西莫夫和哈里森憎恨他们在陆军服役的时光,埃里森也一样(他被汉斯莱从军事法庭救了出来),而海因莱茵的兄弟晋升到中将,他对服兵役的描述大多是正面的,表明一种后天养成的趣味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附加品或存在的理由。杰里·普内尔后来对查尔斯·普拉特说:“如果你想告诉我,我不应该实事求是地描写正规军事装备的吸引力,那你就是个傻瓜。因为它非常有吸引力……你是在告诉我,我不应该告诉别人这有一份荣耀吗?这是极具吸引力的生活;如果它不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向往?”148(尽管有这种积极的支持和循环论证,但在同一次采访中,普内尔承认在经历了惨烈的朝鲜战争后,回国后他一度加入了共产党。149)
这种对服兵役的不同看法是形成作家战争立场的一个主要因素。那时,美国每月有4万人应征入伍,有数千人逃往加拿大或寻找其他不参军的途径。但是正如1977年波尔写的那样,越战使许多美国人不再认为战争是必要的和正义的。1501968年2月1日,有人拍摄到南越的阮玉鸾射杀一名戴手铐的俘虏。一个星期后越南槟枷(Ben Tre)遭到炮击,记者彼得·阿内特引用(可能错误引用)美国陆军少校关于槟枷被摧毁的说法,“为了拯救村庄,我们不得不摧毁它”151。1968年3月美莱大屠杀发生,直到1969年11月这件惨案才被广泛报道。迈克尔·赫尔在1968年和1969年为《滚石》《时尚先生》《美国新评论》撰稿,描写美国士兵戴着人耳项链,还美其名曰“爱珠”(love beads)。152这个形象后来被用在超级英雄漫画《绿箭侠》《守望者》《惩罚者》《终极X战警》以及科幻电影《再造战士》中,是美国越战老兵的形象。作为一个能指,即一个角色,他通常是个恶棍,从来不是英雄。
阿西莫夫在电台采访中反对越南战争,形容它“正如我所说的,是一场微不足道的不光彩的战争,我不断地向人们重复约瑟夫·富歇⑩关于刺杀当甘公爵的著名警句:‘这比犯罪更严重,这是一个错误’”153。厄休拉·勒奎恩 “一直在帮助组织和参与非暴力示威活动,整个60年代,先是反对原子弹试验,后来反对越南战争”154。她说:“1968年对于我们这些反战的人来说是痛苦的一年。谎言和伪君子愈来愈猖獗,杀戮也是如此。此外,越来越清楚的是,赞成以‘和平’的名义砍伐森林和谷物、杀害非战斗人员的伦理,只是允许为了私人利益或国内生产总值而掠夺自然资源的伦理的必然结果。”155她写出了《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在这本书里她认为“这个故事的道德方面显而易见”156。美国人和越南人正在破坏阿什希的森林,奴役或杀害原住民,当通常温和的阿什希人报复时,他们感到惊讶;他们由塞尔弗领导,他的妻子被戴维森船长奸杀了。戴维森无视投降的命令,继续杀害阿什希人,直到其他人都离开这个星球,他被流放到一个他帮助毁林的岛上。勒奎恩在小说的前言中将戴维森描述为“纯粹的邪恶”157。
诺曼·斯平拉谈到他当时所经历的欧洲反美运动时说:“真正的直觉与越南人的困境无关。这是一种悲伤感、失落感、背叛的感觉。欧洲人觉得美国的所作所为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他们所信仰的东西让他们失望了。”1581974年哈利·哈里森离开了美国,部分原因是“对美国生活不满,因为这个国家犯下了越南战争的罪行,而且不感到羞耻”159。
与此同时,在越南的美国士兵继续阅读科幻小说。据林奇报道,1969年4月《幻想和科幻杂志》在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是西贡。160
1970年5月另一起事件进一步损害了美国军方的形象,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的反战游行中,国民警卫队用刺刀挑了两名学生,并开枪打死打伤另外13人(其中4人殒命)。哈兰·埃里森在5月15日给《洛杉矶自由报》的专栏里,把这次的屠杀和美莱大屠杀进行了比较,称“这个国家终于统一了”161。一个星期后,他将肯特枪击事件列入“美国近代史上最具分裂性的恐怖事件”162名单。他将把他的作品集《独自面对明天》(1971年)献给在肯特牺牲的四个人。
英国纪录片制作人彼得·沃特金斯曾为英国广播公司制作《战争游戏》(1965年),1968年他来到美国,以重新演绎《卡洛登战役⑪》(1964年)的方式拍摄了关于美国战争的纪录片三部曲。尽管三部曲用光了资金,但肯特州枪击案促使沃特金斯留在美国,并于1970年摄制了《惩罚公园》,影片假设因为越来越多的抗议者和逃避兵役者在不断升级的越战中被捕,导致监狱人满为患,美国利用1950年《国内安全法》⑫建立惩罚公园作为拘留中心,以及实地训练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场所。被判犯有政治罪的美国人可以选择服刑,或是选择在沙漠中在三天内跋涉53英里去拿一面美国国旗,然后获得赦免。这部电影讲述了两组持不同政见者的故事。638小组在军用帐篷里接受审判,而已被定罪的637小组正试图在惩罚公园的严酷考验中活下来。为了审判场景,沃特金斯扔掉了剧本,让扮演反对者的年轻人(大致基于阿比·霍夫曼、汤姆·海登、博比·西尔、琼·贝兹等人物)表达自己对越南战争和抗议运动的看法;法庭成员、警察、美国执法官和国民警卫队(包括一些前警察)要么表达了自己保守的亲政府信念,要么是角色扮演。只有饰演不同政见者杰伊·考夫曼的演员卡门·阿根齐亚诺有过表演经验;另一个演员斯坦·阿姆瑟德在拍摄结束后不久被指控策划炸弹袭击,因袭击一名警察而被判处三年徒刑。
637小组分裂成好战分子、半好战分子与和平主义者,好战分子(其中一个预言她将在2~3分钟内死亡)试图逃跑,他们用约书亚树⑬的刺刺死了一名副手,并偷走了他的卡和武器。这自然会激怒警察,他们已经展示了.357大口径左轮手枪和12口径猎枪的杀伤力,那些想要逃跑的人被他们抓获并杀死了。在这个过程中持不同政见者发现,根本没有许诺给他们的在中途可以得到的水。警方用一具尸体作为诱饵,把其中一些人引诱到户外,这样他们就可以被捕。一名士兵开枪打死了他们中的一人,因为他们没有听到坐下的命令;持不同政见者冲过去制服了他。在一个没有剧本的场景中,持不同政见者向前来的国民警卫队投掷石块,其中一人本能地开火了,“杀死”两个人——沃特金斯怀疑肯特州立大学枪击案就是这样发生的。
枪击案发生后,扮演看守的演员对采访者说:“我不想杀任何人;那是个意外。”然后采访者(沃特金斯)问了他的指挥官:“这孩子多大年纪?”
