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

第五节 “去中国化”: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的要旨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五节 “去中国化”: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的要旨,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本节依据本章前四节关于台湾三个时期、四套社会科教科书中各维度“国家认同”教育倾向性特征的统计和分析,归纳出1975年版、1993年版、2005年版、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呈现和蕴含的“国家认同观”及其变迁趋势。



一、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的“国家认同观”


从表4.21可以看出,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四个维度的“国家认同”倾向,“中国化”都要远高于“台湾化”。如果将各维度“中国化”的比例减去“台湾化”的比例,所得各项相加,则合计为72.27%。结合上文各维度“国家认同观”的定性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化”鲜明,学生受到强烈的“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观”教育。

表4.21  1975年版教科书各维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汇总表



二、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的“国家认同观”


如表4.22所示,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四个维度的“国家认同”倾向,“中国化”都要明显高于“台湾化”。同样的,我们将各维度“中国化”的比例减去“台湾化”的比例,所得各项相加,合计为19.14%。与1975年版教科书相比,这个比例明显下降,表明1993年版教科书“中国化”下降,“台湾化”上升。结合本章各节1993年版教科书各维度“国家认同观”的定性分析,我们得出结论,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化”色彩相对淡化,但学生从教科书中仍能感受到“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观”教育,教科书中“台湾化”比重上升,但“台湾主体性”并没有显现。

表4.22  1993年版教科书各维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汇总表



三、“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的“国家认同观”


如表4.23所示,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三个维度(除了“主权”维度)的“国家认同”倾向,“台湾化”要高于“中国化”。如果将各维度“中国化”的比例减去“台湾化”的比例,所得各项相加,则为负值-11.08%。其中,国土(领土)维度的“台湾化”要远高于“中国化”。从正到负,从量上来看,这也是一个显著的变化。结合上文各维度“国家认同观”的定性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突出“台湾主体性”,学生感受不到“中国”,感受到更多的是“台湾认同观”的教育。

表4.23  2005年版教科书各维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汇总表

如表4.24所示,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除人口(民族)维度外,其余三个维度的“国家认同”倾向,“台湾化”要明显高于“中国化”。同样的,我们将各维度“中国化”的比例减去“台湾化”的比例,所得各项相加,则为负值-14.99%。其中,国土(领土)维度的“台湾化”要远高于“中国化”。这延续了2005年版教科书“台湾化”的特征。结合本章前几节各维度“国家认同观”的定性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突出“台湾主体性”,学生受到更为鲜明的“台湾认同观”教育。

表4.24  2015年版教科书各维度“中国化”与“台湾化”合计比例汇总表

综上所述,台湾社会科教科书自70年代的1975年版至目前正在使用的2015年版,“国家认同”教育呈现了一个不断“去中国化”,同时“台湾化”不断强化的趋势。在这一变迁过程中,2005年版教科书蕴含的“国家认同观”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台湾化”超过“中国化”,“台湾主体性”崛起,“台湾认同观”凸显出来。2015年版教科书延续和强化了这一趋势。

*  *  *

[1]  台湾地区“教育部”2000年颁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一般称为“89暂纲”;2003年颁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一般称为“92正纲”;2008年颁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对“92正纲”进行了微调。

[2]  台湾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不同于1993年版和“九年一贯制”教科书,每册皆有册名,为本册主题。参见附录五:台湾1975年版四年级至六年级社会科教科书目录。

[3]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4.8.23.78.

[4]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6.94.98.

[5]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九册(五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2:48.

[6]  参见附录五:台湾1975年版四年级至六年级社会科教科书目录。

[7]  参见附录六:台湾1993年版四年级至六年级社会科教科书目录。

[8]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6.

[9]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6.

[10]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十册(五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6.

[11]  周秀卿等.“国民小学”社会第五册(五上)[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8.

[12]  章五奇等.“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六下)[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28.

[13]  陈锦堂等.“国民小学”社会第五册(五上)[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11.

[14]  陈锦堂等.“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六下)[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30-31.

[15]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九册(五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2:64.

[16]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四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2:90.

[17]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四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2:112.

[18]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44.

[19]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44-46.

[20]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91-92.

[21]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91.

[22]  如前文所述,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人口(民族)”维度的“中国化”倾向非常明显,且受篇幅限制,因此不与之比较,仅选择1993年版作为参照。

[23]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十册(五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71-73.

[24]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十册(五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86.

[25]  陈锦堂等.“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六下)[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11.

[26]  陈锦堂等.“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六下)[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6-13.

[27]  孙关宏、胡春雨、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0.

[28]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92.

[29]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74-76.

[30]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十册(五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94.

[31]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十册(五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114.

[32]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十册(五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120.

[33]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四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91.

[34]  章五奇等.“国民小学”社会第七册(六上)[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17.

[35]  章五奇等.“国民小学”社会第五册(五上)[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48.

[36]  陈锦堂等.“国民小学”社会第五册(五上)[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76-86.

[37]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9.

[38]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九册(五上)[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6.

[39]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四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2:14.

[40]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四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2:20.

[41]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四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2:26.

[42]  “国立”编译馆.“国民小学”社会第八册(四下)[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2:37.

[43]  陈锦堂等.“国民小学”社会第五册(五上)[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