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

第三节 文化(语言)维度之“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三节 文化(语言)维度之“国家认同”教育,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文化同质性越高,国家及其政府运行的成本越低,可以说,文化是民族国家得以维系的关键因素[27]。中国几千年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是主流,是大趋势,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因其先进性、开放性、包容性而从未断裂过。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大力推行“国语”运动,“皇民化”运动,用意无外乎割裂台湾和中国大陆在文化上的联系,传播日本书化,维护殖民统治。台湾光复后,蒋介石当局禁说日语,禁用日文,“去皇民化”,60年代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意图也莫过于维护统治的稳定和遏制台湾本土意识的生长。文化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至少应包括风俗习惯、语言、历史记忆、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文学艺术等。台湾社会科三个时期,四套不同的教科书中中国文化多一些还是台湾本土文化多一些?如何阐述台湾文化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由于文化是民族国家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统计和分析教科书中关于文化的描述,可以窥见台湾各个时期社会科教科书的“国家认同”教育。



一、1975年版教科书


由表4.11可以得知,1975年版六本社会科教科书中,次类目3-1“中国文化(书法、京剧、中医、国画)”出现了2次,所占比例为0.55%;次类目3-2“源于中国的台湾文化”1次都没有出现;次类目3-3“汉语、国语”出现了3次,所占比例为0.82%;次类目3-4“在中国发生的中国故事”出现了18次,所占比例较高,为4.95%;次类目3-5“与台湾相关的中国故事(事件)”出现的频次为7,所占比例为1.92%;次类目3-6“中国历史人物(不包括台湾历史人物)”出现的次数最多,为74次,所占比例为20.33%;次类目3-7“中国古代科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浑天仪、本草纲目、地震仪等”出现了16次,所占比例较高,为4.40%。那么,在“文化(语言)”维度,“中国化”倾向次类目总共出现了120次,所占比例为32.97%(120/364)。

在“台湾化”倾向次类目方面,次类目3-8“台湾文化”、3-10“台湾本土语言”各出现了1次,所占比例为0.27%;次类目3-9“原住民”文化”和次类目3-11“原住民”语”都没有出现;次类目3-12“在台湾发生的台湾故事(事件)”出现了6次,所占比例为1.65%;次类目3-13“在台湾的中国历史人物:一般认为是中国历史人物,但主张台湾独立的台湾人认为是台湾历史人物的”出现了12次,所占比例为3.3%;次类目3-14“台湾历史人物”没有出现。那么,在“文化(语言)”维度,1975年版“台湾化”倾向次类目六册共出现了20次,所占比例为5.49%(20/364)。

表4.11  1975年版文化(语言)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续表

在1975年版社会科全六本教科书中出现了20次的“台湾化”次类目,其中,次类目3-13出现了12次,谈及的人物是“郑成功”(11次)和连横(1次)。郑成功作为反清复明的明朝将领,打败荷兰军队、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列入“中国化”类目本毫无疑义。但是,如前文所述,“台独”分子却时常把郑成功父子作为台湾“开国”的始祖之一,不得已才根据多位专家的建议,将“郑成功”和“郑经”列入“台湾化”类目。尽管如此,考察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郑成功”和“连横”所处的语境,发现关于两位历史人物的介绍恰恰反映了教科书潜在的“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观。

1975年版教科书中的“郑成功”集中出现在第七册第四单元《光复台湾的两位伟人》。这里的“两位伟人”,指的是蒋介石和郑成功。且看郑成功的功绩:

他为了取得反攻复国的根据地,决心收复台湾。他先攻下澎湖,然后进攻台湾,在台南安平港附近的鹿耳门登陆。等到安平城里的荷兰人从梦中惊醒,已经挡不住上岸的郑军了……荷兰人不得已,只好向郑成功投降,离开了台湾。沦陷了三十八年的台湾,从此光复了[28]。

在1975年版教科书文本中11次提到的“郑成功”有9次直接讲述郑成功反清复明、光复台湾的事迹,因此,“郑成功”一词的“台湾化”倾向就大打折扣了。

1975年版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专门讲连横,课名就叫《爱国史学家连横》。连横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期间历尽艰辛,坚持创作,其所著《台湾通史》坚持一个中国的正确史观。且看教科书中是如何介绍连横先生的:

连雅堂十八岁那年,满清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同胞抵抗日军,奋起作战。他把亲眼所见抗日资料收藏起来,日后可以根据资料写历史。他从三十一岁开始,写了整整十年,完成了一部《台湾通史》。他深深知道,如果中国人自己不写台湾史,而让占据台湾的日本人来写,一定会歪曲事实,使中国人忘了过去,也忘了自己!

