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洞之美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章节:山、水、洞之美,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山景之美
构成风景胜地的山脉,必须是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或是危岩奇石,形象毕肖。再配以山石的绚丽色彩与林木苍翠的映衬,就显现其幽雅、清秀、雄伟、挺拔的风姿。综观山景之美,大体有四:
古人曾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黄山之美胜过五岳,摘天下群山美景之桂冠。黄山美于何因?原来黄山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花岗岩侵入体,它的矿物成分中由结晶颗粒比较均匀的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等组成,当岩体暴露于地表以后,长期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蚀和阳光的曝晒。岩石表面就产生均匀的“层层”剥落,岩体的轮廓显现出逶迤起伏的圆润线条,具有了独特的曲线美。再加上小块的开裂或崩落,在许多山脊、巨石上构成诸如“五老上天都”、“猪八戒背媳妇”、“仙人晒靴”、“犀牛望月”之类维妙维肖的形象。好事者再给以神话故事的解说,把僵死的石头或峰峦说得好像会走动,使游人获得神秘莫测的联想。
另外,花岗岩体在地壳运动中又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节理裂缝,甚至断层,再经过风化剥蚀,细小的缝隙逐步变成深邃狭窄的裂谷,如刀斧劈削一般。于是,在巨大的岩体间显现出群峰壁立,陡削万仞的“碧天削出金芙蓉”之妙景。同样的道理,也出现了“蓬莱三岛”、“梦笔生花”诸景,遂使黄山美景锦上添花了。
西岳华山、东岳泰山的部分山景,也同属这一类型。
桂林没有黄山那般雄伟峻峭的山岭,却以恬静、幽雅、娇媚而令人倾倒,特别在春雨迷茫的季节里,轻柔薄雾中隐现着青黛峰峦,一种天然的朦胧美不胜消受。无怪乎韩愈曾赞为“山如碧玉簪”,郭沫若也说:“拔地奇峰画卷开”,“奇峰八面玉玲珑”。
桂林山容的地质特征,在于当地石灰岩地层特别发育,岩层厚,倾角小,在亚热带多雨湿润的气候环境里,水溶液中含有丰富的碳酸,虽然是弱酸,溶蚀作用极微,但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也会发生“水滴石穿”的效果。这些具有腐蚀性的水在易于溶蚀的石灰岩缝隙中渗透流动,致使岩层的断裂或节理不断扩大,形成如柳宗元在《{家洲记》中所说的“桂州多灵山,拔地峭壁,林立四野”之奇景。此类山景,除广西外,云南、贵州等地也有大片分布。而路南的石林,景点集中,颇如大地上的“盆景”,则是更加典型了。
湖南大庸张家界至慈利索H峪一带山景,外貌颇与黄山相似,但其地质基础与黄山迥异,不是花岗岩山,而是沉积岩山。当地巨厚的石英砂岩与页岩地层特别发育,而且地层的倾斜角度极小,接近于水平。在地质近期,地壳上升过程中,纵横交错的节理与断层裂隙密布,几成网格布局。若干较大的裂隙,在风雨冰雪的交加侵蚀风化之下,逐步扩大,将完整的山体切割成纵向的大小不等的块体;每个块体的横向方向,又由于坚硬的石英砂岩不易风化而突出成为危岩,而易于风化的页岩则四入而成为洞龛,于是在崖壁间显现出参差的f岩。鬼斧神工的雕琢,就使这一带呈现出群峰林立,变幻离奇的山景了。再加上茂密的林荫,随处可遇的瀑布、急流、险滩。游人到此,常见曲径通幽、危岩倚天的奇景。浙江的雁荡山景区,也可归于此类,不过那里的岩石是由火山岩系组成的。
福建的武夷山,地处南方温暖湿润气候区,这里的山岩由白垩纪的砖红色砂岩、砂砾岩以及粉砂岩等构成,质地疏松,极易剥落。地层倾角亦小,近于水平。在地壳不断上升过程中,发生交错的节理与断裂缝隙,切割成悬崖峭壁,再加上风化侵蚀作用,形成既有黄山的峻拔峰峦,又有桂林的溶蚀地貌特征。在清溪与绿树的掩映下,构成碧水丹山的奇特景观。郁达夫曾写诗赞曰: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景不重。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这种独特的地质地貌现象,在广东北部的仁化县境内最为典型,分布面积也大,曾有“丹霞地貌”之称。只是古代粤北地处偏僻,文人学士不易前往,而不及武夷山开发较早而享誉中外了。
