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策建议
《“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章节:第二节 政策建议,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本节依据第一章提出的研究缘起,第二章的文献探讨,第四章的研究发现和讨论,第五章课程发展动因分析和第六章的研究结论,提出一些对台教育的政策和建议。
一、蔡英文当局如果推出一个“台独”色彩更为浓厚的“十二年国教”实施方案,大陆应提出强力的反制政策和政治行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台湾可以推行乡土教育,甚至使用本土化教材,但在关涉年轻一代国家认同观养成这一重大问题上,必须坚守底线,决不能姑息纵容。对于新版教科书,尤其是历史科、公民科、社会科等科目的教材文本,必须组织专家团队,逐字审查和批判,对于蔡英文当局在“教育“台独”上可能发起的“小动作”必须予以密切关注,国台办、教育部等部门须适时给予驳斥和反制。
二、“台独”政治势力对教科书的“独化”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社会氛围在教科书编纂过程中对“国家认同观”的影响。在一片“绿化的汪洋”中,大陆有必要扶植统派媒体、统派学者对教科书统“独”立场的批判,支持更多的统派学者,统派青年及学子站出来发声;对于“独派”学者、“独派”青年割裂两岸渊源、主张“台湾独立”的言行和立场给予有力回击,以逐渐改变台湾统“独”社会氛围。社会氛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课纲起草者、教科书编写者、中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政治心理,影响教科书编纂过程中对中国大陆素材的参考与引用,影响教科书中“中国认同观”或“台湾认同观”的生成。
三、应给予台籍青少年在大陆求学、就业的居民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参访和生活。现在台湾同胞所缺少的,并非是没有中国籍外国人的“国民待遇”,而是在中国籍框架下符合现行证件名称、与大陆居民一样享有合理合法的“居民待遇”[8]。目前台湾只承认大陆少数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学历,造成大陆台籍生数量有限,毕业生回台求职困难。很多台籍生毕业后想留在大陆发展,也由于身份限制,就业方面面临种种壁垒[9]。大陆企事业单位录用台籍生手续麻烦,促进台籍生创业的政策也不完善。因此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扩大台湾青少年来大陆求学、生活、工作的政策,以扩大两岸青年文化和学术上的交流,由此改变台湾年轻人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以及来自教科书的错误的“国家认同观”。
四、从台湾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来看,2005年版和2015年版教科书比之1975年版和1993年版,文化(语言)维度的“去中国化”最为显著,从32.97%下降到4.6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但“台独”政党、“台独”分子,却欲除中国文化而后快,他们潜在地或明里地在教育领域开展“文化台独”活动。大陆对台湾即将推行的“十二年国教”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台独”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
五、台湾受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蒋介石战败退据台湾后实行“亲美反共”政策,陈水扁当局,尤其是蔡英文当局不遗余力地推行“亲美日”的“外交”方针。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在教育和文化上,蔡英文当局也积极寻求美、日的支持。中、美、日政治博弈的大环境对台湾政治和教育的“独化”倾向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台湾有关“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美、日往往采取支持或模糊策略,对此中国政府应该适时给予回应和驳斥。另外,在有些国家的地理科、社会科教科书上,台湾被称为一个“国家”,而不是中国的一个省或地区,这也需要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督促有关国家修改教科书,以利于压缩“台独”势力的活动空间,形成遏制“台独”势力的国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