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科普学习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奇峰怪石

书籍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作者:未知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奇峰怪石,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新月形沙丘

  
  沙漠像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大海,尽管有时飞沙走石,荒芜人迹,而其景色却充满了诗情画意。

  
  沙漠里的沙丘,有的形如新月,有的状如鱼鳞,有的如大海中的怒涛,有的如明湖中的波纹……但多数沙丘,形似弯弯新月,而且是向一个方向排列,人们称它为“新月形沙丘”。

  
  风,是形成新月形沙丘的主要力量。沙漠里的风在一定季节常保持一定的主要风向。大风吹起的沙粒,遇到地面的阻碍物,落下来堆成一个个沙丘。当风吹到沙丘时,受到了阻挡,不能再顺利前进,这时候,一部分风顺着沙丘斜坡越过顶部继续前进;另一部分风向沙丘两边分开,绕过沙丘两侧再前进。

  
  风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带动一部分砂粒与它同行。风遇沙丘,从沙丘顶部越过的风带走的砂粒比较少;而那些绕道从沙丘两侧经过的风,却把沙丘两侧的砂粒大量带走。这样连续不断地运动,使沙丘的中部顶着风吹来的那面凸出,两侧随着风向渐渐向前面伸出两个夹角,形成月牙儿的形状。

  
  新月形沙丘因为受到风对它的推动,本身也在渐渐地顺着风向移动,并改变形态。它的剖面一般是向风的一面平缓、背风的一面陡峭。当沙丘连成链时,便形成一条条的新月形沙丘链。

  
  天山天池的来历

  
  我国新疆境内的天山气势磅礴,仪态雄伟,天山上的天池更是秀丽多姿,仪态万方。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三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有传说,说这里是《西游记》中西王母举行

  
  “蟠桃盛宴”的地方。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天池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瑶池”。

  
  天池,海拔1980米,是一个狭长的高山湖泊,面积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0米,最深103米。从空中鸟瞰,天池宛如镶嵌在博格达冰峰峡谷里的一面银镜,溢彩流光。冰山下的山峦上,成片的云杉,墨绿茂密,亭亭玉立,湖光盈盈,将雪山白云塔松牧群倒映在其中。由于这里海拔高,离雪线近,冬季湖水结冰,形成优良的高山牧场。据测定,天地在气温、冰温、冰质、滑度等方面,均居全国天然冰场之冠。

  
  如此美丽的天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天池是一个冰川堰塞湖。上万年前,巨大的古冰川从山顶向下滑动,在高大的冰舌前形成一条冰碛垅大坝,而周围山体的崩坍使大坝不断加高。后来,冰消雪融,就形成了这个神奇莫测的“瑶池”。如今,在天池正面的大坝上,仍可找到古冰川从山上下滑时带有磨痕的冰碛石。

  
  昔日静寂的天池,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天池也愈发具有灵气了。

  
  钟乳石和石笋

  
  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一般都形成风景秀丽的景致。奇峰怪石,还有岩洞里各色各样的石笋、钟乳石,便是这风景的主角。它们像山间竹笋,像丛生的蘑菇,像下垂的冰柱,像擎天的中流砥柱,千姿百态。有的钟乳石,用手指轻弹,还会发出叮咚清脆的琴声。有时,无数纤细的钟乳石排列整齐,就像一挂美丽光亮的白色垂帘,令人暇想。

  
  我们知道,是水对石灰岩的不断溶蚀才造成此佳景。但钟乳石如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从上面垂下来;而石笋恰似雨后春笋从地面冒出来。

  
  石灰岩洞顶上有很多裂隙,每一处裂隙都有水滴渗出。当水分蒸发,就会留下石灰质沉淀。一滴一滴……年长日久,石灰岩洞顶上的石灰岩愈积愈多,终于生成一个乳头――这是钟乳石的“童年”时代。此后,乳头外又包一层石灰质沉淀,越垂越长,形成钟乳石。

  
  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石灰质在地面沉淀,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石笋底盘大,不易折断,因此“生长”速度快于钟乳石。当向下长的钟乳石与向上长的石笋接在一起时,就形成顶天立地的石柱,两头粗,中间细,宛如雕塑过一般;又恰似大海中的中流砥柱。

  
  华山特别险的原因

  
  我国五岳,早已闻名于世,并各具特色。如: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故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境内,素以惊险著称。华山东、南、西3面均为悬崖峭壁;惟有柱峰顶向北倾斜,打开了登华山峰顶的道路,自古便有“华山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有五大主峰,东、西、南、北、中宛如一朵花的几个花瓣,故称华山(古代“花”与“华”通用)。

  
  从华山脚下仰望,只见山峰高耸万仞,像利剑直插云霄;再看千尺  和百尺峡犹如天梯,险绝异常,令人望而生畏。

  
  华山为什么会这样险呢?

