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一、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发展于20世纪初,早期的研究对象限于大众传播领域,之后逐渐为社会学、历史学及政治学研究所采用。美国学者伯雷逊(Berelson)在1952年曾为内容分析下过一个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45]韦伯则认为内容分析法是针对人类沟通的抄本及文献内容做出有效推论的一组程序,它能将文本中许多文字归类成很少的几个内容类别[46],其重要功用是能产生一种文化指标,指明信仰、价值、意识形态或其他文化系统的状态[47]。台湾教育学者黄光雄认为这种研究方法是为了弥补以往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在客观性或科学性上的不足而发展出来的一种以归纳为基础的“量化”研究方法。在应用价值上不只是针对传播内容作解说,且可推论传播过程产生的影响[48]。
以上学者的看法都强调了内容分析的“量化”和“客观”的特性,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传播内容中既有“明示讯息”,也有“潜在讯息”,后者是无法直接观测、难以量化的,但却又绝不可以忽视[49]。还有学者认为对于文献内容的分析不仅要重视次数,更要重视内容;不仅分析内容,也要关注形式;不仅分析文字,也要分析图片;出现于教科书的要分析,被排除在教科书外的相关文献也要分析[50];不仅作描述性分析,也要作诠释性分析[51]。正如韦伯所言,不论使用何种方法,解释都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资料本身并不会说话,所以研究者必须根据理论上及实际上的事物来解释它们的意义[52]。内容分析法可以说是透过量化的技巧与质化的分析,以客观及系统的态度,对文献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借以推论产生该文件内容的环境背景及其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量化适用分析构成文件物质的非推论材料,质化则用于探讨“潜在内容”,即为构成文件材料中的推论所蕴含的潜在意义[53]。80年代以来,内容分析逐渐从狭义向广义发生变化,主张定量考察和定性考察相结合的学者越来越多[54]。
几十年来,内容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亦逐渐扩及教科书、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育政策文本等。运用内容分析法,可以将教材文本中的文字、图表等非量化的文献资料,转变为客观的、可计量的数字和图表,为后续的诠释性分析提供间接资料;可以检视教科书的内容本质,评价教科书导入的偏见或宣传成分,发现教科书与其他书面资料意识形态和政治意涵的差异。
教科书的内容分析分为多种类别:概念的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编撰(edition or compilation)、描述性叙述(descriptive narration)、诠释性分析(interpretative analysis)、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和普遍化的分析(universal analysis)[55]。本研究主题为台湾社会科教科书的变迁,倾向于描述性叙述(descriptive narration)、诠释性分析(interpretative analysis)及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文本为几十年来台湾社会科教科书。采用内容分析法可以将教科书文本中具有相同意涵的语词归为同一类目,在量化分析之后呈现该时期社会科教科书的“国家认同”教育倾向,比如是“中国认同”多一些抑或是“台湾认同”多一些。内容分析法适合于长期间研究的纵贯式分析,借以探究研究对象发展的趋势[56]。本研究进行三个时期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与比较,即属于长期间研究的纵贯式分析与比较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有助于研究不同时期社会科教科书“意识形态”的论述转折和潜在意涵。
2.深度访谈法
访谈是建立在一种信念之上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语言交流和思想的表达,使不同的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理解”;同时通过提问和交流,人甚至可以超越自己,并接近主体之间视域的融合,而建构出新的、对双方都有意义的社会现实[57]。一般教科书研究大多着重于文本分析,而少从历史着眼,以致难以窥见教科书发展过程中纵横交织的复杂时空脉络、意识形态、学术潮流与人际互动。本研究则采取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试图透过关键人物口述其参与教科书编制的经历,去补充教科书文本分析所无法得知的过程资料。深度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还可以获得接近真相的事实和复杂的细节,了解受访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与文本分析相比,访谈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即时性和意义解释功能。实际上,本研究正是在与受访者的互动中不断得以推进的。
诚然,通过访谈法所获取信息的信度和效度往往会遭受质疑。受访者可能因个人的记忆衰退造成事件的描述重复和错误,也可能因为怀旧心理,将过去经验描述得过于美好,或因不愿回顾某些痛苦经历,而予以省略、简化、扭曲或辩护。因此,研究者除了要忠实于记录受访者的叙述之外,还应针对其因记忆、立场、情绪等因素可能引致的混乱、错误、矛盾,而需要补充搜集其他文献资料加以辅正。此外,对于同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会询问多个受访者,以相互核实与印证。深度访谈法是本书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重要补充。
本书主要采访社会科课标(课纲)起草小组的成员、教科书编写者、出版社社会组负责人、使用教科书的教师。访谈对象主要取自课纲及教科书附录之名录,部分来自于访谈对象的推荐。由受访者推荐访谈对象,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人和事,由此提高访谈的效果和质量[58]。
具体方法是在每次访谈之前,先设计好访谈提纲,以便提高访谈的效率和效果;访谈同时是开放式的,会根据受访者的即兴讲述,适时提出新的问题;受访对象有些是属于“独派”的,在与之建立互信之后,研究者再提出“敏感问题”,越是敏感的问题就越要注意提问的时机。
3.历史研究法
有学者把历史研究定义为系统搜寻资料以回答有关过去现象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教育机构、教育实践、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历史研究一般被认为是定性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尽管有些历史学家也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59]。