指挥官:他18岁。
沃特金斯:如果一个孩子不会使用武器,那么他在国民警卫队能干什么?
指挥官:他接受训练学会使用武器。你对那些朝他扔石头的人还有什么期待吗?
沃特金斯:你是说他接受训练来杀人?
指挥官:是的。为了保卫国家。他接受训练来保卫国家。
沃特金斯:你是说他接受训练像那样杀死手无寸铁的人?
第三天,367小组的四名幸存的持不同政见者来到国旗附近,他们发现国旗被拒绝让他们通过的警察包围着;当幸存者试图冲破警戒线时,警察用警棍和枪托殴打幸存者(正如沃特金斯指出的,“连只苍蝇都没有伤害”的人),幸存者希望政府能信守承诺,但这是徒劳的。163
1971年5月《惩罚公园》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这个月早些时候,2 000名国民警卫队队员和4 000名来自第82空降师的伞兵被调遣应对华盛顿特区五一游行活动中的示威者。共有12 614名抗议者和围观者被捕,他们中许多人被关在肯尼迪纪念体育场旁边的临时拘留中心;只有79人被定罪。1971年6月5日,《第二十六修正案》将投票年龄从21岁降到18岁。9月25日,《国内安全法》的《紧急拘留案》被国会废除。
◆◆◆
随着越南战争的持续和支持度的下降,漫威更可能把各方士兵描绘为“不假思索的毁灭工具”。莱特指出,1968年以后,“在《钢铁侠》中字里行间(信件里)充斥着政治辩论……某人指出‘当煽动者游行时,努力实现一个更和平的世界,斯塔克工业公司可能在为越南制造武器,我们摧毁一个城市是为了拯救它’”164!
漫威此前曾将部分美军描绘为战争狂热分子,到了好战的地步,甚至使用核武器。在第一期《神奇四侠》(1962年)中,当霹雳火在纽约市上空飞行时,军队朝他发射了一枚核导弹;在第一期《绿巨人》(1962年)中,“霹雳”将军罗斯抱怨布鲁斯·班纳对一枚“可能会炸掉半个大陆”的炸弹处理得太慢。罗斯吼道:“强大的力量!呸!炸弹就是炸弹!你的问题是你是个马屁精!你没有胆量!他们应该让我负责这次测试!那任务早该完成了!”165尽管在这之前,战场上的士兵一般都是受到同情的,但1969年10月的《绿巨人》这一期表现了一名陆军指挥官大喊大叫:“杀死他!杀死浩克!”在《美国队长与猎鹰》第175期(1974年),作为对《地球停转之日》的回应,一架飞碟降落在白宫草坪上,下一个画面显示士兵们向它开火,并配有字幕:“军队给了它一个意料之中的答案!” 166
在接下来的一期,美国队长发现秘密帝国的一号人物坐在白宫桌子后面办公(他是尼克松总统这一点是暗示的,从未明说),他因感到震惊而退缩,并退役了,后来他解释道:
曾经有一段时间,当这个国家面对一个明显可怕的侵略者时,人们都团结起来反对它!但是现在事情没那么简单了!167
我做过的事情并不值得自豪——但是我始终是努力为国家效力的——现在我发现政府在自我服务了!168
在后来出版的杂志中,信件获得刊登的粉丝们普遍支持这一举措。其中的一个人说:“从未放弃的原因是如此真实,所以完全合法。”另一个人写道:“憎恨、战争和政府腐败已经摧毁了罗杰斯对美国的信心(就像它对我们所做的那样)。”169
五年前,当彼得·方达在《逍遥骑士》(1969年)中的角色“用了美国队长的名字,去寻找美国时,到处都找不到它”。史蒂夫·罗杰斯也做了同样的事情,继续以平民身份“流浪者”的名字打击罪犯,成为“一个没有国家的人”。在此期间,其他角色试图扮演美国队长的角色,1975年3月其中一人去世后,史蒂夫·罗杰斯恢复了美国队长的身份,一个月后,最后一批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出。170
托尼·斯塔克也完全反对越战,并关闭了其工业公司的武器部门,到1975年,当想到越南时,他想知道:“我们一开始有什么权利到那里去?” 171他回想起在越南发生的一件事,当他看到自己设计的武器摧毁了整个村庄,杀死敌人和其他无辜的人时,他再次承诺“为那些由于像我这样的人的无知而失去生命的人报仇”172。
◆◆◆
许多在越战期间写的科幻小说都反映出对兵役、征兵、战争,有时还包括对美国士兵的一种偏颇的观点。
诺曼·斯平拉的小说《丛林中的男人》(1967年)旨在“阐明战争的残酷”173,讲述了一场由毒贩和被废黜的前独裁者在地球上挑起的战争,他逃离了最后的家园,及时逃脱了革命者的处决。174在他的小说《传家宝》(1972年)中,外星人被认为是“唯一打败我们的傻瓜”,通过拒绝承认人类军队的存在来打败他们。1751969年斯平拉的另外两篇小说讽刺军方计划在越南使用核武器。在《阴谋》中,总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相信“我们能够在不诉诸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赢得消除贫困的战争”176。在《大闪光》中,国防部副部长告诉战略空军司令部“一直强烈要求使用战术核武器来结束亚洲战争”的一位将军,以及五角大楼的其他人,总统已经“有条件地批准了下一个雨季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计划”,公众舆论被伪装成摇滚乐队的天启四骑士⑭所改变。177 《大闪光》以北极星号潜艇的船员们急着成为第一个发射核武器的人而告终。
菲利普·K.迪克把他1953年的故事《捍卫者》扩展成1964年的小说《倒数第二个真相》,它保留了核心前提——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双方的人民被骗在地下避难所待了好几年——但将这种行为归因于那些欺骗军事机构保持这种幻觉的腐败宣传人员178,而军事机构在战争期间“拥有最终权力”。不像那些善良的机器人通过统一人口来创建一个和平的乌托邦,宣传者把地球上大部分未受污染的地区划分成巨大的私人领地。
哈利·哈里森的《突击队突击》(1970年)为未来美军提供了另一种愿景:携带M16突击一个村庄的美国士兵原来是援助团的成员,他们的“喷雾器”里装满了杀虫剂。当一名来自亚拉巴马州的二等兵用他的喷雾器殴打村里的一名老人时,他的队长把他逮捕了,告诉他:
在越南,我们每人花了500万美元杀害那个国家的公民,我们所得到的是那里(南越和北越)每个人永恒的仇恨,以及对文明世界的厌恶。我们已经犯了错误,现在让我们接受报应吧。
不到杀人成本的千分之一,让他的朋友成为我们的敌人,我们可以拯救一条生命,让这个人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将给他们带来你在亚拉巴马州享有福利的百分之五,我们这样做是出于自私的动机。我们想活下去。但至少我们正在这么做。179
在凯特·威廉的《村庄》(她听说美莱大屠杀的第二天写的,但是编辑拒绝发表,直到1973年才发表)中180,美国士兵在美国的一个小镇再次上演美莱大屠杀悲剧,“因为这个该死的村庄和其他的村庄没什么两样”181。
