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侦探推理 > 超级武器与假想敌:现代美军与科幻作品关系史

第七章 空中杀机:探寻死亡射线

    《超级武器与假想敌:现代美军与科幻作品关系史》章节:第七章 空中杀机:探寻死亡射线,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罗纳德·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实在是莫名其妙……它是科学幻想?是诱使苏联更积极主动的把戏?还是刺激我们与之开展疯狂竞争的鲁莽尝试——开发战略防御系统,就可以首先发动攻击,而不用担心反击?1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科幻小说作家们是专门研究未来的。因此,我想知道他们想要的X射线激光器是什么样子。结果科幻小说所能提供的仅是X射线激光器能摧毁东西。2

——彼得·哈格尔斯坦,劳伦斯·利弗摩尔实验室

最初的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星球大战计划”,是虚构出来的。它的X射线激光是由核爆生成的,光学激光则是由轨道反射镜反射产生的。许多人认为这项技术是否行得通并不重要。政要玛格丽特·撒切尔、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分析员罗伯特·盖茨3以及一些科幻作家4,宣称“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它在里根政府与苏联的经济战中发挥了宣传武器的作用。想要了解这是否是战略防御计划制订者的初衷——如果不是,那么他们想用战略防御计划实现什么目的呢——我们将不得不回到激光、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和核弹头还纯粹只是想象物的年代。

“和大部分东西一样,它一开始只存在于科幻故事里。”本·博瓦在他1984年出版的书《生存保障:正确看待星球大战计划》中说。


科幻小说《世界之战》问世后,从外星世界来的邪恶怪物和能摧毁一切的“死亡射线”已经是科幻小说的主要元素。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幻杂志夺人眼球的封面经常是暴眼怪物一只触角掳走一个衣着暴露的女子,另一只触角挥舞着射线枪。射线枪和粉碎武器是巴克·罗杰斯、飞侠哥顿以及其他一大群科幻英雄们的标配武器。

如果给科幻概念足够多的时间,它就可以变成现实。5

射线枪是科幻小说中仅次于宇宙飞船的元素,不久就出现在科幻人物的手里,并且不只是外星人才有。在加勒特·P.塞尔维斯1898年创作的《爱迪生征服火星》(《地球争霸战》是其未经授权的续集)中,爱迪生改良了火星人的热射线,创造了粉碎粒子束(最早使用这个词6),率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往月球、谷神星①和火星。1903年“死亡射线”这个词因乔治·格里菲斯的小说《世界的主人》而广为人知,进入英语词汇。“射线枪”这个词出现在1916年,1917年《纽瓦克倡导者》上的一篇文章使用了“射线枪”一词。7

威廉·J.范宁的文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科幻小说和历史上的死亡射线》,讲述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射线枪的概念是如何渗透到流行文化和军事思想中的——既有认真尝试着制作射线枪的,也有一些骗局和造假的。1913年,吉乌里奥·乌利维声称发明了一种名为“F射线”的红外线发射器,可以远程引爆。法军参谋长接见了他,要求他演示一下,引爆设在海上的水雷和设在堡垒里的炸药。他因拒绝在军方监视下演示,被认为是一个大骗子。后来吉乌里奥·乌利维移居意大利,并获得支持,可以继续开展他的试验,直到他再次拒绝在受监控的条件下演示。8

一战后,在报纸和小说中出现了更多涉及毁灭性粒子束武器的故事。1919年,海军历史学家埃德加·斯坦顿·麦克莱声称,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在阿基米德著名的“取火镜”②——据说是用来对付叙拉古的罗马侵略者的——基础上,秘密研制出一种热射线武器,但考虑到它是“对文明的一种侮辱”9,甚至在一战中也拒绝使用它。(即使曾经造出过这样的武器,用它来对付20世纪的战舰,显然也会比对付19世纪50年代尚在使用的木制帆船更加没有效果。10)

“1921年曾任圣西尔法国军事学校校长和陆军参谋长的尤金·德波尼将军,预测在未来冲突中可能会发射电波。‘飞机好像被雷电击中似的坠落,坦克突然着火,无畏级战舰将会爆炸,毒气将被驱散。’”111921年英国将军欧内斯特·施温顿指出:“某种致命射线的研发也许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射线将使人类干枯皱缩或瘫痪。”这一评论被广泛引用。《文学文摘》指出:“英国已经拥有电子射线,可以远距离引爆炸弹,杀死敌人。”《科学月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文明必将消灭战争,不然战争必将摧毁文明》的文章。它断言:“至少已经有一个大国在研制一种机器,使用它,致命射线可以射向敌人的军事中心和民用中心。”12  1923年“法国民用飞机飞越巴伐利亚州某地区时,因发动机突然失灵,被迫降落”的报道出来后,关于德国有一台射线发射器,能够“使汽油发动机的磁性电机短路”的消息流传开来。同年晚些时候,“英国发明家哈利·格林德尔·马修宣称他发明了一种射线,不仅能使飞机发动机失灵,而且还能用来歼灭战场上的军队”。1924年格林德尔·马修会见了空军少将杰弗里·萨尔蒙德。但是和乌利韦一样,他也拒绝在军方或科学界的监视下重复他成功过的演示,于是他搬到了法国。13尽管如此,温斯顿·丘吉尔在《我们应该自杀吗?》(1924年)中还是提到了他的研究工作。此外,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的《工程师加林和他的死亡之光》(1926年)、奥特弗里德·冯·汉斯坦的《Elektropolis③:技术奇迹城市》(1928年)14也提到“格林德尔·马修的死亡射线”。

关于射线发射器可以使飞机失控,以及远程引爆炸弹的谣言层出不穷,许多都被揭穿了。特斯拉声称发明了一种“死亡射线”,或叫作“线圈武器”,这种“防御性武器”能够“在250英里以外摧毁10  000架飞机”15。美国标准局认为“从技术上看不可能产生足够的能量,使射线变为有效的军事武器”16,对特斯拉的话未予理会。尽管如此,早在1934年“死亡射线”就被正式提出来作为一种防空武器,当英国空军部受到“1896年伊莱休·汤普森的发现启发,即超高频射线(例如X射线)是一种破坏性物质……请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罗伯特·沃特森·瓦特来考察使用高能量‘死亡射线’灼烧飞行员的可行性。他说这完全是幻想”17。不久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在“一个毕业典礼演说中‘推测’辐射实验室正在秘密研制‘死亡射线’”,这让格罗夫斯将军很惊愕,他知道辐射实验室实际上正在研制原子弹。181936年亨利·弗勒因为没有制造出死亡射线,而被他的赞助人告上法庭,他向陪审团演示他的死亡射线能杀死小动物,但只能在近距离内,这使它不可能成为武器。19

1940年,来自纳粹德国的难民告诉英国情报机关,德国人正在试验一种可以让汽车抛锚的射线武器。那实际上是一种可操控的无线电波束系统,可用来引导轰炸机,因为飞机常受到附近通信的干扰。20

同年(根据1946年《时代周刊》对穆雷博士的采访),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叫作13区的部门。它的任务就是利用无线电通信来帮助保卫国家。穆雷被分配的任务之一就是评估死亡射线的可行性。和战前其他科学家下的结论一样,他和他的团队认为,这种武器的有效射程所需要的能量,比当时的技术所能提供的更多。21

1940年好莱坞在科幻电影《空中杀机》中将射线枪作为麦高芬。  “惯性发射器”(inertia  projector)是一种定向能量武器,在预告片中被形容为“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武器”——“死亡射线发射器”,它“不仅让美国战无不胜,而且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强力量”22。在此之前,类似的武器在科幻小说中也很常见(包括部署在地球轨道上的,例如范宁在书中列举的),但是这部电影之所以在这里引起我们的兴趣,是因为它是由罗纳德·里根主演的,扮演保护这个设备的政府特工。

这个想法在好莱坞之外也很流行:1941年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一次会议中建议“将回旋加速器粒子束作为一种死亡射线使用,保护特别重要的目标”23。


1945年7月,有军官建议美国研发防御来袭的弹道导弹的方法。1945年12月,一个军方顾问团讨论用“能量束”防御来袭弹道导弹的想法,三个月后两项军事研究项目启动,专门研究利用拦截导弹来摧毁来袭的导弹弹头的可能性。24

1945年7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军发现纳粹德国已经在研制太阳枪,它是巨大的在轨运行的阳光反射器,试图将太阳光聚焦到地球上的目标。10月7日,日本科学家也试图研制死亡射线。251945年8月26日,《华盛顿邮报》建议利用“射线武器摧毁从几千英里外来袭的原子弹”26。12月3日,《时代周刊》报道斯大林已经命令“苏联重工业负责人”六个月内研发出防御原子弹的措施,并且可能正在用能够“在12英里范围内引爆原子弹的红外线发射器防护苏联的城市”27。

1946年罗伯特·海因莱茵在他的非小说类作品《美国最后的日子》中写道,美国“可以尝试再制造一个巴克·罗杰斯式的武器,来防御原子弹……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不太可能研制出这种武器:它是具有毁灭性力量的能量束,以光速运动,它可能成为现实可用的防空武器,甚至可以防御导弹来袭。但是科学家并不认为它可行”28。海因莱茵警告称:“它不是密封的,将十分昂贵——而且可气的是,它将终结民用航空。如果我们不考虑民用航空,那么我们等于将自己完全暴露在特洛伊木马计之下,即敌人可能利用普通飞机来投送原子弹。”29

在第一台具有毁灭性力量的“能量射线”装备——微波激射器(1953年)和激光发射器(1960年)——发明之前,死亡射线一直是科幻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漫画和系列电影)。1959年,科幻小说家本·博瓦加入阿瓦科·埃弗雷特实验室,他回忆说:“高能激光最先在那里发明出来……我作为一名科学作家,组建了它的市场营销部门。”30博瓦指出:“1966年对我们来说,显而易见的是,高能激光有重要的军事用途……我们具有爱国之心(或是盲目爱国),认为为了美国的防御,应当挖掘这种武器的潜力。”31不久后,他“帮助安排在五角大楼就这个主题做了首次高级机密简报会”32。

