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观众,只有参与者
《学习场景的革命》章节:这里没有观众,只有参与者,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本书强调了一个观点,即迄今为止,教学中虽然多处使用到现代科技,但很大程度上属于换汤不换药,依旧是在复制过去的教育模式。比如说,过去学生去图书馆找资料,如今他们在网上找资料;过去他们看纸质书,如今他们看电子书。没错,强大的计算机技术能够提供定向指导,还能通过多项选择测验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但这些相较于现代科技真正能够企及的,可谓冰山一角。现代科技在教学中能发挥出的巨大威力,至今仍未得到开发,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地方能比传统教室更能掩盖科技的光芒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型到项目制学习模式十分困难。
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完全抛开传统讲课模式的教学环境,创造一种学生能够通过直接体验来自由探索、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的教学环境。
例如,学习土星相关知识时,一种方式是老师在屏幕上展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拍摄的关于土星的照片,并讲授关于土星光环的知识,而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乘坐”计算机模拟的宇宙飞船飞往土星,在飞船的驾驶台上近距离观察土星光环的各种细节,此外屏幕上还能显示出大量资料,帮助他们理解观察到的一切。如果该软件能采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拍摄的土星照片作为虚拟环境中所使用的素材,那么,当主视窗中的土星照片越来越大,逐渐填满整个窗口时,学生便会感觉这颗星球似乎真的近在咫尺。
我们将教学全息甲板视为一个没有观众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需要参与任务之中。没有观众,也就没有讲座,这里只有参与者。
学生能够利用全息甲板来探索的主题仅受到三方面的限制:其一,他们的想象力;其二,老师是否愿意加入其中,成为共同学习者和探索者;其三,创造一个模拟环境所需的各种设备和资源。下列几个主题就可以利用全息甲板来展开学习:
(1)探索太空;
(2)学习探索海洋;
(3)学习地球的地质;
(4)学习地理;
(5)学习大气环境和天气;
(6)探索人体奥秘;
(7)探索原子和分子;
(8)穿越时空,重演历史事件;
(9)探索与外星文明进行沟通的挑战性及其可行性。在该项任务中,学生将深入了解神话在我们人类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对外星文明所蕴含的主要神话故事和信仰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人类能否与外星生物进行有效沟通。针对这一任务,我们接下来还会详细讨论。
能够进行跨学科连接对以上每个领域而言都十分重要。之前,我们在传统课堂上教授学生跨学科技能,而如今,学生可以通过在全息甲板中积极参与各项任务来实际发展自己的跨学科技能。
我们所设计的一项任务就是一个例子。该项任务需要持续一整个学期,其中只有一部分任务是需要在全息甲板上完成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近的研究显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探测到某区域存在适居带行星,而我们所设计的任务就是由此展开的。3此类行星温度适宜、体积适中,换句话说,此类行星存在生命体的可能性极大。按照《星际迷航》中所使用的说法,此类行星属于M级行星,一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在私底下也会使用这种称呼,但没有在公开场合使用过。
我们设计的任务如下:既然我们已经确定某些行星上可能有智慧生物存在,那就飞往这些星球一探究竟。就在飞往某一星球的途中,我们突然收到一条来自该星球的加密信息,学生首先要做的便是解开这条加密信息。一旦解密成功,接下来他们就需要决定是否做出回复,好让该星球的生物知晓我们已经进入他们星球所在的星域。
上述任务本身就不简单,而且随着任务向前推进,会越来越有意思。随着飞船继续向该星球靠近,各种问题逐渐涌现出来。不论该星球的原住民使用的是什么语言,但不太可能与地球上的某种语言相类似吧?或者,有可能类似吗?还有,即便我们能够理解他们语言中所使用的词句,但在对彼此的神话和传说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双方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吗?毕竟适居带神话和传说对于我们如何使用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地球上,人类使用多种语言,但这些语言中,是否包含某些跨文化的核心神话元素呢?这些故事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的呢?我们在与他们沟通时,会经常甚至下意识地用到此类故事吗?几年之前,我教过一门研究生课程——“隐喻、神话和多媒体”,上述任务中所探索的多项概念都涉及该课程的知识点,当时,学生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多媒体项目,并以此为结课作业。但这个课题并非只适合研究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同样可以对此进行探索!
这项任务到此已经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语言、语言学、文化史、民间传说等,这还仅仅只是开始。此类任务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亲自设计任务中所涉及的核心要素,以专业从业人员所采用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非通过观看某部科幻电视剧来被动接受相关知识。