这一时期一些科幻小说对美国士兵和应征入伍人员的描写更加富有同情心,例如在被上级军官、政治家和平民派到噩梦般的境地时,他们努力求生。哈兰·埃里森的《蛇怪》(1972)讲述了一个在越南的士兵被尖竹钉弄伤,失去了一条腿,被北越人关进笼子里审问,在审讯中透露了部队动向。他后来逃了出来,但回家后却被看作胆小鬼和叛徒。182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器官计划》(1972年)描写美国年轻人被征召为老年人捐献器官。183詹姆斯·布利什的《审判的第二天》(1972年)描写美国士兵被派往地狱与恶魔作战,他们的将军告诉他们恶魔是东方某国的军队,这是“一支经过昂贵训练和装备的军队,准备进行大屠杀——这些人通常不仅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死,而且还被积极地误导了”184。
在史蒂芬·金的早期小说《漫漫长路》(写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他是个学生和反战活动家,1979年由理查德·巴赫曼出版)中,美国是一个军事独裁国家,100个随机挑选的男孩参加了一次长途徒步,掉队的人会被士兵枪杀,直到剩下最后一名幸存者。185
斯派德·罗宾逊的小说《非自然原因》(1975年)明确指出在越南服役的美国士兵受到虐待。一个越南兽医托尼回忆起同为新兵的史蒂夫是怎么因为拒绝带枪而在寨子里被打死的,一个朋友是怎么枪杀了一个想用大砍刀把他斩首的12岁的越南孩子,后来他(很可能)被杀害并肢解。此后,他说道:“我剩下的旅程是在红色的薄雾中度过的。我记得强奸过女人;我记得我曾用枪托敲打过一个婴儿的头,以此来逼一个同情北越的人说话;我记得我折磨过俘虏,并乐在其中。我记得有很多小型的美莱事件,我记得我站在中间,笑得像只狼。愤怒比混乱好,这一次杀戮比思考容易。”186在得知史蒂夫的死讯后,托尼“从杀人狂变成了另一种人……试着去死,却搞砸了”,他被送回家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又变成一个正常人了”187。他试图在酒精、大麻和冥想中迷失自己,后来加入反对战争的越南老兵队伍。188
相比之下,在《幻想和科幻小说》和《银河科幻小说》上支持战争广告的签名作家,发表的支持越战的科幻小说很少,直到战争结束。富兰克林的《越南和其他美国幻想》只引用了一个故事和两个非虚构短篇(尽管他认为后者之一,普内尔和波索尼1971年所写的“电子战争辩解书”《技术战略》实际上是一篇科幻小说)。189乔·普瓦耶的文章《挑战:叛乱分子对抗反暴乱战士》(1966年发表于《科幻和科学事实》)预言美国将通过先进技术取得胜利190;他的小说《无效区》(1968年发表于《科幻和科学事实》)描写了一个“兰博式”191的美国特种部队高科技战士执行一项任务,通过设立具有致命放射性的无人区来阻断胡志明小道。192
哈兰·埃里森在1973年8月23日的《洛杉矶周报》专栏中指出,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已经23年了。193尽管那一年征兵结束了,大部分部队已经撤离,但是最后一批美军直到1975年4月30日才撤离这个国家。即使把美国卷入这场战争的日期定在1965年,它也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
因此基于越战的最有名的科幻小说,由曾在越南服役并在战斗中受伤的士兵撰写是正确的,书名为《永恒的战争》,1974年出版。
当乔·霍尔德曼问征兵人员他如何才能避免去越南时,他被告知:
“如果你被征召入伍了,你要在军队里待两年,而且你得不到任何东西。但如果你在这张纸上签名,你在军队里待两年,而且你永远不需要参加战斗。”
我没有意识到,他会因为我在那张纸上签名而得到15美元;不管你是怎么参军的,如果有战争,你必须参加战斗。194
为了逃避去越南,霍尔德曼愿意去南极运营核电站,但他被告知大材小用了。195他说他是一个出于良心拒绝服兵役的人,但这是不允许的,因为他没有正式的宗教信仰。196他被允许带两本书去参加基础训练,他选择了《大鼻子情圣》和海因莱茵的《光荣之路》。197
霍尔德曼的小说《永恒的战争》(1975年)的开场白——“今夜我们将向你展示八种无声杀人的方法”198——是直接引用他导师的话。199虽然他承认这部小说与《星河战队》结构相似,使用类似的动力战斗装甲,但他说这并不是故意的:“我发现《星河战队》中的战斗场景做得非常棒,但是海因莱茵的经历是一名精英军官的经历,在军队服役时间不够长,没有挨枪子。而我是一名士兵,作战的士兵,我的很多书都来自我对战斗的情绪反应。”200
无论它与海因莱茵的小说有什么相似之处(包括基础训练期间的死亡),都不及两者的差异。海因莱茵的小说描写了全裸训练的全男性步兵,很少看到女性,而且似乎没有意识到性(甚至与海因莱茵早期的作品例如《行星之间》或《探星时代》相比也是如此);霍尔德曼的小说中步兵从男女同校开始,有一份同床共枕的名册,最后——就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完全成为同性恋,除了少数人例如在军队里已经待了几个世纪的曼德拉。更重要的是,远未“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战争是一个男人唯一真正的职业”201(引用布利什对《星河战队》的辩护),霍尔德曼认为《永恒的战争》“反战但不反士兵”202,把它描绘成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噩梦。海因莱茵的小说中士兵都是志愿者;霍尔德曼的小说中士兵则是被征召入伍的,他们甚至不知道在和谁或什么作战就参战了,更别提为什么而战。霍尔德曼的小说中主角/叙述者(旁白)威廉·曼德拉延长服役,因为他被排除在文职工作甚至是普通的平民生活之外:星际飞行的相对论时间膨胀效应意味着,在他四年的战斗生活中,地球上的时间超过了1 100年,所以他定期回到的世界是陌生的,他的技能也过时了。203胡安·瑞克认为他的中士和中尉分别是母亲和父亲,步兵是他的家人,霍尔德曼的小说中少校曼德拉在自己人的一次谋杀行动中幸免于难。204海因莱茵的小说结尾是战争仍在继续,士兵们在等待滴水时,歌曲《为了步兵永恒的荣耀》正回响在士兵们的耳畔。霍尔德曼的小说结尾在人类和敌人托朗人终于学会沟通之后,持续1143年之久的战争结束了。他们发现人类以可笑的微弱证据发动了战争205,忽略了怀疑论者,因为“事实上,地球的经济需要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很理想。这是个扔进去大把金钱的好机会,但是将统一人类而不是分裂人类”206。