在历史研究中,“诠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性研究的对象必然是那些历史学家对之进行研究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因此,历史学家必须依靠其他人——比如,记者、法庭记录员、日记作者或摄影师——所做的事件记录。事件的记录意味着诠释行为,因为记录事件者的偏见、价值观和兴趣会使他们注意某些细节而疏忽另一些细节[60]。历史学家在解释历史事件时强调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因。他们把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归因于一些关键人物的行动、强大的意识形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经济的、地理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因素[61]。
本研究收集了台湾三个时期、四套社会科教科书,多种课标(课纲)及其他相关文献。在分析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观”生成原因时主要使用了历史研究法,通过诠释其与当时的政治氛围、社会环境与课程变革的关系,把握历史脉络中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并予以考察和分析。
二、研究步骤
本研究源于近年来台湾年轻一代愈演愈烈的“天然独”现象,目的在于比较不同时期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家认同观”的异同,揭示台湾小学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的变迁,也希望通过研究透视“天然独”形塑过程中教育的作用。除了对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本研究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纲要)编制人员进行了访谈、作了实地调研。最后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就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对台教育政策方面的建议。以下即研究的具体步骤:
1.确认研究问题
台湾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如“反旺中”“反服贸”“反高中课纲微调”等,一个潜在的主题就是“反中”,而“反中”又显现了年轻学生“台独”的明显倾向。那么何以如此呢?在他们之前所学习的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究竟发生了何种改变?台湾解严前后,社会和历史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政治与教育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联系?笔者试图从小学社会科课程发展的视角,去揭示教科书中“国家认同观”的变迁及台湾“天然独”养成的缘由。研究者于2015年10月下旬初拟了研究题目与研究思路。
2.归集及阅读相关文献
自2015年11月起,研究者着手文献整理与研究主题、纲目的细化,同时办理赴台短期研修的相关手续。研究者于2016年2月17日赴台,2016年6月27日返回中国大陆,在台历时四个多月。在入台初期,在教授的指导下,确定了小学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天然独”等关键研究内容,确定“内容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充分利用“国家”教育研究院之教科书图书馆(收藏有台湾光复后至今全台中小学教科书),“国家”图书馆及其博硕论文资讯网,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及其馆藏查询系统,归集相关文献并加以阅读,以厚实研究者的先备知识。
3.选取研究文本
根据研究目的,考虑到代表性及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所选文本为台湾1975版小学社会科四年级至六年级的课本六册,1993年版小学社会科四年级至六年级的课本六册,九年一贯课程民间康轩2005年修订版和2015年修订版四年级至六年级的课本各六册,合计二十四册。关于文本选择,后文再作补充说明。
4.发展教科书内容分析类目
本研究内容分析类目表以自行研发为主,部分参酌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者于2016年6月编制出内容分析工具:台湾小学社会科“中国化”暨“台湾化”分析主题类目表。
5.检核内容分析主题类目表之效度与信度
研究者初步编制了“台湾小学社会科中国化暨台湾化主题类目表”后,于2016年5月下旬至六月初,联系台湾五位课程领域和社会科教材领域研究专家(详见表3.2),通过发送电子版或登门递送纸质版表格的方式,征求专家修改、调整、补充意见,进行专家效度检测。在此基础上,形成效度较高的成熟的主题类目表。此外,研究者又于2016年6月下旬7月初,邀请三位课程与教学专业研究生,一位社会科教师(教育学硕士)作为评分员(详见表3.4),进行评分员信度检验,以检测内容分析类目表在信度方面是否符合统计学意义上的要求。
6.访谈与调研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不止于教科书内容分析,为了揭示教科书“国家认同”教育变迁背后的政治与社会动因,研究者于2016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访谈了十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课纲(课标)起草小组成员、课程理论专家、教材出版商相关负责人、教科书执笔者、使用教科书的任课教师,以此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发掘了教科书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62]。
7.教科书内容分析
2016年9月至10月,研究者依据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台湾小学社会科中国化暨台湾化主题类目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文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内容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客观系统地对1975年版、1993年版、九年一贯民间康轩2005年版和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文本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呈现了四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台湾小学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变化的轨迹。
8.撰写和修改
撰写是研究者与研究文献、研究资料互相对话的过程。在撰写过程中,补充资料,调整思路,不断修改与完善,以期做到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此阶段自2016年6月起至2017年3月底结束。
* * *
[1] 任冬梅.试论台湾学运的历史沿革与演变特点[J].台湾研究,2014(6):79.