水景之美
既言游览胜地,山景与水景必然密切相依,只不过有以山景为主或以水景为主。如果从水景之美考虑,也就离不开江河、海洋、湖荡、泉水与瀑布五者了。
江河之美,在于水流穿越于重峦叠嶂之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著名的当首推长江三峡了。三峡风光为何如此旖旎?自有它的地质道理。早在三峡出现之前,当地是一背斜山区,地势高耸,不断上升,分隔开四川盆地与江汉盆地。于地质历史的晚近期间,江汉段的长江属于上游,具有溯源侵蚀的强大力量,也就是上游源头不断向四川方向前进,切穿背斜山区 (显然是峡谷形态),沟通四川盆地,扩大上游汇水区域,奔腾倾泻,冲出夔门,构成既富雄奇壮丽,又具幽邃多姿的峡江风光。诚如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在其《水经注》中描述的:
自三峡700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夏天发大水时,漫过丘陵,航道断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快马)御风(驾长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冲激)其间,清荣峻茂(水清、木荣、山高、草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相连不断)凄异(特感凄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今川东)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到唐代,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途中,行至白帝城遇赦时,买舟东下,不禁赞叹云: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时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海洋之美,固然有汪洋博大,舒展胸怀之感;即使站在岛上,亦有“雪浪银涛环四面,我来疑即是瀛洲”的诗意。但对一般海岸而言,必须配以岩石海岸的地貌特征,特别是质地坚硬的岩石 (如片麻岩、花岗岩、石英岩、石英砂岩之类)最佳,如北戴河、普陀山、厦门、连云港的五台山、青岛等地都有此共性。沿岸岩石经过汹涌澎湃的海涛冲击 (浪蚀作用),形成奇形怪状的天然石雕,人物、走兽,栩栩如生,令人不忍离去。在海岸砂净水清,海滩宽阔之处,有海岬护浪,构成海滨浴场,更能增加旅游的内容。
湖荡之美,大小咸宜。大者如包孕吴越的太湖,素有烟波浩渺之豪气,诚如文徵明诗云:“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太湖是在中生代晚期大规模的断层陷落基础上,加之地质近期海水撤退以后而形成的“残留湖”。面积小一点的,则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它是在地质近期岩石海岸的泻湖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它是被大海遗弃的湖泊。“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终成为国际闻名的旅游胜地。再小一些,如扬州的瘦西湖,它是长江冲积平原上的一段废弃河道,几经人工修整以后,遂成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游乐胜境。每当浓春之际,旅游者无不想到“烟花三月下扬州”!
至于绍兴的东湖,完全是人工开采石料 (凝灰岩)以后“废物利用”的
“石坑湖”,妙在经过人工的艺术修葺,峭壁奇岩,突兀峥嵘,洞窍盘错,天然成趣。正如吴鹭山《阮郎归》中所说的:
菱陂荷荡碧相连,吟情双桨边。恍疑身是武陵仙,时逢渔父船。岩中溜,洞中天,玲珑摇翠烟。闭鸥留我共延缘,翻飞还并舷。
泉水之美,也不鲜见。一为温泉,我国早在东周时代就已开发利用。因温泉而成为旅游胜地的首推西安华清池。这许是与唐玄宗、杨玉环两人的恋爱故事有关,再加上白居易《长恨歌》的渲染,更令人向往了。大凡温泉的出现,都与深断层有关,地表水沿深断层渗透到地热温度较高处,受热以后再涌出地面而成。