一些粉丝预测海因莱茵将“把霍尔德曼的头砍下来”,因为他在反战小说中使用了《星河战队》的动力装甲。207相反,海因莱茵见到霍尔德曼时,评价这部小说“也许是我读过的最棒的未来战争故事” !后来海因莱茵写信给霍尔德曼说,尽管他们在一些问题上观点不同,但是“他们有两件事情是相同的:征兵是邪恶的,打一场你永远不可能赢的战争是毫无意义的”208。
1976年霍尔德曼的小说获得了星云奖⑮和雨果奖,后者是在海因莱茵作为荣誉嘉宾出席的世界科幻大会上。海因莱茵作为荣誉嘉宾的发言词,与他1941年、1961年的发言词一样,预言战争:
不要自欺欺人地认为不会有战争,也不要自欺欺人地认为不会有幸存者。我听过的最荒谬的说法是……“和平与自由”。你可以有和平,或者你可以有自由,但是你不可能同时拥有两者……
一个人得到的唯一安宁就是坟墓的安宁,有时候那些战斗的人也会得到它……他的次要职责是保护妇女和儿童。209
这两项声明既收到了嘘声,也收到了掌声。210战争虽然终于结束了,但它继续分裂着科幻界。
◆◆◆
尽管富兰克林认为美国卷入越战至少部分受到科幻小说中对科技战争的想象的鼓动,“巴克·罗杰斯戴着绿色贝雷帽”211,但这并没有反映在战争时期美军装备的官方命名上,那些军事装备都没有一个明显的科幻标签。许多年后当美国大众舆论转向反对越战时,科幻小说更愿意被拿来表达或宣扬反军事情绪和思想。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反对越战的呼声强烈,以至于一位年轻的电影制作人被警告道:“一个问号笼罩着整个军事和太空玩具市场。”212他没有理睬这个建议,无意中给美国的一个军事项目起了一个名字,这个项目“将成为投钱的好去处”,不需要重新介绍草案,甚至不需要任何战斗,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它使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了胜利。
这个电影制作人是乔治·卢卡斯;他的电影是《星球大战》。
注释
1Orwell, George. Nineteen Eighty-Four.1949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Books, 1980), p. 155.
2Harrison, Harry. “Commando Raid.”1970. Ed. Joe Haldeman. Study War No More (New York: Avon Books, 1977), p. 122.
3Moore, Alan. Watchmen (New York: DC Comics, 1986, 1987), Chapter 4, p. 19.
4Haldeman, Joe. 1968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95), p. 31.
5Drake, David. “Afterword: We Happy Few.” The Tank Lords (New York: Baen Books, 1986, 1997), p. 390.
6Evans, Joyce A. Celluloid Mushroom Clouds: Hollywood and the Atomic Bomb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8), Appendix.
7Panic in Year Zero! Screenplay by Jay Simms and John Morton, story by John Morton, based on Lot and Lot’s Daughter by Ward Moore. Dir. Ray Milland. Cast: Ray Milland.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 1962.
8Burdick, Eugene, and Harvey Wheeler. Fail-Safe. 1962 (New York: Dell, 1987), p. 267.
9Ibid., p. 86.
10Ibid., p. 154.
11Ibid., p. 278.
12Ibid., p. 279.
13Strick, Phillip. Science Fiction Movies (London: Octopus Books, 1976), p. 92.
14Robb, David L. Operation Hollywood: How the Pentagon Shapes and Censors the Movie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2004), p. 118.
15Inside the Making of “Dr. Strangelove.” Screenplay by Lee Pfeiffer. Dir. David Naylor. Columbia Pictures, 2000.
16Ibid.
17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Screenplay by Peter George, Stanley Kubrick and Terry Southern, from the novel Two Hours to Doom by Peter George. Dir. Stanley Kubrick. Cast: Peter Sellers, George C. Scott, Sterling Hayden, Keenan Wynn, Slim Pickens. Columbia Pictures, 1964.
18Walker, Alexander. Stanley Kubrick Directs (Aylesbury, UK: Abacus, 1973), p. 160.
19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Screenplay by Peter George, Stanley Kubrick and Terry Southern, from the novel Two Hours to Doom by Peter George. Dir. Stanley Kubrick. Cast: Peter Sellers, George C. Scott, Sterling Hayden, Keenan Wynn, Slim Pickens. Columbia Pictures, 1964.
