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宋代儒学统治的加强及其影响
《中国的儒学统治》章节:第七章 宋代儒学统治的加强及其影响,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上章中我们曾谈及,唐朝的崩溃是由于宦官和藩镇权势的膨胀。唐末,藩镇在打倒宦官后自己擅权,不仅结束了唐朝的统治,而且建立一些小王朝,使得国家四分五裂。由于其中有5个王朝略为强大,所以史家称这个时期为五代(907—960)。最后,有一位藩镇成功地消灭了其他藩镇,国家得以重新统一。其结果是宋朝(960—1279)的建立。宋代头两位虔信儒学的皇帝发现,晚唐和五代时期,藩镇的迅速发展和长期割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唐代儒生阶层之门还敞开得不够,未能吸收平民中所有有才干和胸怀大志的人,因而他们在聪明能干的领袖人物的领导下形成了强大的集团,进行叛乱。这就是宋太祖、太宗为什么殚精竭虑改善科举制以使儒生阶层尽可能开放,从而加强儒学统治的原因。其结果是,宋代儒学统治根深蒂固。除其他某些强有力的利益集团昙花一现之外,一般说来,儒生阶层垄断了官吏阶层,仅与皇族分享统治角色。
但是,由于体现其既得利益的社会制度的巨大扩展和深文周纳,儒生阶层遇到了除非进行改革就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面临这种要求改革的浪潮,大政治家王安石和著名哲学家二程兄弟与朱熹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王安石的失败和朱熹的成功,很清楚地表明:宋代统治阶级,尤其是它的儒生阶层,一方面是如何阻挠危及其既得利益的社会变迁,而另一方面又是如何首肯那些为其既得利益辩护的社会变迁的。这就导致了朱熹学说作为儒学正统学派在中国知识生活中的长期统治。下面,我们将分别予以探讨。
藩镇和宦官的兴衰
唐代之前已有藩镇,可在唐末五代时期,他们发展至极点。玄宗(712—756)初期,节度使均由熟谙军事的儒生担任。他们在这个职位上干得十分出色后,一般被擢升为宰相,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睃、张说、萧嵩、杜暹和李适之。当皇族的远支、一位知名的寒儒李林甫做了宰相后,他
疾儒臣以方略积边劳,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权,即说帝曰:“以陛下雄才,国家富强而夷狄未灭者,繇文吏为将,惮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图也。”帝然之,因以安思顺代林甫领节度,而擢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林甫利其虏也,无入相之资,故禄山得专三道劲兵处十四年不徙。〔1〕
在一批政治失意的士的帮助下,安禄山最终背叛了朝廷,篡夺了帝位。肃宗、代宗朝,整个帝国筋疲力尽。安禄山和其大将史思明死后,这些叛乱者在名义上臣服于朝廷。他们的许多追随者虽然向统治者家族纳贡,却依然拥兵自重。如宋祁记载: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一寇死,一贼生。迄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2〕
随着时光前进,另外一些不安于现状的野心家在政治上失意的士的协助下,伺机自立山头,扩大了藩镇集团。
大历[766—780]、贞元[785—805]之间,有城数十、千百卒夫,则朝廷贷以法故。于是阔视大言,自树一家,破制削法,角为尊奢,天子不问,有司不呵。……地益广,兵益强,僭拟益甚,侈心益昌,土田名器,分划大尽……赵、魏、燕、齐,同日而起;梁、蔡、吴、蜀〔3〕,蹑而和之。其余混澒轩嚣欲相效者,往往而是。〔4〕
极力遏制藩镇的结果,导致宦官如东汉末年重新得势。这也是发端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权倾一世。德宗时,由于受命镇压藩镇的儒生朱泚自己成为藩镇,皇帝开始疑虑,将一支军队置于任何一个大臣手中都是不安全的。于是,他任命自己亲信的仆人——宦官为御林军首领。可是,这些宦官得势后,也难以驾驭。据宋祁记载:
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慓士奇材,则养以为子〔5〕,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小人之情,猥险无顾藉。〔6〕
宪宗和敬宗(825—827)先后死于宦官之手。文宗(827—841)继位后,计划翦除以王守澄为首的、持有兵权的宦官。在另一宦官仇士良的帮助下,他取得了成功。可仇士良掌权后,发现皇帝的儒生宰相李训谋害自己,便同一批新近崛起的宦官武将,发动叛乱,杀害了朝廷半数的大臣。在其擅权的20多年中,为保持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他杀害了2位王子、1位公主和4位宰相。
直至唐末,掌握御林军的宦官集团几乎完全控制了中央政府。没有掌握军队的儒生集团,即使由于传统的关系,几乎所有的宰相都是它的成员,也软弱无能。因此,它通常总是被迫与拥兵自重的藩镇合作,以镇压持有兵权的宦官。昭宗时(889—904),宰相崔胤征召当时最强大的藩镇之一朱全忠入都消灭宦官集团。他成功了,700多名有权有势的宦官被处死。但自此以后,野心勃勃的朱全忠不再听命于崔胤,也不返回他的旧镇。在一群原来政治失意的儒生的怂恿下,朱全忠杀害了朝廷中包括崔胤在内的几百位儒生官吏,篡夺帝位,建立一新的王朝,自封为皇帝。其他的藩镇并不承认他为最高统治者,也纷纷称帝。连朱全忠建立的最强大的后梁一起,中国一时间分裂成11个王朝。这是一个变动的时代。儒家制度和道德烟消云散。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甚至于臣弑君,子弑父。朱全忠为其子所弑,而后者又为其兄弟所杀。简言之,中国由一群为争夺帝位而相互杀伐的藩镇统治着。这一时期由公元907年持续到960年。后唐取代后梁,后晋取代后唐,后汉取代后晋,后周取代后汉。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成功地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试图利用这支军队恢复儒学的统治。在统一中国的征途上,他英年早逝。其后,他的大将赵匡胤从他儿子手中篡夺了帝位,并建立宋朝。这位将军就是以心怀恶意著称的宋太祖(960—976)。
基本统一国家后,这位皇帝想到,唐代的崩溃和五代的纷争,主要应归咎于宦官和藩镇的得势,所以他千方百计地防止这种情况重现。如史书记载表明,他成功了。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宦官在宋代所受的限制。
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中更主幼、母后听政者,凡三朝。在于前代,岂非宦者用事之秋乎?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7〕
太祖又是如何运筹剥夺那些辅佐自己统一国家,战功卓著的将领的兵权以阻止他们变成不可驾驭的藩镇的呢?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因为它揭示了人性和人的利害关系。让我们摘录如下。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它,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糓,收其精兵,则……!”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顷之,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一旦黄袍加汝身〔8〕,汝虽欲不为,不可得也。”皆……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途。”上曰:“人生如白马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再拜谢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与结婚姻。〔9〕
玩弄了这番权术后,太祖召集帝国全部精锐部队齐聚京畿,并派遣他们轮流戍边。这些军队全由他选定的那些易于控制的人指挥。另一方面,他命令地方政府招募所有亡命之徒和凶残的市井无赖服役,并制订出一套十分行之有效的体制,以使他们相互钳制。他还不时挑选经过地方政府正规训练的年轻力壮的士兵充实亲军,以取代那些年老体弱者。
除了这种治军方法,宋代还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两者互相为用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使中国大约在300年间再未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