[2] 旺中案,即旺旺中时并购中嘉案,为台湾一个媒体并购案,起因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自2011年起向“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提出并购“国内”主要有线电视系统业者之一的中嘉网路。
[3] 本报记者.无视学者反对NCC果然通过旺中购并中嘉[N].苹果日报,2012-7-26.
[4] 林晓云等.“拒媒体霸凌 捍卫言论自由”反旺中700学生怒吼[N].自由时报,2012-8-1.
[5] 本报记者.学生发动 拜拜拒买旺旺[N].苹果日报,2012-8-11.
[6] 本报记者.反旺中垄断 九千人上街[N].苹果日报,2012-9-2.
[7] 刘力仁等.反媒体垄断 近万人上街抗议旺中[N].自由时报,2012-9-2.
[8] 本网采编.拒黑手 反垄断 要新闻自由——壹传媒签约前夕占领“行政院”行动[EB/OL].http://coolloud.org.tw/node/71679,2012-11-25.
[9] 国民党的党旗颜色以蓝色为主,民进党的党旗以绿色为主。以国民党为首的一些党派,包括亲民党、新党等倾向于统一,被称为“泛蓝”阵营;以民进党为首的一些党派,包括“台联党”“时代力量”等主张“台湾独立”,被称为“泛绿”阵营。
[10] Russell Flannery.旺旺掌门人蔡衍明称雄2012台湾富豪榜[EB/OL].http://forbeschina/review/201205/0017019.shtml,2012-5-24.
[11] 香港黎智英在台湾创办的《苹果日报》《壹周刊》具有美资背景,亦是台湾传媒界的重镇,属亲绿媒体。
[12] 王晓波.是反“中国因素”,还是反媒体垄断[J].海峡评论,2013(2):82.
[13] 杨毅.学生高唱向前行 台湾民主倒退噜[N].中国时报,2014-3-19.
[14] 林思慧等.200学生强攻议场 爆冲突[N].中国时报,2014-3-19.
[15] 杨毅等.反服贸战火延烧 政荡“国会”沦陷[N].中国时报,2014-3-20.
[16] 蔡佳泓、陈陆辉.“中国因素”或是“公民不服从”——从定群追踪样本探讨“太阳花学运”之民意[J].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2015(4):574.
[17] 黄恐龙.野生的太阳花[M].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16.
[18] 黄恐龙.野生的太阳花[M].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32.
[19] 吴柏轩等.上街头怒吼 高中生促撤黑箱课纲 拟升高抗争[N].自由时报,2015-7-6.
[20] 吴柏轩.反黑箱课纲 学生冲“国教署”抗议[N].自由时报,2015-7-14.
[21] 本报记者.反课纲 学生冲进“教育部长”室[N].苹果日报,2015-7-24.
[22] 陈鸿伟等.反课纲生呛父亲“离我远一点”[N].中国时报,2015-8-1.
[23] 黄政杰.再评高中生反课纲微调事件[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5(10):18-32.
[24] 黄政杰.高中课纲微调的关键问题:台湾史课程的争议焦点[J].课程与教学,2016(1):3.
[25] 范凌志.王晓波:改回课纲 马英九将成历史罪人[N].环球时报,2015-8-5.
[26] 黄政杰.高中课纲微调的关键问题:台湾史课程的争议焦点[J].课程与教学,2016(1):3.