20Walker, Alexander. Stanley Kubrick Directs (Aylesbury, UK: Abacus, 1973), p. 172.
21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Screenplay by Peter George, Stanley Kubrick and Terry Southern, from the novel by Peter George. Dir. Stanley Kubrick. Cast: Peter Sellers, George C. Scott, Sterling Hayden, Keenan Wynn, Slim Pickens. Columbia Pictures, 1964.
22Ibid.
23Heinlein, Robert A. Starship Troopers. 1959 (New York: Ace Books, 1987), p. 141.
24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Screenplay by Peter George, Stanley Kubrick and Terry Southern, from the novel Two Hours to Doom by Peter George. Dir. Stanley Kubrick. Cast: Peter Sellers, George C. Scott, Sterling Hayden, Keenan Wynn, Slim Pickens. Columbia Pictures, 1964.
25Seven Days in May. Screenplay by Rod Serling, based on the novel by Fletcher Knebel and Charles W. Bailey II. Dir. John Frankenheimer. Cast: Kirk Douglas, Burt Lancaster. Paramount Pictures, 1964.
26Seed, David.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old Wa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48.
27Schlesinger, Arthur M. Robert Kennedy and his Times. 1978 (Boston: Mariner Books,2002), p. 450.
28Crowther, Bosley. “Seven Days in May (1964).” New York Times. http://nytimes/movies/movie/43837/Seven-Days-in-May/overview.
29Schlesinger, Arthur M. Robert Kennedy and his Times. 1978 (Boston: Mariner Books, 2002), p. 450.
30Seven Days in May (1964). Trivia. http://imdb/title/tt0058576/trivia.
31Schlesinger, Arthur M. Robert Kennedy and his Times. 1978 (Boston: Mariner Books, 2002), p. 29.
32Seven Days in May (1964). Trivia. http://imdb/title/tt0058576/trivia.
33Heinlein, Robert A. Glory Road (New York: Berkeley, 1963), p. 11.
34Ibid., p. 15.
35Ibid.
36Ibid., p. 16.
37Ibid., p. 17.
38Ibid., p. 25.
39Ibid., p. 27.
40Ibid.
41Ibid., p. 16.
42Ibid.,
43Ibid., p. 285.
44Franklin, H. Bruce. Vietnam and Other American Fantasies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0), pp. 105–106.
45Heinlein, Robert A.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398.
46Samuelson, David N. “Frontiers of the Future: Heinlein’s Future History Stories.”Olander, Joseph D. and Martin Harry Greenberg, eds. Robert A. Heinlein (Edinburgh: Paul Harris Publishing, 1978), p. 53.
47Heinlein, Robert A. Afterword to Glory Road (New York: Berkeley, 1963), p. 316.
48Heinlein, Robert A. Glory Road (New York: Berkeley, 1963), p. 288.
49Heinlein, Robert A. Between Planets (New York: Ace Books, 1951), pp. 172–173.
50Heinlein, Robert A. Glory Road (New York: Berkeley, 1963), p. 287.
51Ibid.
52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39 (New York: Marvel, 1963), p. 4.
53Haldeman, Joe. 1968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95), p. 41.
54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39 (New York: Marvel, 1963), p. 4.
55Ibid., p. 11.
56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70 (New York: Marvel, 1965), p. 6.
57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73 (New York: Marvel, 1965), p. 11.
58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84 (New York: Marvel, 1966), p. 11.
59Lee, Stan. Tales to Astonish #82 (New York: Marvel, 1966), p. 12.
60Ibid., p. 2.
61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59 (New York: Marvel, 1964).
62Quoted in 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64 (New York: Marvel, 1965), p. 11.
63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63 (New York: Marvel, 1965), p. 3.
64Ibid., p. 4.
65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65 (New York: Marvel, 1965), p. 2.
66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71 (New York: Marvel, 1965), p. 11.
67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72 (New York: Marvel, 1965), p. 11.
68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92 (New York: Marvel, 1967), p. 3.
69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96 (New York: Marvel, 1967), p. 11.
70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97 (New York: Marvel, 1967), p. 13.
71Lee, Stan. Journey into Mystery #117 (New York: Marvel, 1965), p. 13.
72Ibid.
73Wright, Bradford W. Comic Book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Culture in Americ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240.
74Kanigher, Robert. Superman #216 (New York: DC Comics, 1969).
75Harrison, Harry. “An Evening with Harry Harrison.” 25 May 2007. http://octocon/1997/hharrison.htm.
76Harrison, Harry. Bill, the Galactic Hero.1965 (New York: Avon Books, 1979), p. 3.
77Spinrad, Norman. Science fiction in the Real World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43.
78Harrison, Harry. Bill, the Galactic Hero.1965 (New York: Avon Books, 1979), p. 163.
79Ibid., p. 185.
80Harrison, Harry. “The Beginning of the Affair.” Hell’s Cartographers. Aldiss, Brian W. and Harry Harrison, eds. (SF Horizons, 1975),p. 78.
81Harrison, Harry. Quoted in Platt, Charles. Dream Makers: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at Work (London: Xanadu, 1987), p. 225.
82“The Inheritors.” The Outer Limits. Teleplay by Seeleg Lester and Sam Neuman, story by Ed Adamson, Seeleg Lester and Sam Neuman. Dir. James Goldstone. Cast: Robert Duvall, Steve Ihnat, James Shigeta. ABC, 1964.
83Holcomb, David C. “The Inheritors.” The Fashion of Dreaming: A Critical Guide to The Outer Limits. http://home.earthlink/~markholcomb/ol/ol_inheritors.html.
84“The Human Factor.” The Outer Limits. Written by David Duncan. Dir. Abner Biberman. Cast: Gary Merrill, Harry Guardino, Sally Kellerman. ABC, 1963.
85“The Zanti Misfits.” The Outer Limits. Written by Joseph Stefano. Dir. Leonard Horn. Cast: Michael Tolan, Robert F. Simon, Olive Deering, Bruce Dern. ABC, 1963., pp. 284–285.
86“Nightmare.” The Outer Limits. Written by Joseph Stefano. Dir. Leonard Horn. Cast: Michael Tolan, Robert F. Simon, Olive Deering, Bruce Dern. ABC, 1963.
87“The Condemned.” Voyage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Written by William Read Woodfield. Dir. Leonard Horn. Cast: Richard Basehart, David Hedison, J.D. Cannon. ABC, 1965.