  
  翻开地质图,我们可以看到,秦岭北坡和渭河平原的交界地带,是一个正断层。秦岭仍在不断地升高,而渭河平原也在不断地降低。渭河平原海拔仅有400米,而华山海拔将近2000米,相比之下,一高一低,更显得华山奇峰突起,十分险峻。另外,华山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能经得起风、雨的长期侵蚀。否则早被风吹雨淋去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险正是华山不寻常的美。

  
  云南的路南石林

  
  诗人金瑛曾有诗《石林》:

  
  幽林何太僻,

  
  万石凿深宫。

  
  径转疑无路,

  
  山鸣似有神。

  
  ……

  
  这里描绘的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它在昆明东南120公里的路南县。

  
  在路南,到处可见岩溶的石峰丛林,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石柱遍地皆是,这些石柱如塔似笋。有的高悬半空,有的直插地面,有的洞穿石扉,别有一番天地。有许多峰顶在长期风化下成为粗扩的造型。整个石林,无不奇峭峥嵘,横生竖叠,千形百态,万象毕呈。更有大石林中的莲花峰,如一巨石芙蓉,鹤立于众崖之间,又有小石林中的少女峰――传说中阿诗玛的化身……

  
  曾有人说石林是“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奇峰插南斗”。石林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距今3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时,路南是巨大的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到了石炭纪,这里上升并长久地沉积,成为陆地,布满了厚度很大的海相石灰岩。当时,这里高温多雨,由于太阳的灼烤和雨水的冲蚀,石灰岩表面出现蜂窝一般的裂隙,水流沿这些裂隙向下渗透,逐渐溶蚀两旁的石灰岩,使裂隙更深更大,成为一道道的溶沟。久而久之,溶沟终于把它们分割成石林。随溶蚀作用的发展,渐渐地造出一片密布的石柱。景色美丽的岩石园林就这样形成了。

  
  除了云南的路南,在许多湿热、有发达垂直裂隙分布的石灰岩地区,也有岩石园林出现。在我国只有广东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和云南的路南三处石林。其中以路南的石林规模最大,景致最奇。

  
  “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浩瀚美丽的高原湖泊――青海湖。远远望去,那青蓝色的湖水,宛如一面锃亮的宝镜,嵌在皑皑雪山和茫茫草原之间,熠熠闪光。

  
  青海湖,古称鲜水、西海、卑禾羌海。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波”,意即“青色的湖”。面积4635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青海湖海拔3260米。这里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它四面环山,景色绮丽,尤其是夏秋季节,辽阔的草原铺上碧绒,五彩缤纷的野花更把大地点缀得如锦似缎。农田麦浪翻滚,油菜花一片金黄,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芬芳;湖面碧波万顷,鱼群欢跃,群鸟翱翔,好一幅壮丽的高原奇景。

  
  面积仅有0.8平方公里,位于青海湖西北部的鸟岛上,居住着约10万中候鸟。每年春天,大批的海鸟从印度、尼泊尔等地千里迢迢到青海湖繁衍生息,秋天又携儿带女返回南方。湖中还盛产无鳞裸鲤,俗称“湟鱼”,以肉嫩味美而著称。

  
  这里流传着有关青海湖形成的许多美妙的传说。那这颗高原上的明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鸟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距今200多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随地壳的运动,海底抬升隆起成为陆地,青海湖地区断层陷落而成为一个巨大的泄水湖,湖水东流入黄河。到距今13万年前的第4纪造山运动中,青海湖东岸的日月山异峰突起,封住泄水口,成为一个内陆湖泊。由于受大陆气候的影响,湖水的蒸发量大于注水量,湖水逐渐变浅,湖面逐渐下降,湖水中的含盐量浓度达6/1000,成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到目前为止,青海湖的面积仍在不断地缩小。

  
  鸟岛的形成,是水禽适应青海湖生态发展的结果。除了水禽的“祖居”原因之外,还与它们的食性大有关系。据调查,斑头雁喜食禾本科植物嫩草、淡水的眼子菜和浮游藻类;其他水禽喜吃鱼。常年冲积的泥沙造成的浅水面,有20多种营养丰富的浮游植物,导致湟鱼大量浮游,水禽云集觅食;加上布哈河三角洲盛产大量的罗氏早熟禾鲜草,形成一个食物链。而鸟岛正处在这个链环的中心;而且岛上还有几股涓涓清水,地温又较高,是水禽哺育幼雏的适宜场所。因此每年夏秋之时,水禽纷聚,形成鸟类群聚的奇观。