……

民国成立后,他旅游大陆的名山大川,写了许多诗。他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爱国精神……[29]

文中所述连横“爱国”,其所爱之“国”当然是中国,从以上节选教科书文本可以看出,连横虽是台湾历史人物,但“连横”一词却没有“台湾化”倾向。

比之1993年版、2005年版和2015年版(见图4.3),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的“中国化”次类目所占比例最高,高达32.97%。那么,这些次类目都涉及什么主题或内容呢?如表4.11所示,1975年版教科书“中国化”次类目集中出现在第九册和第十册,所占全六册比例为66.67%(58+22/120),其中又有58次属于次类目3-6“中国历史人物(不包括台湾历史人物)。”主要讲述中国先哲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王阳明及古代科学家张衡、李时珍、毕昇等人的故事。另外,在第十册第四单元《中国人的爱国情操》,专门讲述屈原、苏武、戚继光、黄八妹等人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更为直接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中国)气质。

从以上量的和质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语言)维度,1975年版教科书具有极为鲜明的“中国化”色彩,哪怕是为数不多的“台湾化”倾向语词也蕴含着“大中国”“大一统”的意涵。毋庸置疑,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灌输给学生的是“一个中国”“台湾属于中国”的国家认同观。



二、1993年版教科书


如表4.12所示,1993年版六本社会科教科书中,次类目3-1“中国文化(书法、京剧、中医、国画)”出现了14次,所占比例为4.26%;次类目3-2“源于中国的台湾文化”1次都没有出现;次类目3-3“汉语、国语”出现了2次,所占比例为0.61%;次类目3-4“在中国发生的中国故事”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22%;次类目3-5“与台湾相关的中国故事(事件)”出现的频次为7,所占比例为2.13%;次类目3-6“中国历史人物(不包括台湾历史人物)”出现的次数较多,为11次,所占比例为3.34%;次类目3-7“中国古代科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浑天仪、本草纲目、地震仪等”出现了7次,所占比例为2.13%。在“文化(语言)”维度,“中国化”倾向次类目总共出现了45次,所占比例为13.68%(45/329)。

在“台湾化”倾向方面,次类目3-8“台湾文化”出现了1次,所占比例为0.3%;次类目3-9“原住民”文化”出现了2次,所占比例为0.61%;次类目3-10“台湾本土语言”和次类目3-11“原住民”语”都没有出现;次类目3-12“在台湾发生的台湾故事(事件)”出现了3次,所占比例为0.91%;次类目3-13“在台湾的中国历史人物:一般认为是中国历史人物,但主张‘台湾独立’的台湾人认为是台湾历史人物的”出现了2次,所占比例为0.61%;次类目3-14“台湾历史人物”没有出现。那么,在文化(语言)维度,1993年版“台湾化”倾向次类目六册共出现了8次,所占比例为2.43%(8/329)。

对比表4.11可以看出,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不管是“中国化”还是“台湾化”,不管是所占比例还是绝对数量,比之1975年版教科书都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在“中国化”方面。

表4.12  1993年版文化(语言)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续表

在“中国化”次类目方面,1975年版教科书出现最多的是次类目3-6“中国历史人物(不包括台湾历史人物)”,1993年版则为3-1“中国文化(书法、京剧、中医、国画等)”,14次,占总数(45次)的31.11%(见表4.12)。其中,在第十册第三单元《中华文化的内涵》出现了12次。该单元共分为九课,前八课介绍了我国的建筑、书法、绘画、文学、戏剧、医药、科技和哲学思想,最后一课作为总结,阐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文中频繁出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等带有明显“中国化”“一个中国”色彩的字词,处处体现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联结。例如,在该单元的前言部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的融合,中华文化也不断地更新,不但促进了民族的成长与发展,更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从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文物,介绍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色,让大家对中华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30]。

在第五课《戏剧》中有:

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华文化内涵中极重要的一环。它结合了文学、音乐和舞蹈借由表演者生动的说唱与肢体动作,表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及情感[31]。

另外,在第六课《医药》中出现了“国人”一词:

扁鹊、华佗和孙思邈等,都是中国古代出色的名医,为中医的治疗观念和方法,留下了典型的范例。把脉、针灸和推拿是中医常用的诊疗法,不但广为国人所接受,也受到国际间的重视[32]。

这里的“国”当然指“中国”,也是台湾人民的“国”,“国人”一词带有“本国”意涵,由此可窥见编书者的统“独”立场。

关于台湾文化的大陆渊源,第七册第三单元《台湾的开发》中的第2课《我们的祖先》介绍得非常清楚:

近四百年前,大陆沿海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居民,就开始大量渡海移民到台湾。后来,还有很多大陆其他各省的居民陆陆续续迁居到台湾。这些来自中国大陆不同地方的居民,将大陆的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带到台湾,并为开发台湾贡献了力量[33]。