88“The Sky Is Falling.” Voyage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Written by Don Brinkley. Dir. Leonard Horn. Cast: Richard Basehart, David Hedison, Charles McGraw. ABC, 1964.
89“The Mist of Silence.” Voyage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Written by John McGreevey. Dir. Leonard Horn. Cast: Richard Basehart, David Hedison. ABC, 1964.
90“Long Live the King.” Voyage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Written by Raphael Hayes. Dir. Laslo Benedek. Cast: Richard Basehart, David Hedison. ABC, 1964.
91“Doomsday.” Voyage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Written by William Read Woodfield. Dir. James Goldstone. Cast: Richard Basehart, David Hedison, Donald Harron, Paul Carr. ABC, 1964.
92Grossman, Dave. On Killing: 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Learning to Kill in War and Society (Boston: Little, Brown, 1996).
93“The Reluctant Stowaway.” Lost in Space. Written by Shimon Wincelberg. Dir. Anton Leader. Cast: Billy Mumy, Bob May, Guy Williams, Mark Goddard, June Lockhart, Jonathan Harris. ABC, 1964.
94“Doomsday Minus One.” The Invaders. Written by Louis Vittes. Dir. Paul Wendkos. Cast: Roy Thinnes, William Windon, Andrew Duggan. ABC, 1967.
95Ibid.
96“Quantity: Unknown.” The Invaders. Teleplay by Don Brinkley; story by Clyde Ware. Dir. Sutton Roley. Cast: Roy Thinnes, James Whitmore. ABC, 1967.
97“The Innocent.” The Invaders. Teleplay by John W. Bloch; story by John W. Bloch, Norman Klenman and Bernard Rothman. Dir. Sutton Roley. Cast: Roy Thinnes, Michael Rennie, Dabney Coleman, William Smithers, Paul Carr. ABC, 1967.
98“Condition: Red.” The Invaders. Written by Laurence Heath. Dir. Sutton Roley. Cast: Roy Thinnes, Michael Rennie, Dabney Coleman, William Smithers, Paul Carr. ABC, 1967.
99“Dark Outpost.” The Invaders. Written by Jerry Sohl. Dir. George McCowan. Cast: Roy Thinnes, Andrew Prine, Whit Bissell. ABC, 1967.
100“The Peacemaker.” The Invaders. Written by David W. Rintels. Dir. Robert Day. Cast: Roy Thinnes, James Daly, Lin McCarthy. ABC, 1968.
101Franklin, H. Bruce. “Star Trek in the Vietnam Era.”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21(1) 24–34. March 1994, p. 24.
102Suvin, Darko. “Of Starship Troopers and Refuseniks: War and Militarism in U.S. Science Fiction, Part 2.” Extrapolation 48, No.1, p. 12.
103Wortland, Rick. “Captain Kirk: Cold Warrior.” Journal of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16 (Fall 1988): 109–117; Snyder, J. William. “Star Trek: A Phenomenon and Social Statement on the 1960s.” 25 June 2007. http://ibiblio.org/jwsnyder/wisdom/trek.html; Gerrold, David. The World of Star Trek.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9.
104Gerrold, David. The World of Star Trek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9), p.159.
105Wortland, Rick. “Captain Kirk: Cold Warrior.” Journal of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16 (Fall 1988): 109–117.
106Franklin, H. Bruce. “Star Trek in the Vietnam Era.”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21(1) 24–34. March 1994, p. 24.
107Ibid., p. 40.
108“The Omega Glory.” Star Trek. Written by Gene Roddenberry. Dir. Vincent McEveety. NBC, 1968.
109“A Private Little War.” Star Trek. Script by Gene Roddenberry from a story by Judd Crucis. Dir. Marc Daniels. NBC, 1968.
110Asherman, Allan. The Star Trek Compendium (Bath: Star Books, 1983), p. 128.
111Franklin, H. Bruce. Vietnam and Other American Fantasies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0), p. 141.
112Ibid.
113Ibid.
114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Screenplay by Nicholas Meyer and Denny Martin Flinn, from a story by Leonard Nimoy, Lawrence Konner and Mark Rosenthal. Dir. Nicholas Meyer. Paramount Pictures, 1991.
115“Errand of Mercy.” Star Trek. Script by Gene L. Coon. Dir. John Newland. NBC, 1967.
116“Operation: Annihilate!” Star Trek. Script by Stephen W. Carabatsos. Dir. Herschel Daugherty. NBC, 1967.
117Canady, John E. Jr., and John L. Allen, Jr. “Illumination from Space from Orbiting Solar- Reflector Spacecraft.” NASA Technical Paper 2065, 1982.
118“Operation—Annihilate!” in Blish, James. Star Trek 2 (London: Corgi, 1972).
119“Filming Locations.” Memory Alpha. http://en.memory-alpha.org/wiki/Filming_locations.
120“Friday’s Child.” Star Trek. Script by Dorothy C. Fontana. Dir. Joseph Pevney. NBC, 1967.
121“The Trouble with Tribbles.” Star Trek. Script by David Gerrold. Dir. Joseph Pevney. NBC, 1967.
122“Day of the Dove.” Star Trek. Script by Jerome Bixby. Dir. Marvin Chomsky. NBC,1967.
123“Day of the Dove.” Memory Alpha. http://en.memory-alpha.org/wiki/Day_of_the_Dove.
124“A Taste of Armageddon.” Star Trek. Script by Gene Coon and Robert Hamner. Dir. Joseph Pevney. NBC, 1967.
125“Day of the Dove.” Star Trek. Script by Jerome Bixby. Dir. Marvin Chomsky. NBC, 1967.
126“Errand of Mercy.” Star Trek. Script by Gene L. Coon. Dir. John Newland. NBC, 1967.
127“Mirror, Mirror.” Star Trek. Script by Jerome Bixby. Dir. Marc Daniels. NBC, 1967.
128Whitfield, Stephen E. The Making of Star Trek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68), p. 165.
129Ibid., p. 171.
130Ibid.
131Ibid., p. 177.
132Ibid., p. 326.
133Ibid.
134White, Matthew, & Jaffer Ali. The Official Prisoner Companion (New York: Warner Books, 1998), p. 84, p. 148.