1967年,至少在科幻小说读者群里,导弹防御的想法已经众所周知,一个读者写信给漫威漫画抱怨,因为“在《钢铁侠》的故事里,有一枚导弹要打到东方某国的一个岛上,该国政府却不知道。你们肯定认为他们是一群傻瓜——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摧毁它”33!斯坦·李回复称:“至于你提到的导弹,‘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摧毁它’是什么意思。你让它听上去就像在少年棒球联盟里抓住了一只高飞球。那个国家刚刚开始引爆基本的核装置,就我们所知,他们离拥有一个有效的、复杂的反导防御系统还很遥远。”34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来自一部漫画,它假设有一套动力装备,其飞行能力可以超过一架民用喷气式飞机,但又能装在一个公文包里。

让我们再讲回到博瓦,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1971年我离开阿瓦科·埃弗雷特实验室,以《科幻和科学事实》杂志编辑的身份,重新进入出版业。在阿瓦科工作,以及当杂志编辑的那些日子,我继续写书,而且我思考和研究弹道导弹防御方面的问题长达20年之久。我和科学家、工程师、军官、政客、官员、未来学家一起工作。我描写了这些人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是如何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的。35

博瓦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千禧年》(1977年),在这部小说里他将对抗洲际弹道导弹的轨道防御系统——“保证生存”升级了,同时他也承认这个想法有点问题。首先是它们脆弱的技术和经济问题:美国和苏联不只是比赛看谁先完成防御,而且通过摧毁对方的激光卫星来使自己在竞赛中保持领先,但要谨慎行事,以免引发战争。36其次是它们可能作为进攻性武器的政治问题。对此,戈尔巴乔夫曾经说过:“建立一个防御罩,就是想要进行第一拨攻击而不用担心报复。”37博瓦在《保证生存》中承认:“1983年3月23日里根讲话后不久,一名接受采访的苏联评论员把这件事说得相当简洁:‘你们为什么想攻击我们?’苏联领导人认为美国试图防御苏联导弹的任何企图,都是为美国导弹攻击他们的国家做准备。”38

1962年爱德华·泰勒在《广岛的遗产》中表达了类似的保留意见,卡尔·萨冈和忧思科学家联盟④的其他成员在《星球大战:一种批判》39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1983年罗纳德·里根在称为星球大战的演讲中也表达了类似意见,以及至少一个苏联人对此做了回应40,即承认一方拥有的导弹防御系统可能永远无法有效阻止敌人先发制人的打击,但是如果与另一方先发制人的打击相结合,可能会奏效,这种先发制人的打击已经大大减少了敌人进行报复时可能发射的导弹数量。正如锡德指出的那样,这个角色颠倒的场景——“有坚不可摧的壁垒防御飞机和导弹”41的苏联对美国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打击——早在1955年杰里·索尔的小说《极限点》42中就考虑到了。里根以前曾提出过“有限核战争”⑤的可能性43,直到1984年他开的玩笑让苏联处于战备状态:“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今天我签署了一项法案,将永远消除苏联的威胁。我们五分钟后开始轰炸。”44给人的印象是,导弹防御系统的目的是防止苏联在美国先发制人打击后,对美国进行报复的。

博瓦试图在《千禧年》中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把卫星网络的控制权交给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员联盟,他们在月球上工作时已经学会了合作。美国陆军上校切斯特·金斯曼负责指挥他们,他是作为一名贵格会教徒被抚养大的。金斯曼因为试图确保同胞不受核战争伤害,而被自己的同胞贴上了叛徒的标签。当他和联合国谈判,让月球基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时,美国人烧毁了联合国的建筑。在小说的高潮处,金斯曼不得不下令将激光对准载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因为他们正试图夺回控制卫星的空间站。45

博瓦认为即使导弹防御系统能起作用,而且不用作进攻武器,这也只能阻止洲际弹道导弹的使用,而不能阻止战争本身。在小说《千禧年》的续集《殖民地》(1978年)中,世界没有发生核战争,但是战争以其他方式继续着——天气控制、经济战、生物武器以及政府资助的恐怖主义。46在斯派德·罗宾逊的《女士扔掉了酒》  (1992年)  中,类似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就位了(时间旅行者从遥远的未来穿越来弄好的,采用了非常先进的技术),但这只意味着核武器必须以其他方式发射47——就像亚瑟·克拉克的《漏洞》(1946年)、菲利普·威利的《走私的原子弹》(1956年)、拉里·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的《第五骑士》(1980年)、哈利·托特达夫的《世界大战:打破平衡》48一样,尽管最后他们使用的运输工具是船和火车,而不是罗伯特·奥本海默曾悲观地提出的牛车。49亚瑟·克拉克为“战略防御之子”提供有力支持,即使“它不转移人们对潜艇和外交邮袋等真正危险的运载系统的注意力”50。

自从1972年签订了《反导条约》,1974年增订的一条修正案限制每个超级大国只能拥有一个反弹道导弹部署站点,导弹防御系统暂时被局限在科幻小说领域,但是这多半是出于政治考量(而不是技术上的)。1977年电影《星球大战》上映。卢卡斯曾被警告:“研究表明,任何一部有战争字眼的电影,都不会受到女士的青睐。‘调查认为没有一部有战争字眼的电影票房超过800万美元。’”51


在越南战争之后,事故多发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登月计划,尤其是命运多舛的阿波罗13号任务,使整个军事和太空玩具市场笼罩着一种不确定性。

玩具设计师戴夫·冈田说,“当时的感觉是,美国的妈妈们害怕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宇航员”,“越南方面也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对母亲而言,她们是最终的守护者,这不是一个以和平主义为导向的玩具生产线”52。

卢卡斯没有理睬这个建议,让工作室中的许多人(包括卢卡斯自己)惊讶的是,《星球大战》很快成为电影史上最赚钱的电影,而且这一地位保持了许多年。


◆◆◆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对另一部预算更大的电影寄予更高期望,它改编自1977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小街的毁灭》,描绘了部分成功的导弹防御系统。它非常松散地建立在罗格·辛拉兹描写世界末日之后的小说基础上——例如,它有相同的标题(尽管电影公司曾考虑改名)。简·迈克尔·文森特扮演的美国空军中尉和书中的地狱天使主角有着相同的姓氏,也偶尔骑自行车——影片由文森特和乔治·佩帕德主演,扮演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两个对立的军官,在一个导弹发射井工作。当坦纳(文森特扮演)大声问为什么像基冈(保罗·温菲尔德扮演)这样的天才艺术家还在服役时,邦德扮演的丹顿少校生硬地告诉他,因为坦纳不符合他的要求,他要求坦纳被重新分配到其他岗位。

不久,300枚拦截导弹发射,主要是为了防御苏联人瞄准美国人口中心的洲际导弹。当收到命令再发射10枚导弹,瞄准所有的苏联目标,作为对苏联的报复性打击,并发布一组关于泰坦火箭的库存镜头时,坦纳和丹顿一样不带感情地、不加质疑地遵从了命令。这拨拦截只摧毁了大约40%的敌方导弹,其他没被拦截到的导弹摧毁了美国的主要城市。核战争辐射了天空,使地球沿轴线发生倾斜。两年后,“幸存下来的人冒险展开生存和统治的斗争”。坦纳从美国空军退役,留了长发。尽管丹顿和佩里中尉认为指挥官兰德斯将军除了坐在前控制室里喝酒什么也不做,但他们还是保持着对指挥体系的忠诚。丹顿解释说:“他是我们的指挥官。当我们感到这个地方将在一个月内崩塌时,我们开始起飞。”几秒钟后,一名飞行员在满是烈性炸药的房间里睡觉时,将香烟掉在书的折页上,掩体被炸毁了。

兰德斯死后(尽管坦纳试图把他从爆炸中救出来),丹顿展示了电影真正的明星——两辆铰接式两栖作战车。他告诉坦纳和基冈:“只要我是负责人,你就不用重新入伍。”他们开车到全国各地追踪自动无线电信息。当基冈被问起为什么他和坦纳退出空军时,他回答道:“你指的是什么空军?……炸弹落下来后,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继续做那些工作,杂役、敬礼和遵命,等等。”

佩里问他(无意识地强调了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如果我们都有这种感觉,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基冈回答道:“如果更多的人感觉到这样,那将有很多人在感觉和思考……打棒球、唱歌、做爱……抚养孩子……”

尽管丹顿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但是他对等级制度的坚持导致了佩里的死亡和一辆“陆地领主”全地形车的损失。53不知道是因为它对美军的描写大多不讨好,还是因为前景黯淡,或是情节和特效没有说服力,这部《小街的毁灭》票房惨遭失败,1  700万美元的投入只赚回400万美元。54

其他电影公司试图复制《星球大战》的成功,制作那些因为宇宙飞船、武器和其他特效而被人们记住的大制作科幻电影。其中一些电影是以和平主义为导向的,其他的电影则认为对抗外星人威胁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防御系统,而不是欢迎他们来我们家做客。在《死亡之舞》中,金引用1977年《第三类接触》作为对1951年《怪人》的平衡:


我们能理解,《怪人》中“让军队处理这个”  的主题,在1951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在约翰·韦恩式“大英雄”电影中,军队很好地对付了日本人和纳粹。我们也能理解,在1977年由于在越南的战绩不那么亮眼,或是甚至在1980年(《第三类接触》增加额外镜头被重新发行)由于三小时的机械故障,美军在人质争夺战中输给了伊朗,《第三类接触》中“别让军队处理这个”能被接受。55

