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

第四节 主权(政府)维度之“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四节 主权(政府)维度之“国家认同”教育,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国家是有主权的,没有主权的政治体不是一个国家,如非洲大陆上的法属殖民地。主权的获得需要外交上的承认,尤其是联合国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承认。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行使国家主权,一个国家事实上就不存在,虽然政府不同于国家[37]。两蒋时期,“反攻复国”是台湾政治口号的主基调;20世纪90年代,李登辉提出“两国论”;陈水扁上台后,又提出“一边一国论”。那么,台湾社会科教科书在“主权”和“政府”方面是如何定位台湾的?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关系,教科书是如何阐述的呢?



一、1975年版教科书


如表4.16所示,在“中国化”次类目方面,4-1“语境中,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隶属于中国(‘中华民国’)”在1975年版六本教科书中共计出现了5次,所占比例为1.37%;次类目4-2“提及光复或台湾光复的”合计出现了15次,所占比例为4.12%;次类目4-3“提及明郑或明郑王朝的”没有出现;次类目4-4“提及日据或日据时期的”合计出现了3次,所占比例为0.82%。那么,在“主权(政府)”维度,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化”次类目所占比例合计为6.32%(23/364)。

从“台湾化”次类目来看,4-5“台湾是独立的国家:有提出台湾是一个……经济强国,台湾是一个……民主国家,台湾是一个……贸易大国等相关论述的”出现了1次,所占比例为0.27%;4-6“提及终战或台湾战后的(注意语境)”、4-7“提及郑氏或郑氏王朝(时代)的”和4-8“提及日治或日治时期的”1次都没有出现。因此,在主权(政府)维度上,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台湾化”次类目所占比例合计仅为0.27%(1/364)。

表4.16  1975年版主权(政府)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在1975年版教科书中,全国分为六大地理区,三十五省、十四个直辖市、海南特别行政区和蒙古、西藏两个地方,台湾是“南部地方”六省一区中的一省[38]。教科书多处出现将南京定为“我国”首都,将台湾作为“三民主义模范省”的表述。这一说法符合“反共复国”政治宣传的需要,当然也反映了教科书坚持“台湾属于中国”的立场。由是观之,1975年版教科书在主权(政府)维度上向学生灌输了“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观,尽管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中华民国”。



二、1993年版教科书


从表4.17可以得知,在“中国化”方面,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次类目4-1“语境中,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隶属于中国(中华民国)”没有出现;次类目4-2“提及光复或台湾光复的”和次类目4-3“提及明郑或明郑王朝的”都出现了3次,所占比例为0.91%;次类目4-4“提及日据或日据时期的”没有出现。那么,在“主权(政府)”维度,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化”次类目出现了6次,所占比例合计为1.82%(6/329)。

从“台湾化”次类目来看,4-5“台湾是独立的国家:有提出台湾是一个……经济强国,台湾是一个……民主国家,台湾是一个……贸易大国等相关论述的”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52%;4-6“提及终战或台湾战后的(注意语境)”、4-7“提及郑氏或郑氏王朝(时代)的”和4-8“提及日治或日治时期的”1次都没有出现。因此,在主权(政府)维度上,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台湾化”次类目合计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22%(4/329)。

表4.17  1993年版主权(政府)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已经没有关于“中华民国”“首都”,“主权”范围等内容,仅在六处出现了“光复”或“日治(时代)”等“中国化”词语。不仅如此,在四处地方,教科书出现了意涵“台湾为一个国家”的相关表述,具体内容如下:

“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不生产石油原料的台湾,却成为世界重要的人造纤维生产‘国家’[39]。

台湾原本是贫穷落后的地区,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努力,终于转变为工业化的‘国家’[40]。

民国七十年以后,台湾开始发展高科技的资讯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人口大为增加。于是,台湾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41]。

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台湾如果要往经济高度开发迈进,就必须重视研究发展,力求技术的改进,以促进产业升级[42]。”

在概括台湾战后取得的经济成就时,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采用“国家”一词,不知是编者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不过,如果不用“国家”,用“地区”或“经济体”似乎也略显不适。据此也可看出统一之前台湾地位的尴尬:“中华民国”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台湾独立”在法理和事实上绝无可能,在1993年版教科书出版的90年代21世纪初两岸统一也难为李登辉、陈水扁当局所接受。

综上所述,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在主权(政府)维度上,由于少数几个地方采用了“国家”一词,传输给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因而变得冲突与模糊:台湾难道已经是一个国家了?不过,该维度“台湾化”次类目在六册中出现的次数和比例很少,几可忽略不计,因而前述几处误用“国家”对1993年版教科书“国家认同观”教育的影响也极为有限。



三、“九年一贯制”教科书


如表4.18所示,在“中国化”方面,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次类目4-1“语境中,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隶属于中国(‘中华民国’)”没有出现;次类目4-2“提及光复或台湾光复的”出现了12次,所占比例为3.50%;次类目4-3“提及明郑或明郑王朝的”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17%;次类目4-4“提及日据或日据时期的”没有出现。那么,在主权(政府)维度,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化”次类目合计出现了16次,所占比例合计为4.66%(16/343)。