135Gerrold, David. The Trouble with Tribbles (Toronto: Del Rey, 1973), p. 155.
136“The Ultimate Computer.” Star Trek. Teleplay by Dorothy C. Fontana, from a story by Laurence N. Wolf. Dir. John Meredith Lucas. NBC 1968; “The Menagerie.” Star Trek. Written by Gene Roddenberry. Dirs. Marc Daniels and Robert Butler. NBC 1966; “Amok Time.” Star Trek. Written by Theodore Sturgeon. Dir. Joseph Pevney. NBC 1967; “The Deadly Years” Star Trek. Written by David P. Harmon. Dir. Joseph Pevney. NBC 1967; “The Doomsday Machine.” Star Trek. Written by Norman Spinrad. Dir. Marc Daniels. NBC 1967; “Court Martial.” Star Trek. Teleplay by Don M. Mankiewicz and Steven W. Carabatsos, story by Don M. Mankiewicz. Dir Marc Daniels. NBC 1967; “Bread and Circuses.” Star Trek. Written by Gene Roddenberry and Gene L. Coon. Dir. Ralph Senensky. NBC 1968;“The Omega Glory.” Star Trek. Written by Gene Roddenberry. Dir, Vincent McEveety. NBC 1968.
137“Conspiracy.”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Story by Robert Sabaroff, teleplay by Tracy Torme. Dir. Cliff Bole. Paramount Domestic Television, 1988; Nemecek, Larry.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Companion (New York: Pocket Books, 2003); Thill, Scott. “The Best and Worst of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s Sci-Fi Optimism.” Wired 25 September 2012. http://wired/2012/09/startrek-next-generation-best-worst/?pid=8125&viewall=true.
138Sackett, Susan. Letters to Star Trek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7), pp. 108–109.
139Gannon, Charles E. Rumors of War And Infernal Machines: Technomilitary Agenda-Setting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Speculative Fiction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187–188.
140Franklin, H. Bruce. “Star Trek in the Vietnam Era.”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21(1) 24–34 (March 1994): p. 146.
141Ibid., p. 152.
142Ibid., p. 153.
143Jameson, Frederic. 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 The Desire Called Utopia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s (London: Versu, 2005), p. 93.
144Anders, Charlie Jane. “R.I.P. Harry Harrison, creator of the Stainless Steel Rat, Bill the Galactic Hero, and Soylent Green.”io9. com, 15 August 2012. http://io9/5934884/rip-harry-harrison-creator-of-thestainless-steel-rat-bill-the-galactic-hero-andsoylent-green.
145Pederson, Jay P., ed.St James Guide to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New York: St James Press, 1996), p. 543.
146Greenberg, Martin H., ed. Fantastic Lives: Autobiographical Essays by Notable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69.
147Clute, John, and Peter Nicholls. 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2nd Edition (London: Orbit, 1993, 1999), p. 298.
148Pournelle, Jerry. Interview by Charles Platt. Dream Makers: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at Work (London: Xanadu, 1987), p. 3.
149Ibid., p. 7.
150Pohl, Fred. The Way the Future Was: A Memoir (New York: Del Rey Books, 1978), p. 149.
151Davin, Eric Leif. Fight the Power: A Memoir of the Sixties (Pittsburgh: DavinBooks, 2009), p. 278.
152Herr, Michael. Dispatches. 1977 (London: Pan Books, 1978), p. 161.
153Asimov, Isaac. In Joy Still Felt: The Auto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 1954–1978 (New York: Avon Books, 1981), p. 358.
154LeGuin, Ursula K. “Introduction to 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In The Language of the Night: Essays on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New York: Berkley, 1982), p. 141.
155Ibid.
156Ibid., p. 142.
157Ibid.
158Spinrad, Norman. The Star-Spangled Future (New York: Ace Books, 1979), p. 6.
159Harrison, Harry. “The Beginning of the Affair.” Hell’s Cartographers. Eds. Brian W. Aldiss and Harry Harrison (Birkenhead: SF Horizons, 1975), p. 94.
160Lynch, Richard. “New Frontiers.” 25 May 2007. http://jophan.org/1960s/chapter1.htm.
161Ellison, Harlan. The Other Glass Teat.1972 (New York: Ace Books, 1983), pp. 74–75.
162Ibid., p. 78.
163Punishment Park.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Peter Watkins. Cast: Carmen Argenziano, Jim Bohan, Katherine Quittner, Stan Armsted, Mark Keats, Jim Churchill. Sherpix, 1971.
164Wright, Bradford W. Comic Book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Culture in Americ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241.
165Lee, Stan. Origins of Marvel Comics (New York: Marvel, 1997), p. 81.
166Englehart, Steve. Captain America and the Falcon #175 (New York: Marvel, 1974), p. 11.
167Englehart, Steve. Captain America and the Falcon #176 (New York: Marvel, 1974), p. 27.
168Ibid., p. 31.
169Quoted in Captain America and the Falcon #180 (New York: Marvel, 1974).
170Englehart, Steve. Captain America #183 (New York: Marvel, 1975).
171Wright, Bradford W. Comic Book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Culture in Americ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243.
172Ibid.
173Spinrad, Norman. Science fiction in the Real World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45.
174Spinrad, Norman. The Men in the Jungle.1967 (Glasgow: Grafton, 1989).
175Spinrad, Norman. “Heirloom.” 1972. No Direction Home (Glasgow: William Collins & Sons, 1977), p. 24.
176Spinrad, Norman. “The Conspiracy” 1969. No Direction Home (Glasgow: William Collins & Sons, 1977), p. 54.
177Spinrad. “The Big Flash.” 1969. No Direction Home (Glasgow: William Collins & Sons, 1977), p. 52.
178Dick, Philip K. The Penultimate Truth.1964 (London: Gollancz, 2005), p. 131.
179Harrison, Harry. “Commando Raid.”1970. Ed. Joe Haldeman. Study War No More (New York: Avon Books, 1977), pp. 122–123.
180Franklin, H. Bruce. Vietnam and Other American Fantasies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0), p. 162.
181Wilhelm, Kate. “The Village.” 1973. Ed. Thomas Disch. Bad Moon Rising (London: Hutchinson of London, 1974), p. 158.
182Ellison, Harlan. “Basilisk.” 1972. Ed. Joe Haldeman. Study War No More (New York: Avon Books, 1977), pp. 7–26.