[27] 本报记者.课纲“懒人包”12张图点出4争议[N].苹果日报,2015-7-30.
[28] 范凌志.王晓波:改回课纲 马英九将成历史罪人[N].环球时报,2015-8-5.
[29] 李欣芳.小英:“台独”是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N].自由时报,2014-7-20.
[30] 林浊水.年轻世代的自然独(一)[EB/OL].http://thinkingtaiwan/content/2275,2014-7-25.
[31] 林浊水.不知不觉的“台独”和国家人格分裂症——“自然独”(二)[EB/OL].http://thinkingtaiwan/content/2317,2014-8-8.
[32] 本报记者.台湾年轻世代“天然独”逾八成[N].自由时报,2015-11-19.
[33] 林泉忠.何谓“天然独”——台湾与香港新一代“去中国”思维的特征[EB/OL].http://aisixiang/data/94859.html,2015-12-8.
[34] 张红日.蔡英文接受美国媒体专访 对“九二共识”表态[EB/OL].http://guancha.cn/local/2016_07_22_368470.shtml,2016-7-22.
[35] 罗添斌等.本报封关民调 蔡47.98%朱14.80%宋10.29%[N].自由时报,2016-1-5.该报进一步交叉分析各年龄层选民对三组候选人的支持度,蔡都大幅领先。其中,在20至29岁的年轻族群,蔡英文获得过半54.62%支持,其次是宋楚瑜的13.85%,居末的朱立伦仅获得4.62%支持。
[36] “绿化”意指“台独”政治势力增加,社会上的“台独”氛围浓厚。
[37] 南海仲裁案,即所谓“菲律宾控告中国案”,是一个临时组建的仲裁庭就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进行的所谓“裁决”,其实质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
[38] [韩]权五铉、沈晓敏.韩国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85.
[39] 参见附录一:台北某小学2015年度四年级(下)课程表。
[40] 张达智.华邮专访黄智贤:蔡英文的“台独”宣言[N].中国时报,2016-7-28.
[41] 查文晔等台学者:“台独”分子用日据史“去中国化”是毒害青年[EB/OL].http://news.china/focus/taiwan/11165943/20151026/20630683.html,2015-10-26.
[42] 林天佑等.教育政治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1):6.
[43] 蒋永佑.蔡英文当局正式公告废止微调课纲[EB/OL].http://news.ifeng/a/20160601/48893591_0.shtml,2016-6-1.
[44] 台湾即将推出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改革,一般称之为“十二年国教”,实行小学到高中一贯制的国民义务教育。
[45] B.Berelson,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Free Press,1952:2.
[46] R.P.Weber.内容分析法导论[M].林义男、陈淳文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11.
[47] R.P.Weber.内容分析法导论[M].林义男、陈淳文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6.
[48] 黄光雄、简茂发.教育研究法[M].台北:师大书苑,2003:229-254.
[4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8.
[50] 欧用生.“我国国民小学”社会科“潜在课程”分析[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90:14.
[51]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392.
[52] R.P.Weber.内容分析法导论[M].林义男、陈淳文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119.
[53] 欧用生.“我国国民小学”社会课教科书中意识形态的批判[J].新竹师专学报,1985(12):101.
[5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8.
[55] 概念的分析:描述概念的精义或一般的意义、确认概念的不同意义或在各种例子中描述概念的适当用法;编撰:文献的编辑与出版,可按年代顺序保留下来,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助益;描述性叙述:针对某件事作描述性叙述,依年代告知其始末的故事,虽然叙述的重点在于描述事件的细节,但事实上它是故事的延续性与流程的综合;诠释性分析:将某教育事件与该期间内其他事件联系起来,包括同时发生的经济的、社会的与政治的事件,即对该事件的研究,不采孤立而在较宽阔的脉络中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即把当时与其他期间教育事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作质的比较分析,此种分析可以标示一致的趋势、一系列独特的情境或开展新的方向;普遍化的分析:学理的分析或哲学的分析,历史的例证、过去趋势的规则以及事件的顺序所提议的命题,皆可用来解释教育事件的进程。参见: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5:460-462.
[56]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5:466.
[57]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9.
[58] 关于本研究受访人情况请见附录二:访谈记录和附录三:受访人基本情况汇总表。
[59] [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D·博格、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26.
[60] [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D·博格、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26.
[61] [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D·博格、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44-545.
[62] 详见附录二: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