二是冷泉,也就是甘冽的泉水。自从唐代刘伯刍把全国宜于煮茶的水分为7等,即天下第一二……泉以后,格外引人注意。以无锡惠山的二泉和杭州虎跑泉为例,水味纯正,甘冽可口,是煮茶品茗的佳泉。这主要是当地的砂、页岩地层受断层的影响,泉水自裂隙涌出,岩层内所含的矿物质,特别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溶解其中,再经砂岩层的天然过滤,所以水清味甘了。一般而论,凡花岗岩、火山岩系及变质岩系中流出的泉水也都是较好的泉水。石灰岩中流出的泉水,水质可能次些,但其水量往往很大,于是很容易构成旅游景点。比如山西太原晋祠的难老泉,为晋水之源;洪洞县广胜寺的霍泉,为霍水之源。其流量极大,每秒可达2~3立方米,不仅灌溉了数以万计的附近田亩,而且泉口所在地古柏参天,林荫蔽日,又多古迹,产生了各种历史故事或迷人的神话传说。这两股泉水都是来自石灰岩地层,再加上断层以及假事整合面的交错,于是造成巨大的溶蚀洞穴或通道,再加上汇水面积大,所以一旦涌出地面,水量就可观了。在云贵高原上,类似的喀斯特地下河流出的涌泉,颇不罕见,有的地方除利用作发电外,也开辟为旅游景点。
瀑布风光也属常见的水景之美。特别是河流经过坚硬的岩层陡壁处,落差较大,遂成壮观的瀑布。以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为例,白水河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高60米,宽30米,倾入犀牛潭中,凭高作浪,轰然巨响,万练倒悬,云垂烟接,蔚为奇观。
浙江天台山的“石梁飞瀑”,堪称瀑布的另一绝景,在中方广寺附近,东来的金溪与西来的大兴坑溪汇合一起,水量大增,水势汹涌,冲破了潭口的软弱火山岩层,留下其上较为坚硬的岩石,形成天然的石桥(即石梁),而飞流从桥下喷坠而下,适逢高50米的坚实崖壁,银河直泻,声如雷鸣。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到此,赞不绝口,乘兴写下“第一奇观”4个大字,今刻在瀑布之旁的崖壁上,清晰可见,元代诗人曹文晦也写诗云:
山北山南尽白云,云中有水接天津。
两龙争壑那知夜,一石横空不度人。
潭底怒雷生雨雹,松头飞雾湿衣襟。
昙华亭上茶初试,一滴曹溪恐未真。
洞景之美
这也是旅游地学知识中引人注意的一个方面,有所谓“地裂神仙府”或
“别有洞天”之赞。能构成游览洞穴的地质条件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石灰岩地区的溶洞,占洞穴胜景的绝大部分。就我国来说,广西、贵州、滇东、湘西一带最为发育。赣北、皖南、苏南及浙北也有若干名洞。这些地方,古生代及三叠纪的石灰岩地层分布颇广,厚度大,地层倾角小,当地气候亦属亚热带环境,岩层容易被溶蚀,特别当地表雨水通过岩石缝隙渗透汇集成较大的水流在地下形成暗河或潜流以后,在平整的层面上流过,冲击、破碎,溶蚀岩体,使暗河道日益扩大。随着地壳上升,水流下降,原来的暗河河道就变成洞穴。多次升降以后,便形成多层的洞穴。这就是溶岩造洞的基本过程。洞壁间又由于高浓度的碳酸钙溶液徐徐流动展布,年长月久以后,形成碳酸钙结晶体(方解石),即所称的钟乳石、石笋之类,它们构成千姿百态的人物、飞禽、走兽、瀑布、宫殿等各种各样、形神兼备的景观,再配上富有妙想的名称或迷人的神话故事,游人到此,游兴倍增。
第二类洞景是大溶洞坍顶以后,乱石堆积而成,由无数小洞与岩石间的缝隙相互接连起来,人行其间,时而石壁贴胸,时而匐匍爬行,寄寓了另一番旅游的乐趣。例如江苏宜兴的张公洞即属此类。有时,这类“乱洞”也在大溶洞内据一隅所有,大小相配,扑朔迷离,亦自然成趣也。
至于江苏连云港花果山上分布着的众多若断若续的小洞,这是由于花果山在地质近期内山体不断迅速上升,山势十分陡峻,山石容易造成崩落,顺坡滚下,相互垒叠而成。本来这小洞并没有什么起眼,只因一部吴承恩的《西游记》,把这里作为故事的发祥地,于是这些平常的小洞身价骤增,游人到这里,探索奥秘,弄假成真了。这也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很好结合的一处范例。
第三类洞穴,发生在软硬岩层相间的地方,硬岩层(如石英砂岩之类)不易风化,往往形成突出的f岩;而软弱岩层 (如泥岩、页岩之类)则容易风化,被侵蚀成凹穴,根据其体积大小的不同,有些佛殿、神坛往往也建设在其中,善男信女,前来膜拜,旅游业也随之热闹起来,庐山仙人洞即属于此类洞景。火山岩系发育的地区,亦可见此类洞穴,如浙江雁荡山灵峰的观音洞,再结合断层裂隙,构筑成10层楼房寺殿,自洞口至顶层,有石磴377级,游人到此,颇有攀登“仙宫”之感。南方诸省白垩纪至早第3纪的红色砂岩发育区,亦多有此类洞景,如浙江永康方岩、四川北部峡谷地带常有所见,也都为佛寺僧人所占,游人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