183Silverberg, Robert. “Caught in the Organ Draft.” 1972. Unfamiliar Territory (London: Coronet, 1977).
184Blish, James. The Day After Judgement. 1972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74), p. 95.
185Bachman, Richard. The Long Walk (Bergenfield, NJ: New American Library, 1979).
186Robinson, Spider. “Unnatural Causes.”1975. Callahan’s Crosstime Saloon (New York: Tor Books, 1999), p. 171.
187Ibid., p. 172.
188Ibid., p. 173.
189Franklin, H. Bruce.Vietnam and Other American Fantasies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0), p. 158.
190Poyer, Joe. “Challenge: The Insurgent vs. The Counterinsurgent.” Analog Science Fiction—Science Fact, September 1966.
191Franklin, H. Bruce. Vietnam and Other American Fantasies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0), p. 157.
192Poyer, Joe. “Null Zone.” Analog Science Fiction—Science Fact, June 1968.
193Ellison, Harlan. “In Which the Imp of Delight Tries to Make the World Smile.” 1973.The Harlan Ellison Hornbook (New York: Penzler Books, 1990), p. 173.
194Haldeman, Joe, Interview by Charles Platt. Dream Makers: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at Work (London: Xanadu, 1987), p. 123.
195Ibid.
196Ibid., p. 124.
197Haldeman, Joe. “Robert A. Heinlein and Us.” Ed. Yoji Kondo. Requiem (New York: Tor Books, 1994), p. 353.
198Haldeman, Joe. The Forever War. 1974 (London: Orbit Books, 1976), p. 3.
199Haldeman, Joe. Speech, “Con with the Wind,” New Zealand National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 1–3 June 2002.
200Haldeman, Joe, Interview by Charles Platt. Dream Makers: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at Work (London: Xanadu, 1987), p. 125.
201Blish, James, quoted in Panshin, Alexei. The Abyss of Wonder. 2 April 2007. http://enter/~torve/contents.htm.
202Haldeman, Joe. “The Forever Awarded.” Interview by Geoff. 2002. 4 July 2007. http://spacedoutinc.org/DU-12/Haldeman.html.
203Haldeman, Joe. The Forever War. 1974 (London: Orbit Books, 1976).
204Ibid., p. 191.
205Ibid., p. 232.
206Ibid.
207Robinson, Spider. “Robert.” Ed. Yoji Kondo. Requiem (New York: Tor Books, 1994),p. 404.
208Haldeman, Joe, interview by Charles Platt. Dream Makers: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at Work (London: Xanadu, 1987), p. 125.
209Heinlein, Robert A. “Guest of Honor Speech at the 34th 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Kansas City 1976.” Ed. Yoji Kondo, Requiem. (New York: Tor Books, 1994), p. 278.
210Ibid.
211Franklin, H. Bruce. Vietnam and Other American Fantasies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0), p. 152.
212Jenkins, Garry. Empire Building: The Remarkable Real Life Story of Star War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8, p. 188.
①这个商业阴谋是1933年美国所谓的政治阴谋。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少将斯梅德利·巴特勒声称,富有的商人正密谋建立一个以巴特勒为首的法西斯退伍军人组织,并利用该组织发动政变推翻罗斯福总统。1934年巴特勒就这些指控向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特别委员会作证。没有人被起诉。——译注
②即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简称越盟。——译注
③《汤米》是拉迪亚德·吉卜林于1890年创作的一首诗,在1892年的《军营民谣》中得以重印。这首诗以同情的口吻描写了吉卜林时代的普通英国士兵。——译注
④《米尼弗·契维》是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的叙事诗,1910年首次发表在《河下游的小镇》上,讲述了一个绝望的浪漫主义故事。——译注
⑤北部湾事件,又称东京湾事件,是美国于1964年8月在北部湾制造的战争挑衅事件。8月1日,美军舰艇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与越南海军发生交火。美国宣称美军舰只遭到袭击,以此为借口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北部湾事件是美越冲突升级、越南战争扩大化的重要标志。——译注
⑥1968年1月底,北越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超过8万人的北越军队对南越几乎所有城市发起进攻。大部分攻势在最初的几小时内被击退,但在西贡持续长达三天,越南传统首都顺化的激战持续一个月。——译注
⑦战争越南化是尼克松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通过一项“扩大、装备和训练南越军队,并赋予他们越来越多的作战角色,同时逐步减少美国作战部队数量”的计划,结束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译注
⑧1968年1月23日普韦布洛号在朝鲜东岸的元山港外海的日本海海域执行情报搜集任务时,遭朝鲜方面勒令停船接受检查并以非法入侵领海的理由俘获,引发两国之间的政治紧张,史称“普韦布洛号危机”。——译注
⑨TRW是一家美国公司,涵盖多种业务,主要是航空航天、汽车和信用报告。它建造了许多航天器,包括先驱者1号、10号和一些太空天文台。在1958年被称为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以这三位杰出领导者命名,后来缩写为TRW。——译注
⑩约瑟夫·富歇,法兰西第一帝国警务大臣,法国警察组织的创建者,以在1793年革命期间镇压里昂起义时的残暴而闻名。——译注
⑪卡洛登战役是1746年詹姆士党人叛乱的决定性一战,以英军对詹姆士党人和高地部落的大屠杀告终。——译注
⑫1950年的《国内安全法》又名《麦卡伦法案》,以其主要发起人、参议员帕特·麦卡伦的名字命名。这是一部美国联邦法律。国会不顾杜鲁门总统的否决通过了这项法案。——译注
⑬约书亚树属百合科,实际上是一种体型超大的丝兰。约书亚树之名由摩门教拓荒者所取,因它们的枝丫向上伸长,远观俨然为一株株“祈祷的树”。——译注
⑭天启四骑士,又称末日骑士,出自《圣经·新约》末篇《启示录》第六章,传统上和文学作品里将其解释为白马骑士——瘟疫、红马骑士——战争、黑马骑士——饥荒、灰马骑士——死亡。——译注
⑮星云奖是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奖项,创立于1965年,每年由该协会评选和颁发。它经常被拿来与雨果奖相提并论,二者合称“双奖”,如果一部小说拿到“双奖”,就标志着它进入了经典作品殿堂。——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