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其他书籍 > 冰与血

第5章

书籍名:《冰与血》    作者:郑军
    《冰与血》章节:第5章,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直到那一天,BE公司将世界上第一座成为有价资产的冰山运送到阿曼外海,令人叹为观止的当代技术奇迹--冰山运输事业就此开始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人在厦门大学建立了面向海洋的第一个研究阵地,那就是厦门大学的海洋学系。1970年,这个专业恢复设置,开始了它新的历史。那时,闭关自守的中国还只能对近海资源作一些浅显的调查研究。

        九年后,一个身材很高的东北大个儿考进了这个系。他边学习、边观察、边思考。一年后,他对大家表态说,中国海洋学人的抱负不能仅仅是在近海捕鱼捞虾。中国必须从大陆国家转化成海洋国家。海洋学家作为这个宏伟事业的先锋,应该早早奔赴地球上的每处海域,包括遥远冷峻的两极,这才是我们的志向。这个人就是冰山运输技术体系的创始人孙毅然。

        不过,大学毕业后,孙毅然没有得到南极考察的机会,他只好留校任教,从事起普通科研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对万里之遥的冰山产生了浓厚兴趣。与许多专心致志于学术和职称的同事相反,孙毅然一开始就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钻研海洋科学的。在那个百废俱兴的时代里,"向科学进军","向大自然挑战"一类的口号也在他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在自己的领域里作出世界领先的成绩是孙毅然不可动摇的抱负。不过,历经几百年的地理大发现,发达国家探险者与海洋学家留给中国后来人的空白确实不多了。在那个开列着人类有关海洋之未竟梦想的名单上,冰山运输大概要算最有传奇性的一项了。

        将南极冰山拖运到干旱地区,这是人类早已有之的渴望。孙毅然当时就读到过七、八篇以此为题材的中外科幻小说。据说沙特的一个富翁还专门提供了百万美金来研究这个问题,结果不了了之。为了实现搬运冰山的目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船拖拽。但仔细思考后,孙毅然认为这也是最行不通的办法。因为运输冰山不是和大自然赌气,或者要证明自己的英雄气慨。它首先应该是一种经济行为,要考虑经济效益。用船拖拽,即使技术上行得通,最多也只能运输数倍于拖船本身载重量的冰山。假设用世界上最大的油轮干这个活,也不过拖拽一座百多万吨的冰山。那其实根本不算冰山,仅仅是一个大冰块。凭着油轮能够提供的速度和冰山那微不道的体积,当冰山被拖拽到低纬度地区时,几乎会融化干净。就是能剩下一些淡水,运费贵得大概也只有高级饭店买来供配制饮料之用。

        孙毅然与其他知识分子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奉行以问题为主,而不是以学科界限为主的研究原则。也就是说,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什么知识他就研究什么知识,而不受学科界限的制约。所以,孙毅然便以"冰山运输"这个问题为核心,前后钻研了近二十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其中甚至包括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因为什么样的国家急需淡水资源,这其中又有可能涉及怎样的国际争端,都是冰山运输必须考虑的问题。终于,靠着挤出业余时间、凭借着或许只能从近代科学史里才能见到的英雄主义精神,孙毅然一个人完成了冰山运输技术体系的"纸上谈兵阶段"。

        在历时近十年的研究中,孙毅然为这项无与伦比的专业技术确定了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比如,他给出了诸如"原水量"、"净水量"、"全程耗损率"、"选测"、"可控漂流"之类的专门术语。他发现,如果运输"原水量"不足一亿吨以下的小冰山,经济上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远不及安置在家门口的海水淡化厂。而要运输一亿吨以上的巨型冰山,世界上任何船只都无法进行这样的作业。所以凭船只拖运的方法完全行不通,必须让冰山自己乘风破浪,在大洋上开起来。而在当时,只有一种冰山运输方案是基于自主动力原则设计的,它叫作"科利纳法"。

        "科利纳法"得名于设计者,美国工程师科利纳。此人设计了一种"弗里昂推进器",以便给冰山安装自主动力。冰山内部和下面海水之间有高达十一度的温差。科利纳认为,只要设计好管道走向,管道中的弗里昂遇海水汽化,推动涡轮推进器,便可以产生动力;然后弗里昂通过导管回到冰山内部,遇冷重新凝结,循环使用。当然,完成这个过程还要配备许多辅助能源。这种推进器将被直接安装到冰山上,使冰山本身变成一条船。

