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学习场景的革命

提供建构式学习场景

    《学习场景的革命》章节:提供建构式学习场景,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与专注于营火学习场景的传统学校不同,Brightworks学校将重点放在了生活学习场景。在我看来,如果二者能获得平衡,那可能是最有效的,因为这4大学习场景相互联系,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时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看到有人能以这种创造性的方式来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我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传统学校想要将生活学习场景纳入教学体系,采用一种更具建构性的教育模式,那应如何落实呢?在传统学校实验室中,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完成某个相同的实验,而且在学生动手之前,老师还会先演示一遍。相较于此类程式化的实验,建构式学习场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探索、独立实验的机会。当学生需要帮助时,应该有老师在场给出指导,但更多时候,老师应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时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当然,为此类教学活动提供空间对学校而言是个难题,但也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物理空间,空间在此处可以是概念化的,只要学校能够给予学生思考自己观点的自由、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就相当于给他们提供了建构式学习场景。至于如何将其纳入课程设计,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一个关于角动量的物理项目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建构一个简单装置,将某物体用线连到一个轴上,然后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在轴以不同的速度旋转时,轴和线之间的角度会随之变化。如果学校没有地方供学生做此类简易装置,大可以鼓励他们在家完成,然后带到学校来展示,并让他们陈述观察结果和研究发现。

想想你就读过的学校,那些学校大概都有图书馆,但可能都没有工作室,除非你就读的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再进一步想想,如果你的学校打算关掉图书馆,学生会有多愤怒。如果学校打算关掉工作室呢,学生还会这样愤怒吗?大概不会。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设有工作室的学校都是职业学校,这些工作室的目的可远不止为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做准备那么简单。我有幸就读过一所提供大学预科项目的职业学校,在该校就读时,我的同班同学里既有善于动手的,也有善于动脑的。就芝加哥所有高中的建校时间而言,我所就读的高中排名第二,该校以其创校人艾伯特·G.莱恩(Albert  G.  Lane)命名。莱恩和弗朗西斯·帕克(Francis  Parker)曾是同事。19世纪60年代,弗朗西斯·帕克是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负责人,还有一所十分优秀的私立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莱恩和帕克都是进步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念深受约翰·杜威等人的影响。帕克更偏爱学术类学校,而莱恩则想建一所既提供学术项目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学校,这样一来,学生一毕业无须接受培训,就能直接参与工作。该校的课程设计也将学生所学的各科目紧密关联起来,如今,我们称其为可迁移技能。

例如,学生需要先学习机械制图,然后学习平面几何。通过对几何的学习,学生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图纸中所使用的各种形状。我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就读于艾伯特莱恩技术高中,当时该校仍在采用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由于特别热爱电子学,所以我学习了学校提供的全部相关课程。毕业后,我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进了西北大学。在大学,我参与了一个电气工程项目。遗憾的是,在那时,我已经对电气工程的核心概念烂熟于心,而且我还是少数实际操作过烙铁的新生之一。于是,我只能转专业,以便学习新的东西。

我之所以在艾伯特莱恩技术高中选择探索电子学方面的知识,是因为我对这个科目有着极大的兴趣,甚至至今依然如此。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我们所学的内容是大学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也不知道我的学校只是为了让我做好毕业之后在技术领域就业的准备。实际上,我的很多同事都毕业于纯学术性的优秀高中,但我在电子学领域的知识在当时比他们更深、更广。

现实情况就是,在传统学术类学校里几乎都没有设工作室。有些学校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在图书馆设立“创客空间”,更好一点的还会有一间专作此用的房间。关键在于,此类空间的用途和使用方式极为宽泛,既能根据老师的特定教学目的来使用,也能让学生完成其创造性的项目。在理想的情境中,学校能独设一处空间作此用途,但在校园某处设一间工作室或工作棚这种做法并非在每个学校都具有可行性。对此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参考《创客工作手册》(The  Makerspace  Playbook)来创建属于自己的创客空间,我们将在下一章对这个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创客运动背后的动机很简单,它是基于“人人皆是创客”的理念,该理念认为,我们不仅需要思考,而且需要空间去创造,手脑并用地去构建实际物品,并与他人分享。创客们认为,如果你能想出来,那就一定能做出来。他们认为自己不仅是知识的吸收者,而且是构建者、发明者。

每个人都可以是创客,我们整个世界都是自己创造的。正如我们将在“技术化生活,在深度交互中学习”那一章中探讨的那样,随着3D打印和Arduino微控器等新技术的推广,创客运动愈演愈烈。虽然在这一章和前面几章中,我们所讨论的主题都分别集中在同一个学习场景上,但我们的观点是:对学生和老师而言,只有4大学习场景相互融合,教学效果才最显著。然而,这些学习场景并非单单是狭义上的物理空间,它们的理念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技术的使用,这正是本书下一部分的主题。

给学习者的启示

1.生活是指将我们所学的知识投入有意义的实际应用中。对想要真正深入理解某项知识的人或群体而言,他们制作出的手工成品才能展示他们真正理解的知识。

2.只要学校能够给予学生思考自己观点的自由、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就相当于给他们提供了建构式学习场景。



我将我的第一本和科技主题相关的书定名为“网络时代的营火”是有原因的。我所假设的前提是,几千年来人们围绕在营火周围学习,而如今,计算机屏幕的亮光将对营火取而代之,我们需要确保学生在“新式营火”周围听的故事,与千百年来人们在“旧式营火”周围所听的一样吸引人。

当然,在教育领域,技术的使用并不局限于教学材料的展示(营火),4大学习场景都可以并且应该合理有效地使用技术。真正的挑战并非将现代科技工具应用于4大学习场景,而在于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我们如何跟上更新步伐、如何设计新的使用方式,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好。

在本章中,我们所讨论的技术都是2013年的技术。我们毫不怀疑,这些在撰写本书时还处于前沿的技术,很快就将被更多、更强大的技术替代。因此,本章的目的在于,探索在教育领域使用技术的基本原则,它们同样适用于今后更新、更便宜、更强大的科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