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阻止,不如考虑如何有效利用
《学习场景的革命》章节:与其阻止,不如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如果说推动技术不断创新的动力很大,那么推广采用此类新技术的阻力可以说更大,尤其是当新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冲突时。举个例子,学生将手机、掌上游戏机以及其他个人电子设备带入教室的情况由来已久,但是学校明文禁止使用此类设备,明面上的原因是,它们可能会导致学生“作弊”,隐性的原因则是,它们可能会引发教学实践的改革。抵制采用新技术的现象遍布世界各地,但最终多数学校都无法承受学生施加的巨大压力,纷纷重拟校规。正如2010年10月12日的《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头条所述:“经过多年禁用掌上电子设备之后,众多中学纷纷投降,允许学生将其用作学习设备。”4
哇!看看这里的措辞,单是“投降”一词就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学校为阻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花了多少力气!我在演讲或开展研讨会时,经常会请老师们解释他们为何不愿让学生使用电子设备,他们究竟在顾虑什么,最常见的回答是,学生会使用电子设备来查找答案。我对此的建议是,提出无法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答案的问题。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回想一下,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探讨了学习的4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和理解。虽然这4个层面有其隐含的层次结构,但各层之间的关系并非递进式的,而是交互式的。例如,你可能会发现,如果想要从知识层面进入理解层面,可能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对于数据和信息,上网搜索一下就能解决。但如果没有必要的数据和信息,那知识和理解就等同于空谈。假设对于数据和信息这两个层面的内容,我们只是言简意赅地一带而过,而将重点放在后两个层面——知识和理解上,毕竟这两个层面才是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最感兴趣的领域,那么我们就在学生所拥有的电子设备与学校的课程,即收集数据和信息与形成知识和理解之间建立起了协同关系。很明显,学生的电子设备一时半会儿不会凭空消失(事实上这些设备不仅数量有增无减,其功能也越来越多),所以与其阻止,不如考虑如何在教学环境中有效地利用它们。
并非所有学校都赞同这种观点。纽约的学校仍然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要求他们将手机寄存在校外的通信卡车里,每天缴费一美元。5市议会试图解除学校的手机禁令,但遭到时任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的反对。拥有校园手机禁令的城市不限于纽约。我相信,这些学校很快就会取消这种毫无道理的禁令,届时,学生每天随身携带的设备将在教育领域发挥巨大威力,我们也将为此振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