《第三类接触》中美军为了掩盖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的真相,制造了一起假神经毒气事故,试图让接触者远离不明飞行物着陆点,用死绵羊做道具(这个策略可能受到1968年美国达格威美军生物武器试验场真实的神经毒气泄漏事件启发,当时有上千只羊死亡)。这部电影对外星人的态度是非攻击性的,并不完全是当时典型的科幻电影,它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军方的资助(一点儿也不意外)。这也是《异形》(1979年)、《太空堡垒卡拉狄加》(1978—1979年)、1978年重拍的《天外魔花》《巴克·罗杰斯在25世纪》(1979年)受欢迎的时代,这些电影都描绘了充满敌意的外星人。56《世纪争霸战》(1980年)眼见和平主义者变成游击队,用一个恒星转换器与星际勒索者战斗。57《星际飞船入侵》(1977年)、《镭射人魔》(1978年)、电影版《超人》(1979年)、《超人Ⅱ》(1980年)、《星际迷航:无限太空》(1980年),都是两边下注,既有友好的外星人,也有怀有敌意的外星人。58和《星球大战》中的死星一样,来自太空的敌人常常拥有“恐怖的技术”——《星际迷航》的V石头,《世纪争霸战》莎朵的恒星转化器,《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机器人赛昂,《星际飞船入侵》中诱发自杀的电弧,《巴克·罗杰斯在25世纪》中德拉古星际飞船上卓越的军事力量。然而,这些威胁从未被先进的技术打败。

不知道和越战相比较,是不是前面提到的电影、电视剧编剧们有意为之,但乔治·卢卡斯是有意为之。据泰勒说,1966年当卢卡斯从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毕业后,收到他的征兵通知时,他就想逃往加拿大,但后来他去医院看病,体检发现他患有糖尿病,因身体不合格而免服兵役。59他受雇于美国新闻署剪辑影片,“被告知他制作的关于在韩国镇压反政府骚乱的故事看上去‘太法西斯’了  ”60。此时他已经开始讨论制作《星球大战》了,1973年他将其概括为“一个庞大的科技帝国在追捕一小群自由战士”61。


作为这个故事的反派,帝国是受到了驻越南美军的启发。伊沃克人是受到北越的启发,皇帝是受到尼克松总统的启发。这个故事足够善良可爱,来掩盖那个事实,现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种文化,无论是名副其实的还是有号称的,都认为自己是属于义军同盟。2012年卢卡斯说,“《星球大战》依赖于一个精心设计的社会的、情绪的、政治的语境”,“但是没人意识到这一点”62。

1969年卢卡斯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美国西洋镜公司工作,计划导演《现代启示录》,把它制作成一部“纪录片类型的越南影片”63。科波拉把卢卡斯介绍给加里·库尔茨,他是《飞侠哥顿》的狂热粉丝,曾经在越南以电影制片人的身份和海军陆战队待了3年。卢卡斯邀请加里·库尔茨做他下一部电影的制片人。据泰勒说,卢卡斯曾打算拍三部关于越战的电影:《美国风情画》反映1962年之前的田园式景象,《现代启示录》是“当前的”,《星球大战》设置在未来,是战争寓言——他认为《现代启示录》“可能会导致美国政府将他驱逐出境”64。1977年卢卡斯对《滚石》杂志说,他的《现代启示录》版本完全不同于科波拉的版本,科波拉的版本是由更加保守的约翰·米利厄斯写的剧本:“它更多是人与机器的对抗,而不是别的。技术对抗人性,然后人性怎么取得胜利。这是一部相当积极的电影。”65——大概是积极的,除非你支持被打败的美军。

卢卡斯对《滚石》杂志说,“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越南犯了多么大的错误”66,在接下来的两部《星球大战》电影中,他将继续以寓言的形式将美军描绘为帝国。《星球大战Ⅴ:帝国反击战》中的帝国步行机(imperial  walkers),被更小的、武器相对更弱的太空飞船打败。帝国步行机的设计灵感来自“一辆四脚坦克,它是1968年通用公司设计的概念车辆,被称为计算机控制的人形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已经由军队授权在越南使用。当这个设计被证明操作起来过于麻烦时,通用公司只能放弃它”67。如前所述,《星球大战Ⅵ:绝地归来》里的伊沃克人呼应着北越的胜利。

到了电影《星球大战Ⅴ:帝国反击战》时,随着越战记忆的模糊,美国人对战争和军队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20世纪70年代末卡特政府时期,作为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回应,美国军费开始大幅度增长。此时还出现了另一个用科幻小说比喻命名的军事装备——航天飞机原型(the  prototype  space  shuttle),苏联出版物和美国期刊(例如《简氏》)将其定为一种军用载具(确实它有11个任务是为国防部执行的,其中9个还是机密)68,《星际迷航》的粉丝发起了一场运动后,这个装备被命名为“企业号”。1981年鹰派的罗纳德·里根击败卡特当选美国总统,里根不久加快了美军军费的增长速度。

格里高利·本福德说里根是“科幻小说迷”69,卢·坎农的传记《里根总统:终生难忘的角色》(1991年)也指出:


像《战争游戏》这样的和平电影在里根的情感库里也占有重要位置……在好莱坞,他变成一个狂热的科幻小说迷,关注这一类型中最喜爱的主题:来自外太空的入侵,促使地球人撇开国家之间的争吵,联合起来反对外星入侵者。里根特别喜欢这个想法,1985年他第一次在日内瓦会晤戈尔巴乔夫时,就在戈尔巴乔夫身上试验了这个想法……他还向顾问们讲了这个想法,大家反应不一。70

《战争游戏》开场是两个美国空军军官在掩体里接收行动代码,一个军官拒绝转动钥匙发射导弹,另一个军官则威胁不发射导弹就枪毙了他。当美国空军知道22%的军官拒绝发射导弹时,他们将导弹的控制权交给了一台电脑。一名年轻黑客攻破了电脑防火墙,将它改成了一款全球热核战争游戏。电脑告诉美国空军他们正在遭受攻击,然后它控制了导弹控制系统,发动反击。由于电脑无法被关闭(《奇爱博士》中末日机器的阴影),黑客和程序员试图向它证明无法赢得核战争。电脑将所有可能情况都模拟了一遍,得出结论:“取胜的唯一方法是不进行战争。”71

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战争游戏》在戛纳上映,是在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演讲之后,不可能对这个演讲有影响(虽然里根后来看了《战争游戏》,并和陆军部长讨论了其场景72)。同样地,当里根提前观看了科幻电影《浩劫后》之后,他在私人日记里写道:“这部电影让我很沮丧……我的反应是: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地拥有核威慑力量,并确保永远不会发生核战争。”73这距离他发表“星球大战计划”的演讲只过去约8个月。如果说里根对核战争的立场受到一部科幻“和平电影”的启发,那肯定比这要早。坎农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候选人,他说里根的国家安全顾问科林·鲍威尔  “对于里根对‘小绿人’的关注,知道得比他想知道的要多,他努力不让里根的演讲涉及星际问题。鲍威尔确信,里根对戈尔巴乔夫的独特提议,是受到1951年的科幻电影《地球停转之日》的启发”74。

里根当然很喜欢电影和电影资料片。他的国家安全顾问比尔·克拉克用纪录片而不是简报让他了解国际政治形势。751985年里根在国会引用了“肮脏的哈里”的台词:“来让我开开眼界”,接着评论道,“昨晚看完《第一滴血》后,下次这种事情发生时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他甚至宣称为税制改革而战“就是本着兰博精神”。艾萨克·阿西莫夫批评“星球大战计划”,认为里根不知道“科学和科幻作品之间的界线”76。诺曼·斯平拉认为里根很难区分电影和现实。77肯·亚当斯是电影《奇爱博士》的布景设计师,他回忆说里根就任总统的首要要求之一,就是带他去作战室。当他被告知没有作战室时,他回答说一定有,因为他在电影里看到过。78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认为里根“被一种防御盾的概念迷住了……因为他在电影中看过。具体地说,在1966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冲破铁幕》中,保罗·纽曼扮演的主人公谈到一种反导装备,‘将使所有的核武器过时,由此将消除核战争的恐怖’。那句话的变体出现在1983年里根首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的演讲里”79。《星球大战的梦想》也指出“星球大战计划”演讲和电影《空中杀机》的台词有许多相似之处。80亚瑟·克拉克也问道:“如果里根总统没看过这么多的电影,他还会在1983年3月23日发表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演讲吗?”81

虽然“星球大战”一词几乎是普遍使用的,包括里根图书馆的网站也使用,但是里根在1983年3月23日的演讲中没有提及“星球大战”一词。82第二天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对这篇演讲不屑一顾,认为它“误导了红色恐怖战术和不计后果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个可能是受到15天前里根在讲话中将苏联形容为“邪恶帝国”的启发,而一个月前《星球大战》才首次出现在电视上。过了不久,物理学家汉斯·贝特对《时代周刊》说:“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更糟的是,如果成功,它将制造一场星球大战。”83这个计划直到1984年才被命名为“战略防御计划”,那时“星球大战”的标签已经被贴牢了。里根的国内政策顾问马丁·安德森声称曾向里根提议建设导弹防御系统84,并指出:“里根从来就不喜欢用‘星球大战’这个名称。我个人喜欢用‘星球大战’这个名称,因为如果你看过电影《星球大战》,你就知道最后好人赢了。”  85据彼得·克拉默回忆:“在1985年3月的评论中,里根首先拒绝使用‘星球大战’这个标签,因为他认为战略防御计划不是关于战争的,而是关于和平的。”但随后他又补充道:“如果你能原谅我偷了一句电影台词——原力与我们同在。”86乔治·卢卡斯也不喜欢这个名字。据克拉默说:


卢卡斯在写邪恶的皇帝时,脑子里就想着里根前任的总统,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1985年卢卡斯对两个支持战略防御计划的团体提起诉讼,打算禁止他们使用“星球大战”标签。但是,1985年11月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格哈德·盖泽尔裁定,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星球大战”这个词,“来恶搞或描述性地进一步表达他们关于战略防御计划的看法”  。87