在“台湾化”次类目方面,1993年版教科书出现了8次,其中有4次出现在第七册(见表4.12)。4次中有1次谈及郑成功父子,其余3次介绍台湾非常著名的“牡丹社事件”“大湖事件”“雾社事件”等。“郑成功”和“郑经”具有“中国化”色彩不再赘述,这几个事件,同样是在“抗日”“爱国”“光复”的语境下阐述,因此“台湾化”倾向并不浓厚。

综上所述,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比之1975年版,“中国化”和“台湾化”次类目出现的次数和所占比例都下降了许多,但考察“中国化”和“台湾化”次类目出现的语境,仍然显示了教科书编写者重视台湾和中国大陆在文化上的联结,突出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圈的意图。因此,尽管比之1975年版有所弱化,但1993年版教科书传递给学生的仍旧是较为明确的“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观。



三、“九年一贯制”教科书


由表4.13所示,2005年版六本社会科教科书中,次类目3-1“中国文化(书法、京剧、中医、国画)”出现了12次,所占比例为3.50%;次类目3-2“源于中国的台湾文化”出现了1次,所占比例为0.29%;次类目3-3“汉语、国语”、次类目3-4“在中国发生的中国故事”和次类目3-7“中国古代科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浑天仪、本草纲目、地震仪等”没有出现;次类目3-5“与台湾相关的中国故事(事件)”出现的频次为1,所占比例为0.29%;次类目3-6“中国历史人物(不包括台湾历史人物)”出现了2次,所占比例为0.58%。那么,在文化(语言)维度,“中国化”倾向次类目合计出现了16次,所占比例为4.66%(16/343)。

在“台湾化”方面,次类目3-8“台湾文化”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17%;次类目3-9“原住民文化”出现了3次,所占比例为0.87%;次类目3-10“台湾本土语言”出现了1次,所占比例为0.29%;次类目3-11“原住民语”1次都没有出现;次类目3-12“在台湾发生的台湾故事(事件)”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17%;次类目3-13“在台湾的中国历史人物:一般认为是中国历史人物,但主张‘台湾独立’的台湾人认为是台湾历史人物的”出现了5次,所占比例为1.46%;次类目3-14“台湾历史人物”出现了2次,所占比例为0.58%。那么,在“文化(语言)”维度,2005年版“台湾化”倾向次类目六册共出现了19次,所占比例为5.54%(19/343)。

表4.13  2005年版文化(语言)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续表

如前文所述,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中华文化的内涵》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建筑、书法、绘画、医药等传统文化,但2005年版只是在少数单元零星提到,并没有专门介绍,在课程中的重要性降低。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文化(语言)维度16次的“中国化”次类目中,有6次是在不同单元提到的“三合院”(属于“中国文化”次类目中的“建筑”范畴),而1993年版则用1课的篇幅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和园林。另外,2005年版教科书两次提到的“戏剧(京剧)”,两次提到的“书法”,在1993年版教科书中各用1课的篇幅专门介绍。关于“三合院”,2005年版教科书并未提到是“汉人”或中国的传统建筑,而称之为“先民”或“祖先”的生活场所。2005年版教科书提到传统戏剧来源于中国大陆,但似乎更强调传统戏剧的“台湾化”,这也不同于早期版本。例如,第七册第一单元有如下表述:

台湾汉人传统的音乐、戏剧,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但是传入以后,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产生变化。例如:从福建和广东传入的掌中戏、哥仔、山歌等地方戏曲,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发展成布袋戏、歌仔戏和采茶戏等台湾戏曲。[34]

在“台湾化”方面,2005年版教科书中出现的次数和比例比1993年版有了明显的增长,并超过了2005年版“中国化”次类目的次数和比例(见表4.15,图4.3)。在七个次类目中,除了3-11“原住民语”,其他六个次类目都有出现,且分布相对较为平均。2005年版教科书有4次提到“郑成功”,但郑成功光复台湾的主要事迹在教科书中隐晦未明,文中表述如下:

明代末年,延平郡王郑成功拒绝投降清朝,从福建率领军队渡海来到台湾,驱逐荷兰人,统治台湾,历史上称为明郑时代[35]。

这与1975年版、1993年版教科书和中国大陆教科书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说法有很大的差异。

如表4.14所示,2015年版六本社会科教科书中,次类目3-1“中国文化(书法、京剧、中医、国画)”出现了8次,所占比例为2.45%;次类目3-2“源于中国的台湾文化”出现了1次,所占比例为0.31%;次类目3-3“汉语、国语”和次类目3-4“在中国发生的中国故事”都没有出现。次类目3-5“与台湾相关的中国故事(事件)”出现的频次为3,所占比例为0.92%;次类目3-6“中国历史人物(不包括台湾历史人物)”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22%;次类目3-7“中国古代科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浑天仪、本草纲目、地震仪等”出现了2次,所占比例为0.61%。那么,在文化(语言)维度,“中国化”倾向次类目合计出现了18次,所占比例为5.50%(18/327)。

