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学习场景的革命

项目制学习,在优质环境中进入心流状态

    《学习场景的革命》章节:项目制学习,在优质环境中进入心流状态,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提出,传统教室无法满足许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论调,而想要改变这个状况,重新设计教室的布局、重新配置教学设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非常重要,这一理念的背后有什么理论基础吗?答案就是心流理论。几十年前,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1)提出了心流理论。在他撰写的一系列著作中,他描述了内在动机的特征以及他称之为心流状态的重要性。简单来说,他通过观察人们如何用自身拥有的技能来应对各种难度的挑战得出结论,我们对挑战的反应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技能水平,如图1-2所示。

图1-2 技能-挑战图1

在图1-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挑战难度和技能水平不匹配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如果挑战的难度大大超过学生的技能水平,就会引发学生的焦虑;如果学生的技能水平远远超过挑战的难度,学生就会感到无聊。但当技能水平和挑战的难度彼此不相上下时,学生就会进入心流状态,即最佳的学习状态。

我们都经历过心流状态,比如沉浸于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一项精彩的体育运动或全神贯注于一项具有挑战性且收获颇丰的任务。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外,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该体验到这种心流状态。如果课堂上的教学能够引发学生进入心流状态,那么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会舍不得回家,第二天早早就来上学,参与教学活动时也会十分积极。然而,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将整个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讲课上,会发生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挑战的难度由老师一人设定,如图1-2中灰色细长的椭圆形所示。面对这种固定难度的挑战,一些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变得焦虑,一些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则会觉得无聊,只有那些技能水平和这个固定的挑战难度相匹配的学生才有可能体验到心流状态,也只有对这些学生来说,传统教育模式的效果可能还不错。

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每个人,甚至可以说,并不适合大部分人,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如果我们以所有学生为目标,那这种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无疑就有很多弊端。再回过头去看看德·沃尔托利纳的那幅画,看看这种教学模式的后果吧。在如今的教学中,这种弊端存在的证据更是数不胜数。希斯赞特米哈伊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些研究,在实验中,老师要求学生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时使用蜂鸣器,当蜂鸣器发出声音时,学生需要报告他们在老师讲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4例如,在一节历史课上,老师讲授的是中国的成吉思汗,在全班27名学生中,只有两名学生在思考中国,而在这两个人中,其中一名学生想的是中国特色美食,另一名学生则想着,不知道中国男人是否扎着马尾辫。虽然迄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教学模式能适用于所有学生,但却有一种能让所有学生都进入心流状态,那就是任务驱动探究式学习(inquiry-driven,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可以简单地说是项目制学习。

与本章所述的许多其他革新观念一样,项目制学习也由来已久。这些革新观念都有个相似之处,即都源自进步教育领域的思想家所提出的理念。许多年前,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Kilpatrick)写了一篇关于“设计项目教学法”(project  method)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将“设计项目”定义为“有目标的行为”,并提出以下观点:

有目标的行为是如何运用学习规律的呢?假如一个男孩打算制作一只能够成功放飞的风筝。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成功,但目标很明确。在男孩实际动手过程中面对各种障碍和困难时,这个既定的目标将内发地驱动男孩去解决问题。这个目标将使男孩主动在自己的知识库里搜寻相关的知识和想法,手脑并用,一边思考,一边执行。这个明确的目标会指导这个男孩思考,指导他制订计划、选取材料、反复检查,内发地组织合理的想法,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可行性想法。包含明确结果的目标将成为成功与否的判别标准:如果风筝能够飞起来,那他就成功了;如果飞不起来,那他就失败了。针对每个分步目标各个击破,最终一步步完成既定目标,这会使人产生满足感……因此,目标提供了动力,使人挖空心思去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引导整个项目走向最后的预期结果,而这种令人心满意足的成功也使男孩更加确信,每一步的成功都为最终的成功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有目标的行为确实运用了学习规律。5

如果学生参与有既定目标的学习中,图1-2会有些什么变化呢?我们依然用椭圆形来表示课堂上学生所面临的挑战的难度,如图1-3所示,挑战难度的分布出现了变化。

图1-3 技能-挑战图2

图1-3表明,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来设计并完成项目时,他们会主动创造挑战,而这种自我挑战能够将他们带入挑战难度和技能水平平衡的最佳状态。不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发展技能,上述这种教育模式又将如何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发展呢?

总的来说,当学生参与他们的项目时,他们会自发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并达到能使他们进入心流状态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如果他们保持挑战的难度不变,一旦攻破挑战,就会开始觉得无聊,所以他们会自发地提升挑战的难度。结果就是,学生的技能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幅度与心流状态的边界保持一致,每个学生技能发展的快慢则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且,如果学生处于心流状态,那么很可能老师也同样处于心流状态。

既然项目制学习模式具有如此明显的优势,那为什么这种教育模式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呢?有人认为,原因在于,21世纪的最初10年中,美国在教育方面将重点放在了考试上,以考试成绩作为决定因素,从而使教育工作者专注于提升学生在此类测试中的成绩。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就是把重点放在讲课和阅读上。如果让学生自己做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的学习成果无法提前确定,因而被视为是在浪费上课时间,而非加强学习效果。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教学理念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和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随着新标准(2)的实行,上述情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新标准不再将重点放在学习内容上,而是侧重于思维方式以及跨学科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些新标准为在教学领域中广泛采用项目制学习模式打开了大门。

单靠采用新标准还不够,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模式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据我们自身在教学领域的经验,需要对老师进行长达三年的培训,才能确保新型教育模式的落实。关于如何在教学中实行项目制学习模式,稍后我们将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探讨一些策略。

教学的关键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以难度合适的挑战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创造让学生进入心流状态的机会。以这个目标为导向,我们将深入探讨本书序言中提及的4大学习场景——营火、水源、洞穴和生活。不论针对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也不论是哪门学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4大教学场景缺一不可。

给学习者的启示

1.教学的关键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我们需要以难度合适的挑战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创造让学生进入心流状态的机会。

2.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每个人,但有一种教学方法却能让所有学生都进入心流状态,那就是任务驱动探究式学习,也可以简单地说是项目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