因为里根支持激光防御系统,他被许多人(包括科幻作家鲁迪·洛克1983年的小说《吃豆人》88和1986年的电脑游戏《核战争》)恶搞成“罗恩射线枪”(Ron  Ray-gun),特别是当在国防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提及里根和苏联人时,漫画家们很快就采用了“星球大战”这个比喻。克拉默描述了其中的几个,更多出现在《星球大战的艺术》里。89有人把维德和死星与苏联人联系起来,而里根听从尤达或是由机器人和外星人组成的一流专家团队的建议。在美国和欧洲的其他人让里根穿上维德的服装。

“星球大战”的标签被劳伦斯·利弗摩尔实验室O组的年轻科学家牢记在心,他们在爱德华·泰勒手下工作,研发X激光射线。罗德·海德在泰勒的门徒洛威尔·伍德手下任O小组的二把手,是弹出式X射线激光武器的设计者。他自青春期开始就是一个科幻小说迷,特别欣赏海因莱茵、戈登·迪克森和基斯·劳默的作品。90彼得·哈格尔斯坦是O小组的另一个物理学家,他的论文《短波长设计的物理学》中的部分内容就是关于“未来应用”的,讨论了三部科幻小说:拉里·尼文的《环形世界》、尼文和杰里·普内尔的《上帝眼中的尘埃》、阿普尔顿的《汤姆·斯威夫特和他的同步加速器快递》,其中包括一句相当令人沮丧的话:“科幻小说作家应该展望未来,所以我开始观察他们对X射线激光的想法,结果发现所有科幻小说的参考资料都是关于爆炸的。”  91当他们的工作被称为“星球大战”之后,O小组“凑钱给洛威尔买了一套达斯·维达的服装,他是《星球大战》中代表原力阴暗面的角色。但是他们放弃了这个想法,害怕洛威尔会穿上它,在大厅督促他们更努力地工作”92。尽管洛威尔全力督促,但是O小组试图研制出实际可用的X射线激光卫星或弹出式武器的计划从未实现。当里根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雷克雅未克会晤时,战略防御计划成为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即使这个计划从未成功实施过。此次会晤,两国领导人还有一个目标是签署一份到1996年彻底销毁核武器的条约。但由于里根不同意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条款内容,即下一个十年里战略防御计划的相关研究仅限于实验室试验,条约未能签成。93

1993年5月13日,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演讲已经过去十年多,苏联解体还不到18个月,克林顿总统的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在一次国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今天我们在此庆祝……星球大战时代的结束。我们对战略防御计划办公室进行了重新命名和调整,反映出克林顿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变化。94

他这样说为时过早。1996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鲍勃·多尔和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他自己是个科幻小说作家,曾和威廉姆·R.福陈、大卫·德雷克、杰里·普内尔合作,后来合作者更多)在他们的《1996年捍卫美国法案》中,将导弹防御作为选举议题。这件事被《原子科学家公报》报道,标题为《星球大战又来了,鲍勃》。951998年金里奇和后来的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再次呼吁建立更强大的导弹防御系统。《波士顿凤凰报》报道了这件事,标题为《星球大战之子》。96一个地面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比里根的激光卫星野心小一点,尽管如此,它还是成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国防预算中最烧钱的项目。97到2008年,导弹防御计划的预算超过1  100亿美元,其中包括预计3.5亿美元用于“五角大楼不想要的不必要的项目”98。

是谁首先说服里根公开承诺为未证实的“星球大战”概念提供资金的——特别是基于未经测试的定向能武器,而不是美国传统基金会的《高边疆》提出的现成的导弹?为什么?它又取得了什么成效呢?

据杰里·普内尔说:“战略防御计划的产生是因为在拉里·尼文家里举行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有保罗·安德森、格雷格·贝尔、迪安·英格、史蒂夫·巴恩斯、格里高利·本福德——他们都是科幻小说作家。当海因莱茵还活着时99,他也参加了会议。尼文也有类似的叙述:


1980年杰里·普内尔说服我和玛丽莲举办航天工业顶尖科学家的聚会,试图给里根政府起草一个有目标、时间表和成本的太空计划。在里根政府时期,国家航天政策的公民咨询委员会开了四次会,之后是两次,而且是为期三天,到周末。与会者有宇宙飞船设计师、商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员、宇航员、律师。加入科幻小说作家的效果惊人。我们能翻译!我们可以强迫这些人说英语。

在太空项目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对太空计划有些影响。太空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就是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弗南度谷我们家里起草的。100

普内尔提出的国家航天政策的公民咨询委员会包括“50名火箭科学家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管理者”、现役军官、科学家、有军事合同的公司代表、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后来成为一名科幻小说作家)、弗雷德·海斯、皮特·康拉德,以及前面提到的科幻小说作家。101(这个群体的版本后来出现在尼文和普内尔1985年的小说《脚步声》中,其中科幻小说作家——包括朴实无华的海因莱茵、乔·霍尔德曼、尼文和普内尔自己——被要求保护美国免受使用轨道武器的外星人的攻击。102)1982年格里高利·本福德应邀加入咨询委员会,将其描述为“一个通过国家安全顾问与白宫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在‘决策圈内’的泰勒主张使用以核爆炸驱动的轨道X射线激光武器”。


普内尔主导了咨询委员会的会议,他有着田纳西州的魅力、高科技保守的思想和绝对的势头。一群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一起,有作家、工业研究人员、从人工智能到火箭方面的军民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在科幻小说作家拉里·尼文宽敞的家里举行,都是一群吵吵闹闹、意见激烈的人。有一点政治,但没有整体的偏见。我是一个注册的民主党人,但从未有人提过这个事情。大部分人在谈论硬边科技(hardedge  tech)、女性政策。普内尔煽风点火,把气氛带到高潮。会议提供自助餐、桑拿浴、热水浴缸、存货充足的开放式酒吧、无数的文字处理器、慢慢炖出来的幻想、煮出来的思想、一些刚刚冒出来的还不成熟的想法……胸怀抱负的专家谈到星际战争——巨大的空中掩体,能够击落舰队发射的导弹。103

劳伦斯·利弗摩尔实验室的爱德华·泰勒团队正在研制以原子弹为动力的轨道X射线激光武器。在“星球大战计划”演讲之前,泰勒见过里根四次,他是里根发表演讲时邀请的十三位科学家之一。虽然泰勒不是科幻小说作家,而是有争议的“氢弹之父”,但他被公认为电影《奇爱博士》中来自真实世界的三个原型人物之一(另两个是赫尔曼·卡恩和维尔纳·冯·布洛克。尽管库布里克让克拉克告诉冯·布洛克,他并没有以布洛克为原型,但是克拉克没有传话,因为首先他不相信,其次即便库布里克没有这么想,彼得·塞勒斯也是这么想的)。104

本福德惊讶于真实和虚构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似性,特别是当看到泰勒的假脚时。其同事利奥·希拉德是匈牙利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他试图通过暗示匈牙利人来自火星(匈牙利人和邻近国家说的语言不一样)来解决费米悖论。泰勒陶醉于自己名字的首字母“E.T”,“喜欢神话”,但抱怨“轻率”。105彼得·哈格尔斯坦在解释泰勒如何说服他参与研制核动力的X射线激光器时,也喜欢引用《星球大战》的台词:“原力对意志薄弱的人有强大的影响。”106

当本福德询问泰勒科幻小说对科学和科学政策的影响时,泰勒告诉他,20世纪40年代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阅读纸浆杂志时,“那是科学家之间安静的、遥远的‘爱好者’社区”,他们对克里夫·卡特米尔的《最后期限》和海因莱茵的《不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的反应是:“经过长期思考,我相信真正有远见的人——至少是我喜欢其作品的人。他们是科幻小说作家。我有些喜欢海因莱茵、阿西莫夫以及克拉克先生,从长远来看,他们比任何一位国防部长都重要。”107本福德说:“当泰勒在政策上犹豫不定而向科幻小说联盟寻求协助时,我并不感到惊讶。”但是阿西莫夫和克拉克对战略防御计划的反应让泰勒感到吃惊。像越战和入侵伊拉克那样,战略防御计划分裂而不是团结了科幻小说界。后来成为美国科幻小说作协主席的斯平拉因为“公开表示讨厌里根”108,没有被普内尔邀请加入公民咨询委员会。弗雷德·波尔认为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头脑发昏的概念”,“不仅不是防止我们遭受核打击的方法,而且很可能导致核寒冬。相反,它是我能想到的能让这些事情发生的最可靠的方法”109。

虽然亚瑟·C.克拉克参加了普内尔咨询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但是普内尔也承认“克拉克不认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克拉克曾经在国会做证反对战略防御计划,认为武器造成了太空污染,即使是防御性武器也与他的人生理想背道而驰。克拉克一住进拉里·尼文家,海因莱茵就开始咄咄逼人地发起辩论。谈话围绕着技术问题展开。通过将一群等待的“聪明石头”(一些装填常规炸药的小型火箭)送入轨道,战略防御计划的卫星会不会被摧毁?战略防御计划会不会导致在太空使用更多攻击性的武器?

这一切的背后,显然存在着性格上的冲突。克拉克很吃惊。他的老朋友海因莱茵认为克拉克的言论既愚蠢又无礼。他说,在我们国土上的外国人在讨论我们的自卫政策时应该小心翼翼。这充其量是不礼貌的行为。也许克拉克会被指责为“英国式的傲慢”。

克拉克没有料到老同志们会有这种感觉。正如一位在场的作家所言,他们都信仰宇宙的最高教会(the  High  Church  of  Space)。逃离地球真的可以减少我们的竞争吗?