  
  沙漠“鬼城堡”

  
  在距乌鲁木齐市区100多公里的乌尔禾地区,方圆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处罕见的风蚀地貌,山丘和山峰被风吹成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像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如北京的天坛,有的像古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像古希腊的教堂……鬼斧神工,奇妙无比。在各式“建筑物”之间,有着谜一样的“道路”,弯弯曲曲,宛如出“城”的道路;但若真的沿线路走,便让人晕头转向。宛如在走诸葛亮的八卦阵图。这是在古生代的早二迭纪,距今大约2.5~2.7亿年,风的力量把这里的岩层变成今日的奇观绝景;风季里,大风在“建筑物”之间横冲直撞,发出似鬼哭狼嚎的怪声,阴森可怖,夜里更甚,故人称“魔鬼城”。

  
  风在一层层软硬不同的水平岩层  (多半是砂岩和粘土质的页岩)上长期侵蚀,而形成沙漠中的风蚀城堡,诸如“魔鬼城”。

  
  由于岩石本身的硬度不同,经过长期风化以及风挟沙粒的摩擦,松软的页岩很快被削低削平;或把岩层掏挖得深凹下去,残留在顶部的坚硬岩层又和凹下去的松软部分一起形成高低不同、奇形怪状的“建筑群落”。

  
  城堡中谜一样的道路是怎样形成的呢?

  
  风一般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岩石表面的裂隙要比其他任何地方更易受到侵蚀。这些原先分布于岩石表面的裂隙早就规定好了未来“道路”的基本路形,经过风沙长年的侵蚀,裂隙加深、加大,便形成鬼城堡里蛛网一样复杂的“道路”系统。

  
  峨眉佛光

  
  四川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来赞美它。云海、日出、佛光  (又名宝光)为峨眉金顶三大奇观。

  
  每当风静日朗的下午,游人从金顶舍身崖下望,会看到一个巨大的七彩光环浮于云际。光环从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次序排列,有时阳光较弱,看到的只是几道彩环,层次模糊。游人举手投足,均映在光环中,如镜子一般。过去有人认为是菩萨佛光,便称其为佛光。古人有诗描述佛光道:“云成五彩现奇光,形似尼珠不可方。更有一桩奇异事,人人影在人中藏”。

  
  为什么峨眉山会出现“宝光”呢?

  
  在多云雾的山区,人立于山上,如果阳光从背后射来,而人的前面是波云或雾时,人影就会投射在由云层或雾层组成的屏幕上。当太阳光照到云雾表面,先在表面水滴上发生衍射分光作用,原来白色的阳光就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光,这种光受到它们后面的水滴的反射,投入人们眼中,人就可以看到彩色的光环。光环的大小与云滴  (或雾滴)的大小有关,云滴  (或雾滴)越小,出现的光环越大;云滴(或雾滴)越大,光环越小。佛光出现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太阳光是否被云雾遮掩。如果浮云掩日,佛光立即隐没;云过日出,佛光会再次出现。

  
  峨眉山的环境较特殊,这里森林茂郁,山下河流交错,密如蛛网,水汽来源充足,常常云雾缭绕。因此出现这种现象的机会较多。

  
  佛光不只在峨眉山才有,只要条件适宜,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五台山峰顶如平台

  
  人人皆知,鲁智深削发为僧,杨五郎修身养性,文殊菩萨降生人世的地方都在五台山。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县境内,距山西省会太原230公里,方圆500多里,主峰叶头峰,海拔3058米。这里峰岳层叠,沟壑纵横,河水淙淙,林木碧耸,盆地与山峦交错。

  
  五台山历代佛事活跃,藏经丰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五台山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似台,分别为南台、北台、中台、西台、东台。五峰之内称台内,五峰之外称台外。

  
  五台山以北台最为著名,海拔3200多米,是五台山的最高点,顶上有石砌灵应寺和一个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水池。立于台巅北望,朦胧可见北岳恒山山脉,气魄雄伟壮观。放眼四望,一览无余,云海蒸腾,景色奇特。

  
  为什么五台山形状像五座平台呢?大约在二三千万年以前,这些“台子”的顶面原是一片平坦的地面,后来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使地面抬升隆起;再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水流、日晒等外力的剥蚀,破坏了原来的形态,分割成五座平台。现在平缓的台顶部分,就是过去地面的残存部分。

  
  五台山现已被列为我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区和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