        不过,孙毅然仔细研究了弗里昂推进器的设想后,发现即使真把它搞出来,功率仍然很有限。南极大陆周围那么多冰山之所以很少漂到低纬度,太阳照射产生的融化并不重要,最关键的原因是冲不破道道洋流和阵阵季风的包围圈,只能原地打转。只有动力相当强大的推进器才能使它们顺利踏上征途。由于核推进器会污染冰山,他把视线投到了氢燃料推进器上。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功率如此强大的氢燃料推进器,并且现有的此类推进器都不可能自由方便地装配在冰山上。于是,孙毅然又埋头钻研起工程技术问题,竟然以外行的身份设计出可以自由装卸的固态氢推进器。这种推进器长达三四十米,是人类技术史上仅次于宇宙火箭发动机的大家伙。这些大块头可以安装在冰山边沿海平面以下钻出的洞穴里。当冰山运抵目的地后,它们再被拆卸下来,安装到另一座冰山上,反复使用直到报废。

        为了使冰山运输更具可行性,孙毅然还研究了世界上主要的缺水地区,标出从南极到这些国家之间的可能航线。因为对于这些水下厚度超过百米的"巨轮"来说,传统航线只有参考价值。巨型油轮能随意通过的地方,冰山却未必能通过。再加上对洋流和风向的分析利用等等细节,孙毅然最终构造了一整套奇特的技术体系。除此之外,他还得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了解他们的供水政策,探寻他们购买冰山的可能性,甚至要估计最终可能是由那里的政府还是民间企业出资购买冰山,等等,等等。

        在此期间,作为专业海洋学家,孙毅然也努力争取实地考察的机会。他得到过几次随船去中山站、长城站的名额。当他真正踏上朝思暮想的南极冰山时,几乎所有的技术细节都在脑海里最终完成了。

        最为可贵的是,孙毅然既是远大的理想主义者,又是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现实到明白正规学术刊物对这种东西不会感兴趣,苦心钻研的结果也不会为自己评职称提供任何帮助。几乎从一开始,孙毅然就告诉极少数知道这项研究的朋友,他这个计划搞出来,是为了等待世界上的某个知音。当时他也认为,这个知音八成是来自欧美国家的某个富翁,因为他怀疑自己的同胞是否也有如此宏大的想象力和抱负。国营企业无法指望,民间企业又急功近利。孙毅然觉得,就是中国还有和他同样疯狂的人,肯定也和他一样是穷光蛋。

        为了找到这个识货人,孙毅然曾经把冰山运输技术的轮廓写成论文贴在网站上,甚至想用购买学术刊物版面的方式自费发表。就在这时,靠朋友的引荐,秦宇和孙毅然认识了。两个人一见面便竞夜长谈,很快就对正式启动冰山运输技术研究达成意向。当时秦宇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孙毅然对研究内容一个字都不要对外透露。

        "咱们就是要吃独食。将来这项事业真搞起来了,你有两成股份!技术入股。让那些只能看到巴掌远的短视眼自己哭去。"秦宇话粗理不粗,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听惯了委婉含蓄的孙毅然顿时大为感动。什么是知音?什么是诚意?眼前就是!

        "你真相信我研究的这些不是胡说八道?不是异想天开?我可只是个大学讲师呀。"他试探着问道。

        "讲师不讲师,那是别人评的,我有我看人的标准。"秦宇拍了拍孙毅然的肩膀,用哥们儿兄弟般的语气说道:

        "至于想入非非,我好多年前就被人这么议论过。我知道你的心情。"

        一米九零的孙毅然当时差点没落下泪。后来他承认,最终是长期不被凡夫俗子理解的苦恼把两个人联接到了一起。

        这时的秦宇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只有一条小机帆船的海运个体户,而是一个放眼世界市场的企业家了。他一眼就看到这个项目的巨大前景:"水资源缺乏症"困绕着整个世界,并且日益严重。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价格就象大城市的地价一样只涨不落。而孙毅然这整套含有极其复杂科技成份的技术体系一旦落实,又是别人极难仿冒的。秦宇虽然只有中专文凭,上学时成绩也很差,但却一直清醒地知道先进技术在企业利润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秦宇的一干生意伙伴自然不理解他这次新的冒险。它太超越常识了,除了"异想天开"这个陈旧的词儿,再没有合适的语言可以形容它。那些习惯于信任秦宇赌博天才的老伙计们这次也被他吓得"清醒"起来,纷纷婉言告退。人弃我取,秦宇反而更坚信冰山运输的价值。他干脆甩开以前的商业伙伴,完全掏自己的腰包,支持孙毅然把他的整套计划变成了现实。

        于是,从第一批七百万元研究经费开始,三千万、五千万……秦宇最终向孙毅然的研究小组投下了近两亿元人民币的研究经费和启动资金。然后,他又压上自己全部的商业信誉,通过高超的融资手段,聚拢起两亿美金,开始冰山运输业的旷世豪赌。2005年8月30号,秦宇和孙毅然作为活着的神、伟人、英雄,乘坐着"1-A号"冰山靠上阿拉伯半岛的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