从“台湾化”次类目来看,4-5“台湾是独立的国家:有提出台湾是一个……经济强国,台湾是一个……民主国家,台湾是一个……贸易大国等相关论述的”出现了3次,所占比例为0.87%;4-6“提及终战或台湾战后的(注意语境)”、4-7“提及郑氏或郑氏王朝(时代)的”1次都没有出现;4-8“提及日治或日治时期的”出现了13次,所占比例为3.79%。因此,在主权(政府)维度上,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台湾化”次类目合计出现了16次,所占比例为4.66%(16/343)。

表4.18  2005年版主权(政府)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从表4.19可以看出,在“中国化”方面,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次类目4-1“语境中,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隶属于中国(中华民国)”、4-2“提及光复或台湾光复的”、4-3“提及明郑或明郑王朝的”和4-4“提及日据或日据时期的”都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在主权(政府)维度,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化”次类目1次都没有出现。

从“台湾化”次类目来看,4-5“台湾是独立的国家:有提出台湾是一个……经济强国,台湾是一个……民主国家,台湾是一个……贸易大国等相关论述的”和4-6“提及终战或台湾战后的(注意语境)”没有出现;4-7“提及郑氏或郑氏王朝(时代)的”出现了4次,所占比例为1.22%;4-8“提及日治或日治时期的”出现了10次,所占比例为3.06%。因此,在主权(政府)维度上,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台湾化”次类目合计出现了14次,所占比例为4.28%(14/327)。

表4.19  2015年版主权(政府)维度之“国家认同”次数分布表

2005年版和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比之前的版本,有几个显著的变化。其一,“日治时代”和“日治时期”广泛使用,而旧版本一般称为“日据时代”或“日据时期”。“治”即为“治理”,“日治”一词淡化了日本“殖民统治”的色彩,甚至带有“亲日”的意涵。教科书关于日本在台湾统治的描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镇压和侵略,二是治理和发展。比较二者的篇幅,后者要略多于前者,尤其是2005年版,似有美化日本统治的嫌疑。例如,2005年版第五册第三单元《饮水思源》,谈及“日治时期”台湾民主政治、经济建设、社会救助、新式教育的发展,都从正面阐述,做正面评价。日本建设台湾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满足对外扩张的需要,这一点在这两版教科书中皆未点明。其二,在2015年版教科书中,4次出现了“郑氏时代”或“郑氏王朝”,替换了1993年版和2005版的“明郑时代”或“明郑时期”。郑成功和郑经父子经营台湾时国号是“大明”,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从未独立于明朝。“郑氏王朝”一词割裂了十七世纪中后期台湾和中国大陆几十年的联系。其三,2005年版教科书中多次出现“台湾为一个国家”意涵的表述,传递了错误的国家认同观,如第五册最后一个分析单元的总结性陈述:

“走过从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先民们创造的各种辉煌历史。政治制度方面,致力追求地方自治,终于建立一个全民普选的民主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积极发挥企业精神,将台湾建设成一个繁荣富裕的经济大国。社会福利方面,努力发展救济事业,将台湾建设成为一个幸福美满的现代社会。教育制度方面,努力发扬求知精神,使台湾成为一个教育普及的现代化国家。四百年来,台湾社会的进步发展,已经获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43]。”

在主权(政府)维度,次类目的数量较少,出现的次数和比例也很少,因此,有必要提高教科书文本质性分析的比重。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在该维度,台湾“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虽没有直接对学生进行“台湾国家认同观”的灌输,但已经基本割裂了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联系,“台湾国”就隐藏在教科书文本的字里行间。

上文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三个时期,四套社会科教科书主权(政府)维度“国家认同”教育的倾向性(“中国化”或“台湾化”)特征。从量的角度分析,如表4.20所示,1975年版“中国化”次类目出现的频次合计比例为6.32%,1993年版合计比例为1.82%,2005年版为4.66%,2015年版为0.00%,最高为1975年版,最低为2015年版(见图4.4);“台湾化”倾向方面,1975年版教科书为0.27%,1993年版教科书为1.22%,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分别为4.66%和4.28%,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4.4)。该维度次类目的数量较少,出现的“中国化”或“台湾化”次类目的次数和所占比例也极低,因此,定量分析在本节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从定性的角度分析,1975年版教科书呈现的是鲜明的“台湾属于一中(中华民国)”的国家认同观;1993年版教科书的国家认同观显得较为模糊;而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凸显了“台湾主体性”,台湾基本和中国大陆割裂,文中“台湾作为一个国家”的“潜台词”多次出现。

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主权(政府)维度,“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传递给学生的是“台湾为独立政治实体”的“国家认同观”。

表4.20  主权(政府)维度各版本教科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



图4.4  主权(政府)维度各版本教科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