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本章先归纳研究的重要发现,以此作为研究结论;然后根据研究发现与相关问题,提出对台教育的政策建议;最后,基于本书的研究成果与局限,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节根据第一章的问题提出,第二章相关文献的梳理,第四章教科书文本分析结果及讨论,第五章对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教育变迁动因的深层分析和附录二的部分访谈记录,综合归纳得出以下六点结论。
一、1975年迄今,台湾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教育呈现不断“去中国化”的趋势。
197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呈高度“政治化”特征,“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的主基调,“两岸同属一中”的“国家认同”立场鲜明,学生受到强烈的“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观”教育,尽管这里的“中国”是“中华民国”。1993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在结束戒严、开放两岸交流的背景下,政治色彩大为淡化,“中国化”下降,“台湾化”上升,但学生从教科书中仍能感受到“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观”教育。1993年版教科书中讲述台湾的比重大幅上升,但由于强调两岸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上的联结,“台湾主体性”的论调并不明显,“台湾认同观”并未彰显。但从2002年开始,台湾实施九年一贯制新课程,台湾社会科教科书中有关“国家认同观”的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台湾化”比重大幅上升,在多个维度皆突出“台湾主体性”。在教科书文本的潜台词中,“中国”和“台湾”成为两个对等的政治、经济实体;“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作为联结两岸的重要知识范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或降低比重。学生感受不到“中国”,感受到更多的是“台湾认同观”的教育。2015年版教科书延续了2005年版“台湾化”的特征,其所蕴含的“台湾国认同观”呼之欲出。一言以蔽之,四十年来台湾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教育”变迁呈现了一个不断“去中国化”,不断强化“台湾化”的特征。
二、作为台湾“天然独”小学阶段学习的教材,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中蕴含的“国家认同观”在四十年变迁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较之1975年版,1993年版“中国化”比重下降(从90.94%到36.77%,见表4.21.4.22),“台湾化”变化不大(从18.67%到17.63%,见表4.11.4.22)。尽管“去中国化”较为明显,但1993年版仍尊重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强调两岸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结,教科书中蕴含着“大中国”的“国家认同”观。但在九年一贯制的2005年版,教科书的“国家认同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隐晦不明,“台湾”依稀可见。四个维度的“国家认同”中,除了主权(政府)一项,2005年版教科书的“台湾化”倾向都要高于“中国化”倾向。“中国化”的比例减去“台湾化”的比例四项合计则为负值(-11.08%,见表4.23)。从1975年版(72.27%,见表4.21)和1993年版(19.14%,见表4.22)的“正”到2005年版的“负”,已经清楚地显现200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台湾化”的倾向,其不仅突出了“台湾主体性”和“台湾认同”,而且“中国”“中华民族”或“中华文化”等一些重要的国家认同概念均已被悄然抹去。就台湾目前(2016年)所谓“天然独”一代而言,大致是以20岁到29岁为计,出生年份为1987年到1996年之间,居中为1991与1992年。不无巧合的是,“天然独”一代在就读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期间所习的社会科则正是2002年在全台开始实行的九年一贯制新版教科书。如表3.1所示,近三十年来台湾爆发的多次大规模学生运动,唯有“天然独”学运的“反中”主题最为激烈与突出。
三、台湾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与台湾年轻世代的“独化”倾向有紧密的联系。
社会科通过教授国家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以及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从时间、空间和社会结构等角度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因此,社会科教育在帮助儿童形成国家认同观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台湾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自2002年开始向学生灌输一个凸显“台湾主体性”的“台湾化”国家认同观。在社会科教学的课时上,每周三节课,持平或略低于语文、数学等科目,但高于体育、美劳、音乐、英语等科目[1]。在访谈中,多位教授和小学老师反映,社会科存在严重的“配课”现象。在较为充分的教学时间里,社会科教师并没有采用价值澄清法、探究教学法等较为复杂有效的教学法以达成社会科培养成熟理性公民的课程目标。