现在双方都认为对方背叛了这一愿景,对人类的未来强加毫无根据的假设。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克拉克平静地道了再见,溜了出去,坐进他的豪华轿车消失了。110

虽然海因莱茵曾认为这个系统是“一种巴克·罗杰斯式的武器……缺乏可行性”111,但是现在他正在为这个系统辩护。克拉克的“第三定律”曾被里根在为战略防御计划辩护的演讲中引用,但是克拉克继续在《文明星球的场景》中批评这个计划是“白日梦……技术上的、财政上的,最重要的是操作荒谬”112。

艾萨克·阿西莫夫也在不同场合表态反对战略防御计划,说它能取得的最好结果是“约翰·韦恩的对峙”113,认为支持战略防御计划的人“和那些喜欢越战的人一样”114。此话事出有因,1968年海因莱茵、普内尔、尼文、安德森和英格、公民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全都在《幻想与科幻小说》和《银河科幻小说》上刊登的支持战争的广告上签了名,而委员会无人在反对战争的广告上签名。阿西莫夫还谈到了这个计划:


如果你使苏联无力攻击你,那是否意味着你可以支配他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和党国家?

如果苏联不能洞察星球大战计划,那他们能说的只能是:“来吧,把我们炸成地狱。你们也将会被随之而来的核寒冬摧毁。”除非我们彻底疯了,否则我们不敢冒这样的险。所以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好?115

阿西莫夫也谈到了普内尔:“杰里·普内尔支持星球大战计划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据他说,是因为他和其他人写了里根的演讲稿,首先提倡星球大战计划的。他是在支持他自己。”116诺曼·斯平拉也指责普内尔撰写了“星球大战计划”的演讲稿,“使里根不习惯于用理论物理学家口耳相传的隐喻,将它称为‘量子跃迁’(quantum  leap)”117。

克拉克说演讲稿“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后,最后由我的朋友乔治·基沃思完成”118,他是泰勒推荐的里根的科学顾问。博瓦引用基沃思的话说:“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演讲……这个演讲发自总统内心。总统告诉我们该做什么。”119莱斯说:“大部分内容是由五角大楼的官员撰写的。”120他将演讲中有关导弹防御的内容归功于罗伯特·麦克法兰。里根后来谈到战略防御计划时说:“让我开心的是,每个人都非常肯定我一定听说过它,但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真相是,我真的想过它。”121总统里根的顾问们已经证实演讲稿有好几位作者,他们说涉及导弹防御计划内容的那部分——被认为是“插入的”——是由里根和“他的高级国家安全顾问”写的,其中包括基沃思和麦克法兰。122

普内尔不以谦虚著称,他声称自己是“整个血腥的计算机革命的始作俑者”,是“在现代军事中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之一,即便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我们”123。关于演讲稿的作者是谁,他多少有些含糊其词:“尽管咨询委员会撰写了里根1983年战略防御计划演讲稿的部分内容,为该政策提供了许多背景知识,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撰写那个演讲稿。到目前为止,里根先生比任何为他工作的人都更擅长写演讲稿。”124

至于为什么要提出和推动战略防御计划,对许多人来说,它清楚地代表着不同的东西,包括里根演讲稿的起草者。尽管里根显然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导弹防御系统,但是他的许多顾问却不这么认为,那些支持这个项目的人可能有更多愤世嫉俗的动机。斯平拉认为:


普内尔致力于开启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纪元,就像大多数政治上的科幻人物那样。许多太空游说团体正试图以天真的理想主义为由,向里根政府推销这一计划。但是普内尔有政治经验,老于世故,通过(国家安全顾问)理查德·阿兰直接进入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策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只是没有足够的预算把人类大规模地送上太空。最大一部分资金来自军方,军方的预算规模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大两个数量级,在国会获取项目融资方面,军方的影响力要大得多。他怎么能指望五角大楼资助人类在太空生存的项目呢?他们为什么要资助?普内尔给出的答案是:为了保护美国免受苏联核导弹的攻击。125

普内尔直截了当地将“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描述为一群上了年纪的杀人团伙”126,他反击说:“我们不打算开发太空,而是试图赢得冷战,我们一致认为西方应该赢得冷战。”127然后他接着说:“我们认为如果低成本的太空来自于此,那还是很不错的。”128

其他科幻小说作家认为“星球大战计划”不仅是无害的,除了保护美国不受导弹攻击之外,应该还有其他好处。博瓦期望战略防御计划按他的小说《千禧年》的方式129成为国际性维和力量的开端。本福德认为“防御性武器竞赛”可能让战争远离地球,因为“在轨道上的作战基地不能……被用来攻击任何国家。最糟的是,它们能摧毁其他卫星,但是我们已经拥有反卫星武器,所以那不能改变什么”130。

其他科幻作家对此并不认同,一些科幻小说描写“星球大战计划”的卫星引发各种灾难。1987年的电影《机械战警》中出故障的机器人“登上了罗纳德·里根纪念战略防御平台”,引发一场森林大火,造成数百人死亡,毁掉了美国前总统的家乡。1311985年大卫·布林的电影《邮差》中,战略防御计划的自动卫星因击落飞机而受到不公正的指责132,呼应了海因莱茵在《美国最后的日子》里的观点,即这样的武器系统将标志着民用航空的终结。133

在克拉克所谓的“军事—科学复合体”中134,克拉克和斯平拉认为战略防御计划的支持者并非出于善意,他形容这些人为“军火贩子……和他们比起来,黑手党和贩毒集团就不那么讨厌了”135。两人都认为之所以给战略防御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是因为“从五角大楼那里更容易得到资金”136,而不是对这个计划有信心。富兰克林也这么认为,他指出计划的支持者“有企图破坏军备控制的公开记录,最大程度地提高对航天工业的投入,削减社会项目的资金,通过逼迫苏联陷入一场失控的军备竞赛来拖垮苏联的经济,对抗反对核武器的运动,重获美国不可战胜的核霸主地位”137。  斯平拉指出:


在战略防御计划疯狂进行的高峰期,由于五角大楼对国会的影响力,航空航天工业在公共预算里大肆挥霍,为不起作用的反导弹的导弹、不能打下任何东西的反导弹激光,以及不可计数的疯狂研究,争取到数十亿美元。

在最疯狂的时候,我参加了在加利福尼亚范登堡举行的一场航空工业聚会,计划中的“西部宇航中心”永远不会实现。聚会上都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在讨论对于战略防御计划项目的建议。我决定讲一个我认为是科学笑话的故事。“超光速粒子”是一种理论上的粒子,它比光速快,因此在时间上是向后移动的,而不是向前移动的。但是它从未被生成或检测到。我提出建议:“为什么你不制造超光速粒子束武器呢?”本以为这会招来大家的笑话。“你可以探测来袭的导弹,在它们发射前把它们击毁在发射台上。”但居然没有人笑话我,反而有两个科学家眼中出现了梦幻的美元符号表情。

“是啊,”其中一人说,“我们也许可以拿到50万美元来研究它。”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他们真的做了,我也不会感到吃惊。138

吉姆·斯坦尼·罗宾森同样认为战略防御计划“明显是在做无聊的工作”139,至少最近的发现证实了这种愤世嫉俗的分析,即承包商将导弹防御计划预算作为“个人提款机”140。但是克拉克认为战略防御计划也许曾有助于“拖垮苏联经济”141,而富兰克林认为它是故意为之,“也许它在技术上是无稽之谈——但在政治上是杰出的。虽然它骗不了像罗尔德·加列耶夫这样的科学家,但是它吓坏了某些有更多勋章而不是更有脑子的苏联人”142。

许多人认为,苏联试图赶上战略防御计划的开支,是导致其解体的一个主要原因143,尽管其他人,包括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对此有不同意见。144早在“星球大战计划”演讲之前,1982年里根政府授权对苏联发动经济战,包括利用故意卖给他们的软件炸毁了一条主要的天然气管道。145但是这真的是计划的重要部分吗?动画视频是真实的“星球大战计划”最重要的部分吗?它的主要目的是作为一种心理武器还是一种经济武器呢?

这在科幻小说中是有先例的,至少其中一些是委员会所熟悉的。在威尔·艾斯纳的小说《原子弹》(1940年)中,美国的敌人试图以“原子弹”(当时还不存在的)作为威胁,让美国不要卷入二战。146《星际迷航》系列剧中,由杰里·索尔编剧的《卡博米特的策略》(1966年)中,企业号通过虚张声势,赢得了与一艘更大的星际飞船的战斗,克拉克宣称自己的飞船外壳是由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能将所有的能量武器反弹回去。147在1970年的电影《迈克尔·里默的崛起》中,一个英国首相自夸说英国现在有了高新技术防御体系,雇用了模型制作者制作特效镜头作为威慑,这部分的国防预算后来被用于生物武器研究。148拉里·尼文的作品集《收敛级数》(1979年)包含了同一个主题的两个故事:在《权力交接》中,位于世界边缘的一座城堡被龙或者也许只是光形成的幻影保护着。在《旋转圆筒和全球因果关系违反的可能性》中,一个星际帝国在战争中故意泄露了一个庞大的时间机器计划,希望他们的敌人会在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崩溃。149

富兰克林、菲茨杰拉德、舍尔认为“星球大战计划”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吓唬苏联或其他对手,而是安抚美国选民们。富兰克林将其形容为“安全的幻想……它唤起了孤立主义对‘美国堡垒’的渴望。这是一种隐喻,用来形容原子弹在只有美国拥有它的时期的神奇威力,以及人造卫星出现之前氢弹的魔幻般威力”150。菲茨杰拉德引用G.西蒙·哈拉克对“星球大战计划”演讲稿的分析,认为里根正要求科学家“让美国恢复到它易遭受核毁灭之前的时代,即原子弹诞生之前的时代”151。舍尔也同意这个观点,他引用里根的话说:“这不是让时光倒流。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这样,那么你不得不回到50年代。”152基沃思对这一说法有共鸣,认为如果战略防御计划实现了,“我们真的会倒退20年”153。

