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限制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限制,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一、研究框架
为达成本章第一节所设定的研究目的,聚焦本章第二节拟定的研究内容,本研究制定如下研究思路和研究架构。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问题的由来、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等。第二章为文献探讨,介绍本书将涉及的一些核心概念,如社会科、社会科教科书、国家、国家认同等及涉及的相关理论作为后文论述展开的基础和依据;对已有关于台湾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和评价,进而阐明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第三章为教科书内容分析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说明为何选择台湾社会科70年代以来三个时期、四套教科书作为研究文本;编制分析工具,拟定主类目和次类目,同时对类目意涵进行详细的解说;制作内容分析类目表并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核。第四章在前三章基础上,依据内容分析类目表,统计和分析了二十四本教科书,包括量化和质化两个方面;对统计和分析的结果进行初步的讨论,从国家的四个维度(国土、人口、文化、主权)所呈现的三个时期社会科教科书中蕴含的“国家认同观”及其变迁进行剖析。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科教科书的国家认同教育会出现差别,那么,差别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有哪些促成因素?第五章则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台湾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观”的生成和变迁?也即探讨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观”变化的深层动因。第六章是本研究的总结,归纳了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研究发现,就台湾“天然独”的养成提出教育学的观点。由于台湾社会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观”以及“天然独”的形塑问题涉及面较广,本书亦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两岸将重归一统,本书在第六章也提出一些统一前后对台教育政策与建议。图1.1为本研究的逻辑架构图。
图1.1 研究架构图
二、研究限制
1.“解严”之后,台湾教科书逐渐从全岛统一的“统编本”变成“一纲多本”,开放民间出版社依据“课标”或“课纲”编纂、出版教科书。各民间版本自由竞争,聘任的编纂顾问和编写人员不一样,导致教科书编写理念、风格、内容、重点存有差异。不同学校,甚至不同教师选择的教科书版本也不一样。本研究教科书内容分析的文本包含统编本之1975年版(“国立”编译馆出版)、审定本之1993年版(“国立”编译馆出版),“九年一贯制”民间康轩2005年版和2015年版。限于研究时间及篇幅限制,审定本之1993年版仅限于“国立”编译馆版本,“九年一贯制”仅限于康轩版。尽管这几个版本在同期各个版本中的市场占有率、代表性、影响力是最大的,但仍未能代表台湾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的全部,因此本研究未能呈现台湾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的全貌。
2.“九年一贯制”课纲的“社会学习领域”并无“国编本”(“国立”编译馆出版),故无法作同一编写机构依据不同时期课程标准(纲要)编写教科书的差异性比较。台湾中小学教科书,不管是“统编本”还是“审定本”,均包含“课本”“教师手册”“学生习作”等。“教师手册”和“学生习作”对社会科教学效果同样产生影响,但本书的研究对象仅限定于课本及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
3.本书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做更多的实地调查。本研究访谈了十位1993年版、九年一贯制课程社会科课标(纲要)的起草者、教科书编写者、任课教师及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但由于时代久远,未能采访到1975年版及以前版本课纲起草者及编书负责人。对“教育部”“行政院”“总统府”可能对教科书编制产生间接或直接影响的“高层人物”也未能接触和采访,只能参考先行研究和其他二级文献。
4.本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三个时期、四套教科书的文本分析探讨台湾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的变迁。由于“天然独”养成的政治、社会、教育方面的因素很多,可谓错综复杂,故难以从社会科教育的角度做因果分析,也由于篇幅和能力的限制,对于台湾年轻世代“国家认同观”的形成问题未能作更为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