在“台湾化”方面,次类目3-8“台湾文化”出现了3次,所占比例为0.92%;次类目3-9“原住民”文化”出现了6次,所占比例为1.83%;次类目3-10“台湾本土语言”和次类目3-11“原住民语”没有出现;次类目3-12“在台湾发生的台湾故事(事件)”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22%;次类目3-13“在台湾的中国历史人物:一般认为是中国历史人物,但主张‘台湾独立’的台湾人认为是台湾历史人物的”出现了5次,所占比例为1.53%;次类目3-14“台湾历史人物”出现了2次,所占比例为0.61%。那么,在文化(语言)维度,2015年版“台湾化”倾向次类目六册共出现了20次,所占比例为6.12%(20/327)。

表4.14  2015年版文化(语言)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在文化(语言)维度的“中国化”方面,2015年版教科书较之2005年版没有明显的变化,二者都没有专门的“单元”或“课”介绍中国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2015年版教科书次类目“中国文化”出现了8次,其中5次是“三合院”、1次“戏曲(京剧)”,1次“书法”,1次“饮食文化”,没有谈及中国的宫殿、园林、国画、文学艺术等。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介绍中,没有直接表明台湾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渊源,如多次提到的“三合院”被称为“先民”或“祖先”的生活场所,而不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

在“台湾化”方面,2015年版较之2005年版,在数量和比例上与2005年版基本持平,但比之1993年版则显著增加。变化最明显的是关于“原住民”文化的比重,2015年版教科书出现在第三和第五册,第五册有一个单元专门介绍。第五册第五单元《台湾的先民》分为两课《史前文化》和《原住民文化》,二者其实同为“原住民”文化。比之以前的版本,在介绍“原住民”文化时,2015年版教科书增加了“台北的圆山文化”“台东的卑南文化、长滨文化”及台湾北部的“十三行文化”[36]。2005年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生活与文化》中的第2课为《原住民文化》,第3课为《汉人传统文化》,二者篇幅一致,地位相当。由是观之,2015年版教科书更加重视与中华文化没有关联的“原住民”文化。

在文化(语言)维度,“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化”次类目出现的次数和比例比1975年版和1993年版都显著降低,而“台湾化”次类目出现的次数和比例则明显上升,甚至高于同版本的“中国化”次类目。1975年版教科书出现了大量关于中国先哲和古代科学家如孔子、孟子、王阳明、毕昇、李时珍等的介绍,“九年一贯制”教科书则略过不提。1993年版教科书有专门的“单元”和“课”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建筑、书法、文学、绘画、戏剧、医药、科技等,“九年一贯制”教科书仅零星谈及,比重大幅度降低。另外,“九年一贯制”教科书,尤其是2015年版教科书,关于与中华文化没有关联的“原住民”文化的介绍篇幅上升,在课程中的地位比之前的版本显得重要许多。“台湾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联,“九年一贯制”教科书也鲜有涉及,“台湾文化”的独立性因此凸显出来。综上所述,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在文化(语言)维度上,不管是量的分析还是质的分析都显示了较为显著的“去中国化”倾向,教科书蕴含的是强调“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观”,不能忽视教科书中的“文化台独”倾向。

上文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三个时期,四套社会科教科书在文化(语言)维度上“国家认同”教育的倾向性(“中国化”或“台湾化”)特征。从量的角度分析,如表4.15所示,1975年版“中国化”次类目出现的频次合计比例为32.97%,1993年版合计比例为13.68%,2005年版仅为4.66%,2015年版为5.50%,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见图4.3);“台湾化”倾向方面,1975年版教科书为5.49%,1993年版教科书为2.43%,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分别为5.54%和6.12%,自1993年版起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4.3)。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的“台湾化”次类目出现的次数和比例都超过了“中国化”。其中,2005年版教科书“中国化”倾向比1993年版下降明显,“台湾化”倾向则显著上升。

表4.15  文化(语言)维度各版本教科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

从质的角度分析,在文化(语言)维度,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大篇幅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及著名爱国人士的主要事迹,据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中国)主义教育,灌输“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观;1993年版教科书尽管“中国化”色彩有所淡化,但仍明确台湾文化的历史渊源,强调台湾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联性,对学生进行“大中国”的国家认同教育;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则突出了“台湾文化的主体性”,其潜在的“国家认同”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台湾作为“独立”政治实体、文化实体的“国家”形象呼之欲出。

图4.3  文化(语言)维度各版本教科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