因此,除了“迷人的硬件和华丽的爆炸”,或是克拉克标记为“电子色情”154之外,战略防御计划和“星球大战”也许有更多共同之处。  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概要草稿之一设置在23世纪155,早期电影海报显示它最初设定在3000年,但是克拉默检查了“《星球大战》发行前的市场调研”,写道:


研究者发现,当被要求给出他们对电影片名的反应、对电影的简短描述的评价时,那些潜在的电影爱好者(25岁以下的男性除外)表示他们没有兴趣看它,因为它和科幻小说类型、战斗和技术、外星人和机器人相关联,因此将缺少人类维度。克服老年人和女性观众的阻力,从这些测试研究出来的广告宣传强调电影的史诗性,它与经典神话遥相呼应,强调人性的中心位置。广告将《星球大战》描绘为一个科幻童话故事,因此宣传词是:“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星系里……”156

如果里根的意图是利用《星球大战》电影中常见的科幻比喻,来构建一种被杰克逊和纳克森称为“可接受的叙述”157,从而让他的听众(以及他自己)放心,这真的有用吗?《华盛顿邮报》的军事记者布拉德利·格拉汉姆指出:“相当多的美国人认为我们已经拥有了导弹防御系统。你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我们已经在电影里见过了’,你告诉他们‘那不是真的’,他们会说:‘一定是真的,这是秘密。他们还不打算告诉我们。’”1581996年格拉汉姆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除了当人们得知没有这样的防御时所表现的惊讶之外,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个问题在选民中流行起来。”1591999年菲茨杰拉德补充说:“好多年都没人讨论反导项目了,许多主流报纸的忠实读者不知道反导项目仍然存在。”160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里根、纽特·金里奇以及其他相信“星球大战”导弹防御系统的人的努力印象深刻——甚至在里根所在的共和党内。1986年里根会晤戈尔巴乔夫期间,里根的顾问理查德·玻尔属于新保守派人士,曾批评战略防御计划是“数百万青少年把25美分硬币放进录像机里的产物”161,他利用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测试仅限于实验室的条件,劝阻里根不要签署一项条约,即里根曾提议将在1996年前销毁美国和苏联的所有核武器的条约。1621989年里根的继任者乔治·H.W.布什选择了对战略防御计划直言不讳的批评者做他的顾问,他的第一个国防部长提名人对参议院说:“我不相信我们能设计出一种保护伞,可以保护全体美国人民不受核爆的伤害。”163他的竞选伙伴、副总统丹·奎尔以“政治术语”164形容里根“无法穿透的防御屏障将是完全防漏的”。2003年《新科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即便是已经建立起来的有限的陆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导弹系统),也没有被证实击落过导弹,但是盟军飞机上的三个,却导致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伤亡。1652001年“9·11”事件调查委员会甚至认为布什第二任期时政府没能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先发制人,原因之一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专注于“其他优先事项,比如导弹防御系统”166。

乔治·卢卡斯无意中给这个计划起了名字,为了表达不满,他在《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中用里根和纽特·金里奇的名字命名反派人物纽特·冈雷——一个“残酷的、肆无忌惮的、懦弱的贸易联盟执行官……愿意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权力而做出任何暴行”167。

里根也许真的相信他的“星球大战计划”不是一种武器或“死亡射线”,而是纯粹的防御系统,它将为美国及其盟友提供一个“无法穿透的防御屏障”(正如一战后德波尼所希望的那样,电波会驱散毒气),从而将世界从核战争中拯救出来。据戈尔巴乔夫说,里根曾说“也许上辈子我是防护盾的发明者”168。有意或无意地,他很可能把自己塑造成另一个科幻漫画中的爱国人物——美国队长,挥舞着打不透的盾牌,将美国从核攻击中拯救出来。

注解:我无法证明里根总统曾读过漫画,1944年确实出版过一期《美国队长》,美国队长持一把手枪而不是盾牌,1979年上映的《美国队长》电视电影,是第一次在银幕上呈现扔盾牌的美国队长——片中罗尼·考克斯出演美国总统,他曾是一个漫画迷和自由哨兵组织的成员——这部电影直到1990年才发行,1992年在美国直接制成录像带,没有在影院上映。169

20世纪80年代末里根出现在《美国队长》第344期漫画中,但是1988年8月他被描写成已经被毒死了,变成了有毒牙的爬行动物,试图在椭圆形办公室用美国国旗殴打史蒂夫·罗杰斯,直到他的鳞片皮肤脱落。170但是和1974年《美国队长与猎鹰》第176期中美国队长突袭尼克松的白宫相比,这似乎相对温和些。



注释


1Quoted  in  Rhodes,  Richard.  Arsenals  of  Folly: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  (London:  Simon  &  Schuster  UK,  2007),  p.  207.

2Quoted  in  Broad,  William  J.  Star  Warriors—The  Weaponry  of  Space:  Reagan’s  Young  Scientist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5),  pp.  109–110.

3Powers,  Thomas.  Intelligence  Wars:  American  Secret  History  from  Hitler  to  Al-Qaeda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02),  pp.  332–334.

4Benford,  Greg.  “Old  Legends.”  In  New  Legends.  Ed.  Greg  Bear  (Sydney:  Random  House,  1995),  p.  303;  Clarke,  Arthur  C.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A  vis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s  it  Happened  (London:  Voyager,  1999),  p.  425.

5Bova,  Ben.  Assured  Survival:  Putting  the  Star  Wars  Defense  in  Perspectiv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4),  p.  186.

6Macksey,  Kenneth.  Technology  in  War:  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Weapon  Development  and  Modern  Battle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86),  p.  120.

7Serviss,  Garrett  P.  Edison’s  Conquest  of  Mars.  1898  (Los  Angeles:  Carcosa  House,  1947).  http://  gutenberg.org/files/21670/21670-h/21670-h.htm#CHAPTER_TWO.

8Fanning,  William  J.  “The  Historical  Death  Ray  and  Science  Fic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111,  No.  37,  Part  2  (July  2010):  p.  258;  Prucher,  Jeff.  Brave  New  Words: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Science  Fi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9Fanning,  William  J.  “The  Historical  Death  Ray  and  Science  Fic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111,  No.  37,  Part  2  (July  2010):  p.  254.

10Ibid.,  pp.  254–255.

11Ibid.,  p.  255.

12Ibid.

13Ibid.,  p.  256.

14Ibid.,  pp.  257–260.

15“TESLA,  AT  78,  BARES  NEW  ‘DEATH  BEAM.’”  New  York  Times,  11  July  1934,  p.  18.

16Fanning,  William  J.  “The  Historical  Death  Ray  and  Science  Fic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111,  No.  37,  Part  2  (July  2010):  p.  257.

17Macksey,  Kenneth.  Technology  in  War:  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Weapon  Development  and  Modern  Battle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86),  p.  120.

18Herken,  Gregg.  Brotherhood  of  the  Bomb:  The  Tangled  Lives  and  Loyalties  of  Robert  Oppenheimer,  Ernest  Lawrence,  and  Edward  Teller  (New  York:  Henry  Holt,  2002),  p.76.

19Fanning,  William  J.  “The  Historical  Death  Ray  and  Science  Fic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111,  No.  37,  Part  2  (July  2010):  p.  257.

20Berkowitz,  Bruce.  The  New  Face  of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3),  p.  25.

21Fanning,  William  J.  “The  Historical  Death  Ray  and  Science  Fic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111,  No.  37,  Part  2  (July  2010):  pp.  257–258.

22Murder  in  the  Air.  Screenplay  by  Raymond  L.  Schrock.  Dir.  Lewis  Seiler.  Cast:  Ronald  Reagan.  Warner  Bros.  Pictures,  1940.

23Herken,  Gregg.  Brotherhood  of  the  Bomb:  The  Tangled  Lives  and  Loyalties  of  Robert  Oppenheimer,  Ernest  Lawrence,  and  Edward  Teller  (New  York:  Henry  Holt,  2002),  p.  344.

24“Missile  Wars”  Frontline.  Written  and  produced  by  Sherry  Jones,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2002.

25Fanning,  William  J.  “The  Historical  Death  Ray  and  Science  Fic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111,  No.  37,  Part  2  (July  2010):  p.  258.

26Franklin,  H.  Bruce.  War  Stars:  The  Superweapon  an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57.

27Ibid.

28Heinlein,  Robert  A.  “The  Last  Day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7.  Expanded  Universe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155.

29Ibid.,  pp.  155–156.

30Bova,  Ben.  Assured  Survival:  Putting  the  Star  Wars  Defense  in  Perspectiv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4),  p.  31.

31Ibid.

32Ibid.

33Quoted  in  Lee,  Stan.  Tales  of  Suspense  #66  (New  York:  Marvel,  1965).

34Ibid.

35Bova,  Ben.  Assured  Survival:  Putting  the  Star  Wars  Defense  in  Perspectiv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4),  pp.  34–35.

36Bova,  Ben.  Millennium.  1977  (Glasgow:  Orbit,  1978).

37Rhodes,  Richard.  Arsenals  of  Folly: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  (London:  Simon  &  Schuster  UK,  2007),  p.  207.

38Bova,  Ben.  Assured  Survival:  Putting  the  Star  Wars  Defense  in  Perspectiv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4),  p.  149.

39Kegley,  Charles  W.  Jr.,  and  Wittkopf,  Eugene  R.,  eds.  The  Nuclear  Reader:  Strategy,  Weapons,  War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5),  p.  215.

40Seed,  David.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old  Wa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189–190.

41Ibid.,  p.  96.

42Sohl,  Jerry.  Point  Ultimate  (New  York:  Rineheart,  1955),  p.  8.

43Scheer,  Robert.  With  Enough  Shovels:  Reagan,  Bush,  and  Nuclear  Wa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2).

44American  Studies  Web  Resources.  5  November  2009.  http://colorado.edu/AmStudies/lewis/2010/nuclear.htm.

45Bova,  Ben.  Millennium.  1977  (Glasgow:  Orbit,  1978).

46Bova,  Ben.  Colony.  1978  (New  York:  Eos,  1999).