很多执教老师上课时仅仅将书本上的内容教完,甚至只是念念课文,而没有给予学生思考、交流或辩论的时间和空间。那么,社会科教科书所承载的“台湾认同观”,就硬性地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和阅读,备考和测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学生。比如就“台湾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还是属于中国”,这一问题本该毫无疑问,或者本该在社会科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讨论,但学生只需熟读和记忆课本上的知识和观点应付考试就可以了。在台湾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下,教师也没有热情和动力去提高社会科教学效果,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关于国家认同方面的知识也就“课云亦云”地被动式接受了[2]。
四、鉴于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台湾认同观”的强化和蔡英文上台后推行渐进式“文化台独”政策,未来台湾“独派”中青年群体还会不断壮大。
2008年至2016年,国民党在台湾连续执政八年,却未能在教科书中树立“大中国认同观”,以至于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台湾化”现象严重。2015年版及早些年版本的读者也将不断成长为年满20周岁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他们未来的政治倾向堪忧。蔡英文上台不久就强力废除马英九当局2014年推出的试图回归中国史观的“103课纲”[3]。可想而知,蔡英文当局不可能在即将推行的台湾“十二年国教”[4]社会科、历史科、公民科中“立中国化、去台湾化”。换言之,如果政治、社会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台湾社会科“国家认同”教育的未来会进一步走向“台湾化”,甚至在教科书中直接出现“台湾是一个国家”的表述。从这个角度说,主张“台湾独立”的中青年会越来越多,台湾社会科教育将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发展轨迹,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断壮大的“台独”政治力量推动了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观”的转向,国民党执政八年却毫无作为,没有推行“中国化”的社会科教科书。
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台湾认同观”的崛起正处李、陈上台执政并先后亮出“台独”政治立场,民进党、“台联党”等“台独”势力在台湾空前壮大,传统蓝营势力不断萎缩的政治环境。没有证据表明李、陈等直接干预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的编写,但李、陈都公开支持“本土化”教育政策确是不争的事实[5]。陈水扁任命政治色彩极为鲜明的杜正胜担任2004年至2008年的台湾“教育部长”,其不遗余力地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强调“台湾主体性”的教育方针[6]。2007年,杜正胜委托以“台独”为宗旨的“台湾历史学会”,完成一本380页的“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划”。该计划列举了5000个与“中国化”有关的“不当用词”,强令出版社不得使用。2008年,倾向于“一个中国”的蓝营势力上台,但马英九当局却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政治方针,在教育领域亦未能推行“中国化”的政策,大刀阔斧地清除“台独”势力。在其第二任末期才推出“高中课纲微调案”,试图重新树立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大中国”史观,但却为时已晚、功败垂成,而小学和初中教科书的“台独”问题更无涉及。研究发现,国民党执政时期使用的2015年版社会科教科书的“中国化”没有上升,“台湾化”倒有强化趋势。由是观之,在有关统“独”的教育政策上,民进党的强势和国民党的软弱形成鲜明的反差。
六、台湾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观”的转向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受到政治、社会、课程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
台湾80年代的解严,90年代的政治民主化、自由化为教育“松绑”,才有民间力量参与教育改革运动,乡土教育的兴起和“一纲多本”政策的提出和实施。90年代中后期以来,李登辉明确提出“两国论”,“台独”势力进一步壮大,台湾社会氛围迅速转向“绿化”,强调“两岸同属一中”的“国家认同观”变成一种“政治不正确”。课纲起草者、教科书出版社、教科书执笔者、教科书审定委员、小学教师都受到了这一社会氛围的影响。急剧变革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氛围构成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台湾化”的“大环境”,也是决定性的力量。一些留美的教育学、社会学博士回台,参与社会科课纲的起草[7],引进了美国社会科的“主题轴”理念,建立“能力指标体系”是社会科教科书“台湾认同观”生成的直接因素,即所谓的“小环境”。政治变革促使社会氛围的改变,二者也影响了社会科课程的重构。以上三者形成的合力确立了九年一贯制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台湾认同观”(参见图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