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中国的儒学统治

师传和家法

书籍名:《中国的儒学统治》    作者:刘绪贻
    《中国的儒学统治》章节:师传和家法,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由于研习经学赋予平民跻身统治阶级的希望,并使统治阶级的成员免于跌至被统治阶级的境地,或者至少是给人们逃避赋税、劳役和兵役的机会,跻进儒生阶层并在儒生中出人头地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由于汉初所有经书都是通过幸免于难的儒生口授的,又给这种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了汉代儒学的变迁;但所有变迁都只是进一步为统治阶级,尤其是它的皇室成员的既得利益辩护的。

武帝初立五经博士,只有七家列入学官:《书》、《礼》、《易》、《春秋》各一家,《诗》三家;是《欧阳书》、《后礼》、《杨易》、《公羊春秋》、《鲁诗》、《齐诗》和《韩诗》。〔6〕这些五经官学得以在太学中向博士弟子讲授,它们具有权威和实际价值,因为研习它们是进入统治阶级或上层阶级的唯一途径。就像美国那些以讲纯正英语自豪的人极力抵制俚语一样,掌握了五经官学的在位者极力压制对这些经文做任何改动。另一方面,只要立于学官,就意味着盛名、高官和厚禄;而那些其学未立于学官或尚不满意其所处地位的儒生,为谋求皇族支持并建立新学派,便试图对五经官学做一番于皇族既得利益无害或有利的改动。由于不存在孔子经典的原本,使得他们可以攻击那些立于学官的儒生的学说与正统经学相悖。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希望官方承认他们对五经官学所作的部分改动。七家经学立于学官之后的80年间,关于现行经书与孔子原本是否一致的争执和论辩层出不穷,最后宣帝不得不召集当时所有名儒来公议诸家五经同异,并由他亲自作最后的裁夺。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不能将全部有关学派经书进行比较;而且事实上,其中很多学派经典后来已湮没无闻,也不容许我们进行全面比较。但是,从人之常情来看,我们很难否认宣帝只会选择那些更利于皇室统治地位的学派。这次会议的结果,授予博士官学学派由原来的7个增加至13个。《诗》没有变动。《欧阳书》之外增加了《大夏侯书》和《小夏侯书》;《后礼》由《大戴礼》和《小戴礼》所取代;《杨易》分为《施易》、《孟易》和《梁丘易》;《公羊春秋》分成《严氏春秋》和《颜氏春秋》。元帝时,《易》又增补《京氏易》。〔7〕五经官方学派增至14个。直到那时,立于学官的儒生仍在不遗余力地阻挠承认新学派。〔8〕由于他们得逞,西汉以后再未承认新学派。这14个学派就形成了所谓的“师传”。那些冀图进入官吏阶层的人,就得恪守“师传”,一字不易。〔9〕

虽然承认新学派的活动可以被阻挠,但在声威和既得利益的诱惑下,对经学的阐释和发挥仍持续不断。正如班固在东汉初年记载的那样: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10〕讫于元始[公元1—6],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11〕

东汉时期,“师传”为“家法”所取代。后者孳乳于前者。例如:《施易》、《孟易》和《梁丘易》本是师传,但后来《施易》分为《张易》和《彭易》,《孟易》分为《翟易》和《白易》,《梁丘易》分为《士孙易》、《邓易》和《衡易》。所有这些从师传分化出来的新学派便是家法,随后家法亦被立于五经学官,那些希冀跻身于统治阶级的人,不得不严格遵循,歧异往往被遏制。如永元(89—105)14年徐防上书:

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

今不依章句〔12〕,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浸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13〕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义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诏书下,公卿皆从防言。〔14〕

但是,这些做官的和站稳脚跟的儒生所倡导和支持的种种限制,终究难以阻止那些受既得利益,特别是声威驱使的、雄心勃勃的年轻的人。正如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一书中指出:

汉时不修家法之戒,盖极严矣。……而家法又各分专家……又如子既生孙,孙又生孙,云礽旷远,渐忘其祖。〔15〕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法并非异于师传,只不过是师传的诠释和发挥罢了。〔16〕从政治的意义上来看,家法和师传都是受同一性质的统治阶级支持的五经官学,所以它们不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从文化的观点看,师传的发挥——家法,部分地要归功于东汉时期为鸿篇巨制的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的纸的发明。西汉末年古文经学的出现,是儒学中一次更重要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