47Robinson,  Spider.  Lady  Slings  the  Booze  (New  York:  Baen  Books,  2002).

48Clarke,  Arthur  C.  “Loophole.”  1946.  The  Collected  Stories  (London:  Gollancz,  2003),  pp.  29–34;  Wylie,  Phillip.  The  Smuggled  Atom  Bomb  (New  York:  Avon,  1956);  Collins,  Larry,  and  Dominique  LaPierre.  The  Fifth  Horseman  (New  York:  Avon,  1980);  Turtledove,  Harry.  Worldwar:  Upsetting  the  Balance  (New  York:  Ballantine  Del  Rey,  1996).

49Herken,  Gregg.  Brotherhood  of  the  Bomb:  The  Tangled  Lives  and  Loyalties  of  Robert  Oppenheimer,  Ernest  Lawrence,  and  Edward  Teller  (New  York:  Henry  Holt,  2002),  p.  204.

50Clarke,  Arthur  C.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A  Vis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s  it  Happened  (London:  Voyager,  1999),  p.  425.

51Jenkins,  Garry.  Empire  Building:  The  Remarkable  Real  Life  Story  of  Star  War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8),  p.  153.

52Ibid.,  p.  188.

53Damnation  Alley.  Screenplay  by  Lukas  Heller  and  Alan  Sharp.  Dir.  Jack  Smight.  Cast:  Jan-  Michael  Vincent,  George  Peppard,  Paul  Winfield,  Dominique  Sanda,  Jackie  Earl  Haley.  20th  Century–Fox,  1977.

54“Damnation  Alley  (Film).”  World  Public  Library.  http://netlibrary/articles/Damnation_Alley_%28film%29.

55King,  Stephen.  Danse  Macabre  (London:  Macdonald  Futura,  1981),  p.  151.

56Alien.  Written  by  Dan  O’Bannon  and  Ronald  Shusett.  Dir.  Ridley  Scott.  Cast:  Sigourney  Weaver,  Ian  Holm,  John  Hurt.  Twentieth  Century–Fox,  1979;  Battlestar  Galactica.  Created  by  Glen  A.  Larson.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BC)  1978–1979;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Screenplay  by  W.  D.  Richter,  from  the  novel  by  Jack  Finney.  Dir.  Philip  Kaufman.  Cast:  Donald  Sutherland,  Brooke  Adams,  Jeff  Goldblum,  Leonard  Nimoy.  United  Artists,  1978;  Buck  Rogers  in  the  25th  Century.  Screenplay  by  Glen  A.  Larson  and  Leslie  Stevens.  Dir.  Daniel  Haller.  Universal  Pictures,  1979.

57Battle  Beyond  the  Stars.  Written  by  John  Sayles  and  Ann  Dyer.  Dir.  Jimmy  T.  Murakami.  Exec.  Prod.  Roger  Corman.  Cast:  Richard  Thomas,  Robert  Vaughan,  Sam  Jaffe,  Sybil  Danning.  New  World  Pictures,  1980.

58Starship  Invasion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Ed  Hunt.  Cast:  Robert  Vaughn,  Christopher  Lee.  Warner  Brothers  Pictures,  1977;  Laserblast.  Screenplay  by  Frank  Ray  Perilli  and  Fran  Schacht.  Dir.  Michael  Rae.  Selected  Pictures,  1978;  Superman:  The  Movie.  Screenplay  by  Mario  Puzo,  David  Newman,  Leslie  Newman  and  Robert  Benton.  Superman  created  by  Jerry  Siegel  and  Joe  Schuster.  Dir.  Richard  Donner.  Warner  Bros,  1978;  Superman  II.  Screenplay  by  Mario  Puzo,  David  Newman,  Leslie  Newman  and  Robert  Benton.  Superman  created  by  Jerry  Siegel  and  Joe  Schuster.  Dirs.  Richard  Lester,  Richard  Donner.  Warner  Bros,  1980;  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Written  by  Alan  Dean  Foster,  Harold  Livingstone,  Gene  Roddenberry.  Dir.  Robert  Wise.  Paramount  Pictures,  1979.

59Taylor,  Chris.  How  Star  Wars  Conquered  the  Universe  (London:  Head  of  Zeus  Ltd,  2014),  p.  50.

60Ibid.,  p.  51.

61Ibid.,  p.  88.

62Ibid.,  p.  ix.

63Ibid.,  p.  79.

64Ibid.,  p.  88.

65Lucas,  George.  “The  Wizard  of  Star  Wars.”  Interview  by  Paul  Scanlon,  Rolling  Stone,  25  August  1977.  http://Rollingstone/movies/news/the-wizard-of-starwars-20120504?page=6.

66Ibid.

67Taylor,  Chris.  How  Star  Wars  Conquered  the  Universe  (London:  Head  of  Zeus  Ltd,  2014),  p.  236.

68http://nasa.gov/mission_pages/shuttle/shuttlemissions/index.html.

69Raymond,  Eric  S.  “A  Political  History  of  SF.”  9  February  2007.  8  July  2007.  http://catb.org/~esr/writings/sf-history.html.

70Cannon,  Lou.  President  Reagan:  The  Role  of  a  Lifetim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1),  p.  60.

71WarGames.  Screenplay  by  Lawrence  Lasker  and  Walter  F.  Parkes.  Dir.  John  Badham.  Cast:  Matthew  Broderick,  Ally  Sheedy,  John  Wood.  MGM  1983.

72Novak,  Matt.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That  Almost  Started  World  War  III.”  Gizmodo  Australia,18  February  2015.  http://gizmodo.au/2015/02/the-computersimulation-that-almost-started-world-war-iii/.

73Gannon,  Charles  E.  Rumors  of  War  and  Infernal  Machines:  Technomilitary  Agenda-Setting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Speculative  Fiction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135.

74Cannon,  Lou.  President  Reagan:  The  Role  of  a  Lifetim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1),  p.  60.

75Ibid.,  p.  127.

76Gray,  Chris  Hables.  ““There  Will  Be  War!”:  Future  War  Fantasies  and  Militaristic  Science  Fiction  in  the  1980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64,  November  1994.  1  March  2004.  http://depauw.edu/sfs/backissues/64/gray.htm.

77Spinrad,  Norman.  “Too  High  the  Moon.”  Le  Monde  diplomatique,  July  1999.  27  February  2004.  http://mondediplo/1999/07/14star.

78Inside  the  Making  of  “Dr.  Strangelove.”  Screenplay  by  Lee  Pfeiffer.  Dir.  David  Naylor.  Columbia  Pictures,  2000.

79FitzGerald,  Frances.  Way  Out  There  in  the  Blue:  Reagan,  Star  War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p.  23.

80“Star  Wars  Dreams.”  BBC  Four  Storyville.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Leslie  Woodhead.  BBC,  2003.

81Clarke,  Arthur  C.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A  Vis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s  it  Happened  (London:  Voyager,  1999),  p.  98.

82Reagan  Library  Website.  http://reagan.utexas.edu/speeches.htm.

83Broad,  William  J.  Star  Warriors—The  Weaponry  of  Space:  Reagan’s  Young  Scientist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5),  p.  114.

84Reiss,  Edward.  The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Wiltshir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42.

85“Star  Wars  Dreams.”  BBC  Four  Storyville.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Leslie  Woodhead.  BBC,  2003.

86Kramer,  Peter.  “Star  Wars.”  2000.  In  The  Movies  as  History:  Visi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d.  David  Ellwood  (Gloucestershire:  Sutton,  2000),  p.  5.

87Ibid.

88Rucker,  Rudy.  “PAC-Man.”  The  57th  Franz  Kafka  (New  York:  Ace  Books,  1983),  p.  243.

89Titelman,  The  Art  of  Star  War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79).

90Broad,  William  J.  Star  Warriors—The  Weaponry  of  Space:  Reagan’s  Young  Scientist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5),  p.  121.

91Hagelstein,  Peter,  quoted  in  Broad,  William  J.  Star  Warriors—The  Weaponry  of  Space:  Reagan’s  Young  Scientist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5),  pp.  109–110.

92Ibid.,  p.  106.

93Rhodes,  Richard.  Arsenals  of  Folly: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  (London:  Simon  &  Schuster  UK,  2007),  pp.  261–266.

94Aspin,  L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ews  Briefing,  Thursday  May  13,  1993.

95Isaacs,  John.  “Star  Wars:  Play  it  again,  Bob.”  The  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  May/June  1996.

96Crowley,  Michael.  “Son  of  Star  Wars.”  Boston  Phoenix,  December  7,  1998,  22  October  2009.  http://weeklywire/ww/12–07–98/boston_feature_1.html.

97Lipton,  Eric.  “Insiders  Projects  Drained  Missile-Defense  Millions.”  New  York  Times,  11  October  2008.  18  September  2009.  http://nytimes/2008/10/12/washington/12missile.  html?_r=  2&oref=slogin&oref=slogin.

98Ibid.

99Pournelle,  Jerry,  and  Larry  Niven.  Interview  with  Geoffrey  Landis.  15  February  2004.  http://home.earthlink/~geoffreylandis/NPinterview.html.

100Niven,  Larry.  “Known  Space”  FAQ.  2  March  2004.  http://larryniven.org/reviews/h_summaries.htm.

101Pournelle,  Jerry,  and  Larry  Niven.  Interview  with  Geoffrey  Landis.  15  February  2004.  http://  home.earthlink/~geoffreylandis/NPinterview.html.

102Gannon,  Charles  E.  Rumors  of  War  And  Infernal  Machines:  Technomilitary  Agenda-  Setting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Speculative  Fiction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202.

103Benford,  Greg.  “Old  Legends.”  In  New  Legends.  Ed.  Greg  Bear  (Sydney:  Random  House,  1995),  pp.  301–302.

104Clarke,  Arthur  C.  Astounding  Days  (London:  Victor  Gollancz,  1989),  p.  162.

