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学习场景的革命

优质水源不能只是单向交流

    《学习场景的革命》章节:优质水源不能只是单向交流,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万维网刚刚诞生时,人们可以使用工具制作自己的个人网站。那时大部分网站都是单向的,即网站设计者向大量浏览网站的陌生人提供信息。此类网站在用于分享信息资源上有一定价值,但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其他类型的网络工具也已经成熟了。博客,即网络日志,通常用于发表个人文章,这一点和传统网页类似,但它有一项新增功能,即网页浏览者可以在网页上添加公开评论。通常来说,博主有权删除读者的评论,以保证留言和博文的相关性,但成为优秀博主的核心理念应是广泛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

我最喜欢的博客网站是Instructables网站。在该网站,人们可以尽情分享动手制作任何物品的过程。从如何制作自动化割草机,到如何用从办公文具商店买来的原材料制作一个火箭,可谓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如果你在制作的项目之前没有人做过,那你尽可以将你的制作过程分享到这里。在这个网站上,你不仅可以找到各种项目的制作方法、分享各种项目的制作过程,而且可以对别人的分享给出评论。此类评论通常都很有用,例如在制作某个小物件时,会遇到很难找的原材料,而一些评论经常会指出其替代材料。

就个人喜好而言,我经常在我的博客上而不是个人网站上分享文章。我之所以这么做,并非是因为在博客上分享起来更方便,而是因为读者能在博客上给我留言,而这些评论让我受益良多。对我来说,这也是个不小的转变。之前,我都是在个人网站上定期发表“白皮书”,但这种方式只能和读者单向交流,类似于播送电视节目,根本没法和观众互动交流。当时,我还在我的个人网站上留了邮箱地址,鼓励读者给我发邮件交流,但相较而言,博客使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也更加透明。

博客是一种优质的水源环境,但对那些真的勇士来说,有一种更加优质的工具——维基。维基跟博客一样都能用来发布文章和评论,但维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访问网站的用户可以自由修改、编辑原文。乍一看,这种操作可能会导致混乱,但实际上,很多优质维基网站的公信力都越来越强,其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使用此类维基网站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也都自愿不断更新网站内容以保证其准确性。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了,该网站收录各类信息资源,其普及程度导致大多数传统在线百科全书无人问津,纷纷消失了。之前,在线百科全书包括微软公司旗下的微软百科全书(Microsoft  Encarta)、大英百科全书等,如今,只有大英百科全书还幸存于世。但这种操作模式也有个缺点,那就是用户不太感兴趣的条目就没有多少人去花时间修订、编辑了。

有意思的是,很多学校一直以来都在抵制学生使用维基百科,这可能是因为校方认为词条贡献者都不够权威吧。但是,照这种说法,那大家也都不要用《牛津英语词典》了,因为这部词典虽然被全世界誉为英语词典中最权威、最精准的词典,但它的起源却与维基百科极为相似。西蒙·温切斯特(Simon  Winchester)在《教授与疯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一书中,讲述了参与编写这部巨著的志愿者的身份十分混杂,其中甚至有因患精神病而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罪犯。没错,《牛津英语词典》的编辑都十分专业,但如果没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做后盾,这部宏伟的巨著根本不可能面世。

我一直用维基百科查询学术类词条,并觉得其准确性相当高。我同样会关注我专业领域内的词条,看是否有词条需要修改、编辑。想要用其砍柴的人,自然都更倾向于主动磨刀,而对许多人而言,维基百科就是一把好刀。维基百科已然不再是一块小小的水源了,而是一片真正的协作式汪洋,即便参与协作的人可能从未直接交流过。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几条简单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在其他维基网站上同样适用。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的规章适用于所有词条5:

(1)编辑页面时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的观点;

(2)任何人都可以匿名自由编辑内容;

(3)由维基过程(wiki  process)决定是否接受提交上来的新增词条;

(4)所有内容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

在瓦尔登大学任教期间,我和学生经常会使用在线讨论和博客。由于我们的博士课程都是以探究式学习模式展开的,课程以最终完成毕业项目为结束,因此学生就需要保持高度参与,并且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十分关键。比如说,我会提出一个讨论的主题,附加其他和课程相关的学习任务,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学生需要就该主题进行深度讨论,并就其他学生发的帖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帖、针对帖子进行讨论,不仅能帮学生理清思绪,而且经常能够碰撞出新的想法,这些都是独自思考难以做到的。用博文进行交流是学生的更优选择,因为相较于普通文字聊天,博文融合了更多的媒体。而且,与课堂交流不同,博客都是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因此随时都可能有课堂以外的读者加入我们的交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