105Marx,  Gyogy.  “The  Martians’  vision  of  the  future.”  23rd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Budapest,  8–9  August  1996.  5  February  2004.  http://neumann-haz.hu/muvek/tudtor/tudos1/martians.stm.

106Broad,  William  J.  Star  Warriors—The  Weaponry  of  Space:  Reagan’s  Young  Scientist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5),  p.  104.

107Benford,  Greg.  “Old  Legends.”  In  New  Legends.  Ed.  Greg  Bear  (Sydney:  Random  House,  1995),  pp.  304–305.

108Spinrad,  Norman.  “Too  High  the  Moon.”  Le  Monde  diplomatique,  July  1999.  27  February  2004.  http://  mondediplo/1999/07/14star.

109Seed,  David.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old  Wa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90.

110Benford,  Greg.  “Old  Legends.”  In  New  Legends.  Ed.  Greg  Bear  (Sydney:  Random  House,  1995),  pp.  303–304.

111Heinlein,  Robert  A.  “The  Last  Day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7.  Expanded  Universe.1980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  1983),  p.  155.

112Clarke,  Arthur  C.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A  Vis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s  it  Happened  (London:  Voyager,  1999),  p.  424.

113Sawyer,  Robert.  “Author  has  Harsh  Words  for  Star  Wars  Plan.”  Toronto  Star,  18  August  1985.  2  September  2004.  http://sfwriter/asimov2.  htm.

114Ibid.

115Ibid.

116Ibid.

117Spinrad,  Norman.  “Too  High  the  Moon.”  Le  Monde  diplomatique,  July  1999.  27  February  2004.  http://mondediplo/1999/07/14star.

118Clarke,  Arthur  C.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A  Vis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s  it  Happened  (London:  Voyager,  1999),  p.  527.

119Bova,  Ben.  Assured  Survival:  Putting  the  Star  Wars  Defense  in  Perspectiv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4),  p.  142.

120Reiss,  Edward.  The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Wiltshir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42.

121Reagan,  Ronald.  Interview  in  News-week,  March  18,  1985.

122Hernandez,  Raymond.  “Questions  Arise  About  Resume  of  Challenger  to  Clinton.”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06.  http://nytimes/2006/03/23/nyregion/23kt.html?pagewanted=print&_r=  0.

123Pournelle,  Jerry,  and  Larry  Niven.  Interview  with  Geoffrey  Landis.  15  February  2004.  http://  home.earthlink/~geoffreylandis/NPinterview.html.

124Pournelle,  Jerry.  “Le  Monde,  SDI,  Space,  and  The  Council.”  CHAOS  MANOR  debates.  April  19,  2000.  2  March  2004.  http://jerrypournelle/debates/nasa-sdi.html.

125Spinrad,  Norman.  “Too  High  the  Moon.”  Le  Monde  diplomatique,  July  1999.  27  February  2004.  http://  mondediplo/1999/07/14star.

126Pournelle,  Jerry.  “Le  Monde,  SDI,  Space,  and  The  Council.”  CHAOS  MANOR  debates.  April  19,  2000.  2  March  2004.  http://jerrypournelle/debates/nasa-sdi.html.

127Ibid.

128Ibid.

129Bova,  Ben.  Assured  Survival:  Putting  Star  Wars  Defense  in  Perspectiv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4),  p.  321.

130Ibid.,  p.  280.

131RoboCop.  Screenplay  by  Edward  Neumeier  and  Michael  Miner.  Dir.  Paul  Verhoeven.  Orion,  1987.

132Brin,  David.  The  Postman  (Reading:  Bantam,  1987).

133Heinlein,  Robert  A.  “The  Last  Day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7.  Expanded  Universe.1980  (New  York:  Ace  Science  Fiction  Books,1983),  pp.  155–156.

134Clarke,  Arthur  C.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A  Vis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s  it  Happened  (London:  Voyager,  1999),  p.  423.

135Ibid.,  p.  424.

136Franklin,  H.  Bruce.  War  Stars:  The  Superweapon  an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57.

137Ibid.

138Spinrad,  Norman.  “Too  High  the  Moon.”  Le  Monde  diplomatique,  July  1999.  27  February  2004.  http://  mondediplo/1999/07/14star.

139Seed,  David.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old  Wa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90.

140Lipton,  Eric.  “Insiders  Projects  Drained  Missile-Defense  Millions.”  New  York  Times,  11  October  2008.  http://nytimes/2008/10/12/washington/12missile.html?_r=2&oref=slogin&oref=slogin.

141Clarke,  Arthur  C.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A  Vis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s  it  Happened  (London:  Voyager,  1999),  p.  425.

142Ibid.

143Powers,  Thomas.  Intelligence  Wars:  American  Secret  History  from  Hitler  to  Al-Qaeda.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02),  p.  332–334;  Benford,  Greg.  “Old  Legends.”  In  New  Legends.  Ed.  Greg  Bear  (Sydney:  Random  House,  1995),  p.  305.

144Powers,  Thomas.  Intelligence  Wars:  American  Secret  History  from  Hitler  to  Al-Qaeda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02),  p.  333–334;  FitzGerald,  Frances.  Way  Out  There  in  the  Blue:  Reagan,  Star  War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p.  560.

145Hoffman,  David.  “Cold  War  hotted  up  when  sabotaged  Soviet  pipeline  went  off  with  a  bang.”  Sydney  Morning  Herald,  28  February  2004.  18  September  2009.  http://smh.  au/articles/2004/02/27/1077676970856.html?from=storyrhs.

146Wright,  Bradford  W.  Comic  Book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Culture  in  Americ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293.

147“The  Corbomite  Maneuver.”  Star  Trek.  Script  by  Jerry  Sohl.  Dir.  Joseph  Sargent.  NBC,  1965.

148The  Rise  and  Rise  of  Michael  Rimmer.  Screenplay  by  Peter  Cook,  John  Cleese,  Graham  Chapman  and  Kevin  Billington.  Dir.  Kevin  Billington.  Cast:  Peter  Cook,  Denholm  Elliott,  Harold  Pinter,  John  Cleese.  Warner  Brothers,  1970.

149Niven,  Larry.  Convergent  Series  (New  York:  Ballantine,  1979).

150Franklin,  H.  Bruce.  War  Stars:  The  Superweapon  an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202.

151FitzGerald,  Frances.  Way  Out  There  in  the  Blue:  Reagan,  Star  War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p.  24.

152Scheer,  Robert.  With  Enough  Shovels:  Reagan,  Bush,  and  Nuclear  Wa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2),  p.  260.

153Keyworth,  George  A.  “The  Case  for  Strategic  Defense:  An  Option  for  a  World  Disarmed,”  1984,  in  Haley,  P.  Edward  and  Jack  Merritt,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Folly  or  Futur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6).

154Clarke,  Arthur  C.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A  Vis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s  it  Happened  (London:  Voyager,  1999),  p.  423.

155Taylor,  Chris.  How  Star  Wars  Conquered  the  Universe  (London:  Head  of  Zeus  Ltd,  2014),  p.  104.

156Kramer,  Peter.  “Star  Wars.”  2000.  In  The  Movies  as  History:  Visi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d.  David  Ellwood  (Gloucestershire:  Sutton,  2000),  p.  5.

157Jackson,  Patrick  Thaddeus,  and  Daniel  H.  Nexon.  “Representation  is  Futile?:  American  Anti-Collectivism  and  the  Borg.”  In  To  Seek  Out  New  Worlds:  Exploring  Links  Between  Science  Fiction  and  World  Politics.  Ed.  Jutta  Weld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p.  144.

158“Star  Wars  Dreams.”  BBC  Four  Storyville.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Leslie  Woodhead.  BBC,  2003.

159Graham,  Bradley.  “Missile  Defense  Failing  to  Launch  as  Voting  Issue.”  Washington  Post,  July  28,  1996.  A06.

160FitzGerald,  Frances.  Way  Out  There  in  the  Blue:  Reagan,  Star  War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p.  499.

161Quoted  in  Rhodes,  Richard.  Arsenals  of  Folly: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  (London:  Simon  &  Schuster  UK,  2007),  p.  230.

162Ibid.,  pp.  261–263.

163FitzGerald,  Frances.  Way  Out  There  in  the  Blue:  Reagan,  Star  War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p.  480.

164Ibid.,  p.  562.

165Marks,  Paul,  and  Ian  Sample.  “Recognizing  Friend  from  Foe.”  New  Scientist  2389:  5  April  2003.

166“THREATS  AND  RESPONSES;  Excerpts  from  Testimony  by  Clinton  and  Bush  Officials  to  the  Sept.  11  Commission.”  New  York  Times  March  24,  2004,  Late  Edition  Final.  A14.

167“StarWars  Databank.”  2  March  2004.  http://starwars/vault/databank/.

168Rhodes,  Richard.  Arsenals  of  Folly:  The  Making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  (London:  Simon  &  Schuster  UK,  2007),  p.  211.

169http://originalvidjunkie.blogspot.au/2011/07/never-got-made-files-66-cannonsCandelaria.  html?zx=f417fbd91e2a9fc.

170Gruenwald,  Matt.  Captain  America  #344  (New  York:  Marvel,  1988).

①谷神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位于小行星带的矮行星,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于1801年1月1日公布。——译注

②传说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在叙拉古用取火镜烧毁了马塞拉斯率领的罗马舰队。——译注

③一百年前的柏林是工业巨人的故乡,有西门子、德意志通用电力公司和德国通用电气,当时的柏林被人称为“Elektropolis”(亲电子的),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创新能力。——译注

④忧思科学家联盟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科学倡导组织,总部设在美国。其会员除了科学家外,还有许多普通民众。——译注

⑤有限核战争是指不使本国遭受核战争的巨大破坏,把自己拥有的战略核武器当作威慑力量加以炫耀,而在局部地区对核武器加以战术上的控制使用的一种战争方法。——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